韩非子 喻老翻译?韩非子喻老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全文翻译在线阅读)

2024-05-12 13:00:15 :15

韩非子 喻老翻译?韩非子喻老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全文翻译在线阅读)

本文目录

韩非子 喻老翻译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翻译: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祝您学习进步】

韩非子喻老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全文翻译在线阅读)

韩非子喻老原文及翻译【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_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译文】__楚庄王想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软弱.”杜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於能否看清别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韩非子全文翻译在线阅读《韩非子》【原文】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乎简,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韩非子》【翻译】古代能顾全大体的人:_望天地,观察江海,顺应山谷的起伏、日月照耀、四时变化、云层分布、风向变化的自然法则;不以智巧烦扰心境,不以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治理的效果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的法则,不伤害人的本性;不吹毛求疵,不洗垢索瘢;不偏向到法的外面,也不偏向到法的里面;在法禁以外的事不可严苛,在法禁以内的事不可宽缓;坚守不变的道理,顺应客观自然;祸和福完全由宇宙的普通法则和国家的法制决定,而不出于个人的主观好恶;荣和辱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所以最安定的社会,法像早晨的露水一样,清纯而不浊乱,人们对它心中没有积怨,口中没有愤愤不平的言论。因此没有远路奔跑的劳累旌旗不会战败后丢弃在水泽,民众不会在敌人的侵犯中丧命,勇士不会夭折于将军的旗帜之下;图书里不留下豪杰的名字,盘盂上不铸刻立下的战功,国家编年的史册中一片空白。所以说:没有比政令简约的利更大,没有比天下太平的福更久。让匠石用千岁的寿命拿着钩子,看着规矩,举着墨线而校正泰山;让孟贲、夏育身带利剑治理百姓,虽然极尽技巧,寿比天地所以使人们没有受法制惩治的罪过,鱼儿没有离开水的祸害。像这样,天下就很少有不能治理好的。韩非子喻老扁鹊1.扁鹊治病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选自《韩非子·喻老》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桓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桓侯又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在肠胃里,用火剂能够治疗;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是没有办法的。现在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去了。2.【谁知道“扁鹊治病”的原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3.扁鹊治病的文言文原发布者:度米文库扁鹊治病文言文答案【篇一:扁鹊治病文言文答案】【原文】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①府藏②者,固药石③之所已。今有偕生④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注释】①干:冒犯,侵入。②府:同腑。藏:同脏,内脏。③药石:药物和针石。④偕生:与生俱来。【译文】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两人有病,一起去找名医扁鹊,求他给他们治疗。扁鹊就给他们治疗。两个人的病痊愈了以后,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先前的病从外侵入内脏,本来药物和针石就可以治愈的。你们现在有与生俱来的病,它和身体一起长;现在我给你们治疗,怎么样呢?两个人说:希望先听听我们的病症。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心志柔弱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如果对换你们的心,你们都能好了。扁鹊就给他们两个喝了毒酒,让他们昏迷了三天,接着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他们的心脏,再给他们对换了过来4.扁鹊治病古文扁鹊治病古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回:“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俟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桓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桓侯又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在肠胃里,用火剂能够治疗;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是没有办法的.现在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去了.【字词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_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蔡国国君,下文称“桓侯”.②有间:有一会儿.③疾:小病.④腠理:皮肤的纹理.⑤将恐:恐怕要.将,要.⑥深:甚,厉害.⑦寡人: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⑧出:退出.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治病,把作为功劳!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⑩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肌肤:肌肉和皮肤.益:更.应:答应、理睬.悦:高兴.还走:转身就跑.还,同“旋”,回转、掉转.故:特意.汤熨之所及也:汤熨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熨,用药物热敷.针石: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火齐: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司命之所属:司命,星名,三台中的上台二星.《晋书·天文志》中载“三台上台为司命,主寿.”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属,隶属,管.无奈何也:没有办法.是以:就是“以是”,因此.以,因为、由于.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索:寻找.遂:结果就.。5.复述扁鹊治病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依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也就是根据蔡桓公病情的发展来写的,有关这篇文章的赏析如下:一、文章结构分析:一见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怕要加深。桓侯认为无疾。二见扁鹊说:“君之病在皮肤”,不治将要加重。桓侯不应,又不高兴。三见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更要加重。桓侯又不应,还不高兴。四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二、相对应的理由分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2.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3.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4.疾在骨髓——无可奈何桓侯体痛索扁鹊——已逃秦三、问题解析: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6.谁有扁鹊治病的古文版呀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翻译: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在你的皮肤表面有病,不治恐怕会深入。”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了,桓侯说:“医生就喜欢治没有病的人用来邀功。”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肤里了,不治恐怕会更深入。”桓侯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不治恐怕会更深入。”桓侯又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望见桓侯就回头跑开。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汤剂和熨敷就可以治疗它;在肌肤里的时候,用银针和石针就可以治疗它;在肠胃的时候,用火齐汤就可以治疗它;在骨髓的时候,那是掌管命的神所管辖的地方,就无可奈何了。现在在骨髓了,我所以就不再请求拜见的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所以良医对病的治疗,它在皮肤表面就攻克它,这个时候的争斗都是小规模的。凡是事情的祸福也有皮肤表面的所在,所以说:“圣人是在早期就解决事情的。”7.扁鹊见蔡桓公这篇古文的意思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和肌肤之间,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是烫熨所能达到的;肌肉和肌肤之间的病,是针石所能达到的;肠胃的病,是药剂所能达到的;病到了骨髓里,那是管辖命的神的事情了,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8.【扁鹊见蔡桓公语文版书下注释】此文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注释:1.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_地人,属于早期秦人一支.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蔡桓公:实指齐桓公田午,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韩非,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3.有间——一会儿.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5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喜欢.好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8.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9.益——更加.10.还走——转身就走.还——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11.故——特意.12.汤熨现语文教科书读之所及也——汤熨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熨,用药物热敷.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14.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18.索——寻找.19.遂——于是、就.20.及——达到.21.是以——以是,因此.22.应——答应,理睬.23.恐——恐怕,担心.24.将——要.25.功——本领.26.肌肤——肌肉和皮肤.27.使——特意28.居——过了.-----------来自百度百科。韩非子十大经典语录1、人无羽毛,不衣则不犯寒。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义利之心。2、私行胜,则少公功。3、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4、欲成其事,先败其事。5、长袖善舞,多钱善贾。6、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9、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10、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韩非子经典名言名句大全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算得上是优秀的名言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韩非子名言名句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韩非子名言名句有哪些?篇11、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4、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9、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1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名言名句有哪些?篇21、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2、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4、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5、君无见其所欲。6、道私者乱,道法者治。7、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8、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9、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10、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韩非子名言名句有哪些?篇3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6、因可势,求易道。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8、欲成其事,先败其事。9、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10、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1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12、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13、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14、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15、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16、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17、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18、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19、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20、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21、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22、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23、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24、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2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26、不吹毛而求小疵。27、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28、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29、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30、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31、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32、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33、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3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35、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36、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37、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38、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39、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40、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41、自胜谓之强。4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43、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44、一手独拍,虽疾无声。45、欲速则不达。46、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47、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48、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49、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50、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51、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52、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53、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5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5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56、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5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58、虚静无事,以暗见疵。59、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6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61、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62、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63、君人者释其刑_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64、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65、倒言反事以尝所疑。66、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67、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6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69、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韩非子名言名句有哪些?篇41、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2、凡治天下必因人情。3、长袖善舞,多钱善贾。4、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5、自见之谓明。6、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7、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8、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9、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10、因可势,求易道。11、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12、私行胜,则少公功。13、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15、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16、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17、不

《先秦散文·韩非子·喻老①(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喻老①(节选)》原文鉴赏

……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②,族必起于少③。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④,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⑤。故曰:“图难于易也⑥,为大干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⑦;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⑧。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⑨,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⑩。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11)。扁鹊见蔡桓公(12),立有间(13),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14),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15),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6)。桓侯故使人问之(17)。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8);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9);在骨髓,司命之所属(20),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2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22),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日圣人蚤从事焉(23)。 【注释】 ①喻:同“谕”,用比喻说明事理。此文和《解老》都是对《老子》的阐释,这是思想史上创始性专文。全文分二十二段,以具体事例分别阐发《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经》九章,《道经》四章,和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老子》次序相同,“但韩子所喻说的《老子》文,有时跟原文的思想不全合,有点象‘断章取义’,可见韩子也借《喻老》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梁启雄《韩子浅解》) ②行:经历。 ③族:众多。 ④作:起,开始。 ⑤制:控制。 ⑥图:考虑,设法克服。此句和下句,见《老子》第63章。⑦蝼蚁:蝼蛄、蚂蚊,都是小虫。 ⑧突:烟囱。 ⑨白圭:水利专家,曾任魏惠王相。行,巡视。 ⑩丈人:老年人。涂,杜塞。 (11)敬:审重。 (12)扁鹊:姓秦名越人,名医。蔡桓公,即蔡桓侯,名封人。 ( 1 3 ) 间:一会儿。 (14)腠(cou音凑)理:皮肤。 (15)居:过,隔。 (16)还走:转身跑了。 (17)故:特意。 (18)汤熨(yun音运):用药物熏热敷。汤,通烫。 (19)火齐:清火去热的汤药。齐,通“剂”,药剂。 (20)司:主宰。属:管辖。 (21)请:请见。 (22)攻:治。(123)蚤:通“早”。 【今译】 有形体的东西,其大形状必定从小形状发展而来;经历很久的事物,为数之多必定从极少中渐积而成。所以《老子》说:“天下的繁难事必定从简易开始,天下的重大事必定从微细开始。”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必须在它肇始细小的时候着手。所以《老子》说:“解决困难要从容易解决的地方做起。”干丈长堤,因为蝼蛄、蚂蚁打的小洞而决溃;百尺高屋,因为烟囱缝隙冒出的烟火而烧毁。所以说,白圭巡看河堤,要杜塞蝼蚁小洞,老年人谨慎火灾,要涂塞烟囱缝隙,因此白圭不会遇到水灾,老年人不会遭到火灾。这样做都是慎重对待简易的事以避免困难的事,郑重对待细微的漏洞以免除大的灾祸。名医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有点小病在皮肤,不医治怕会加深。”桓侯说:“我没有什么毛病。”扁鹊出去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进见,说:“君王的病在肌肉,不医治怕会加深。”桓侯不予理睬。扁鹊出去后,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进见,说:“君王的病在肠胃,不医治怕会加深。”桓侯又不理睬。扁鹊出去后,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扁鹊说:“病在皮肤,用药物熏洗热敷可以治好;在肌肉,用针炙可以治好;在肠胃,用清热去火的汤药可以治好;在骨髓,主宰生命者所管辖,这就无可奈何了。现在进入骨髓,我因此不求见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找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于是死了。所以良医治病,从皮肤开始治疗。这都是在轻微时就急予治疗。事情的祸福也有“皮肤之地”,所以圣人应及早加以处理。 【集评】 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谓堤穴突隙“亦是借喻。”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移薪曲突,盖源于此。”(按,指“慎火涂隙”句。) 又:“大凡学文章,叙事极难,议论则易。叙事之妙,在先秦以上《韩子》、《左传》、《孟子》皆尤也。读者宜三复丁宁。” 又:“‘已’字、‘遂’字有力。”(按,指“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句用字。) 【总案】 此段先以大小多少事物的量变,提出“欲制物者于其细”,说明《老子》“图难于易”的看法,二者联合“亮相”,相辅而成为本段的中心论点。前论后事皆围此徐徐展开,所以启人留意。蚁穴突隙是催人一醒的智者佳喻;白圭塞穴、丈人涂隙是阅历丰富者的生活经验,四语灵润,既回前文之朴,又映照立论。“此皆”两句,一笔包收前论,在意脉上牵动扁鹊故事,与白圭、丈人成反面对象。 …… 夫物有常容①,因乘以导之②。因随物之容③,故静则建乎德④,动则顺乎道。……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⑤,俄而与于期逐⑥,三易马而三后⑦。襄主曰:“子之教我御⑧,术未尽也⑨?”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⑩: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1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12)。今君后则欲逮臣(13),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14),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15),上何以调以马(16)?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释】 ①容:态。 ②因:依据。乘(cheng音成):凭借:根据。 ③随:循:顺着。 ④建,意指掌握。乎,于。德,意指事物的本性特点。 ⑤赵襄主:名无恤,晋国贵卿。春秋时家臣称卿大夫为“主”。王子期,即王良,晋国人,以善驾驭车马著名。 ⑥俄而:不久。逐,指比赛驱车。 ⑦易:交换。 ⑧御:驭。 ⑨术:技术。 ⑩贵:重视。 (11)安:平稳。于,和。 (12)调:协调。 (13)致:抵达。 (14)逮:及,赶上。 (15)诱:引导。 (16)乾道本“心”下无皆:据道藏本、迂评本补。 (17)上:通“尚”,还。 【今译】 众物都有固有的形态,要依据它的固有常态予以引导。因为顺着事物的固有常态,所以静止时能掌握事物的本性特点,行动时能顺应事物的法则。……赵襄子跟王良学习赶车,不久和王良比赛,赵襄子和王良三次交换马而三次都落后。赵襄子说:“您教我赶车,驾驭马的方法没有全部传授吧?”王良回答说:“驾马的方法已经全部告诉,但你在运用上却有错误。凡是驾驭车马最为重视的:要使马的身子和车子平稳,驾者的注意力要和马的动作协调,然后才能够奔得快,跑得远。现在您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在前面又怕让我赶上。引导马在路上进行长途赛跑,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落在后面,无论在前还是在后,您的注意力总放在我的身上,怎么还能和马协调起来?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集评】 明·孙矿《韩非子批点》:“是精言妙论,可通于为学忘助之戒。” 又:“‘安’、‘调’,字眼。” 【总案】 凡事“进速致远”都必须付出全部精力,一心一意,努力合乎事物的规律。赵襄子失败的原因在于瞻前顾后,心不在马。故事虽然简短,也没有情节,而在对比中揭示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尽管是属于日常戏嬉而淡,却引人思忖,正如孙矿所云。心无旁营,精诚所至,金石自然为开。这个道理,被韩非说得更为透彻。 楚庄王莅政三年①,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与王隐曰②:“有鸟止南方之阜③,三年不翅④,不飞不鸣,嘿然无声⑤,此为何名⑥?”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⑦。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⑧,不谷知之矣⑨。”处半年⑩,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11)。举兵诛齐,败之徐州(12),胜晋王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13),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14)。” 【注释】 ①楚庄子:名侣:春秋五霸之一。莅(li音利),到,临。 ②右司马:楚国主管军政的官名。御:侍。隐,隐语、暗示。 ③止:居息。阜:土丘。 ④翅:展翅。 ⑤嘿:同“默”。 ⑥名:道理。 ⑦则:态。 ⑧释;弃,放开。 ⑨不谷:不善,君主自称谦词。 ⑩处:停留。 (11)邦:国。 (12)徐州:位于今山东滕县东南。 (13)蚤:通“早”。见,同“现”。 (14)希:通“稀”。引文见《老子》第41章。 【今译】 楚庄王执政三年,不发令,不听政。右司马侍座对庄王用隐语暗示说:“有只鸟儿枉息在南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动翅膀,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回答说:“三年不展翅,将以丰满羽毛;不飞不鸣,将以观察民情。虽然不飞,飞必冲上天空;虽然不鸣,鸣必惊人。您放心,我已知道你说的用意了。”停了半年,于是亲自处理政事,废除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掠杀五个大臣,举用六个未做官的读书人,从而国家大治。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打败齐国,在河雍战胜晋国,在宋国大会诸侯,于是称霸天下。楚庄王不让小事妨碍自己的长处,所以能有大名;不预先表露出来,所以能建立大功。因而《老子》上说:“贵重的器物是在最后才制成,宏伟的乐曲是不轻易发出响声。” 【集评】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谓“三年不翅”至“鸣必惊”数语,“语势雅浑。” 【总案】 用郑重语写庄王政事,与赵襄子学驭笔墨有别。庄王回答的话全出之抑扬语,伸缩之间,浑劲有力。“处半年”两短句稍作过渡,以下连发四个有数字句。“邦大治”、“遂霸天下”,以示“飞必冲天”、“鸣必惊人”,借老子的名言画龙点眼,包裹全文。“不为小害善”给人启发尤深。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的翻译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 楚庄王想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软弱.”杜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於能否看清别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文言文《韩非子 喻老》的解释

韩非子喻老赵襄王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②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③。凡御之所贵,马体安④ 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⑥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注:①王子期,战国时期驾车能手,即王良。②三易马,三次改换马匹。③过,过失、不妥当。④ 安,安稳。⑤调,协调。⑥诱道,引导。此处之道,同导,不作道路解。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蹊�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楚庄王想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於能否看清别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喻老

  韩非喻老原文

  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

  翟人有献丰孤、玄貌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憯(惨)于欲得。”

  邦以存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可也。不以欲自害,则邦不亡,身不死。故曰:“知足之为足矣。”

  楚庄王既胜,狩于河壅,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孙叔敖之谓也。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日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故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邦者,人君之辎重也。主父生传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是以生幽而死。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主父之谓也。

  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轻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也。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邦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赏罚者,邦工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而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人巨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智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事。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处小弱而重自卑谓,损“弱胜强”也。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空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欺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之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通,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臼:“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普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郑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饰,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 ,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寂霍,必旌、豹象、豹胎;旌、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从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马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始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曰:“守柔曰强。”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子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夫物有常容,因乘从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世。”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心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子马?此君之所以后也。”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亦,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 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qú)。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韩非喻老译文

  天下太平,没有战争,就叫做“静”,连传送紧急公文的车马也用不上。所以《老子》上说:“歇下奔跑的马,用来施肥。”天下不太平,争战不休,僵持数年不停止,将士的甲胄中生出虱子和卯,燕子和麻雀住进军帐,可是军队依然不能返回。所以《老子》上说:“战马在郊外产马驹子。”

  翟人进献丰狐皮和玄豹皮,晋文公接受下来,感叹说:“丰狐和玄豹是因为皮美丽才给自己造成了灾害。”治国者因有美名获罪的,徐偃王就是一例;因拥有城池和土地获罪的,虞国和虢国就是明证。所以《老子》上说:“罪过没有比引起欲望更大的了。”

  智伯兼并了范氏和中行氏,又不停地进入赵国、韩国和魏国反戈一击。智伯兵败晋阳,死在高梁东边,封地被瓜分。他的头盖骨被油漆漆过当了炊具。所以,《老子》上说:“灾祸没有大于不知足的了。”

  虞君想要得到屈地生的良马、垂棘产的美玉,不听宫之奇的劝说,结果落得个国破身亡。所以说没有别的灾难能比得上欲利贪得所招来的灾难那样惨痛了。

  国家的根本是求得生存,只有生存才有称王称霸的可能;自身的根本是活著,只有活著才有富贵的可能。不让贪欲来控制自己,就不会亡国丧身。所以《老子》上说:“懂得满足才会感到满足。”

  国家只有长期的安定,才会成就霸业;人身只有生存,才可以考虑富贵。所以不要自己害自己,这样国家不灭亡,人也不会遭难。因此说:“知足者才能算是足够了。”

  楚庄王已经得胜,在河雍打完猎,回去后赏赐孙叔敖。孙叔敖请求封汉水附近的沙石土地。根据楚国法令规定,封地在受封者的第二代收回。可是唯独没有收回孙叔敖的封地。因他的封地太贫瘠了。这反倒使他的子孙多代亨有这块封地。所以《老子》上说:“善于建立的不能被拔掉,善于紧抱的挣不脱,子孙因此世代祭祀不断。”孙叔敖就是这样啊!

  大权控制君主手中叫做重,不离开君位叫做静,君权重就能役使轻,君静就能驾驭浮躁。所以《老子》上说:“君子终日行走,决不离开装载辎重的车辆。”国家就是君主的辎重。赵主父是大国的君主,即使自己被天下人轻视。没有权势就叫做轻,离开了权位就是浮躁。最终落得个被囚禁饿死的结局。所以《老子》上说:“位轻会失去臣子,浮躁会丢掉君位。”赵主父就是这样啊!

  君 *** 势重,就像鱼到了深渊。君的权柄一旦落入臣子手中,就无法再得到了。齐简公被田常夺去权力,晋军被六卿控制了权柄,致使国破身亡。所以《老子》上说:“鱼是不可以离开深渊的。”赏罚是国家的锐利武器,君主掌握了可以制约臣子,臣子掌握了就可制约君主。君主要行赏,臣子就会施舍一部分家产显示自己的恩德;君主要处罚,臣子就会加重刑罚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所以《老子》上说:“国家的锐利武器是不能出示给别人看的。”

  越王做了吴国的官。劝说吴国讨伐齐国,以此达到削弱吴国的力量。吴兵在艾陵打败了齐国,势力发展到了江、济、黄池一带,因此可以控制了五湖。所以说:“将要缩小他,必然要让他先向外扩张;将要削弱他,必定先要使他强大。”晋献公打算偷袭虞国,先赠送虞君玉壁良马;智伯打算偷袭仇由国,先赠送对方一口大钟。所以,《老子》上说:“要想得到,必定暂时给予。”办事不露行迹,以求在天下建立功业,这就叫“微妙的明智。”有意处在弱小的地位,谦卑地克制自我,这就叫“以弱胜强。”

  凡是有形的东西,大的全部由小的发展而来;久存的事物,多全都由少积聚而成。所以《老子》上说:“天下的难事都起于简易,天下的大事都从细微处开始。”

  要想控制事物就得从发端入手,所以《老子》上说:“办难事要从易入手的地方做起,办大事要从小处做起。”千丈长堤,会因蝼蚁的洞穴而毁于一旦,百尺高房会被烟囱缝中冒出的火星焚毁。白圭修大堤注意堵塞蝼蚁洞穴,老年人为防火用泥堵塞烟囱的缝隙。因此,白圭没遇到水灾。老年人不会遭受火难,这都是小心地对待容易的事,进而避开了难事;认真地填塞微小的漏洞,进而避免了大祸。扁鹊拜见蔡桓侯,站了一会儿,说:“君主的病在表皮里,不治就会加深。”蔡桓侯说:“寡人没有病。”扁鹊走了出去。蔡桓侯说:“行医的人专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炫耀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说:“君主的病已经到了肌肤,不治还会加深。”蔡桓侯还是不理,扁鹊只好走了。蔡桓侯更不高兴了。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来拜见,说:“君主的病在肠胃,不治会越来越重。”蔡桓侯不屑一顾地把头扭向一边,扁鹊只好告辞。蔡桓侯十分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看见了蔡桓侯,转身就跑。蔡桓侯奇怪,派人追上他,问发生了什么事。扁鹊说:“病在表皮,用药物熏洗热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肤,用针灸就可以治好;在肠胃,用清火去热的汤药可医治;病到了骨髓,就由司命神管辖了,已经没法治了。现在君主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我已经无能为力,所以不想见到他了。”过了五天,蔡桓侯身体疼痛难忍,派人去找扁鹊,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侯很快病死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晋公子重耳流亡途经郑国时,郑君对他很不礼貌。郑大夫叔瞻劝谏说:“这是位德才兼备的公子,君主厚待他,可以积下恩德。”郑君不听从。叔瞻又劝谏说:“如不厚待,就应该杀掉,免得留下后患。”郑君还是不听从。等到晋公子返回晋国当了君主。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大败,被夺去了八座城。

  晋献公用垂棘的玉璧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虞虢两国唇齿相依,相互救援是为了各自的生存,并不是互施恩惠。晋国今天灭亡了虢,虞明天就随之灭亡了。”虞君不听从,接受了玉璧,借道给晋军。晋军亡了虢国。回军途中顺便灭亡了虞国。

  叔瞻和宫之奇都想把祸端消灭在萌芽之中,可惜两位君主不予采纳。这两位臣子就是郑国和虞国的扁鹊。因两位君主不接受,郑国被攻破,虞国被灭亡。

  《老子》上说:“事情尚安定时还容易对付,事情未显露征兆时还可以想办法。”

  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箕子感到害怕。它认为使用象牙筷子必然不会再用陶钵子装羹汤,必定要用犀角美丕制作的杯盘。既然使用象牙筷子和犀玉杯盘,必定不会再粗劣的食品,必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既然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必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住在茅草屋里,必定要穿上层层华美的锦缎衣服,住上高大宽敞的房子。因害怕将来出现危险,所以害怕事情的开始。过了五年,商纣王设置肉林。设炮烙刑具,登上酒糟堆积成的小山。身临盛酒的池子,终于导致国家灭亡。

  箕子见做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要发生灾祸,所以《老子》上说:“能看到事物的微小发端就叫做明。”

  越王称霸是不为当苦差感到恼火,周武王称王是不因辱骂感到苦恼。所以《老子》上说:“圣人之所以不苦恼,是因为不把平常人感到苦恼的事看成是苦恼的,所以不苦恼。”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乡下人说:“这是宝物,应成为君子的器物,不应该被小人使用。”子罕说:“你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当成宝。”

  乡下人喜欢玉,子罕却不喜,所以《老子》上说:“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

  王寿背著书走路,在大路上见到了徐冯,徐冯说:“事在人为,为事的行动产生于当时的需要,所以聪明人做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办法。书籍是记载言论的,言论产生于对事物的了解。了解事理的人是用不著藏书的。现在你为什么要背著书本走路呢?”于是,王寿烧掉了背著的书,高兴得跳起舞来。有智者不凭空说教,聪明人用不著藏书的小箱子。这是世人公认的错误,王寿又犯错了,这是学习不该学习的东西。所以《老子》上说:“学习不该学习的,就会走上众人走过的错路。”

  万物有常态,要善于加以引导。由于人们顺著万物的常态,所以静止时能不失事物的本性,运动时能顺应事物的法则。有个宋国人替君主用象牙制作楮叶。三年才完成,宽窄与真叶相同,筋脉依依可见,连微毛和细芒也十分清晰,闪耀著光泽,混杂在楮叶中也难以分别真假。于是,此人因有功在宋国当了官。列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假使天地间三年才能长出一片叶,那么天下有叶子的植物就太少了。”不依靠自然界提供的条件,却依靠一个人的技能;不顺应自然界的法则,却表现一个人的智巧。这都是三年制作一片楮叶的做法。冬天种庄稼,后稷也不能收获粮食;丰年五谷茁壮,奴仆也不能使粮食欠收。靠一个人的力量,后稷也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顺应自然,就会粮米满仓。所以《老子》上说:“要依靠万物的自然发展,不能勉强行事。”

  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不久就同子期比赛。他接连同子期换了三次马,结果每次都落后了。子期说:“技术全都交给你了,但你运用上有错误,驾驭车马最重要的是,让马的身体与车子尽量安定,人的注意力与马的动作尽量协调,而后才能行得快,跑得远。现在您落在后面时,想追上我,跑在前面又怕我追上。驾驭马比赛争先,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跑在后面。无论在前在后,您的心思都放在了我身上,这样怎么能和马协调起来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白公胜想作乱,下朝时倒拿著马鞭子。顶端的尖扎破了原颊,血流到了地上也不知道。郑国人听说了这件事,说:“连自己的面颊都忘了,还有什么忘不了的呢?”所以《老子》上说:“路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这是说总想著远的事,就会忘记眼前的事。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行动,能够统筹考虑远近的事,才不会陷于片面。所以《老子》上说:“不行走反而能弄懂许多事。”随著时机应变,依靠客观的条件行动,利用万物的特性并设法获利。所以《老子》上说:“不做事就能成功。”

  楚庄王在位三年,没发布政令,没办理政务。右司马站在一旁,用隐语劝谏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方的土丘,三年不展翅,不飞也不叫,默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因为羽翼还未丰满;不飞不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叫,一鸣惊人。你尽管放心,我已经明白了。”半年后,楚庄王开始处理政务,废除了十件不合理的大事,办理了九件急需办理的大事,杀了五个大臣,提拔六个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楚国的治理大有起色。接下去兴兵伐齐,在徐州打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国,在宋国会合诸侯,开始称霸天下。楚庄王不让小事影响自己的才智,才得以成就大名;不提前显露自已,才建立了大的功业,所以《老子》上说:“贵重的器物制成得晚,惊世的乐章不轻意发出声音。”

  楚庄王想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子夏去见曾子。曾子说:“你怎么这么胖呢?”子夏回答说:“打了胜仗,所以胖了。”曾子说:“此话从何说起?”子夏说:“我在家见到先王宣扬的道理就感到敬仰,出门见到富贵荣华的乐趣心里又很羡慕。两者在心里僵持不下,不分胜负,因而瘦了。现在先王宣杨的道理获胜,所以胖了起来。”一个人立志的难处,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能自我战胜的才算强者。”周国有条精美的玉版,商纣王派胶鬲去索取,周文王不给,商纣王又派费仲去索取,周文王痛快地交给了他。这是因为胶鬲有德有才而费仲是个奸佞的小人。周文王怕商朝有德有才的人得志,才故意给了费仲。

 

  周文王在渭滨提拔太公,是出于尊重他,把玉版交给费仲,是看中他得志能扰乱纣王国政。所以《老子》上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可以利用的条件,聪明人也会变成糊涂虫,这就叫做奥妙。”

韩非子·喻老子罕不受玉字词解释

原文: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韩非子·喻老》译文:宋国的一个边远地方的人得到一块美玉就献给了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人就说:“这是一个宝物,应该给您这样的君子用,不适合给老百姓用。” 子罕说:“你把这块玉当作宝贝,我把不接受你的宝物这种品格当作是宝。”子罕不受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这则寓言赞美了高尚不贪的品德。子罕:宋国大夫玉人:雕琢玉器的匠人或:有人 在这里指有一个宋人示:给……看弗:不有:保有,拥有尔:你人:指各人

韩非子喻老宋之鄙人文言文翻译

1. 求 韩非子

1 宋国的平民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个平民说:“这是宝贝,适合君子使用,不适合平民。”子罕回答:“你以璞玉为宝,我以不接受你的璞玉为宝。”

2 公仪休做鲁国宰相,而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弟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是为什么?。公仪休说:“就是因为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人们送我的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责求别人的表现,有不敢责求人的表现,就将违法曲断;违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免去了宰相的职务,那(我)虽然喜欢(吃)鱼,这些人必定不能送给我鱼,(这时)我就不能自己供给鱼了。如果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而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即使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我(也)能经常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是明白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别人替自己(打算),不如自己给自己(打算)。

2. 文言文《韩非子 喻老》的解释

韩非子喻老赵襄王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②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③。凡御之所贵,马体安④

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⑥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注:①王子期,战国时期驾车能手,即王良。②三易马,三次改换马匹。③过,过失、不妥当。④

安,安稳。⑤调,协调。⑥诱道,引导。此处之道,同导,不作道路解。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蹊ذ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楚庄王想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於能否看清别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3. 韩非子喻老翻译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

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翻译:

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于期学习驾御马车,不久和王于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

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回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凡是驾御所

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跑得快跑得远。今天您落在

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但是您领

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啊。”

4. 求短篇文言文,及译文,道理

原文: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韩非子·喻老》)

译文:宋国的一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了大夫子罕,子罕却不接受。这个乡下人说:“玉石是宝物,应该是有身份的大夫君子使用,不是老百姓能用的。”子罕回答说:“你把玉石当成宝物,我却把不接受玉石这种行为当成宝物。”

简介:本文选自《韩非子》,也见于《吕氏春秋》、《淮南子》、《新序》。这篇寓言赞美高尚不贪的品德。子罕是战国时宋国大臣,任司城职,以为官清廉著称。《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共五十五篇。韩非出身韩国贵族,荀况弟子,受李斯陷害死于秦。

浅析:高尚不贪的品格,一直是古往今来有志之士的圭皋,而子罕无疑是杰出的表率和先行者。我们丝毫不怀疑山民的崇敬之心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但我们更敬佩子罕的不以宝为宝,而以自己的名节、情操不被污染为宝的信念。

什么是宝,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看法的。在常人看来,玉石、黄金、珍珠都是宝贝,但子罕卓而不群,他衡量宝的标准与常人不同,在他看来保持品格上的清白,不贪才是真正的宝。子罕的宝贝观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学习的。(东风正怨侬)

韩非子 喻老

原文是韩非子为了诠释《老子》中“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要把难得的财物看得贵重。”的哲学思想和道理,而作故事解读。 原文的大意为: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玉璞,然后把它进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乡下人说:“这是宝玉,应该作为您的器物,不应被我使用。”子罕说:“你把玉看成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看成宝。”。

韩非子·喻老的译文和解词!

【原文】 任①人有问屋庐子②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3),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搂④。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5)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 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6)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 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7)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8),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注释】 ①任: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宁。②屋庐子:孟子的学生。 ③亲迎:古代婚姻制度,新郎亲迎新娘。这里代指按礼制娶亲。(4)岑 楼:尖顶高楼。⑤钩:衣带钩。一钩金即一衣带钩那样一点点金。 (6)翅:同“啻”,只,止,但。97)紾(zhen):扭转。(8)处子:处女。 【译文】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和食哪样重要?”屋庐子说:“礼重要。” 那人问:“娶妻和礼哪样重要?” 屋庐子说:“礼重要。” 那人又问:“如果非要按照礼节才吃,就只有饿死;不按照礼节而吃,就可以得到吃的,那还是一定要按照礼节吗?如果非要 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可以娶到妻子,那还是一定要‘亲迎’吗?”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答复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 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会去扭吗?爬过东边人家 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处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会去搂抱吗?”’ 【读解】 以诡辩对诡辩,以极端对极端。这是孟子在这里所采用论辩方法。 任国人采取诡辩的方式,把食与色的问题推到极端的地步来和礼的细节相比较,提出哪个重要的问题,企图迫使孟子的学生屋庐子回答食、色比礼更重要。屋庐子当然不会这样回答,但由于他落入了对方的圈套而不能够跳出来,所以就只好语塞而求助 于老师了。 孟子一听就识破了对方的诡辩手段,并且生动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接着从金属与羽毛的比重问题过渡到分析任国人诡辩的症结所在。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的方法问题。孟子的意思很明确,比较应该让 以较的对象双方在同一水平线上,同一基准上,而不应该把一 个对象推到极端来和另一个对象的细节相比较。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当然是错误而荒谬的了。所以,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教给学生以诡辩对诡辩的说法,从而战胜论辩的对方。 所以,这一章内容固然也是孟子对礼的维护和捍卫,但对我们来说,更有启发意义的却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思维方式和论辩艺术。 下一篇(人皆可以为尧舜) 告子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原文】 曹交①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 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③之任,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 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④,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 有余师。” 【注释】 ①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②一匹雏:一只小鸡。③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④假馆:借客舍,意为找一个住处。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 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 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 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 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读解】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当然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命题了。 其关键还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问题。 只不过从与梁惠王讨论的政治问题过渡到与一般人讨论个人修养 问题罢了。所以,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我们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说到底,还是反对人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贵。 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积极意义所在吧。 下一篇(仁义是和平的前提) 告子下 仁义是和平的前提 【原文】 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④而罢之。楚王不悦,我 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 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 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 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 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 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 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 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 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不详。③构兵:交战。④说(Shui):劝说。⑤ 遇:说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号:提法。 【译文】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 “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 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 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 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释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 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 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 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 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 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 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 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 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 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 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 必要去谈听‘利’呢?” 【读解】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几乎就是他第一次见梁惠王时所说的 那一套的翻版,只不过那时主要是针对从政治国问题,这一次却 是谈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了。 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 牼维护和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 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 去和平,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 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 系相互对待,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 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 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 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 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用 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让世界充满爱”,哪里还有什么战争的危机 呢? 应该认为,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 够自圆其说的。我们今天不是也依然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呼唤 世界的长期稳定与和平吗?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 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 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 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 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以仁义为前提的和平,在孟子的时代只能是一种理想。 正如以仁义为前提的战争只能是一种理想一样。 下一篇(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告子下 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 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①,不志于仁,而求富之, 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②,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 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 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①乡道:向往道德。乡,同“向”,向往。②与国:盟国。 【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 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 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 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 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 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 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读解】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孟 子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 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把那些自夸能富 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 这里实际上就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 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 有多少“义战”呢?所以,在孟子的时代,战争与仁义道德,至 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贯反对靠 战争,靠军事力量取胜的“霸道”,而主张靠政治,靠仁义道德吸 引人,感化人的“王道”。这是仁义道德与“强兵”的冲突。 至于“富国”,讲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充府库”, 这与他所说的“以义治国,何必言利”正是针锋相对的观点。遭 到他的反对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此可见,孟子之所以深恶痛绝那些自诩能够富国强兵的 “今之所谓良臣”,是以“君不乡道,不志于仁”为前提的。换言 之,这些人所搞的富国强兵是与孟子心目中的仁义道德相对立的。 假如这些国家的君主“乡道而志于仁”,假如这些“今之所谓良 臣”既富国强兵又行仁义道德,那孟子又该怎么说呢? 当然,这都是“假如”,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孟子之所以形 成他的这种思想,正是因为他所处的现实是“富国强兵”与“仁 义道德”相对立的。因此,要抽象出来问这个问题,就只有我们 自己来回答了。假如真能够既富国强兵及行仁义道德,二者得兼, 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今天说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 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正是这种“二者得兼”的追 求吗? 下一篇(无过无不及原则的运用) 告子下 无过无不及原则的运用 【原文】 白圭①曰:“吾欲二卜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 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③,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 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④,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 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 尧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注释】 ①白圭:名丹,曾做过魏国的宰相.筑堤治水很有名。②貉(mo): 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个小国。③饔(yong):早餐。飧(sun):晚 餐。这里以饔飧代指请客吃饭的礼节。④去人伦,无君子:去人伦指无 君臣、祭祀、交际的礼节;无君子指无百官有司。 【译文】 白圭说:“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 只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 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 廷、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 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如今在中原国家,取 消社会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 且不能够使一个国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比尧舜十分抽 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 的,是大桀小桀。” 【读解】 那就只能十分抽一,完全合于尧舜之道了。 白圭知道孟子主张薄赋税,所以故意来问他,定税率为二十 抽一怎么样。殊不知,孟子从实际情况出发,奉行的是无过无不 及的中庸之道,所以,在这里展开了一次中庸的现实运用。既回 答了白圭的问题,又表明了自己无过无不及的主张。 财政税收是维持一个国家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财政 税收多少合适?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太 多,太重,老百姓就会受不了,怨声载道;如果偷税漏税太多,税 率太低,国家财政紧张,入不敷出,又会影响国家机构的正常运 转。孟子是深深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从实际出发,指出,如 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税率,二十抽一,赋税倒是薄了,老百姓的 负担倒是减轻了,可国家怎么运转呢?除非像那边远落后的貉国 那样,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机构,没有靠财政负担的单位和国家工 作人员。但文明进化的中原国家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貉国那样的 原始状态,怎能实现像貉国那样的税收制度呢?当然,这样说并 不意味着收得多越好,像暴虐的夏络那样,模征暴敛,把人民逼 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只有恰到好处,才是儒者的追求。 下一篇(以邻为壑,仁人所恶) 告子下 以邻为壑,仁人所恶 【原文】 白圭白:“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泽③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一仁 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②壑(he):本义为沟壑, 这里扩大指受水处。③洚(jiang):大水泛滥。 【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 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 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 了。” 【读解】 从方法上说,大禹治水顺应水性,重在疏导;白圭治水却高 筑堤防,重在堵塞。 从效果上说,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 流向邻国。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 己,仁者厌恶的行为。 所以孟子一再说:“你错了。”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 起,更不用说超过大禹了。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以邻为壑”的 现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了。比如说,一个普遍现 象是,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干净得一尘不染,但却把 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岗石地面 或木地板或纯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洁,却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 子都堆在门外楼道上摆展览,让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在鞋阵中捂鼻 而行。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于那商家之间的 竞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 壑”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 祸于人的行为。 当然,你知道“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 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 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 害己。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仁人所恶”的“以邻为壑”手段, “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好。 下一篇(君子不亮,恶乎执) 告子下 君子不亮,恶乎执 【原文】 孟子曰:“君子不亮①,恶乎执?” 【注释】 ①亮;同“谅”,诚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 【读解】 关于“信”的问题,孔子、孟子都有表面上看来自相矛盾的 说法: 孔子一方面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另一方面却又说:“言必信,行必果,孩在然小人哉!”(《论语· 子路》) 孟子一方面说:“君子不亮,恶乎执?”另一方面却又说:“大 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 这种自相矛盾,正如我们已多次说过的那样,其实正是原则 与变通二者的对立统一。在孔子、孟子看来,一方面,“信”是君 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小节小 信。所以,应该以“义”来进行调节变通,这就是孟子所说的 “惟义所在。”其实,二者的辩证统一,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 也已经说到过,这就是“君子贞而不谅。”贞是大信,谅是小信 (与孟子本章的“亮”(谅)泛指一般的信不一样)。一句话,要大 信,不要小信;要在原则问题上讲信用,不要拘泥固守于小节上 的一成不变。 这就是孔子、孟子关于“信”的辩证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以免引起思想认识上的迷惑不解乃至于混乱。 下一篇(好善足以治天下) 告子下 好善足以治天下 【原文】 鲁欲使乐正子①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于强乎?” 曰:“否。” “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 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②。”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③,而况鲁国平?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 皆将轻④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6),予 既(5)已知之矣。’也也之声音颜色距(7)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 外,则谗谄面谀(8)之人至矣。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①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②好善:这里特指喜欢听取善言。 ③优于天下:优于治天下的意思。优,充足。④轻:易,容易,不以 为难。⑤也也(yi):自满的样子。(6)既;尽,都。(7)距:同 “拒”。(8)谗:说陷害人的坏话。馅:巴结,奉承。谀:讨好逢迎。 【译文】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 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假 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 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 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 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谈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 那些进谗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 吗?” 【读解】 在孟子看来,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单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智 慧和学识,而应当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这样, 就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治理国家,乃至于治理天下就会游刃 有余了。相反,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那真正的有 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奸邪的馅媚之徒就会乘虚而入。 这样一来,想治理好国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这里所说的“好善”主要指喜欢听取善言。而问题则在于对 这“善言”的理解上。什么叫善言,善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 话”,而是指对于治理国家有益的忠言。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当然不都是“逆耳”的,正如良药不一定 都是苦口的一样。但却的确有那么些忠言是“逆耳”的,甚至是 非常不中听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看那听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还 是假好善了。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不那 么中听的话也照样能够听取,采纳其合理的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益 的良方。假好善的人心里就不那么痛快,甚至会恼羞成怒,即便 不当面发作,也会在下来以后找个碴儿把那进言的人给开销掉。唐 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也是“好善”的典范之一,但 他不也多次想杀掉那一再进“逆耳”之言的魏徽吗? 由此看来,如果乐正于真是“好善”的人,那就的确非常不 简单。孟子一听说他将执政于鲁国就高兴得睡不着觉,也就没有 什么不可理解的了。 下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①畎(qua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o):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 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8)曾:同 “增”。(9)衡:通“横”,指横塞。(10)征:表征,表现。(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

韩非子 喻老翻译?韩非子喻老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全文翻译在线阅读)

本文编辑:admin

更多文章:


古今贤文全篇(古今贤文全篇)?古今贤文读书篇的全文

古今贤文全篇(古今贤文全篇)?古今贤文读书篇的全文

本文目录古今贤文全篇(古今贤文全篇)古今贤文读书篇的全文古今贤文 读书篇 告诉我们要从外界吸取经验,虚心向他人学习 的诗句古今贤文勤奋篇全篇还有哪些古今贤文古今贤文人心齐,泰山移后面是什么古今贤文全文《古今贤文(合作篇)》(上、下)古今贤文

2024年3月9日 20:20

怎样锻炼身体?简述体育锻炼有哪些方法

怎样锻炼身体?简述体育锻炼有哪些方法

本文目录怎样锻炼身体简述体育锻炼有哪些方法锻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运动锻炼的正确方法如何锻炼身体锻炼的意思是什么锻炼包括哪些运动锻炼的意思如何让更好的锻炼自己!哑铃力量训练锻炼方法怎样锻炼身体一、锻炼身体的方法:1、锻炼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去健身

2024年4月23日 11:20

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怎么写)

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怎么写)

本文目录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怎么写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延期说明要一起寄出吗承兑延期证明怎么写承兑过期了怎么办 怎么开证明银行承兑延迟证明怎么写银行承兑汇票延期证明如何写承兑汇票延期如何证明银行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怎么写承兑超期了怎么办需要写什么证明吗承

2024年4月18日 11:30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读后感)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读后感)

本文目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关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假如我有三天光明读后感看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心得体会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读后感  假如给我

2024年4月4日 10:20

传染病应急预案(校园秋冬季传染病安全应急预案三篇)

传染病应急预案(校园秋冬季传染病安全应急预案三篇)

本文目录校园秋冬季传染病安全应急预案三篇小学传染病应急预案方案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应急方案建筑工地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秋冬季传染病安全应急预案两篇最新食物中毒及传染疾病的应急预案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范文三篇秋冬季传染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两篇应急防疫预

2024年4月18日 04:30

夹竹桃是什么?有关夹竹桃的背景资料

夹竹桃是什么?有关夹竹桃的背景资料

本文目录夹竹桃是什么有关夹竹桃的背景资料夹竹桃的资料(课文)关于夹竹桃的资料夹竹桃资料简介夹竹桃资料夹竹桃是什么夹竹桃(学名:Nerium oleander),又名洋夹竹桃或欧洲夹竹桃,是龙胆目夹竹桃科夹竹桃属的唯一一种,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2024年6月6日 10:00

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结局)

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结局)

本文目录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结局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经典语录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长弓什么意思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结局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情分集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结局《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结局是:罗琦琦考上清华,关荷也考上理想的

2024年5月1日 00:00

黄大年先进事迹(黄大年观后感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黄大年先进事迹(黄大年观后感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黄大年观后感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黄大年事迹简单介绍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学习黄大年事迹,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黄大年事迹观后感黄大年主要事迹简介中国十大感动人物教师事迹黄大年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是什么幼儿园关于学习黄大年心得体会范文学习

2024年5月10日 12:40

有哪些特别恐怖的短篇鬼故事?鬼故事短篇超吓人 适合睡前讲给女朋友听

有哪些特别恐怖的短篇鬼故事?鬼故事短篇超吓人 适合睡前讲给女朋友听

本文目录有哪些特别恐怖的短篇鬼故事鬼故事短篇超吓人 适合睡前讲给女朋友听短篇鬼故事大全1000字恐怖短篇鬼故事1000字民间短篇鬼故事大全灵异短篇鬼故事精选,不要自己看!短篇鬼故事300字9个超恐怖短篇鬼故事,你知道几个史上最恐怖的短篇鬼故

2024年6月11日 05:00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所称的浪费是指)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所称的浪费是指)

本文目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所称的浪费是指《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所称浪费是指什么财政内部控制工作总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8条规定是什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应当遵循以下哪些原则党

2024年5月9日 23:30

好玩恶搞的祝福语?经典恶搞整人短信

好玩恶搞的祝福语?经典恶搞整人短信

本文目录好玩恶搞的祝福语经典恶搞整人短信给好朋友发恶搞短信朋友愚人节微信整蛊祝福短信1111光棍节快乐恶搞短信求恶搞短信,最少15条好玩恶搞的祝福语好玩恶搞的祝福语如下:1、别说我无情无义,好歹我也传了条一角钱的短信,不惜浪费电池的电力,顶

2024年5月16日 06:10

朋友圈早安激励语(朋友圈早安激励语分享)

朋友圈早安激励语(朋友圈早安激励语分享)

本文目录朋友圈早安激励语分享微信朋友圈早安励志的文案早安正能量语录朋友圈早上励志语录发朋友圈朋友圈早安激励语句大全早安激励正能量句子朋友圈正能量早安语朋友圈早安激励语有哪些12月朋友圈早安激励语朋友圈早安激励语分享1、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好好

2024年4月14日 07:30

英文关键词太长怎么办?英文简历中须有的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太长怎么办?英文简历中须有的关键词

本文目录英文关键词太长怎么办英文简历中须有的关键词英文关键词格式是什么什么是关键词请问下各种服装的英文关键词怎么说比如说外套,T恤,西装,运动服等等,越全越好越多越好,急用,谢谢英文论文关键词要空格吗什么叫做关键词关键词英文英文关键词太长怎

2024年3月23日 02:40

纳兰词赏析?纳兰词名句

纳兰词赏析?纳兰词名句

本文目录纳兰词赏析纳兰词名句纳兰词全选!!纳兰词最美的十首纳兰词·蝶恋花赏析纳兰词: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解释赏析共赏十首最美纳兰词徐志摩《陌上花开》原文 纳兰词中最唯美的句子关于纳兰词的赏析纳兰《清平乐·塞鸿去矣》诗词赏析纳兰词赏析  

2024年3月12日 17:30

手推车 艾青(手推车的主题是什么)

手推车 艾青(手推车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目录手推车的主题是什么求:艾青《手推车》赏析艾青的《手推车》表现了怎样的艺术特点手推车 艾青 这首是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艾青诗选手推车赏析《手推车》艾青赏析是怎么样的手推车表达了什么情感手推车艾青原文及赏析手推车艾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手推

2024年6月4日 00:20

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视觉传达设计中怎么理解媒介、内容与视觉形式的关系

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视觉传达设计中怎么理解媒介、内容与视觉形式的关系

本文目录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视觉传达设计中怎么理解媒介、内容与视觉形式的关系《理解媒介》:媒介即讯息如何理解媒介具有教育性这一观点理解媒介如何理解媒介的本质属性理解媒介——媒介即讯息和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什么新闻学概论 如何理解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

2024年6月16日 09:00

我国在什么中第一次确定了听证制度?听证会后多久出听证报告

我国在什么中第一次确定了听证制度?听证会后多久出听证报告

本文目录我国在什么中第一次确定了听证制度听证会后多久出听证报告法院听证会是什么意思听证报告书要给申请人吗听证是什么意思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是怎样的行政机关的听证报告是否需要上党组会办案机构意见与听证报告书不一致怎么办我国在什么中第一次确定了听

2024年5月21日 07:30

夫妻情深的成语(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成语)

夫妻情深的成语(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成语)

本文目录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成语形容夫妻感情好的成语有哪些形容夫妻情深的成语有哪些形容夫妻情深的成语什么情深四字成语形容夫妻感情好的夫妻感情深厚的成语形容夫妻感情深的成语形容夫妻感情好的成语形容夫妻恩爱的成语比喻夫妻恩爱的成语形容夫妻感情深厚

2024年3月18日 03:30

小灰灰和小红红(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的儿子与女儿分别叫什么名字)

小灰灰和小红红(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的儿子与女儿分别叫什么名字)

本文目录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的儿子与女儿分别叫什么名字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小灰灰和小红红是不是灰太狼的孩子小红红和小灰灰到底是谁啊!是红太郎的儿子还是他们小时候!小红红是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吗小红红是小灰灰的什么小灰灰的妹妹叫什

2024年4月6日 15:50

给长辈的中秋祝福语(中秋节送给长辈的祝福语)

给长辈的中秋祝福语(中秋节送给长辈的祝福语)

本文目录中秋节送给长辈的祝福语送给长辈中秋节祝福语中秋给长辈的祝福语句关于中秋给长辈的祝福语适合发给长辈的中秋节祝福语给长辈中秋节祝福语中秋祝福语 给长辈中秋送给长辈的祝福语中秋节对长辈祝福语中秋给长辈的祝福语中秋节送给长辈的祝福语一、圆圆

2024年3月27日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