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相争渔翁得利(什么相争渔翁得利)
本文目录
什么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讲的是鹬和蚌在河滩上激烈搏斗,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抓到了它们。告诉我们要懂得在斗争中警惕真正的敌人,学会谦让,会权衡利弊得失,否则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有可能让第三者钻空子、坐收渔利。
***隐藏网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斗争的过程中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学会权力制衡,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从大局出发,放下当下的矛盾,避免顾此失彼,让别人白白捡了便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出自于战国策,苏代通过鹬蚌相争的故事劝赵惠王不要攻打燕国,用鹬蚌比喻燕国与赵国,而把秦国比作渔夫,燕赵实力相当,若两国交战则损耗严重,待时机成熟,秦国则坐享其成、坐收渔利,最终劝退了赵国出兵。
实力相当的两股势力互相争斗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为一方很难在短时间内战胜另一方,所以二者内耗及损失都是比较严重的,最终受益的还是第三者,还不如双方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或者让权力得到制衡,也让自己休养生息、不断强大。
什么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鹬(yu)蚌相争,渔翁得利,其意思是比喻双方相斗,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例:这两个小国为一块地盘争得你死我活,精疲力尽。他们不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另一个大国正在暗暗高兴呢。 《战国策·燕策》:战国时,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当说客,去赵国劝阻出兵,他认为赵燕相争,秦国会乘机取利。苏代打比方对赵惠文王说:“我来时经过易水,见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水鸟)伸出长嘴去啄食蚌肉,蚌合壳夹住鹬嘴,双方你死我活,相持不下。一个渔翁走来,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一起捉去。现在赵国攻打燕国,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会让秦国坐得渔翁之利。”赵惠文王认为苏代言之有理,便决定停止攻燕。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什么意思
"鷸蚌相争,渔翁得利"是汉语成语,它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权衡得失,看到更长远的利益。
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
成语故事: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渔什么相争渔翁得利
1、鹬蚌相态卖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yúwēngdélì。 3、【出处】《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4、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链闭颂。 5、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棚郑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6、【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