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知识点(2023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50个 最新知识点整理)

2024-05-11 12:10:14 :19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2023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50个 最新知识点整理)

本文目录

2023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50个 最新知识点整理

如果学生的语文学得不好,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受到影响,高考语文分数在高考成绩的占比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知识点。1、语文文言文找中 可能会出现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2、人物谦称王侯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人之君)、寡(少德之人)、不毂(不善)。官吏谦称: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一般是男子谦称。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一般是年长者。下官、末官、小吏,均为古代官吏的自谦词。一般人自谦: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语文中常出现古今异义的词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②今义:离开床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①古义:多多劝告。②今义:谢谢。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①古义:交错相通。②今义:交通运输。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①古义:可爱。②今义:让人同情。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①古义:自作主张。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语文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3.则(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二# 导语】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 无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助你金榜题名!

1.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爱:

  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

  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

  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

  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

  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

  ④凶残,XX。《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

  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bè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bè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

  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

  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bèi

  ①违背,抵触。《左传•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

  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

  ②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④遭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⑤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

  ①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②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④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

  ⑤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⑥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⑦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

  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

  

  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bì

  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②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林嗣环《XX》:“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蔽:bì

  ①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②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④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⑤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bì

  ①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

  ②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8辨:biàn

  ①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多音字误读

  易错分析:正确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词性。如“刹”,共有chà和shā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chà,作动词时读shā。

  二是词义。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单从词性上很难判断,可以以义辨音。如“纤”有xiān和qiàn两个读音,作形容词表示“细小”时读xiān,作名词表示拉船的绳子时读qiàn。

  三是语境。可以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尽可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商店打折(zhé),顾客抢购。一阵折(zhē)腾,累得住院。不但没赚,反而折(shé)本”。

  四是语体。书面语读音一般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读音常用于口头交际中,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如“色”,书面语读音为sè,口语读音为shǎi。

  五是巧记。舍众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án,其余都读mái。记住一个“埋怨”,就记住“埋”在各种语境中的读音了。

  音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这些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声母,或韵母,或声调有细微的差别,就构成了音近字。命题者往往就在“近”与“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没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准确地区别开来,就会给解题增加难度。正确识记这些字的读音,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把某类同音字集中起来记忆,会达到记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形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辨别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从细微处加深印象,加强记忆。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编为“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十戈相合即为戎(rónɡ)”。应该说,对这类字音的识记,既要动脑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记忆,关键在于积累。而就具体题目来说,其中一定会有部分字音是我们已经正确掌握的。因此,审清题干,认真分析,结合字义,合理推断,运用比较排除的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并非难事。

  形声字误读

  易错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在解答中无法判断时,一般形声字注音为“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小,注音为“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明了形声字读音设误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声旁注音或故意以同一声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读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弃“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错误想法,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准确记忆,注重积累。

3.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破折号用途广泛,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和声音延长等。

  1、破折号有哪些作用

  第一种作用,表示对前文的说明或注释。

  现在我们举例来看看

  例子中的“鲜花”是对前文“美好东西”的注解,用破折号引入。

  第二种作用,表示声音的延长,往往会出现在拟声词的后面

  例子中“哗──哗──”表示海水声音的延续。

  第三种作用,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停顿。

  例1中小马因为伤心过度,话没有说完,完整的那句应该是班长他牺牲了;

  例2中的破折号表示后面的话不是接着前面的话连续说的,是在停顿之间再做补充。

  第四种作用,表示意思的转折,即破折号的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

  例题中先说时间,然后转向大家对这40秒钟时间的心理感觉,中间用破折号标志话题发生了转换。

  2、破折号的例句有哪些

  一、表示引用的部分。文章中的人物对话或者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用引号,为的是把他们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如: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草地夜行》)

  这里有两个“要记住革命”,第一个用了引号,是引用老红军说过的话;第二个没用引号,是表示“我”的决心。

  二、表示特定的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时,多用引号标明。如:

  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放风筝》)

  句中的引号,表示它不是真的大蜻蜓,而是形状像蜻蜓的风筝。又如:

  蚕儿要“上山”了。(《春蚕》)

  这儿的“上山”用引号,表明它是有特定意义的词语,特指蚕爬上稻草杆子上,准备吐丝结茧。

  三、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革命烈士诗二首》)

  这里的引号,表示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否定,意思是,这不是真正的自由。

  3、破折号的误用

  (1)音乐欣赏的具体过程,一般是由官能欣赏——即对乐音的音响感知,进入感情欣赏——即对音乐表现的思想感情、情景的感情体验、想象和联想,最后到达理智欣赏——即对乐趣的思想内涵、意境的理解认识。

  破折号和“即”都有引出解释说明语句的作用,不必重复使用。三个破折号后的三个“即”字都要去掉。

  (2)随着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被誉为“人类生命第一卫士”——臭氧层也遭到极大的破坏。

  破折号改为“的”字,或者保留破折号,把“被誉为”删去。

  (3)吉林省炭素厂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松花江畔——吉林市。

  “吉林市”不是解释松花江畔的,破折号要改为“的”字。

  (4)我们以寥寥数语,“买了齐格瓦,用户不用愁”表示衷心感谢。

  “齐格瓦”是冰箱牌子,句中第一个逗号要改为破折号,否则意思就不连贯了。

4.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的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3、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5、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5.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7、《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教育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8、《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9、《过秦论》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0、《师说》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高中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1. 高二语文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2.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 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

3. 高中文言文的重点有那些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o汤问》)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例5 非字而画。

(《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11 宋何罪之有?(《墨子o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

4. 高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蜯:同“蚌”;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暴:“同曝”晒。

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暴:同“曝”;晒。

动词。“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杯:同“杯”;酒器。

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逃避。

动词。“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不:同“否”;不。

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材:同“才”;才能。

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仅,只。副词。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裁:通“才”;刚刚。

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采:同“彩”;颜色,彩色。

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藏:同“脏”脏腑。

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鉏:同“锄”;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屈平既绌,”二、活用现象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5、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作动,命名,称名)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9、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三、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被推翻,灭亡,今:翻倒)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

5. 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谢谢

高中语文是这样的 好的考120+ 差的也有80+ 差不到40分 而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90-110 你90分 和别人110比差在哪里啊 其实没差 选择别人33 我27 阅读别人31 我25 作文别人50 我45 其实都没差 但一加起来就差了20分 你要问重点 其实没重点 语文那里不能得分啊? 不像数学 最后一题你不会就是不会 语文不同 什么题目你都能得分 而且和最好的还差不多 但一加起来就差了20 30分 你要问重点也可以说都是重点 因为每题都能得分 为什么不得满分呢 至于难点 第一作文难 平时考试是不会有60分的 上50都难 普通人都在41-48 第二阅读难 其实阅读的答案是出题老师出的 不是作者出的 俗话说一千的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出题老师就是个读者 你想要答案跟标答一样 难 第三 古诗词鉴赏难 给你一首诗要你说它的意境 思想 作者表达的感情难 主要是第一没背景 第二没翻译 很多时候诗都读不懂 第三 选择题中的 考察拼音 错别字 标点符号 成语用法的难 这个需要大量练习和积累 否则只能蒙了 第五 默写难 你背是要背10 20篇文章 但考试只考6句 除非背的非常扎实 不然总要错1 2个 第六 语言运用难 这是最活的题 比如考写标题啊 对对子啊 概括啊 总结语啊 节目串词啊 看漫画写意思之类的 这类题没标答 时间短 考察平时的文学素养 需要多读书。

6. 语文 文言文课文知识点

《指南录后序》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具,通“俱”。

作副词,全,都。)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托 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 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4)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5)几彷徨死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3.一词多义 (1)间 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jiàn,动词,夹杂) (2)靡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动词,倒下)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副词,无,不。靡及,达不到) (3)如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往。

.去,到。

.去)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 予分当引决(按名分) 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 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 (2)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取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 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

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 (3)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 (4)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5)介词,凭,凭……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 (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 (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 (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2.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 (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3.倒装句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泛南。2、夜缒而出3、又欲肆其西封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越国以鄙远 四、特殊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3、以其无礼于晋4、夫晋,何厌之有?五、一词多义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徐公不若君之美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2、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 书十上而说不行 师说3、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气文约,其辞微。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4、鄙 蜀之鄙有二僧 越国以鄙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5、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7、其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7. 求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粤教版: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14 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5 劝学(节选)(《荀子》) 16 过秦论(贾谊) 17 师说(韩愈) 扩展阅读 18 晏子治东阿(刘向) 19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4.孔孟两章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实词 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从,在) 固而近于费 (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在)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夫 夫颛臾 (那) 夫如是 (发语词) 相 则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 相夫子 (辅佐,v.) 而 危而不持 (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 (又,表并列)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作 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 古:就,充任;列,职位 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人 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过,n. v.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 生,死,n. v.,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 树,n. v.栽种 谨庠序之教 谨adj. v.重视 衣帛食肉 衣,n. v.,穿 然而不王者 王,n. v.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 罪,n. v.,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 而青于蓝 (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 (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 (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并且)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善假于物也 (对) 焉 风雨兴焉 (于之,从…) 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于) 以 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 (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 (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清楚) 假舆马者 (借)(车) 而致千里 (到达) 而绝江河 (横渡) 不积跬步 (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 驽马十驾 (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 (专一) 用心躁也 (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验,对照检查;反省 今:探究并领会 蟹六跪而二螯 古:腿,蟹脚 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今:一种贵重的金属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黄河 今:泛指一切河流 蚓无爪牙之利 古:鸟兽的爪和牙 今: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 词类活用 其曲中规 曲,adj. n.曲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n. 状,每天 非能水也 水,n. v.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n. 状,在地面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 一,数词 adj.专一 輮使之然也 輮,v. n.弯曲的办法 积善成德 善,adj. n.善行 16.过秦论 通假字 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从”通“纵” “举”通“与”,帮助,支持 秦有余力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不堪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锄耰棘矝 “棘”通“戟”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多义词 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朋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 (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 (它们,代词) 因 因遗策 (沿袭) 因利乘便 (趁着) 因河为池 (凭借) 制 制其兵 (统帅) 秦有余力制其弊 (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 兵 制其兵 (军队) 收天下之兵 (兵器)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追亡逐北 (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势 致万乘之势 (势力) 攻守之势异也 (形势) 利 因利乘便 (便利的机会) 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 (遗留下来的) 古今异义 当是时也 古:这,此 今:判断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内 古:黄河 今:指一般江流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 今:喜爱 于是六国之士 古:在这时 今:连词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血流漂橹 古:大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奋六世之余烈 古:功业 今:猛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古:举起 今:振动 因河为池 古:护城河 今:水池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古:深不可测 今:指意外情况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词类活用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n. 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

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

  ②读并研习文本,了解文天祥的的写作目的,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鉴赏语段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②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涵 养自身的浩 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2、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3、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 国情怀。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用诵读法使学生整体理解,反复体悟作者的以死报国之志,用练习法使学生掌握重点词句,用讨论法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

  新授课教学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

  生自主预习课文,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提前了解文天祥事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课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 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

  用对联“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引出文天祥其人其事;全体学生背诵初中已学过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课件展示文天祥简介,略)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

  已经布置的预习中要求阅读《宋史•文丞相传》,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在预习中把疑惑找出来。

  设计意图:不不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讲读第1自然段。

  教师先列出问题(1)(2)(见下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对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释;疑难的字词句可适当插问。例如:“修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莫知计所出”应如何串讲;“众谓一行为可以纾祸”应如何诵读等等。

  (1)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讲读第2自然段。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 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泽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绘有图例的小黑板。教师范读,同时以教鞭指示文天祥北行路线得脱险行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范读前,教师应提示学生,本段写了三层意思: 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4.讲读第4自然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段的关系:如“预习提示”所指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体现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以上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5.讲读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3)提问:为 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第二部分5——6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交代诗集的命名。

  (四)、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 。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 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三、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四、句式富于变化。

  散行与对偶相结合的句式:“不得已,变姓名,跪踪迹……以至于永嘉。”

  散行与排比相结合的句式:“呜呼,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好处:奇偶错综,感情抑扬起落,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五、动词灵活变化运用。

  第三段“奔、留、变、诡、行、宿、出没、避、出、渡、入”真实地记录和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危险境遇和复杂变化的心情。

  “奔”以极快的速度出逃;“变”“诡”写出形势突变,反映作者遇此打击,不得已秘密行动的苦闷心情;“行宿”“宿”“出没” 真实写出作者行动的艰险,反映十分痛苦的心情;“避”“出”“渡”“入”写出得船后,快速离开险境,反映急于回到南方组织抗元力量,为国效劳的急切心情。

  第四段“诋”“骂”“争”确切反映作者不畏强暴、嫉恶如仇、坚持正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去”“经”“逐”“如”“过”“坐”“趋”“避”“至”“如”“道”“涉”“出”等丰富而多变化的动词具体反映了作者坎坷遭遇,确切地表达作者九死一生的不平凡的经历

   六、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文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当堂检测。

  课后阅读《正气歌》,结合教材和自己所学,以“生命的轻重”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兵迫修门 冒险出使

  抗辞慷慨 羁縻难返

  记叙 被屈诣北 隐辱以行

  得间逃脱 身陷困境

  九死一生 痛定思痛

  说明 存本不废 以励来者

  再述心志 死国无憾

  交代时间 自序命名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爱国情深的体会上,由序言 的特点切入,从叙述,抒情,

  议论挖掘其爱国之情,使学生了解了序言的特点,又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对于整体把握本文,让学生很好的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句式等。在作背景介绍时注意运用具体的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称谓

也许有人困惑:拥有许多知识的人怎么变成书呆子?有些人读书不多在事业上却取得了成功?在我看来:变成书呆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将知识得以运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 语文知识 点古代称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知识点称谓1

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

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3)称所厌恶、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古人对平辈或尊辈一般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

(2)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3)称谥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叫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如欧阳修谥号为“文忠”。

(4)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某人。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3.称籍贯、官地

(1)称籍贯

指用籍贯之名来称呼某人。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2)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某人。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是因为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4.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之。

(2)称爵名

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高考语文知识点称谓2

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1)古代帝王自称

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毂(不善)。

(2)读书人自称

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3)一般人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4)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

常用“家”“舍”等谦辞。“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5)其他自谦辞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老人自谦时可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

2.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称呼,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

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

令,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堂(对方母亲)。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谓前面加“先”“太”或“大”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身份最高或辈分更高,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3.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的“竖子”就是对人的蔑称。

高考语文知识点称谓3

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泥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称谓相关 文章 :

★ 高考语文之古代文学常识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清单

★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常考点

★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梳理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 高考语文8大文化常识总结

★ 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

★ 有关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 导语】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无 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篇二】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

【篇三】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19、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

  20、瞿秋白,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无产阶级革命家,现代作家、翻译家。作品有《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

  2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22、魏徵(580—643),字玄成。他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魏徵有胆量,敢于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和《梁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3、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述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4、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艺术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25、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53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6、《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言,实际上是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武器,故称为“杂家”。

【篇四】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一生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极低,到头来却挣不到鲁迅所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只能悲惨的死去。深刻的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4、《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1954年凭借此作“精通于叙事艺术”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凭借着勇敢坚毅、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文章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

  5、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原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得到某种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科普说明文的三个特点为: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多为客观性的描述;《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像与朋友促膝谈心,亲切自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篇五】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9、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10、《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12、《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13、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14、《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15、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16、《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高三# 导语】机会从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别人会得到。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机会”。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机会,而高考就是你走上成功之路的第一个机会。 高三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全国的高考资源网end#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履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②伏尸百万,*漂橹(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⑦*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   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余威震于殊俗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②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官职

【 #高考# 导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考 网为您提供高考语文知识点之古代官职,平时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一起了解下吧。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官职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职官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职官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职官语文知识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高二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教案设计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下面一起来学习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简介作者(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66页)。

  二、指导预习:

  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部分)。

  2.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 ”,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萃:聚集。

  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

  奉使往来:使,使命。名词。

  意使遇哨:使,假使。连词。

  使北营:使,出使。动词。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

  觇(ch1n):窥视、观测。

  遽(j)):匆忙。

  自度(duó):度,估计,忖度。

  付之度(d$)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

  庶几(j9):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无聊:无所依托。

  迥(ji%ng):远。

  靡(m!):无。

  虚词(参看课本第296页,虚词用法(三),并要求学生摘抄或画出有关例句):

  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

  三、整体感知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ji6)、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1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辗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4n)错出——不断出现的 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文本研读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③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六、文章诵读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扬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个“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七、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语文 文言文课文知识点

重点梳理《指南录后序》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六、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B.(晋惠公)许君焦、瑕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2023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50个 最新知识点整理)

本文编辑:admin

本文相关文章:


湖北高考语文(湖北高考语文卷是全国卷吗)

湖北高考语文(湖北高考语文卷是全国卷吗)

本文目录湖北高考语文卷是全国卷吗湖北语文高考考什么卷湖北高考语文是全国几卷湖北今年高考语文难吗湖北高考理科状元总分 725 分,语文 146 分,如何做到的湖北高考语文考什么卷2023年湖北高考语文难吗湖北高考语文是什么卷湖北高考语文卷是全

2024年6月21日 03:50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高考语文考120分什么水平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高考语文考120分什么水平

本文目录高考语文必背篇目高考语文考120分什么水平高考语文分为哪几个板块语文高考满分多少分语文高考总分多少分啊为何高考要先考语文为什么高考要考语文高考语文考什么 如何考2022年河南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附2020、2021作文真题2021年

2024年6月20日 20:50

2015浙江高考作文(2015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盘点 哪个省份最奇葩)

2015浙江高考作文(2015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盘点 哪个省份最奇葩)

本文目录2015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盘点 哪个省份最奇葩2015年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浅论刘禹锡诗文折射出的人格魅力作文训练指导与满分作文2015年语文浙江高考作文高中作文 古人说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怎么分析 题目求一篇2015浙江高考的优

2024年6月11日 00:40

湖南高考语文答案(湖南高考语文答案出来了吗)

湖南高考语文答案(湖南高考语文答案出来了吗)

本文目录湖南高考语文答案出来了吗2021年湖南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文言文模拟题及答案汇总09年高考湖南卷语文答案2019年湖南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2008年语文高考湖南卷答案2010湖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09高考

2024年5月6日 19:20

2012重庆高考作文(高考作文范文(2012年):重庆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及点评)

2012重庆高考作文(高考作文范文(2012年):重庆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及点评)

本文目录高考作文范文(2012年):重庆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及点评2012重庆高考英语满分作文重庆2012高考满分作文!!!!不要太长的.800字即可2012年重庆高考优秀满分作文:让爱永驻人间2012年重庆高中高考语文作文2012重庆高考优秀

2024年3月16日 07:00

成考语文作文(成人高考语文作文一般得多少分)

成考语文作文(成人高考语文作文一般得多少分)

本文目录成人高考语文作文一般得多少分成人高考作文要求是什么 字数一般是多少广西成人高考语文作文结构成人高考作文800字成人高考语文作文怎么写2022年成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成人高考语文作文一般得多少分 成人高考的作文一般占60分。具有相当大

2024年3月13日 09:00

更多文章:


有一个人歌词(哪首歌的歌词里有“一个人”,女生唱的)

有一个人歌词(哪首歌的歌词里有“一个人”,女生唱的)

本文目录哪首歌的歌词里有“一个人”,女生唱的歌词中有“一个人”的歌,叫什么歌名一首歌是女声,歌词带有“一个人”,曲风不是悲伤的有一个人的歌词伍佰的歌歌词有一个人的歌词是什么歌有一个人 歌词哪首歌的歌词里有“一个人”,女生唱的  一个人  专

2024年4月14日 19:50

不上你的当舞蹈(关于舞蹈的正能量语录)

不上你的当舞蹈(关于舞蹈的正能量语录)

本文目录关于舞蹈的正能量语录孩子想学舞蹈,报名后上个了几节课就不想上舞蹈老师需要哪些条件不上大学学舞蹈可以当老师么舞蹈励志语录我30岁了,想当一个舞蹈教师,但是没有舞蹈基础可以吗我不上你的当选舞原因关于舞蹈的正能量语录

2024年5月11日 11:40

春暖花开的朋友圈说说(春天春暖花开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

春暖花开的朋友圈说说(春天春暖花开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

本文目录春天春暖花开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形容春暖花开的优美句子发朋友圈60句适合春天发的简短说说 春暖花开的朋友圈说说句子春天的说说心情短语 春暖花开的朋友圈句子形容春暖花开的朋友圈句子春暖花开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有哪些春天的美好祝福语 春暖花

2024年3月11日 03:20

门窗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哪些?铝合金门窗工程施工方法

门窗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哪些?铝合金门窗工程施工方法

本文目录门窗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哪些铝合金门窗工程施工方法木门窗安装工程要点有哪些家居门窗套施工工艺 装修中门窗套工程施工要点门窗属于建筑工程还是装饰工程木门窗的施工及验收方案门窗的施工准备工作以及流程,为冬天做准备门窗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门

2024年6月25日 23:30

硬盘双击打不开(Win7系统下双击硬盘分区打不开如何解决)

硬盘双击打不开(Win7系统下双击硬盘分区打不开如何解决)

本文目录Win7系统下双击硬盘分区打不开如何解决双击硬盘没反应,双击打不开硬盘解决办法硬盘双击打不开auto电脑双击硬盘没反应怎么办电脑硬盘出现故障的解决方法双击无法打开硬盘 ,打开的的是硬盘属性电脑鼠标双击硬盘没反应打不开硬盘怎么办为什么

2024年3月15日 10:50

52单片机设计按键控制数码管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单片机毕业设计有哪些

52单片机设计按键控制数码管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单片机毕业设计有哪些

本文目录52单片机设计按键控制数码管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单片机毕业设计有哪些单片机开发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单片机设计调试的必要性请简述单片机系统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单片机LED流水灯实验怎么设计有关按键的单片机程序怎么设计单片机系统设计注意事项单

2024年5月14日 05:40

平安是福出自哪里?平安是福下一句是什么 平安是福的后一句

平安是福出自哪里?平安是福下一句是什么 平安是福的后一句

本文目录平安是福出自哪里平安是福下一句是什么 平安是福的后一句用平安是福造句(大约30个左右)平安是福什么意思平安是福是什么意思平安是福下一句是什么福是平安和平安是福有什么区别平安是福吉利吗平安是福健康为本是什么意思平安是福出自哪里最早出自

2024年3月20日 07:00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蓝鲸的眼睛读后感推荐6篇)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蓝鲸的眼睛读后感推荐6篇)

本文目录蓝鲸的眼睛读后感推荐6篇蓝鲸的眼睛学生读后感蓝鲸的眼睛读后感600字蓝鲸的眼睛读后感《蓝鲸的眼睛》读后感蓝鲸的眼睛读后感6篇《蓝鲸的眼睛》读后感600字蓝鲸的眼睛读后感怎么写向别人推荐《蓝鲸的眼睛》600字《蓝鲸的眼睛》读后感400

2024年5月20日 15:10

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形成性评价名词解释

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形成性评价名词解释

本文目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形成性评价名词解释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它包括哪些内容形成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的区别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是什么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什么是形成性评价什么是形成性评价为什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什么意

2024年2月27日 10:10

卖油翁练习题(卖油翁对比阅读文言文)

卖油翁练习题(卖油翁对比阅读文言文)

本文目录卖油翁对比阅读文言文卖油翁点击答案谁能给我一些关于《卖油翁》的练习题 考试急需!!! 快点啊!!!关于《卖油翁》的练习题《买油翁》翻译及一些相关题目欧阳修《卖油翁》阅读答案《卖油翁》教案文言文精讲精练观潮卖油翁对比阅读文言文 1.

2024年6月25日 05:20

院长办公室免费阅读(医见倾心:院长大人别乱来_by花小仙_txt全文免费阅读)

院长办公室免费阅读(医见倾心:院长大人别乱来_by花小仙_txt全文免费阅读)

本文目录医见倾心:院长大人别乱来_by花小仙_txt全文免费阅读“院办”是“学院办公室”还是“院长办公室”主要工作职责和内容是什么请高手详解《院长办公会》最新txt全集下载爱上妇科男主任小说by佩辞全文免费阅读下载医院院长办公室岗位职责范文

2024年5月31日 21:20

食品月调度记录表怎么写?幼儿园食品安全调度会议记录怎么写

食品月调度记录表怎么写?幼儿园食品安全调度会议记录怎么写

本文目录食品月调度记录表怎么写幼儿园食品安全调度会议记录怎么写调度人员下井记录需要行走路线吗接受调度令时为什么要记录和复诵煤矿调度重点工程如何记录电话接收调度命令时受令人要登记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填写调度记录食品月调度记录表怎么写编写食品月调度

2024年5月30日 20:40

关于迎虎年的诗句有哪些?虎年春节古诗有哪些

关于迎虎年的诗句有哪些?虎年春节古诗有哪些

本文目录关于迎虎年的诗句有哪些虎年春节古诗有哪些关于虎年的诗词精选10首有关虎年的古诗有哪些关于虎年的诗句古诗有哪些呢虎年的诗句有哪些虎年春节诗词有哪些虎年好兆头的诗句描写虎年的诗有哪些关于迎虎年的诗句有哪些关于迎虎年的古诗举例:1、博平郑

2024年5月22日 20:40

春节联欢晚会赞助方案?十大歌手比赛怎么说服赞助商赞助

春节联欢晚会赞助方案?十大歌手比赛怎么说服赞助商赞助

本文目录春节联欢晚会赞助方案十大歌手比赛怎么说服赞助商赞助马拉松赞助方案的赞助范围赞助方案《爱发电》赞助方案设置方法赞助方案合集范文4篇春节联欢晚会赞助方案   春节联欢晚会赞助方案1   一、指导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

2024年3月27日 18:50

毕业论文目录怎么弄?论文目录怎么制作

毕业论文目录怎么弄?论文目录怎么制作

本文目录毕业论文目录怎么弄论文目录怎么制作如何制作论文目录论文目录都包括什么论文目录怎么弄论文目录格式要求毕业论文的目录如何做论文怎么插入目录论文目录怎么写格式论文的目录怎么写毕业论文目录怎么弄制作毕业论文目录步骤如下:操作环境:Lenov

2024年3月20日 03:00

哥本哈根气候(哥本哈根气候)

哥本哈根气候(哥本哈根气候)

本文目录哥本哈根气候哥本哈根港的气候特点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气候怎样一篇关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英语短文哥本哈根(丹麦王国首都)详细资料大全哥本哈根得气候类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带来什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引起很大

2024年6月4日 14:40

爱你越来越多(对方说越来越爱你了)

爱你越来越多(对方说越来越爱你了)

本文目录对方说越来越爱你了一个女人越来越爱你,会有什么表现如何让男朋友越来越爱你离不开你女朋友越来越爱你的表现当一个男人越来越爱你的时候表现嗯,我也是的亲,爱你的心越来越多,怎样回复对方,男生越来越爱你多半是源于这两种感觉!爱你越来越多的表

2024年4月20日 03:30

暗区突围安全部队是什么?中国武警=中国安全部队吗

暗区突围安全部队是什么?中国武警=中国安全部队吗

本文目录暗区突围安全部队是什么中国武警=中国安全部队吗部队安全工作个人心得体会部队的安全工作怎么谈军队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部队安全稳定工作十条措施如何抓好部队安全工作部队安全检查基本要求生化危机浣熊市行动安全部队为什么要射杀美军特种部队

2024年3月10日 09:50

结束假期的收心的句子(假期完美收官的句子)

结束假期的收心的句子(假期完美收官的句子)

本文目录假期完美收官的句子结束假期的收心的句子有哪些收假收心励志句子结束假期的收心的句子 假期最后一天朋友圈的说说假期结束了收心句子该收心的句子朋友圈 结束假期的收心的句子假期结束收心话语长假结束收心的句子结束假期的收心的句子结束暑假的收心

2024年6月10日 18: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本文目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主要规定有哪些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未成年人保护法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全称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如下:1、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1954)年

2024年3月2日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