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震动,蒋介石愤怒,主席连说“好文章”)
本文目录
-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震动,蒋介石愤怒,主席连说“好文章”
- 甲申三百年祭(传承历史,瞻仰先贤)
- 甲申三百年祭概括 甲申三百年祭内容
- 甲申三百年祭的创作背景
- 甲申300年祭的作者是
- 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中甲申是指哪一年
- 郭沫若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文人孜孜以念的三件事:升官发财死老婆
- 如何正确评价《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震动,蒋介石愤怒,主席连说“好文章”
北京景山公园,明清时称为煤山,这里曾是北京城海拔最高的地方。景山公园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曾在这里一棵老歪脖子树上自缢,留下了“君子死社稷”的悲壮一幕。崇祯皇帝死得很悲壮,引起了后人对他的深深同情。 1944年3月19日,崇祯皇帝300周年忌日。郭沫若在《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报纸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当蒋介石看后很不高兴,毛主席却连说:“好文章,好文章!”在给郭沫若的亲笔信中,毛主席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毛主席看了几遍后,于4月22日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再次提到《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说:“我党 历史 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发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这是一篇极具 历史 价值的文章,内容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堪称一篇雄文。蒋介石对这篇文章不高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国民党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而郭沫若明显在针对他们。比如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就很不客气地说,“(郭沫若)将明之亡国的 历史 影射当时的时局。” 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自然有自己的考虑,他不可能脱离现实。那么郭沫若本人是基于何种考虑写这篇文章的呢?郭沫若说:“我以偶然的机会得以读到清初的禁书《剿闯小史》的古抄本。明末农民运动的史实以莫大的力量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郭沫若对明末这段 历史 研究颇深,尤其对张献忠、李自成的了解非常深刻。但是,这些研究这些史料起初是为了写剧本。郭沫若没有说错,《甲申三百年祭》确实有很强的 历史 剧风格。《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之后,在八路军根据地形成了广泛的讨论。 在《甲申三百年祭》的结尾处,郭沫若写道:“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为对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 参考资料:《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传承历史,瞻仰先贤)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旨在纪念甲申年(1664年)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对先贤的瞻仰和敬意的表达。这个庄严而庄重的仪式已经延续了三百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甲申三百年祭的来龙去脉,了解其举办的操作步骤,以及它对于传承历史和瞻仰先贤的意义。
一、甲申年的历史事件
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它发生在明朝末年,正是明朝灭亡的前夕。在这一年,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甲申年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符号,象征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甲申三百年祭的起源
甲申三百年祭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清朝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来纪念甲申年的历史事件。这个庆典被称为甲申三百年祭,旨在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瞻仰先贤的仪式,来强化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自豪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申三百年祭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民间活动。人们开始自发地组织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和对先贤的崇敬。这种传统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至今仍然保持着。
三、甲申三百年祭的操作步骤
甲申三百年祭的操作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准备仪式场地: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地,通常是历史悠久的庙宇或纪念碑,清理场地并进行装饰。
2.祭拜仪式:准备祭品,包括鲜花、香烛、水果等,摆放在祭坛上。主持人带领参与者进行祈祷和默哀,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先贤的敬意。
3.朗诵文献:选取与甲申年相关的文献或诗歌,由一位擅长朗诵的人进行朗诵,让参与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4.表演节目:组织一些与甲申年相关的传统艺术表演,如舞蹈、音乐、戏剧等,以丰富仪式的内容,增加参与者的参与感和兴趣。
5.纪念活动:组织一些与甲申年相关的纪念活动,如展览、讲座、座谈会等,以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
四、甲申三百年祭的意义
甲申三百年祭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先贤的瞻仰和敬意的表达。通过参与这个庄严而庄重的仪式,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甲申年的历史事件,感受到先贤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同时,甲申三百年祭也是一种凝聚力和自豪感的体现。通过共同参与这个传统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
结尾:
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不仅传承了历史,更展示了对先贤的敬意和崇敬。通过参与这个庄严而庄重的仪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甲申年的历史事件,感受到先贤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同时,甲申三百年祭也是一种凝聚力和自豪感的体现,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认同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在未来的岁月里,让我们继续传承这一传统,将甲申三百年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共同缅怀历史,瞻仰先贤。
甲申三百年祭概括 甲申三百年祭内容
1、《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讲述明朝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祭的是存活40多天的李自成大顺政权;祭的是李岩这个知识分子。文章大量依据《明季北略》,特别对李岩做了详细考证,全文近16000字。 2、《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3月19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沫若。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
甲申三百年祭的创作背景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甲申三百年祭的真正写作意图是保护周恩来,文中的李岩是隐喻周恩来。郭沫若是周的朋友,当时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饱受打击,郭是经过和南方局主要领导的协商之后才精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提醒毛泽东,保护周恩来。前述‘为保护周恩来而作《甲》文’的观点缺少依据,《甲》文近二万字,有述有考有论,内容涉及明亡、闯兴、闯败。若有意断章附会,则可影射之人事极多,惟其所称‘以保护周恩来为目的而作文的商量’,却并无提供涉及此事的书信或谈话记录为证、亦未提供当事者在日后回忆录或著述中言及此事的证据,因此经不起推敲。 20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迷上历史剧创作,他把历史戏剧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写剧本同时写史论文章,借古讽今,在进步人士中很受追捧。当时他偶然翻阅了乾隆年间的“禁书”《剿闯小史》,对李闯王身边的智囊李岩产生浓厚兴趣。书中说李岩提出了很多有益策略,帮助李自成获得胜利,但大顺朝建立后,李岩进谏不再起作用,反而遭奸人陷害被冤杀。其实,李岩此人是否存在是大有疑问的,但同为热衷政治的知识分子,郭沫若对李岩有相惜之情,他坚信这是历史上存在的真人,很想为他写部历史剧。他最终没有写出这部剧,而是应之约写了近两万字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于1944年3月10日脱稿,郭沫若修改后交给董必武审阅。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4月,《群众》杂志也刊载了一组纪念明王朝灭亡的文章,有柳亚子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赞的《桃花扇底看南朝》,鲁西良的《明末的政治风气》等,配合《甲申三百年祭》,形成一股舆论风潮。国民党宣传机构对郭沫若的文章反应激烈,《中央日报》很快发表了题为《纠正一种思想》的社论,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社论说:“三百年前,蔓延于黄河流域及黄河以北的流寇,以李自成为首领,于外患方亟之时,颠覆了明朝。其所得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二百六十年的亡国局面。”所谓“蔓延于黄河流域及黄河以北的流寇”,在外敌入侵时颠覆政府,影射之意昭然若揭。起草社论的是《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国共两大笔杆子对阵,一时引发轰动。 从史学研究的眼光看,《甲申三百年祭》并无多少新颖观点,学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数篇文章重新评价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肯定其革命精神。在基本史实上,《甲申三百年祭》错误百出,郭沫若把江湖手抄本《剿闯小史》视为史料来源,把李岩、红娘子、陈圆圆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当作确凿历史人物来写,甚至把他们写成决定李自成起义军成败的关键。郭沫若提出大量“假使”,以假设眼光看待历史,也是一种不学术的以论带史的写法。尽管《甲申三百年祭》远不是一篇合乎治学规范的文章,但这不妨碍它引起毛泽东的兴趣,并进而成为全党整风文件。郭文的核心论题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倾覆和李岩的悲剧命运,正如国民党宣传机构所斥:意在“影射政府”。在整篇文章中,写到李自成的段落只占很小一部分,然而这一部分是毛泽东真正关心的“文眼”,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胜利后的骄奢表现令他大感兴趣。1944年4月至5月间,毛泽东演讲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甲申300年祭的作者是
《甲申三百年祭》的作者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3月19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沫若。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郭沫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生于四川乐山,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是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中国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作品背景当时,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中国正全力以赴夺取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甲》文近二万字,有述有考有论,内容涉及明亡、闯兴、闯败。从1944年3月19日起,这篇长文在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文章发表后,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中甲申是指哪一年
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中甲申是指1644年。
这一年的3月18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死难,明亡。三百年后,1944年,郭沫若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文章由重庆的《新华日报》发表,自3月19日至3月22日连载了四天。
明朝的灭亡认真说并不好就规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崇祯死难之后,还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庆的永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历帝为清吏所杀,还经历了一十八年。
***隐藏网址***
台湾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里面,但在一般史家的习惯上是把甲申年认为是明亡之年的,这倒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因为要限于明室来说吧,事实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仅存形式的了。
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
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早是应该明白判断的时候。从种族的立场上来说,崇祯帝和牛金星所犯的过失最大,他们都可以说是两位种族的罪人。
郭沫若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郭沫若先生不断革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极大的革命热忱,斗志旺盛,充满活力,年愈老而志弥坚。他是永葆革命青春的先锋战士。
郭沫若先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他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经常同恶劣环境和习惯势力作不调和的斗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无产阶级学者和作家的崇高形象。
郭沫若的人物经历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
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
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
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
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
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
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
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
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
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
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
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
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文人孜孜以念的三件事:升官发财死老婆
文人孜孜以念的三件事:升官发财死老婆。 升官发财那不用说,几乎是所有人——包括女人——的一个共同念到和梦想;而死老婆呢,则是男人独有的专利了。当然,男人也不是打一开始就有那种让枕边的黄脸婆死翘翘的,而是从中年以后,尤其是升官发财的目的达到之后才开始滋生并渐渐迫切和强烈起来的。钱钟书在他的作品《围城》里面,借助三闾大学教授汪处厚之口道出了死老婆的好处: “死掉老婆还是最经济的事,虽然丧葬要一笔费用,可是离婚不要赡养费么?重婚不要两处开销么?好多人有该死的太太,就不像汪处厚有及时悼亡的运气。并且悼亡至少会有人送礼,离婚和重婚连这点点礼金都没有收入的,还要出诉讼费。何况自己(汪处厚)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哈哈,先暂停一下。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最早出版于1944年3月,除了此书外,别的书籍和文章题目再也没有嵌进“三百年祭”字样的了。那么,钱钟书是不是借初版于1947年的《围城》(里的这段话)(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来讽刺郭,那就不知道了,还请有此方面关注的高手赐教。 如此一来,念叨“升官发财死老婆”的主语就由男人变成了文人。 再回到主题上来。 那离婚不行么,毕竟同床共枕了几十年么?也行,但不如死了干脆利索,少了许多后遗症。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汉纪》四十七)载:东汉济阴郡人黄允,以聪明才干闻名当世。当时的宰相袁隗刚好给自己的侄女物色丈夫,看见黄允,就赞叹说:“能得到黄允这样的女婿,心愿足矣。”黄允听到消息,怦然心动,决定抓住这个可以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可自己已婚呀。咋办?离婚呗。遂专程回去态度十分坚决地提出要求。再三通融得不到允肯后,妻子夏侯氏哀求说:“既然你不计夫妻结发之情,非离不可,那就请允许我邀请宗族中所有的亲戚到这里集会,容我向大家辞别,以表明我没有错。”黄允也是鬼迷心窍,或者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竟然同意了,于是就邀请宗族亲戚集会,在宗亲大会上,夏侯氏揭发了黄允不可告人的十五件邪恶隐私,之后蹬车扬长而去。黄允从此为世人所不齿。一场离婚,高枝儿没攀上,还搞得身败名裂,真是赔了夫人又丢人。 离婚之败举看清楚了吧。 再回到“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的话题上来。也的确,文人——尤其是一些有地位的文人——死了老婆还能在周年是不是的写一些纪念文章,既能赚稿费又能表现自己的情深义重,堪为名利双收。尽管纪念文章谁都可以写,但是写自己的过世妻子,即权威性的追忆文字怕只有自己才有这个特权,别人是不能染指的。 于是中国古代文学里就有了一个专门的题材,也最凄怆的死亡美学:悼亡。 顺便啰嗦一句,不是所有悼念亡者的文字都可称之为悼亡的。封建时代,一对夫妻,如果男人先死,剩下的这位便是寡妇(再嫁当然也可,但彼时困难重重),文人的雅称或自称叫“未亡人”,本意是该随着先夫一块入土的。或者说,倘然夫君先死,尚健在的这位连“悼亡”权利都没有。 著名的悼亡作品有:《诗经 葛生》,潘岳 《悼亡诗三首》,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陆游《沈园二首》,纳兰容若《沁园春 瞬息浮生》等等等等,堪为不计其数。连市面上销售不错的《浮生六记》实际也是一部悼亡之作。 看看,老婆没死的话,哪有这些作品?
如何正确评价《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注:在发表日期上作者搞错了公农历,明朝灭亡实为农历三月十九,合公元1644年4月25日。甲申三百年祭的真正写作意图是保护周恩来,文中的李岩是隐喻周恩来。郭沫若是周的朋友,当时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饱受打击,郭是经过和南方局主要领导的协商之后才精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提醒毛泽东,保护周恩来。
更多文章:
计算机二级vb试题(2009年3月全国计算机二级VB上机试题内容)
2024年4月3日 09:10
付款申请单和请款单的区别?付款申请单和借款单的区别,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024年3月28日 18:30
化妆品广告文案(新款上市海报怎么写护肤品品牌,新品上市,创意文案案例有哪些)
2024年3月6日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