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目录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记金华的双龙洞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句子赏析
-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文章大概意思
- 《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麽
-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 如何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课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关于双龙洞的游记。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hé shì hūn àn guān shǎng kǒng xì míng yàn
( ) ( ) ( ) ( ) ( )
dù juān é jiǎo jǐ shǐ shén qí xiù lì
( ) ( ) ( ) ( )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画√。
系jì xì绳子 稍shāo sāo微 蜿wān wǎn蜒 漆qī xī黑
上源yuán yán 盘曲qū qǔ 浙zhè zè江 仿佛fú fó
呈chéng céng粉红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沙土 ()的映山红 ()的公路 ()地移动
()的流着 ()的举起
四、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的开端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异 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4、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5、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6、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课的作者是( )。作者的游览的地点是( ),时间是( )。游览的顺序是( )、( )、( )、( ),最后( )。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 ),特点是( ),再写了( ),特点是( ),然后写了( ),特点是( )。
3、“孔隙”的特点是( ),表现在:
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
船的进出方式是();
乘船必须();
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
4、内洞的特点是( )、( )、( ),重点写了( )的特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习题答案
一、合适 昏暗 观赏 孔隙 明艳 杜鹃 额角 即使 神奇秀丽
二、略
三、1. ③ 2.⑤ 3.⑥ 4.① 5.④ 6.⑤
四、略
五、1.叶圣陶 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4月14日 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2.洞口外 山突兀森郁 洞口 桥洞似的 洞内 像大会堂
3.窄小 ①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人。 ②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③仰卧在小船里,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一处不贴着船底。 ④眼前昏暗了,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黑 大 奇 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⑴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⑵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
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
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四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作文范文:校园的桂花树
伴着徐徐微风,我悠闲地漫步在校园里的操场上。
顿时,我灵敏的鼻子闻到了一股浓郁的清香,我东望西望,四处看着,原来是花坛里的桂花树散发出来的香味,我伴着香味情不自禁地走向了花坛。
桂花树枝繁叶茂,就像一个个绿油油的大绒球。八月,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在这秋韵如水的时节里含笑枝头。我仔细看着,一朵朵桂花犹如一颗颗饱满的爆米花,像裂开似的,争先恐后地向人们献媚,桂花有时也清纯可爱,当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的时候,它就千姿百态地在风中尽情地摇曳着,好像是在跳着优美的芭蕾舞,也好像是在跟你打招呼,做个鬼脸,真可爱!
过了几天,我又来到桂花树的旁边,细细观察,其中有一朵桂花,在雨水的滋润中,阳光的沐浴下,闪闪发亮,好像是在炫耀着它美丽诱人的衣服。
一朵朵桂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慢慢长大,渐渐成熟,从一颗颗黄豆般大小的花骨朵儿蜕变成一位位花仙子,都是在露水的哺育下,长得如此茂盛,含苞欲放。桂花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桂花的家,让桂花置身的地方。桂花的特点就是它的香味,这才使它远近闻名,当我一闻,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顿时,我感觉自己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桂花不仅可以让人观赏,他还可以做成香甜可口的桂花糕、清凉解渴的桂花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句子赏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课文是一篇游记,同学们在复习这篇课文时要如何特别注意赏析哪些句子呢?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句子赏析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3、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句中“开满了”说明花多,到处都有。“很有精神”写出了山上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长得壮,长得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了作者对映山红的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茁壮成长的美丽画卷。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探究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情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文章大概意思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是春天,游览的地点是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写了作者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外洞所见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这个空隙有多大,怎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主要写作者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写作者乘船出了双龙洞.
《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麽
主要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记金华双龙洞》是现代作家叶圣陶所作。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洞口似桥洞,外洞宽敞,孔隙窄孝低矮,内洞大黑奇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江苏苏州市吴县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很多职位。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同时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章赏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通过阅读文章,能让读者感受到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读者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通过感悟按文章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如何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
课文的多音字:1、曲: qū 曲折; qǔ 乐曲2、转: zhuàn 转圈; zhuǎn 转弯3、佛:fú 仿佛;fó 佛祖《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课文结构及段落大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更多文章:
下列关于财政投融资的表述正确的是( )?财政投融资是什么和一般财政投资有什么区别
2024年3月12日 04:30
关于知荣明耻的名言啊越多越好?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属于什么的职业道德
2024年3月2日 07:30
女儿病床旁给父亲跳舞 母亲回应(一段“女儿病床旁给父亲跳舞”的视频引质疑,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2024年6月10日 10:20
郑州暴雨引发意外事件致两人死亡(郑州暴雨突至引发意外事件,致两人死亡,暴雨天气该防范什么)
2024年3月28日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