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
本文目录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全诗拼音.及诗的题目
-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谢朓的山水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者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原文及翻译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你最欣赏哪一句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如下: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翻译: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赏析:
唐代伟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
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全诗拼音.及诗的题目
晚登三山还(huán)望京邑南朝齐·谢朓灞涘(sì)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méng),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xiàn)。有情知望乡,谁能鬒(zhěn)不变?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作者: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淫: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翻译: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 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 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 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 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 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 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 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赏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着、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及注释】 我登上谢朓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如明镜一般。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沂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色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着当年的谢眺呢? 1、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2、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3、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赏析】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首诗作于754年(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581年600年(隋文帝开皇年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书怀贻京邑同好
孟浩然 书怀贻京邑同好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译文及注释】 同好:一作故人。 维先句:暗示诗人为孔孟之后。 常:又作恒。翰:又作赋。 甘脆:美食。 毛公:指东汉毛义为母求仕故事。 刺:名刺、名帖、名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李白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赏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谢朓的山水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下面就和 无 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赏析】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写诗人伤心落泪的神情。诗的前八句写登高所见美景,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描写白日西沉,江水澄净的傍晚景色,连用“绮”、“练”两个比喻,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观感受,把日暮时分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真实。然而,景越美,就越发衬托出情之悲。因为京城景色如此壮美多娇,而诗人却不得不离开,这一去,千里烟波,归期难以计算,诗人不觉双泪潸然,眼泪像雪珠一样掉下来。“泪下如流霰”这一比喻,言简意赅,省却了千言万语,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扩展阅读:谢眺的简介
谢眺入政后,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晋初,谢氏举家随元帝南渡长江,迁居京邑建康(今南京)乌衣巷。谢眺的高祖谢据,是“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的弟弟。作为南朝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门阀士族的冠冕——王、谢、袁、萧四姓之一,谢氏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和势力,而且也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诸如谢安、谢道韫(女)、谢灵运、谢庄、谢混、谢惠连等等,都长于写景,每有清新的风格。谢朓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因而能与响逸百代的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早早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
谢朓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萧鸾死去后,其儿子荒*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
扩展阅读:谢眺的诗词风格
谢眺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谢眺是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当世就享有盛名。萧衍说:"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眺。“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篇)。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
杜甫说“谢眺每诗篇堪诵”(《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眺,“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眺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可见李白对于谢眺的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眺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严羽也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应麟《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谢眺)”。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者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者:谢朓。
谢朓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斋号高斋,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齐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南齐建元四年(482年)“解褐入仕”,为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年),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十年(492年),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永明十一年(493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
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因又称谢宣城。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永泰初因告岳父王敬则谋反,迁尚书吏部郎,因又称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因泄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萧遥光事,遭构陷而死于狱中。年仅三十六岁。
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长于五言诗,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谢朓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创作。谢朓以其清逸流丽、工细自然的诗笔,描写了以宣城为中心的皖南山水,对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作了新的开拓和发展,给后来的唐诗以良好影响。
谢朓在“竟陵八友”中诗名最著。他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
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谢朓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比喻: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 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借景抒情: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借古喻今: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意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翻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五言古体诗)
(齐)谢I
灞逋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带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I不变。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逋长安,河阳视京县。”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濉⒑友舯热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以王粲、潘岳比自己,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白日丽飞甍”是写在夕阳的照耀下,飞动的屋脊明丽多姿。“参差皆可见”是写京邑内的屋宇高低不齐。“余霞散为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名句。描绘了天空的云霞散布如绮,澄静的江水宛如白练。作者选择富有时令和环境色彩的词语来描写,形象地显示了“余霞”、“澄江”的特色。“喧鸟覆春洲”的大意是: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杂英满芳甸”的大意是说:杂花开满了芬芳的郊野。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良辰美景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I不变”。这一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去矣方滞淫”的大意是:就要离开京邑而长久地滞留他乡了。“怀哉罢欢宴”的大意是:多么怀念那已停办的欢乐宴会。“佳期怅何许”的大意是:回乡的日期不知在何时,令人怅恨。“泪下如流霰”的大意是:眼泪流下犹如雪珠。“有情知望乡,谁能I不变”这两句的大意是: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怀念家乡,谁人的黑头发能够不变白呢?这两句回应开头的两句,说明自己与王粲、潘岳同具去国之悲。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
精华鉴赏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
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原文及翻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 系列:古诗三百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淫: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译文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赏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着」、「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著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你最欣赏哪一句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眺
灞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译文:我像王粲与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 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 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 历历在目。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 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 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想到何日才能回到家乡,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流下雪珠般的眼泪。凡是有情之人无不望乡而悲痛,谁能够不为此而白了头发呢!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 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
更多文章:
2023春节北京市区晚上开车兜风路线?开车兜风的唯美句子 一个人开车兜风的文案
2024年6月27日 06:40
名人的读书名言: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024年6月24日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