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的发展现状?口述史学及其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本文目录
口述史的发展现状
口述史现场从20世纪60 年代到 80 年代,口述史有了极大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法、德诸国出现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机构,出现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由于非洲的特定历史状况,口述史也引起了非洲各国史学家的重视。这期间不仅召开过多次关于口述史的国际学术会议,第 15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还对其进行了专题讨论。总之,口述史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从某个角度说,口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历史的产物,因为后者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为了研究他们,必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从方法上说,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为口述史学家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史、社会史,从时间上说是现当代史的研究更易接近真实,减少史学家的主观性。特别是口述史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料收集工作。所有这些,都吸引着史学家去从事这项工作。其中代表作如斯坦利·维斯塔尔描述印第安人领袖的《西亭·布尔》、西奥多·罗森加顿揭示黑人农民看待美国南部史的《上帝的全部危险》、脍炙人口的《根》 ,以及拉斐尔·萨缪尔的《伦敦东区的下层社会》等。 访谈者向被访者所提的问题,应以超越历史的中性问题作引导和启发,而不能以主流历史观来设定问题。要仔细研究口述者背景、经历、宗教禁忌等材料,确定哪些词不能用。尽量做到中性、开放式的。采录者工作时应尽量避免叙述历史资料,不要让口述者认为你们掌握的材料比他多,这样会影响甚至使访谈进行不下去。首次见面后准备正式的问题清单。但要根据采录过程中的情况,有所取舍、调整。问题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按时间顺序来提问;第二种是按主题来提问。每次采录不超过两小时。采录者在此期间应尽量少讲话。即便口述者有长时间停顿,一般也应耐心等待,不另提问。四是关于口述的成果形式。采录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作支持,录音、录像确保清晰无误。录制环境保持安静。录完作为原始文献保存。同时附上一份备忘录,内含被采访人、采访人的所有信息。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所有的技术手段、问题清单,以供别人使用该口述史时作为辅助信息资料。每完成一份口述文献,其保存有三种形式:即原始录音、录像刻成光碟;对外传播录制成MP3格式;永久收藏则用音像合成的DVD技术。口述史工作者的修养:理论修养和专业修养1 理论修养口述史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理论指导。1.1 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中立口述史学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历史的真实,这使得它与弄虚作假、私心邪念是绝不相容的。为了实现既定的学术目标,口述史往往侧重搜集一般不易记录和留存的史料。而这类史料多具有负面性。要正确记录和处理这些史料,口述史工作者首先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价值中立并非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放弃社会理想,绝对客观的进入研究领域,而只是要求研究者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研究对象,使研究过程和所得结论尽量不受和少受主观好恶或价值观念的影响。1.2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唯物史观在理论修养方面,历史观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对史学研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英国历史学家赫勒说过:反对利用指导性原则的历史学家犹如一个水手,决定不用地图、罗盘,甚至不听听别的水手有关海上经历的叙述,便扬帆出航。从事口述史工作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做指导。这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揭示历史的真相,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唯物史观的原则,把它运用于具体的研究工作,使历史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在当代中国,对于口述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善于用科学发展观考察研究历史,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扎实、稳妥地开展口述史研究。2 专业修养史学工作者的专业修养往往决定了史学研究的成效。只有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才可能熟谙所要研究的特殊对象及其问题的所在。对于口述史工作者而言,就是既要拥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又要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2.1 拥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口述史学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不是人人能为的。只有那些接受过历史专业训练,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素养的学人,才有可能胜任口述史学的工作,并且做出自己的成绩。口述史工作者应该具有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才、学、识、德等的要求。如:在才这方面,需要落落大方,短时间、近距离赢得受访者的信任,具有进行访谈的能力。在德这方面,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学这方面,需要对受访者的性格特点、个人经历以至涉及的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当然,还有一些从这项工作的独特性产生的要求。口述史学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这也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因为时间久远,受访者记忆偏差,口述中难以避免的包含或多或少不真实成分。这就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在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上,对受访者加以提醒、引导和纠正。在保证口述内容真实性的同时,从搜集到的史料中整理和发掘出其深层次的价值。在这样一个流程中,只有经过严格的史学专业训练,才能保证我们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张岂之就此指出,口述历史的整理者绝不是简单的录下音,然后复印出来。2.2 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隋书·经籍志》云:“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口述史学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研究领域应用广泛,这就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在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过程中,要求口述史工作者: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以了解受访者的生活环境;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受访者的语言;懂得心理学,以了解男女老幼各种不同人心态上的差异;拥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以适时的把握提问时机和取得共同的话题;熟悉相关法律知识,以维护采访者和受访者的权益。除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受访者,口述史工作者还要面对的诸多法律难题(像采访家庭暴力时遇到的隐私问题)、技术问题(如采访少数民族时的语言沟通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口述史工作者通过主体的努力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然而目前的口述史研究,缺乏一批做口述史的专业队伍。大家就像新闻记者采访一样,拿着录音机采访,做出来的东西与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不是一码事。缺乏专业队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搞培训,把全国的有志于口述史的学者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培训。请那些国内外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有心得的、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5)..口述历史(第三辑),2005(6)..中国档案,2006(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口述史学及其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口述史学及其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口述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出现不仅给史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史料,更对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史学 发展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较之于其他历史学科,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国历史上孔子著《春秋》,就运用口头传说追述了唐、尧、虞、舜的历史: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大量引用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秦始皇、荆轲、陈胜、刘邦、项羽、韩信等等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口头传说和民间传说不仅是口述史研究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是人种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来源之一。说它“年轻”,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方法(以学科的创建为标志),口述史学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才出现。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口述史是在1948年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家A。内文斯开始录制美国生活中的要人们的回忆。”1948年,美国史学家A·内文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口述传记,主要就是由这家机构完成的。传统口述史的致命弱点是,或者口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或者历史工作者在记述某种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从而有损作为主体的历史的科学性。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述史学,正是这种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口述史。无疑,这个意义上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
二、口述史学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口述史学的研究,美国走在了前头。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并于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六十年代,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从60年代起,现代口述史研究逐渐越出国界,开始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口述历史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史杂志和口述史专著大量出版,其势如雨后春笋。著名的有英国的《家庭与劳动》,日本的《闻书——丹波的庶民史》、《日本的放浪艺人》,法国《骄傲的马》等。直至80年代,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口述史学才作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口述研究已成为这些国家史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口述史学对中国大陆学界产生深刻影响则是90年代以来的事情。最近几年,一批冠以口述历史的书籍陆续出版,口述历史成了备受人们青睐的热门话题。这种境况带来了口述历史的普及和推广,然而相比较口述历史在出版界的火热,口述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口述史实践还是口述史学科建设方面都相对滞后,另外对口述史学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操作原则和评价标准尚未明确、学术规范无所适从等现实问题,也阻碍了口述历史的制作和口述史学的健康发展。因此,2004年底在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2005年11月在成都又召开的“口述历史研讨交流会”等学术会议。相信,在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口述史学在中国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1。口述史学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
从广义上说,口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印证和重现历史,而非解释历史。历史研究仅仅依靠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史料作为补充,两者必须相互印证,才能够真正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从狭义上讲,被调查的当事人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口述史学家在访谈和取证时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凭证和口述史料搜集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
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光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
3。口述史学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口述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成果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写历史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正如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所说,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口述史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口述史学家毫不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级,其所表明的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4。口述史学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纵观传统的历史文献及档案,能被加载史册的不是统治阶级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就是社会各界精英的所见所闻。可是在历史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的今天,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们重视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史、社区史、社会生活史、艺术史、妇女史、普通民众史、少数民族史、灾难史等,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学者关注的是能够为传统史学中没有或者是少有位置的老百姓的声音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同样能反映时代面貌的事件留有位置。因此,来自于平民百姓的访谈资料,对于丰富和深化历史的内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正如英国口述学家P。汤普森所说,历史学家正在逐渐发现“口述史”的价值,并且不止是一次发现,而且是一次复兴,“它赋予历史学一个不再与书面文献的文化意义相联系的未来。它也将历史学家自己技艺中最古老的技巧交回到他们手中。”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历史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工作者所认可、重视,口述历史之花必然会在中国史学园地里盛开!
参考文献:
[1]王俊义,丁东。口述历史(第4辑) 。
[2]梁子民,毕文昌。从报告文学到口述历史。中国青年报,2005——05——11。
[3]杨雁冰。口述史学百年透视。
[4]林韵妮。口述历史——值得发掘的火史料。
口述历史为什么重要
因为这是保存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关的解释如下;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2、非常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3、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调研报告和口述史的区别
调研报告和口述史是两种不同的记录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1、目的不同:调研报告是为了了解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情况,以便做出决策或提出建议;口述史则是为了记录某个人或群体的经历和历史,以便保存和传承。2、形式不同:调研报告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包括文字、表格、图表等;口述史则是以口头形式记录,可以是录音、录像、文字等。
什么是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流派。口述史学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9世纪以前,口头传说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直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档案库的资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记录,口述资料才遭到冷落。但是20世纪初年,兰克学派的治史主张开始受到各国史学家的批评,口述资料又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二战以后,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料学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倒1971年,已收集到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2425000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起来。总起来看,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和传统的口述史学已有明显不同:传统史学只把口头传说当作一种辅助性的东西,而当代口述史学则把口述资料作为研究写作历史的主要依据;传统史学记载口述资料主要靠一支笔和一张纸,当代口述史学记录资料则广泛应用了打字机、誊写机、录音机、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手段;传统史学对口头资料的搜集,是一种比较粗糙和简单的活动,当代口述史学则已经有了专门的理论探讨,比较著名的成果有美国历史学家W.鲍姆的《口述史料的抄录与编写》、S.柯蒂斯的《口述历史指南》P.汤普森的《往昔的回声:口述史学》等等。另外,当代口述史学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组织。1966年,美国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已超过90个,1967年,成立了美国口述史学协会,1971年出版了《口述历史评论杂志》;传统史学的口述资料主要来自社会的上层,当代口述史学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下层。例如在美国,以往不受重视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口述史学得到较大发展,口述资料在社会史、地方史、企业史、劳工史、城市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运用。从这一点上来看,口述史学的出现适应了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 口述史学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家都强调指出,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各有利弊。文献资料的优点是排除了心理因素,从时间上看,事件发生当时的文件和书信比后来记载下来的口述资料更可靠一些。但如果文献资料遭到有意无意的曲解,任何人都毫无办法,因为一些文献当事人已经死亡,而口述资料的当事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立场对口述资料作必要的修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其次,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传统史学所以忽视人民群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而口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口述资料的应用还使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过去的文献资料大都来自统治阶级,往往是一面之词,而口述史学则揭示了被统治阶级的看法。第三,口述史学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有助于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传统模式。比如非洲历史上就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在殖民者的历史著作中,非洲史不是一片空白,就是遭到污蔑和歪曲。非洲独立以后,一些研究非洲历史的学者到各个部族收集口述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最终恢复了非洲历史的基本轮廓,肯定了非洲人民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第四,口述史学还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教育方法,其通俗、生动、形象的特点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美国许多大学和中学都把口述史学作为正式的历史课程,有的大学还设置了口述史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但是口述史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采访谁不采访谁都是由口述史学家决定的。史学家的立场是否公正,材料来源是否可靠,这些都值得怀疑。口述资料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因为口头传说往往都是一代人一代人传下来的,难免有些误差。另外,口述史学只适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细小的问题,对于研究比较庞杂的问题就不太适合。对于以统计为主的经济史和以原始文件为主的政治制度史,口述史学也难有用武之地。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校世界史配套教材·现代卷》
什么是口述史
从广义上讲,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是物传,从遗物看历史。
语言发明以后,增加了言传,从口耳相传中获得历史知识。文字发明以后,增加了文传,以文字记录历史。录音、录影设备发明以后,记载历史的工具又增加了音传、像传。也就是说,从物传—言传—文传—音传—像传,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演进。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在录音设备发明以后,运用音传、进而运用像传手段记述历史的方法。因此,从工具运用角度而言,口述历史的出现,由记文到录音、录像,是历史学领域的一大飞跃。从历史记录的广度而言,口述历史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
人类活动无比繁富,即使再详细的文献、档案,也只能记录下极为微小的一部分。人们生活中所见、所历、所闻、所传闻的种种活动、认知,不一定都能载入史册。
以往的档案、文献,比较偏重于记录统治阶层的活动,偏重于社会精英的活动,偏重于政治方面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对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妇女生活记录较少。即使有,也多为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少有血有肉的个案记录。
在普通民众史、社会生活史、妇女史、少数民族史、城市史、社区史、灾难史等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口述历史可以驰骋的空间很大,它可以给那些原来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人留下记录,可以给那些在传统史学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史学主要是统治阶级、精英人物的领地,口述历史则向民众敞开了大门,有一种史学向下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人预测,口述史学将成为未来治史的主要方法。
口述历史
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史怎么写的呢
口述史写法如下:
口述史料与其他历史文献不一样的是,前期准备工作较长,一是划定历史时期,二是确定课题。选择口述人很讲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就某一阶段、某一课题寻找亲历者,对能找到的、有表达愿望的,进行口述调查记录。
其中对距现实远一些的时期,由于相关人群已不多,那么不管是重要不重要的人物,旁观者还是亲历者,统统都做口述记录。而对距现实比较近、相关人较多的情况,就要对人群进行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口述记录。
另一种方法是,历史事件发生在某一地区,见证人也集中在该地区,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或发布广告来征集口述人。在口述采访中往往会不断发现新的人选确定为口述对象。这种人选的记忆往往更中性,其价值更大。
问题准备
访谈者向被访者所提的问题,应以超越历史的中性问题作引导和启发,而不能以主流历史观来设定问题。要仔细研究口述者背景、经历、宗教禁忌等材料,确定哪些词不能用。尽量做到中性、开放式的。采录者工作时应尽量避免叙述历史资料,不要让口述者认为你们掌握的材料比他多,这样会影响甚至使访谈进行不下去。
首次见面后准备正式的问题清单。但要根据采录过程中的情况,有所取舍、调整。问题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按时间顺序来提问;第二种是按主题来提问。每次采录不超过两小时。采录者在此期间应尽量少讲话。即便口述者有长时间停顿,一般也应耐心等待,不另提问。
四是关于口述的成果形式。采录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作支持,录音、录像确保清晰无误。录制环境保持安静。录完作为原始文献保存。同时附上一份备忘录,内含被采访人、采访人的所有信息。
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所有的技术手段、问题清单,以供别人使用该口述史时作为辅助信息资料。每完成一份口述文献,其保存有三种形式:即原始录音、录像刻成光碟;对外传播录制成MP3格式;永久收藏则用音像合成的DVD技术。
口述史的格式是怎样的
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史料与其他历史文献不一样的是,前期准备工作较长,划定历史时期,确定课题。选择口述人很讲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就某一阶段、某一课题寻找亲历者,对能找到的、有表达愿望的,进行口述调查记录。
其中对距现实远一些的时期,由于相关人群已不多,那么不管是重要不重要的人物,旁观者还是亲历者,统统都做口述记录。而对距现实比较近、相关人较多的情况,就要对人群进行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口述记录。
另一种方法是,历史事件发生在某一地区,见证人也集中在该地区,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或发布广告来征集口述人。在口述采访中往往会不断发现新的人选确定为口述对象。这种人选的记忆往往更中性,其价值更大。
扩展资料
口述文献的使用涉及被采访人、采访人、出资人三方利益。欧洲范围内采用《知识产权法》保护各方利益。口述采录前,省文献馆授权采录者与口述者签署一份合同,请口述者放弃其对口述材料的拥有权。同时采录者与省文献馆也要签署一份合同,放弃对采录来的口述史料的著作权。
在文献馆保存的供查询的目录中,口述史或者是按题材、或者是按时间段编排目录,每个文件中前面要有简短的说明,即采访人和受访人的基本信息和问题清单,也有的把几小时的录音切割成几段,每段前起个名字,以便于查询和视听。
简述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10分)
【答案】:访谈历史见证人形成的历史往往被称为口述史。价值和作用:其一,口述史的原始性;其二,口述史生动,可读性强,具有“实用价值”;其三,尽管口述史(尤其是口述自传)通常易出现自我吹嘘与主观片面的问题,但其依然具有第一史料的史料价值,只是在运用时需要进行甄别和取舍。最后.教育层面上的社会实践价值,引导并且促使学生在访谈历史见证人(亲历者)的过程中,学会询问,懂得倾听。
更多文章:
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怎样啊)
2024年4月1日 06:40
九年级物理期末试卷(跪求热九年级全册物理期末真题卷,这种热门教辅资料百度网盘资料有人分享吗)
2024年3月27日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