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如是说(张瑞敏的主要作品)
本文目录
张瑞敏的主要作品
企业是人,文化是魂逝者如斯夫。昨天,海尔人屡屡于紧要关头化危为机险中胜,心无旁骛耐寂寞。皆因未雨绸缪,用户永驻心中。而当迎来成功时,“成功”一词却被“从不回头欣赏自己的脚印”覆盖,新征程中又迈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境界。昨天,海尔人已用“心”奉献了一个大感叹号,而今天我们却必须面对一个更大的问号。为什么?因为被奉为百年经典的管理模式渐已失灵于互联网时代。脱离迷津的唯一出路在于破坏性创新。我们正为此上下求索,今天虽还在雾中的路上,但自信会有一个基业长青的明天,因为海尔文化是为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企业是人,文化是魂。(此文为张瑞敏为“海尔文化展”所作的前言)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哲学与加里·哈默教授的结识还得从其所著的《管理大未来》说起,“将人类束缚在地球上的不是地球的引力,而是缺乏创造力,管理领域也是如此。”书中这句话堪称经典,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何尝不是管理创新应有的思维!在创新时面对挫折不可怨天尤人,而应倒逼自身的创造力。这恰与海尔“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相符,亦即“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此书引起了我的兴趣,作者身为“核心竞争力”的首创者,不仅直指传统的管理过时了,而且旗帜鲜明地呼吁企业组织应尽快变革为“小型的自我管理团队”,这又与当时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将海尔八万员工打造成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一脉相承,由此产生强烈共鸣,也萌生了当面向哈默教授请教的想法。2010年10月我们专程前往美国,先去考察学习了哈默教授推崇的美国“全食超市”的新型组织结构和激励体系,随后在旧金山与哈默教授畅谈。其间我们被他新颖独特的创新观点所吸引,而他对我们的创新探索也饶有兴趣。哈默教授表示,他曾考察过全世界很多公司,在自主管理方面进行探索的多是小公司,大公司极少,因为这种探索一定要对组织结构动手术,甚至要颠覆,搞不好会使整个公司陷入混乱。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其新作《终极竞争:占领赢得未来的制高点》中有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决定未来组织命运的有五大“终极挑战”。这些挑战的本质是变革,而变革首先直面的是战略和组织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从属理论所表达的战略决定组织结构,而组织的改变要服从于战略的要求。对于战略的表述,哈默一语中的:“任何战略都不会永远成功”,那就要改变,要变得跟上时代的脚步。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的战略要从以企业为中心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因为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从企业的手里移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在网上查看和比较所有企业的信息,也可以说,企业的生死和用户的取舍,其决定权掌握在用户手里,企业能做的只是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战略的改变,导致原来的科层式组织即金字塔式的结构完全不能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过去那种由市场一线将需求层层上报,上级做了决策再层层下达的模式,已完全背离了网络时代的要求。哈默为此开出了处方——最好的方法是将大公司变成小公司。正像我们所探索的那样,将八万员工的层级组织,扁平化为二千多个“自主经营体”的小公司。为什么叫“自主经营体”?是因为真正赋予其三权,即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这样的“自主”不再是徒有虚名,而是真正能在第一线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又以第一速度满足和创造用户需求。“三权”的赋予避免了相互间的扯皮和上下级间的博弈。同时,原有的管理人员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指挥和监督员工的角色,而是变成了与员工为完成同一目标的协同角色。由此从过去员工听领导的变为员工听用户的、领导听员工的;由此,金字塔崩塌了,形成了一张“网”,即节点闭环的网状组织。每个节点就是一个“自主经营体”,节点相互之间以契约相联,持续闭环优化,而契约的共同目标是创造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张网又是动态的,因为它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网相融合,与用户的需求脉动相一致。我们多年的探索可以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因为变革往往是“知易行难”,其阻力包括旧的思维定式,习惯了的规章制度,以及改革所触及到的既得利益群体等等。正如哈默所指出的,“越是‘管理良好’就越不具备适应能力”,“组织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没有任何改变,慢慢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这里,管理好像成了一个悖论,一个误区。管理不好显然不行,会使企业陷入无序状态,“管理太好”又会成为改革的拦路虎,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自行毁灭。其实,变革的成败还是取决于人。本书五大“终极挑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要素—人,而我自己在三十多年的管理生涯中也总结了九个字——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所有的管理工具都只是手段,企业的资产要增值只能靠人,所有企业管理的优化都应靠开放的系统“借来”一流的人力资源,而非自我封闭,靠身边认识的几个人去打江山。当然变革首先要改变的是自身的思维模式,正如哈默所提醒的,“成功使得战略成为教条般的信念”。现实中的许多企业领导往往以昨天的成功思维来指导今天的实践,形成了以过去的成功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漠视外部威胁及时代的变化,跌入误判的陷阱,却不知醒悟,以至失败。我们之所以能持续多年地探索人单合一双赢这一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源于海尔文化中达成共识的一个理念——“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即企业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而已,但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我们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永远都踏准时代节拍,而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就要改变我们自己,以符合时代要求、自以为非的态度不断改变思维定式,改变战略,改变组织,直至跟上时代的潮流。以上是根据自身的体会有感而发。但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可将该书视为一本为企业指点迷津的操作手册,不仅让企业能于互联网时代生存,而且可拥有竞争的优势。(本文系张瑞敏为加里·哈默新书《终极竞争》所作序言) 《首席执行官》这是一部以海尔集团及张瑞敏等人的创业故事为素材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工业题材电影,是向党的十六大献礼的重点影片之一。该片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中影集团、山东电影制片厂联合投拍,于2002年3月21日上映。导演:吴天明主演:石凉/马跃/涓子/帕特里克·波查Patrick Bauchau2004年5月,《首席执行官》被日本富士映像股份有限公司买走放映权,并在2005年1月作为“贺岁片”在日本商业院线全线上映。 《挑战世界的中国第一CEO》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漫画方式讲述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他的创业历程和管理思想。本书由荣获“第一届世界漫画爱好者大赛”冠军的日本漫画家木乃花朔耶编绘,中、英、日三国语言同步发行。作者: (日)木乃花朔耶 著出 版 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ISBN:9787532471096出版时间:2006-09-01版次:1页数:292 《张瑞敏如是说》《张瑞敏如是说》是国内迄今第一部全面解读和诠释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管理思想的作品,完整展示张瑞敏的思维和行动轨迹,首次独家披露张瑞敏面对海尔诸多难题的求索历程。该书是互联网专家胡泳对海尔又一研究产物,“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张瑞敏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品牌与营销、国际化等的思考和探索。该书首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在2003年出版,创下再版十多次的佳绩。作者:胡泳 著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12-01ISBN:9787213026898包装:平装页数:346《海尔中国造》海尔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16年后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企业集团,年销售额达406亿元,并保持80%的平均增长速度。被美国《家电》杂志评为全球同行业企业增长速度之首,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亚太地区最具信誉企业。海尔创始人张瑞敏藉此走上全球财富论坛的讲台,海尔无疑是中国民族工业成功的典范。本书讲述了海尔的故事,探索了海尔成长的奥秘。两位作者大胆地采取了分析结合评论的写作方法,将海尔与外国公司作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记录海尔的历史,而是为了诠释海尔现象,总结和摸索现时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未来轨迹。本书强调“海尔中国造”的含义绝不仅仅指“硬件”,即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中国名牌走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其“软件”方面的内涵,即海尔在中国现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如何造就了一种富于中国特色的成功的企业管理机制。“海尔中国造”的历程证明了,伟大的企业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打造出来的。作者:颜建军、胡泳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ISBN:9787805649559出版时间:2002-09-01版次:1页数:516装帧:平装开本:32开纸张:胶版纸所属分类:图书》管理》企业与企业家图书:《张瑞敏管理日志》(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 组织的精神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成功企业一定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最重要的是,一定拥有一个智慧的领导集体、一名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管理思想则是“智慧”和“卓有成效”的典型代表。《张瑞敏管理日志》是张瑞敏管理思想的解码,记录了张瑞敏二十多年的思考轨迹和海尔的管理精华。本书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将张瑞敏的管理思想按主题,按日期逐一提炼,引导读者行走于张瑞敏的内心,看到一个领导者的管理思考与实践,历经岁月积累的自我超越与不凡。作 者:胡泳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ISBN: 9787508612164开本:16定价: 42.00元
张瑞敏如是说的内容推荐
……张瑞敏进一步阐释说:“斜坡球体论”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中国企业里最麻烦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种标准的贯彻或者一种规章制度的要求,今天达到了,明天可能就达不到。在外国发达企业里这种情况似乎不存在。企业要求做到什么程度,一旦达到了,一般不会再改变。而中国企业则非常现实,比方说,今天要求你将桌子擦干净,今天做到了,明天就差点,后天可能就不擦了。因此就必须不停地要求,我们自己把这叫做“反复抓,抓反复”。就名牌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员的,从整个系统来讲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如果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差一点,那么这个名牌就差大了。我们和国际名牌的竞争,是小差距和大差别,从产品上来看,可能差距不大,这儿有点粗糙,那儿不够光滑,差异虽然不大,可从这小差距上恰恰能够看出我们在管理上、人员素质上的巨大差别。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企业管理,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老是愿意搞运动,其实搞运动就是这样,场面壮观,不管目标,指标很好,但什么用都没有。我认为在企业里,“活力”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喜欢搞一些运动,比如,“大战红五月”、到了六月份双过半,这种运动带来的危害很大,它只是一种突击,不是真正依靠人的活力。在运动的这几天里,大家也很兴奋、挺新鲜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创新,不是每一个个体都在成长。OEC模式奠定了海尔的管理风格:严、细、实、恒。严,即严格要求,“日日清工作法”要求所有的体系,所有的员工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内容、时间、标准逐日进行清理,对工作中的成绩与缺陷严格奖惩。细和实,即分工细、责任实。“日日清工作法”在对所有的物和事进行分解中,强调三个“一”,即分解量化到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项工作,大到机器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清楚地标明责任人与监督人,有详细的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做到了奖有理、罚有据。恒,即持之以恒。海尔认为企业和每个员工可以做好一天的工作,而每天都做得好,就是一件难事,“日日清工作法”就是要通过每天的清理和总结,持之以恒地做好企业每天的各项工作,实现天天好的理想目标。 图书评价(新增)我见过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家,张瑞敏是最优秀的!——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罗兰·贝格张瑞敏是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总裁,他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扭转成为商战中的赢家。——美国《财富》杂志美国有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日本有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中国有谁?有一个赢得世界赞誉的企业家——张瑞敏。——日本《西日本新闻》引导海尔走向成功的是天才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他的管理理论饱含中国古代哲学。——美国《福布斯》杂志在中国人眼中,张瑞敏是一个有超凡魅力的商界领导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中国企业的专家陈明哲这样说:“他在世界商界圈中也是这样一个领头人。”——《今日美国》
帮我拟一份《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研究》的论文提纲
海尔的文化观 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案例:“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 ,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 1984 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 80% 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一位美国的学生说:“从张先生的讲课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创业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新一轮升级创新。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海尔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海尔,以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海尔荣登榜首。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 "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更多文章:
消防知识竞赛题库(2020年119消防宣传日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
2024年4月11日 04:50
李敖北大演讲最后要一分钟干什么他想说什么?李敖北大逆天演讲稿(3)
2024年6月16日 15:30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12个步骤?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2024年3月16日 22:10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答案(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后答案和课文翻译)
2024年4月21日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