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简洁点概括)
本文目录
-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简洁点概括
- 蔺相如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的过程是怎样的
- 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怎么回事
- 蔺相如是如何做到完璧归赵的 蔺相如完璧归赵简述
-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的
- 完璧归赵,原指蔺相如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
-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译文与赏析
- 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简洁点概括
故事感慨如下: 战国时,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想得到它,假装用城池与赵交换。赵王很为难。蔺相如临危受命,前往秦国。但秦王欲得玉而不与城,蔺相如用妙计夺回了和氏璧,秦王理屈词穷,他虽爱美玉但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只得完璧归赵。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彼此成为刎颈之交。
蔺相如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的过程是怎样的
1、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2、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驿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扩展资料
故事介绍: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局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怎么回事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1、有一次,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见了秦王发现他没有拿城换壁的意思,回到客栈,就叫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秦王的诡计没有得逞。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2、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赵王让蔺相如跟在身边,让廉颇在边界上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看不顺眼了,以生命的代价来要秦王击缶。秦王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3、廉颇很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听到了。整天避着廉颇。并对手下人说:“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是因办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我之所以躲着廉颇,是为了我们赵国呀!”这话传到了廉颇耳里,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门前请罪。从此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是如何做到完璧归赵的 蔺相如完璧归赵简述
蔺相如完璧归赵过程如下。
1、战国时期,赵国得了个稀世之宝叫和氏璧。秦昭王非常喜欢这个宝物,就派人送信给赵国的赵王,表示秦国愿意以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王怕得罪秦国,便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后,见到秦王。秦王一看这和璧洁白无瑕、烁烁闪光,就释手。他的大臣也纷争相传看,却压根儿提交城的事。蔺相如见秦王没交换诚意,就走上去说:“这璧上有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大王看。”秦王便命令侍臣将璧递给蔺相如。
2、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声色俱厉地说:“赵王斋戒5天,亲手将国宝交给我,我这才奉璧来到秦国。而大王却只顾君臣观赏,不提交城的事,可见以城换璧是骗人的托词。所以,我要将璧收回,大王如果要逼我,我情愿和璧一起撞碎。秦王忙赔不是,并让大臣拿出地图,装作样地把要割赵国的15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宝物秦王也必须斋戒天,以最高的礼接受它。”秦王看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答应了。蔺相如料定秦王不会给城池的。当天夜里,他便派手下化装成老百姓,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实现了“完璧归赵”的诺言。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的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道,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五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十五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五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完璧归赵,原指蔺相如
完璧归赵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wán bì guī zhào,意思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完璧归赵"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赵惠文王16年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明代〕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拓展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生于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五,卒于万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译文与赏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题解】
王世贞,字浮美,号凤洲,明朝杰出的文学家,诗文俱佳,为当时文学派别“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齐名,合称“王李”。关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人们称颂的较多。但在本文中作者却是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了蔺相如的行动中有不少失策之处。此文虽然以贬为主,但论证严密,论据翔实,很有说服力。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注释】
情:实情。指秦国的真实意图。
曲直:理亏、理直。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人们都在称赞,但我却不敢苟同这一看法。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话,欺骗赵国并胁迫他交出和氏璧,此时秦国本意是想得到和氏璧,并不是想打赵国的主意。如果赵国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就不给它,不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就给它;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却惧怕秦国就给它,了解秦国的真实意图但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件事只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了,为什么既怕它又要去激怒它呢?况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但赵国不愿意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如果赵国把和氏璧送到了秦国,而秦王却不给十五城,这是秦国理亏;如果秦王拿出了十五城,而赵国却把和氏璧送回去了,这是赵国理亏。要想让秦国理亏,就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和氏璧,就不如不给秦国。
【原文】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而归直于秦?
【注释】
设九宾:古代举行朝会大典用的极隆重的礼节。
草芥:比喻轻贱,引申以指轻微纤细的事物。
绐(dài):欺骗,欺诈。
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译文】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明确告知将那些城池送给赵国,又设了九宾的大礼,斋戒之后准备接受和氏璧,那形势明摆着不得不交出十五城了。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肯给十五城的。和氏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璧吗?那十五座城却是秦国的宝地。现在如果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这十五座城,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认为您把他们如草芥一般抛弃。如果大王不给城而骗取赵王的和氏璧,为了一块璧而失信于天下,那么我请求死在这里,以死表明大王不守信用的事实。”这样,秦王不一定不归还和氏璧。而当时为什么要让人携璧逃回去而让秦国理直气壮呢?
【原文】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僇:同“戮”,杀戮。市:市口,市集,指人众汇集的地方。古代处决犯人都在集市。
劲:强,有顽强坚决之意。柔:安抚,这里有忍让、团结之意。
愈出而愈妙于用:计策越来越巧妙高明。
【译文】
当时,秦国还不想和赵国绝交啊。如果秦王发了怒,就当众杀死蔺相如,并派武安君带领十万大军进攻邯郸,叫赵王交出璧并谴责赵王的失信,那么,秦国打一次胜仗就可使相如灭族,打两次胜仗,和氏璧就会落入秦国人之手!所以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够保全那块璧,的确是天意啊!他在渑池会上对秦国采取顽强坚决的态度,对廉颇又采取忍让团结的态度,计策也越来越显得高明了。他之所以能够保护赵国,的确是上天在曲意成全他啊!
【评析】
文章开篇便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接着巧妙运用实例辩驳之法分析蔺相如完璧归赵之不妥之处。
首先作者从当时的形势开始分析。他从情理两方面剖析秦、赵两国的外交,摆出事实,指出秦国的目的只在于威胁、恐吓诈取赵国的和氏璧,尚未处心积虑以璧为借口一举吞并赵国。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一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胆识、智慧、气度,实在令人钦佩,因而被历代的人们传扬赞颂。但是,作者却提出蔺相如让舍人带璧逃归赵国的做法不明智,因为这“归直于秦”,使秦国占了理,实为不妥当。最后作者又分析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和氏璧和赵国也得以保全,全部都是侥幸。
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以下是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作者: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不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评价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逆平常观点而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意思就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经看着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势就不能不给城。王世贞认为秦王已经表现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换和氏璧的决心,而蔺相如却又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这就反而显得蔺相如失信了。反让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斩蔺相如并发兵攻打赵国,以其失信。之后王世贞得出结论,蔺相如此次实在是侥幸。赵国逃脱灾难也是侥幸,是上天保护了理亏的一方。
这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的大概内容,然而我不敢苟同,请仔细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第三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宁以负秦曲”可见蔺相如对“理亏与得理”之间是有相当正确的把握的。在赴秦之前已经权衡了利弊得失,因此王世贞在“理”上的思考或许是多余的。
最关键的还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蔺相如的一番言语:“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蔺相如的这番言语实在是完全得了理。现在的国际形式是秦强赵弱,否则也不会有您秦王一句话而赵王就派遣我立即送璧而来。试问处在弱势地位的人如何去保护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受到损害?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话就更是精彩:您如果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将十五城割让给我赵国,我赵国岂敢不给你和氏璧?我将不但输在理,还输在义上,届时您秦王可率三军,往其他五国宣扬我赵国的不讲信用,恐怕愿意联秦起兵的不止一国吧?恐怕虎视眈眈妄图侵吞赵国土地而找不到机会的国家也不止一个吧?因此从弱者赵国来看的话,蔺相如此番言语实在是精彩,切合实际。
第三,秦王其实并不想给赵国十五城。哪怕秦王又斋戒又设“九宾”之礼,那也只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破绽其实就出在原文的一句话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这句话恐怕经常容易被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忽视吧?其实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氏璧的取得与否是秦国占有主动,然而当蔺相如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并自己也全身而退后,秦王便再无音讯,倘若其真心实意想通过平等的手段来获取和氏璧,途径实在是有。然而这件事却终究不了了之,而戏剧性的是,这样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终成就了蔺相如。
再次思索时觉得不敢非议王世贞先生的论断,然而在阅读中自己产生了些许拙见,便忍不住要跃然纸上,也便浊了读者的耳目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问题一: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的全文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 浮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问题二:谁有 论蔺相如返璧事 的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 王世贞)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请就死於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於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缪相如於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 则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更多文章:
酒厂实习报告(有哪位好心人能提供一份啤酒厂的实习报告,1万字)
2024年6月13日 16:00
30周年班会举行(2019小学禁毒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总结3篇)
2024年5月12日 12:20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研政治考试分值及题型如何分布的)
2024年4月21日 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