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丢书大作战的病毒营销是否成功?我们的城市没有地铁,把书丢在哪里
本文目录
- 新世纪丢书大作战的病毒营销是否成功
- 我们的城市没有地铁,把书丢在哪里
- 上联地铁丢书大作战推广全民阅读下联是
- 新世相发起『丢书大作战』活动,对此你怎么看
- 丢书大作战优缺点
- “丢书大作战”活动中阅读价值高的书有哪些
- 新世相丢书大作战病毒营销的优缺点
- 国产版丢书大作战,真的有传说中那么糟吗
- 《少年巴比伦》现“丢书大战” 引爆网友脑洞狂潮圈粉
新世纪丢书大作战的病毒营销是否成功
摩拜传书和传书大作战基本上属于同一游戏的接力上演,共同点是:一、活动都并非首创,而是借鉴自之前英国的一项“地铁站丢书”读书分享活动,号召大家利用通勤的时间读会儿书,并获得了一定的反响,其意义是积极的。二、此活动出发点都是为企业宣传造势而为,只是摩拜侧重于活动的共享功能,新世相侧重于与其主业相关的唤醒大众读书的行为本身。三丶此活动都活生生地体现了中国企业的山寨创意本能,并没有进一步深化、丰富、延申此活动内涵更别说进行二次创意活动的意愿,都属于为宣传而蹭热度,凑热闹的一次性活动或短期行为。四、两者都只看到了传书活动的热闹表象,都知道推广读书活动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数字为唯一标准考核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并衡量人格高低人性善恶的社会里,安抚不了浮躁,读书只是追求功利的一种手段,成不了陶冶情操的一种自觉。五丶两者都放弃了自身平台对推广读书活动的有利基础和条件。
我们的城市没有地铁,把书丢在哪里
昨天济南的同事推给我一篇文章,新世相的《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 》。同事觉得这个活动策划得很好,公司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组织类似的活动。在她推给我之前,我已经在朋友圈看到了这篇公众号文章。微信上的很多“朋友”生活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新世相准备了10000本图书,要搞一次“丢书大作战”。就是把那些书扔到北上广的地铁上,让捡到这些书的人去阅读,阅读完了再扔回地铁上,这样就形成了图书漂流,类似“飘流瓶”的游戏,捡一个扔一个。新世相提供了“工具包”,每本图书上都附有二维码,可以追踪书的下落和在人群之中流转的情况。人们通过一本本的书意外相逢,也许会碰出故事、擦出火花。哎呀,这是多么有才华、多么浪漫的人想到的点子呀!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公号的活动策划得真好!“丢书大作战”比“冰桶挑战”有意义多了!又想,可惜山东还没有一个城市有地铁。济南、青岛的地下铁也都还在建设中,象我们这种X线城市,也就是跟着看看热闹而已。虽然我也留了手机号注册申请了“丢书工具包”,想在本地也投放一本书,那是我在桌上一摞书中选出的一本,某出版社免费赠给我写书评的。有些书看完了就没有了留存的价值,不如“丢”给需要的或喜欢的人,发挥“余热”。以前出差,我常把上车前买的《读者》或《三联生活周刊》丢在火车或大巴车上;最近一次丢书,是把米兰昆德拉的那本《庆祝无意义》丢在了去长沙的高铁上。我是故意留在高铁上的,看完那本书的最后一页,拍了张照就把它丢在了火车上。不知谁会捡到那本书,谁又把它丢到了哪里。如果不是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我已经把这本书给丢到了脑后。为这活动叫好的同时,也看到和菜头的文章《在地铁里泪如泉涌》。和菜头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也是我在“得到”APP里唯一付费订阅的作者。他提供了三本书“丢”在北京的地铁上,写道:我并不太关心谁会捡到这些书……我还是希望捡到书的人能够读完,并且,我还奢望他也能加入这个活动,贡献出几本他自己的书。让这10000本书在公共交通系统里溅起的小涟漪,最后变成无远弗届的浪潮。“无远弗届”一词,和菜头用的大概是很自得的,自己用括号注释道(啧啧啧啧,好有文化呀)。当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他算一个,另一个,我想了想,是冯唐。貌似任何的活动都有人质疑它的意义,都会有人站队反对。今天就看到很多篇文章表明立场,比如《我有10000本书,但一本都不愿丢在地铁上》、《你喜欢的书,真的舍得丢吗?》《书不可以丢》,比如说新世相就是“营销炒作”,是作秀……总之是“揶揄和嘲讽的论调居多”。和菜头又撰文:这很正常,凡是和读书人有关的事情,一般都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不酸的话,可以说简直就不是读书人了。我生活在一个X线地级城市,虽然这个城市的媒体和自媒体有时觉得我们是三线、甚至是二线城市,但我们的城市没有地铁。即便这种丢书活动是一场秀,如果这个城市举办,我倒是很乐意参与到其中呢!不问有没有意义,不问有多少人读书,只为了一点点乐趣,一点点美好,一点点火花,一点点心动,甚至是别人眼里的一点点矫情……忽然也想起,很多年前在网上无意读到一个老乡的文章,他在博客里组织了一个赠书活动,让把书捐给费县某个乡镇的中学。作为回报,他会赠一本他自己的作品。当年的我还是个热血青年,立刻找了几本书,现在还记得的包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温柔的夜》、《轮椅上的梦》,其它几本就都忘了。之所以还记得这几本,是因为都是自己读过的、喜欢的书,《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温柔的夜》家里有两本,《轮椅上的梦》有张海迪的亲笔签名。我不知道那所中学的校长是否收到了我捐的书,也不知道是否有学生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受到过什么启迪。我收到了老乡寄来的他的作品,书名是《一个人的森林》。他叫韩浩月。是著名评论人。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上联地铁丢书大作战推广全民阅读下联是
上联:地铁丢书大作战推广全民阅读下联:天路绕月春风舞发展百姓经济横批:恩泽千秋
上联:地铁丢书大作战推广全民阅读下联:公交弃简全上阵传播举国理念
新世相发起『丢书大作战』活动,对此你怎么看
新世相发起的『丢书大作战』活动源于网络事件“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本书”,也可以说是赫敏藏书的升级版,旨在推动城市里的阅读,推动人和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有很多明星也参与了此次活动,参加活动的人丢出的 1万本书上,每本都有一张“丢书大作战”贴纸和一个二维码。
但无疑这次活动与“赫敏藏书”事件不同之处在于本次活动属于一次事件营销。这次活动的最终目的也并不是唤醒了多少人看书,也不是发现了多少爱读书的孩子们,而是新世相图书馆获得了多少关注,提高了多少知名度,以及靠着这件事情的影响以及明星的粉丝效应,让明星以一个关爱读书的形象圈了多少粉。
新世相所做的这次活动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事件营销,因为在之前也有人做过类似的活动,但是人们反应并没有这次来的大。这次的成功点在于,每本书都贴了标识与二维码,明星的加入与良好的宣传让这次事件瞬间传遍网络,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度,也让这个活动由一个微信线下活动变成了一个社会热议话题。当然这也不是新世相独自策划运作的,离不开各方的参与,否则地铁里、飞机上、滴滴顺风车会让这些被丢在那里的书不被收走吗?所以这件事件营销的成功,不只是新世向而是许多方面共同参与运作的结果。
丢书大作战优缺点
优缺点如下:1、优点:《丢书大作战》的情节紧凑,充满悬念,读者和观众难以抗拒它的魅力,极大地吸引了青年读者和观众的关注。2、缺点:《丢书大作战》中情节过于夸张,让人感觉不切实际,有时候会让人感到不真实。
“丢书大作战”活动中阅读价值高的书有哪些
新世相推送出一篇文章《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 丢书大作战》,短短几个小时内阅读量就突破10万,朋友圈里热闹非凡。
微博上也展开了热议,如今话题阅读量已过8600万,黄晓明、徐静蕾等KOL也纷纷助力。
这场活动之所以能做到一次“现象级营销”,是因为“地铁丢书”这个创意就成功了一半,而这个创意来自于英国公益组织Books On The Underground联合女演员Emma Watson发起的“赫敏藏书”。
Emma因在《哈利·波特》中饰演学霸赫敏这一角色而被大众熟知。生活中,她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霸。《哈利·波特》拍了11年,她依然能够在英国高考中拿到8门A+,2门A的成绩,最后进入美国布朗大学修读英国文学。
Emma先后在伦敦和纽约的地铁站里藏书,每次都藏100本,每本书里都有Emma亲手写的留言,长度感人啊……她希望找到的人看完后再放回地铁站,同时呼吁大家把读后感在网上分享出来。
新世相把这一创意引渡中国,不仅抢占了这一活动的中国版权,其文案的设计也是凸显营销的“巧妙”。
在文章中,新世相特别提到:“我们与 Emma 参与的伦敦地铁读书行动负责人Cordelia Oxley 取得联系,对她们的创意表达谢意,并得到了她的支持。”
这一聪明举动事先就堵好了即将大呼“抄袭”的嘴,似乎还给人一种“授权”的感觉。
并且,新世相预见到了这一次活动可能带来的争议,“它也许以失败告终,但我愿意和你们一起试试看,没认真试过,不能说放弃”,一句这样的话先说为妙,已经卸下了模糊群体的后顾之忧。
抛开这些营销形式,新世相在内容上也直击痛点。继“逃离北上广”后,这一次新世相贩卖的依旧是“情怀”。看似突发奇想的另类行为,却戳中了人们的心——在快捷、浅层的碎片化时代,我们是否应该驻足,深层阅读,然后思考。于是,一大波情怀的信徒便忍不住转发,表明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对阅读的向往,让书本成为“知识漂流瓶”。
正如高晓松的“诗与远方”戳中人们保守又木讷的心;女老师留下的假条“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直击每一个身处在城市牢笼里的上班族;还有“逃离北上广”这样消极的词汇也会让孤独不安的人群有了“说走就走”的放肆。
而新世相这一次的“丢书”更是直接刺向现代人群的“深阅读恐慌”。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量为不足5本,这一数据与英国人均阅读量64本相比,想去甚远。
梁文道曾将深阅读形容为“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我都读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我们在追求深阅读的时候,追求的是人与书本之间容契的一个高度与深度。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把“深阅读饥荒”归咎于媒介使用的碎片化,但不得不承认,手机的使用的确在形塑着我们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普及阅读”这件事上,书本给了人们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新世相确实能引发较多网友共鸣。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几乎很成功的营销。然而,线上转发火爆,线下却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在传统的道德修养里,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因此,对于这些陌生的书本,乘客们难免会多少顾虑。
并且,这些“丢”在地铁内的书籍,如果没有人拿走,按照《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结束运营后会被保洁人员收走——
还有网友调侃:挤上地铁都难,还看什么书啊
真是蜜汁尴尬啊……
根据微博@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 的词云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友对“丢书大作战”的看法主要还是偏向负面,如:尴尬、低级、做作等。
与此同时,网友也对这项活动的初衷持怀疑态度,似乎已经深谙新世相的营销手段了。
在新世相的营销中,文艺和商业当然是能够并行不悖的。有情怀地赚钱可以,但为了钱刻意制造飘渺的情怀,难免沦为哗众取宠的自嗨。纵观这次刷屏,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多诟病:
营销者的自嗨
从词云分析来看,这次的营销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自己的光环盖住了客户的光环。
“丢书大作战”的合作方有京港地铁、海南航空、滴滴顺风车,然而它们的热度远远不及“新世相”本身。新世相试图通过内容连接商业,将商业置于情怀之下,却没权衡好利益对等的关系。明明是品牌掏了钱,但每次事件的主角都是新世相。
回顾7月份与航班管家做的“逃离北上广”,再到10月份与如故APP做的“当一小时偶像剧女主角”,我们都可以看到,新世相的曝光度远大于航班管家和如故APP。
追求“10万+”的热度
当我们看到新世相这篇文章时,没有在看书,却在低头看手机——以往无数个公益活动都在大声疾呼:抬起头,低头族。在这种被媒介异化的时代里,我们还没未体贴过自己的颈椎,又何谈拿出一本纸质书呢?
主张技术决定论的麦克卢汉举过一个著名的“电光源”例子,他认为即使像电灯这样这一种“不带讯息的媒介”,当它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之时,也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心理状态。
手机的使用,让我们每天纠结的不是该看哪一本书好,而是纠结于选择哪一款手游、哪一部电视剧,我们的行为已然被媒介所异化。
因此,策划一次在既定社会规制下全民思想意识的扭转,是一件理想主义且困境重重的事。变与不变,不是新世相传播力的问题,不是多少明星参与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里人们三分钟热度的毛病。
这是策划者深谙的道理,然而他们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招揽到更多注意力。早上8点,新世相发表文章,“丢书”明星们也相继刷微博,朋友圈热议,这场迅猛的“大作战”更像是他们期待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次活动恐怕依旧是噱头占多,最后大家是否会养成阅读习惯,新世相并不care,他们care的是有没有“10万+”的热度。
明星标榜后的“花瓶”
“赫敏藏书”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广大反响,是因为她本身就有深度阅读的习惯,并且她是为了呼吁性别平等,从她藏的书《Mom & Me & Mom》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宣传女性权益的作品。
反观中国的“丢书大作战”,新世相学的不是推广女权主义这个点,而是把“丢书”这件事作为一场明星消费的狂欢,“丢”的意义远远大于了“读”的意义。
我们不知道“丢书明星”每年的阅读量是多少,这些书他们是否读过之后才推荐给大众,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当这些书贴上明星的标签后,便成了漂浮的“能指”、膨胀的“符号”,粉丝们对于“明星书本”的渴望占有已经超越了对知识的本能追求。
当他们拿到手后,这本书便成了摆设的“花瓶”,而不是知识的“漂流瓶”。
“刻奇”满足后一无所有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提到过“Kitsch”一词,翻译过来叫做“刻奇”,指的是无限升华自我感动的心理,完全忽略个人的意愿,而是当做自我价值观的标榜。
有的时候,人们阅读并不纯粹,为了一个他人眼里的“文化人”而阅读,只有一腔矫情的文艺情怀,而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书本成了他们标榜情怀的载体,就像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旧书店只是成为了他们自拍的圣地而已。
他们的阅读,沉浸在自我的感动中。
在拾书,拍照,发朋友圈,感慨之后,鉴于人类“自我强化”倾向,他们试图让别人也接受这样一种观点——这个活动能让“你”和“他”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于是,在朋友圈、微博纷纷刷屏,达成“第一人效果”的安利作用。
等热度褪去之后,你才发现,你的阅读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该玩手游还是玩手游,该追的剧还是得继续追,你只是经历了一场不切实际的虚妄营销,它依旧被商业利益所裹挟着。
“丢书大作战”,是会引发全民阅读的狂欢,还是新世相哗众取宠的自嗨,我们尚且不定论。有人可能会说,这可能只是改变我们阅读习惯的一小步,果真如此的话,那知著君倒是希望新世相能像Emma Watson那样,抛掉那些寻求热度的商业利益,让阅读倡导成为一件纯粹的事儿。
新世相丢书大作战病毒营销的优缺点
优点很有趣,缺点不符合国情。无疑,今天这个“丢书大作战”的活动是借了“赫敏在英国地铁藏书”的势。从“赫敏在英国地铁藏书”事件发酵的时间、新世相“丢书大作战”物料的准备、丢书明星的征集、合作方出版社的洽谈方面,我们是可以推断出,新世相是在第一时间就决定了要在中国做这件事了,并且迅速投入了人力、物力,来为这个活动做好了准备。在这期间,新世相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与 Emma 参与的伦敦地铁读书行动负责人 Cordelia Oxley 取得联系,并得到了她的支持;邀请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朋友,出版社,公共交通服务商,一起让这件事成为可能;为“丢书大作战”开发了专属网站和线上系统。
国产版丢书大作战,真的有传说中那么糟吗
【文/一棵花白】对于丢书大作战,我的看法是:地铁上丢书就像海里扔漂流瓶,有人愿意扔,有人愿意捡。不喜欢的要么别扔,要么别捡。如果因为它的营销性质而全盘否决它的意义,未免太过绝对了。 按照逻辑,只要证明有一个人愿意扔,有一个人愿意在地铁上读,就证明“这活动除了搞噱头之外没有一点卵用”是一个假命题。 我恰好就是那种小餐馆里顺手读报纸,饮品店里顺手翻书,理发店里顺手看杂志,厕所里小广告也不放过的人。喜欢读偶然遇见的书,也喜欢在网上送书给陌生人。 虽然我还没试过故意在什么地方留下一本喜欢的书,但是听上去不错。如果我自己在地铁上邂逅一本好书,只会觉得幸运。我相信我绝对不是异类,很多人和我一样的。 关于读书让我印象颇深的一幕是,有次坐公交车,车上有一个外国人,捧着一本书认认真真的在看,嘈杂喧嚣好像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从那次之后我包里总是习惯性的装本书,闲下来就看,才不管别人看我的眼神是不是“这人好装逼啊”。 我们好像从小到大都被一种思想限制“努力不要被别人看见自己的进步”,跑步健身读书学习,都不敢发朋友圈,怕被人阴阳怪气的说“哎哟喂!你还读书呢!” 为什么新闻报道出来日本小朋友集体在火车站坐着读书,德国人在公交车上读书的照片,下面评论齐刷刷一片吐槽“我们中国人没养成阅读习惯”的。 然而终于有人组织这种能让人在地铁上读书的活动,反而反对声一片,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地铁里谁会读书啊?都忙着玩手机呢。 但愿吐槽中国小孩子不会在火车公交车上读书的人,和吐槽居然有人在地铁上读书的人,不是同一堆人。 我们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晨跑夜跑,总不会挑人多的时候,怕被路人行注目礼。读书也只在图书馆和家里,怕被路人说装十三。(说来也奇怪,读书明明是好习惯,却总要偷偷摸摸的) 虽然这些书可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将来活动影响扩大后很可能有各种旧课本,过期杂志。但总归是有那么几本好书吧?总也会有保存完整整洁,有意思的经典书籍吧。 或许把“丢书”改成“留书”会让人听着更舒服些,书的质量也会因为一字之差而有所区别,反对的声音也会小一些。 能丢掉的书,自然不会太好,但是能留给别人传递下去的书,应该不会太差。这样总体数量会变少,但质量会提高。 退一万步讲,在我们看来是没营养没价值的书,那些不要了的旧课本,在那些没机会接受更好教育的人眼里,也是值得看的。 还有那些因为贫穷买不起书的爱书人,对于他们来讲,拿到书一定是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的。你站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理解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些穷到买不起书的人存在。 站在你的阅读水平线上,说:“能扔的都不是好书,为什么不读些好书呢?”别忘了曾经也有人问过“何不食肉糜?”,一个问题让他流芳千古。 看了几篇首页反对丢书的文章。只看到一篇有站得住脚的论点:这次活动属于某某媒体营销,形式大于内容。在国外落实挺好,在国内(作者有列出一系列纸质书阅读数据)恐成摆设。其余文章大都是为了反对而全盘吐槽。 因为一个活动形式感强就全盘否定它的积极意义,未免太过片面。就像前面说的,即便丢的那些书真的全是些废旧课本,对于完全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只能识字的人来说,也算是好书了。 我们要做的,是承认问题的存在,然后想办法去改善它。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破罐子破摔。“都别丢了,都别读了,整那些没用的干嘛?” 换成一群毫无背景的大学生来组织这项活动,地点也换成学校食堂操场宿舍楼下,还会有这么多反对的声音吗?我想即便真的有一群一穷二白的理想主义读书人,不为任何利益,去组织这样一场活动,恐怕也还是会有人吐槽,穷酸还爱瞎折腾。 归根结底,读书是很单纯的一件事,不必在意是谁组织的。 有一篇文章,通篇只说了一种思想:真正爱书的人是舍不得交出好书的。所以这活动举行不下去。文章词藻华丽,旁征博引,还扯到了我们的鲁迅先生。 作者说鲁迅先生爱书如命,借出去的书有一点污渍都心疼不已。虽然没送出去书,但一谈到送书,姿态俨然鲁迅附体。 显然作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鲁迅是有名的爱书,也是有名的爱送书给年轻人。《鲁迅日记》里五十多处有关于马钰痕迹的,几乎全部都是送书给她。 还有鲁迅老友的女儿,写了一篇《初次见鲁迅先生》,鲁迅非常喜欢,于是每每有新书便送给她,直到她结婚。 “舍不得好书送给别人”这个锅,鲁迅先生不背。也无法作为“真正爱书的人都舍不得把好书送人”的论据。 这个活动如果我们当地组织举办,我是会参加的。曾经多次在贴吧里送看过的书,也认识了一些陌生的学妹学弟。有些书放着就是镇宅,不如送出去。 □1.不要选在高峰期丢书,影响人们正常上下班秩序。而且高峰期人挤人也没办法看书。尤其是现在实验的北上广,地铁人太多,可以在二三线城市尝试一下。 □2.做好没人看的准备,但继续尝试进行下去。相信习惯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当地铁有书成为一种常态,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习惯。 □3.“丢书”本质上是图书漂流,重点不在明星丢书发微博晒,而在通过明星力量号召大众进行地铁阅读。本末倒置必然会被骂。 □4.一切在国外风靡的活动,完全照搬到中国一定会水土不服。如果地铁真的不行,可以试试别的地方,比如机场火车站。人没那么多,而且旅程时间长,适合阅读。 我是花白。对于丢书,眼前充斥着一面倒的反对斥责。忍不住想说点什么。我们总抱怨国人不爱读书,现在有这么个机会了,虽然活动有很多问题存在,为什么不想着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吐槽呢? 读书人不应该理想化一点么?哪怕力量薄弱,也要靠笔杆子试图把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转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哪怕是蚍蜉撼树,路远马亡,也不该就这么不作为的一味摇头感慨行不通。
《少年巴比伦》现“丢书大战” 引爆网友脑洞狂潮圈粉
日前,董子健参加“丢书大作战”分享了自己的爱书《少年巴比伦》,引爆影迷全城热搜,网友更是纷纷大开脑洞解读“少年巴比伦”含义,掀起讨论热潮。电影《少年巴比伦》由相国强执导,董子健、李梦主演,“生猛”鲜肉演绎有种青春,即将在冬日燃情上映。
从电影《少年巴比伦》宣传伊始,就有不少人猜测片名是什么含义?董子健参加“丢书大作战”再次让影片热度升温。网友们脑洞突破天际,纷纷开启花样解读模式。有网友分析,《少年巴比伦》从片名看十分类似日本著名漫画《东京巴比伦》,工厂扛把子路小路英气勃发,保卫科长王明伟岸凶猛,二人相爱相杀,CP感十足。也有网友联系之前发布的一系列预告片得出结论:巴比伦大城倾倒后成了魔鬼和污秽之灵的巢穴,代表了邪恶和奢华堕落,而戴城糖精厂则有“闲汉们的桃花源”的隐喻。网友的猜想角度多样,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电影《少年巴比伦》原著作者路内其实早已给出了片名最正宗的解读,路内在采访中说道:“对于路小路而言,追随是一个他去接近神的过程。路小路追随的对象看似是女性,其实他依然是通过自己的认知,对自身的舍弃去接近神。”在那个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年代,糖精厂中的这些人却格外鲜活:玩世不恭的老痞子、狐假虎威的狗腿子、目中无人的保卫科长、妖冶多情的阿骚、气质如兰的厂花白蓝……各色人等共同勾勒出了“狠青春”中鲜活的众生相。路小路在这些人中又是最特别的,他既和谐地融入工厂大环境,又特立独行到与时代格格不入,在他身上有一种独属于少年的矛盾感。所以,《少年巴比伦》可能是属于路小路自己的空中花园,随着他的成长过程越来越接近神而不断倾颓。
本片主演董子健对此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少年巴比伦》不只是一个人的缩影,而是一个时代的陨落。”对于本次出演一个痞气十足的青年长工路小路,董子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路小路和自己本人的契合度非常高,“拍摄《少年巴比伦》时我是一种很路小路的状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敢做,包括很多现在不敢做的事,当时说做就做了。”
电影《少年巴比伦》由青岛帝帕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深圳珑艺影视有限公司、浙江三乐影业有限公司、青岛爱润东方影业有限公司、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由华谊兄弟(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华影天下(天津)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行。
更多文章:
枯荣不等嗔天公(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2024年5月2日 09:30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学信网学历查询的入口在哪里)
2024年3月16日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