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社论《致读者》?书店致读者一封信引发热议,实体书店有哪些优势
本文目录
谁有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社论《致读者》
未能找到原文,有一些参考的资料,先转发一下: ---------------------------------------------------- 1956年7月1日,恰好是党成立35周年的日子,《人民日报》在头版赫然刊登《致读者》的社论(胡乔木执笔),宣布改版(这是历史上党中央机关报的第二次大改版,第一次是1942年,当时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宣布改版)。 《人民日报》在这篇社论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 这篇在中国当代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社论”公开承认“我们工作中仍然有很多缺点”,并决定从三个方面改进工作。 “社论”提出的第一位的工作改进即是“扩大报道范围”。它还第一次破天荒地、令人惊异地申明:“尽量满足读者的多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天职。”--中国人向来以“天”为最大。“天职”,足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民日报》社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社论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变化的世界,各种不同的读者要求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是通都大邑的,或者是穷乡僻壤的,是直接有关于建设的,或者是并不有关于建设的,是令人愉快的,或者是并不令人愉快的,人民希望在上多看到一些,我们也应该多采集、多登载一些。 “社论”提出的第二个方面的改进是开展自由讨论。它指出,(1)“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这就大大拓展了党报的内涵和功能。(2)报纸“不能设想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不能“随时作出绝对正确的结论”。这表明党报工作者具有清醒的意识。事实上,正像社论所说,“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社会的成员不可能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抱有同一种见解”,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乃至截然对立的看法,都是正常的,也应该都是被允许的。(3)提倡自由讨论。社论明确指出:“害怕讨论的人总是可笑的人”。(4)“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虽然是经过部选择的,但是并不一定都代表部的意见”。这一主张能在四十多年前就被提出来,充分表明党工作者一种非常开放的思想境界,也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 “改进文风”是这篇社论提出的第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文风的问题,实质上是个作风问题、学风问题,而对于党报来说,应当还有个“党风”问题。这个问题在上世纪40年代党就提出过。“社论”呼吁:“万不要让读者看了想打瞌睡”--真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这个问题虽提了几十年,但恐怕至今在一些媒体那里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人民日报这篇社论中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尽管后来的实践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搁浅了,走向了与“社论”观点完全背离的路子。
书店致读者一封信引发热议,实体书店有哪些优势
实体书店对比线上的电子书,也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阅读类的电子工具进行阅读的方式,它更具备一些传统的韵味,更具备独到的感觉,而且重点是它的体验和服务是相对来说更齐全的。
线下的书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体书店,它一般都是实体书,电子书基本上都是线上购买的,因为这些实体的书籍它确实是要贵一些,所以近些年电子书发展的很快,但实体的线下书店城市越来越多。书店的这个路程也是要花时间的,很多人。休息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他不想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路上,所以就选择了一些电子版的书籍去阅读,价格上也更便宜,现在也有很多电子类的专门用来阅读的这些工具。
实体书店更具备独到的服务和体验优势,也就是说你要买一些书籍。从线上只能是看到几页。甚至说这本书的手感是如何的?到底是怎么样,你的脑海中都没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但是如果你是在实体的书店买的话,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它,包括气味,包括手感,包括大小,包括印刷的质量等等,就算是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买到手之后拆封了,发现它印刷不清晰,你完全可以去找这个实体的书店,你并没有太高的成本。
如果你从线上选择购买的话,这些线上的书籍他总给人一种特别廉价的感觉,就是说购买的电子书,你甚至觉得他不算熟,只是算一种文字的堆砌,因为他不能给你实体书一般的感觉,而且同样一本书你从线上购买,也就是那些用电子工具去阅读的,可能只要5块钱,但你永远觉得很贵,但一本实体的书用纸印刷出来的50块钱,你都觉得这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两者的差距是体现在这的。
现在实体的书店要想继续生存下去要解决的就是定位的问题,价格战肯定是不行的,打折没有用,因为再便宜也不可能有这些线上销售电子书的便宜,再便宜也不可能有这些线上直接销售纸质书邮寄到家的便宜,因为人家没有店面的成本没有人工的成本,只有直接从仓库发货,所以说就要突出自己的产品定位,就是体验服务这方面做好了,同样是独到的优势。
《恶之花》第一首诗《致读者》有哪些特点
在第一首诗《致读者》中,波德莱尔描绘被“恶”浸泡、熏染但却一无所知的人类。是诗人对世纪病的揭示,因为“无聊”淹没它比任何具体的丑陋和邪恶都更加速了人类的堕落。
书法报的停发专栏
2012年5月9日,张瑞田在《书法报》“瑞田观点”专栏刊出的《从段成桂到毕政——对吉林书法界的谏言》,肯定上世纪80年代吉林书坛的“靓丽的光彩”,肯定段成桂时代的“可圈可点”,而对吉林书坛的现状,特别是对以毕政为主席的新一届吉林书协颇感忧虑。书法评论家张瑞田在《书法报》开设“瑞田观点”专栏已有6年多时间,这件事件后专栏遭停。 张瑞田的文章发表后,2012年5月30日,《书法报》第21期第五版上,刊登了一则“致读者”声明称:“本报近期所刊一篇言论文章,涉及吉林省书协现任主席毕政先生、原任主席周维杰先生,多有失实偏颇之处,给二位先生造成不良影响,此乃本报相关编审人员审稿把关不严所致,谨向毕政先生、周维杰先生表示歉意,并向广大读者致歉。”这一致歉在书法界引起一面倒的反响,多数读者直指其不得体。一位读者称,原来的谏言文章句句在理,根本没看到“失实偏颇之处”,也没觉得“给二位先生造成不良影响”,何来道歉之举?“《书法报》迫于压力罕见地道歉了,‘谏言’为何‘道歉’?这道歉关闭了吉林省书法界的言路,这道歉使整个吉林省书法界蒙羞!”对于这则致歉声明,一位与《书法报》渊源颇深的知情人士表示,声明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真正的原因是吉林省书协随后通过吉林省文联与《书法报》主管单位——湖北省文联施加压力。《书法报》相关人员为此曾专程到吉林省文联与书协道歉,并终于满足对方的一系列要求,而结果之一就是张瑞田专栏遭停。事实上,维持6年多的“瑞田观点”已是《书法报》的一个品牌,而停止这一专栏并导致的连锁反应,对《书法报》也是不小的伤害。
更多文章: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2023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50个 最新知识点整理)
2024年5月11日 12:10
医院电视广告(电视上打广告医院(江西南昌九三医院)可信吗可靠吗)
2024年5月22日 02:40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精度和测量模式论文?GPS与全站仪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2024年6月4日 20:50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17、简述从专业性人才到管理者应有哪些转变)
2024年5月19日 04:10
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什么和什么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2024年5月16日 12:40
委托他人办理的委托书模板大全(精选5篇)?委托书最简单模板集锦(推荐7篇)
2024年4月5日 18:20
为什么自己明明醒着却感觉像做梦了?张学友的《醒着做梦》专辑说的什么意思
2024年6月3日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