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

2024-03-27 00:00:03 :45

荆轲刺秦王教案(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

本文目录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②划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一课时

  1、 听录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视

  图穷匕(bì) 见(xiàn) 八创(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学生自读课文。

  二、找学生读,讨论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难词句。

  三、翻译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将奈何,为之奈何?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一、 找学生读,纠正读音。

  二、 讨论“行刺准备”剩余部分。

  三、翻译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一、找学生读“易水诀别”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易水诀别”部分。

  二、 找学生读“秦廷行刺”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秦廷行刺”部分。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体悟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a.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b.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以此突破教学重点c.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深入理解,朗读背诵 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 4.课堂小结 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 5.布置作业 搜集课文中的省略句并补足省略成分,根据课后练习,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行刺的过程: “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荆轲刺秦王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进文本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秦已于—230年灭韩,秦王又于—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愤恨于—232年逃回燕国。于是,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情况。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露出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环绕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仓猝,突然

   【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今义,能够,可能。

  (5)、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7)、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所以:古义,表示原因的虚词,“……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9)、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

  不顾:古义,不回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

  提:古义,掷击,投击;今义,拿着。

  (14)、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左右:古义,皇帝身边的侍卫;今义,①表示两种方向,②大约,③控制。

  (1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16)、今行而无信

  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

  (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宾客:古义,门客、食客;今义,客人。

  (18)、愿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词类活用】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8)、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1)、倚柱而笑,箕距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词结构后置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

  (3)、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

  (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8)、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

  (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使(之)毕使于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顷之(荆轲)未发

  C、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F、固定句式

  (1)、为之奈何? “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

   五、能力提升

  1、请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组讨论:根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

  发展(3———9):行刺准备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结局(18): 荆轲被斩

   六、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提问: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明确:荆 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

  荆 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

  燕赵慷慨之士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

  5、赏析“怒斥太子”段落。

  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却怀疑荆轲“有改悔”而开口“先遣秦武阳”,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6、分角色朗读:太子丹、看、荆轲、樊於期和旁白。

  提示:(1)、注意诵读技巧,可适当加上肢体语言。

  (2)、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设计文言版本、白话文版本、方言版本。

  7、赏析“易水决别”段落。

  (1)、首先,抓住特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这句话的文眼,简单的三个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伤。

  第二,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第四,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请同学深情朗诵本段。

  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如读到“风萧萧子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8、赏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样的体现。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而得以引见,可见其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而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图穷而匕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然出现“乃以手共博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击荆轲,荆轲反被“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而笑”,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渊明语),今天读来,谁不为之感慨唏嘘呢?

  厚遗蒙嘉 行事周密

  顾笑武阳 武阳:色变振恐

  反衬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荆轲:“笑”“顾”“前” 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神勇

  图穷匕见 秦王:惊———起———绝———拔———操———急 “走” 尽失其度

  秦群臣:愕 以手共博之 英雄虎胆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

  倚柱而笑 荆轲:笑 箕踞 骂 视死如归

   七、艺术手法赏析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即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八、拓展延伸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是从《战国策燕策三》中节选的.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本内容由我跟大家分享《荆轲刺秦王》教案,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入课

  屏幕展示 对联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

  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方苑第一家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

  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

  二、识人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 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解题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 散文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 文章 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发展(3——9段):解脱困境

  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孤注一掷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突围失败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穷】

  ①尽,没有 日暮途穷

  ②走投无路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尽头 图穷而匕见

  ④穿过,走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

  3、重点实词:

  【顾】

  ①回头看,看

  ②顾念,考虑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却∕不过,只是

  ⑤难道

  【略】

  ①疆界

  ②经过

  ③巡行,巡视

  ④侵略,夺取

  【诚】

  ①假如,如果

  ②的确,确实

  【发】

  ①打开

  ②出发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4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杜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5、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 短语 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7、文言固定结构: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8、 成语 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思考荆轲刺秦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

  第三课时

  一、析文

  1、讨论荆轲刺秦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

  2、请同学们将课文中写荆轲、秦王及群臣的语句画出来,比较谁的着墨较少:

  荆轲: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荆轲逐秦王--------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被八创。----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秦王: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秦王复击轲-------

  秦王目眩良久。

  群臣: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左右既前,斩荆轲。

  【结论】荆轲的着墨不及秦王及群臣多。

  3、这种安排是否违背了课题荆轲刺秦的重心呢?

  【明确】《战国策》善于描写情节与场面,因此在此前的樊将军献头、荆轲诀别、易水送别等处都写得详细,但是在行刺的环节突出的不是荆轲如何行刺,而是重在表现秦王的惊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荆轲刺秦王的手段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4、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荆轲的动作与语言:

  【明确】(因)把——揕——(未至身)逐——(废)引——提(不中)——倚——骂

  5、由此可见,荆轲的剑术不是十分精湛,但是荆轲凭什么能让秦王目眩良久?

  【明确】回顾荆轲在朝堂之上的一系列表现即可找到答案:

  “武阳色变震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发图,图穷而匕现----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的功夫不见得高超,但胆识却超乎寻常!一个笑写出了荆轲的镇定,一个笑写出了不畏死的大气,一个骂写出了荆轲的气势!而荆轲的身份只是一个将亡小国的使臣,然而正是这种义无反顾、不为生死的大无畏精神与气势震慑了秦殿之上的王与臣!因此,这对于塑造荆轲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6、陶渊明曾在其诗歌《咏荆轲》中写到“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可见荆轲刺秦的失败已成千古遗憾,但是否是一次意外呢?有同学说如果秦王袖子的质量好一点的话,也许天地将会大不同,与荆轲的剑术无关,你怎样认为呢?

  【明确】我们是否可以在文章的描述中找到这一结局的暗示呢?

  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我们读出了等待;

  ②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我们读出了怀疑;

  ③荆轲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我们读出了必死的信念与意气用事;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变徵之声中——我们读出了诀别的凄婉与悲凉;

  【 总结 】以上的描写,似乎都在暗示荆轲此行的壮举,必将以悲剧收场的结局。

  7、我们能否从其他描写中找到相同的暗示呢?

  【明确】

  ①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至殿下,秦武阳色变震恐——群臣怪之;

  ②荆轲刺王——王负剑

  【总结】秦武阳如此勇猛之人,但在秦殿之下却震恐,可见阵势之大之庄严,而群臣的怪之与秦王的负剑上朝,更可以看出秦朝有防范之心与防范之举,并非没有戒备之心。

  8、在行刺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消失了,是谁?

  【明确】秦武阳是一着败棋。

  9、现在看能否找到一点遗憾呢?

  【明确】如果秦王的袖子不断,如果随行的不是秦武阳而是荆轲所待之客,如果荆轲掷的再准一些,如果荆轲能够再等一等所待之客-----

  10、荆轲刺秦失败败在哪里呢?

  【明确】意气!

  11、从“将军岂有意乎?”“荆卿岂无意哉?”樊将军与荆轲的死是否有相似之处?

  【明确】“岂有意乎”是“是否有这个意愿呢”暗示出一种积极的猜测,一种情感的煽动;

  “岂无意哉”是“该不会是没有这个意愿了吧”传递出一种消极的怀疑,一种情感的不信任!而两个人的结局一个是“遂自刎”的主动,坦然接受;一个是“怒叱、终已不顾”的意气用事,可见两个人的行为都与古代侠的气质胸怀相通。但一个是理智占了上风,一个是感情占了上风,成败可见。

  二、探幽

  (一)总结荆轲和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1、荆轲:

  首先,荆轲之智:

  见樊於期之“私”

  行刺之前之“待”

  求见蒙嘉之“遗”

  秦武阳震恐之“笑”

  其次,荆轲之勇:

  荆轲:顾笑武阳

  勇逐秦王 倚柱而笑 箕踞而骂

  武阳:色变振恐 (侧面衬托)

  秦王:目眩良久 (正面描写)

  【总结】

  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虽经千秋万载仍令人感奋。

  2、太子丹:

  首先,太子丹之志:欲毕其功于一“刺”来对抗强秦,保卫自己的国家;

  其次,太子丹之私:欲以刺秦来抗亡,欲以刺秦来报不理之仇;

  第三,太子丹之急:飘摇之秋欲寻突破困境,逼迫荆轲出发;

  第四,太子丹之情:伏尸而哭的不忍与易水送别的诀别。

  【总结】太子丹虽有宏图大志但是心胸不够宽广,虽有治国之心却乏治国之术,用人上虽然可以重情重义但却在内心里猜忌怀疑,因此这样的太子丹是无法担负燕国命运兴亡的重任的。

  (二)陶渊明《咏荆轲》中说到“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为什么?

  【明确】从知人的角度,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称不上“知己”。

  表现:荆轲要待客而行,太子丹却疑其悔改;

  太子丹责难并用先遣秦武阳进行逼迫,荆轲怒斥太子丹并愤然仓促上路。

  实质: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目光的短浅与心胸的狭隘,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

  荆轲怒斥太子丹的刚烈与仓促上路的意气用事。反映了他无法容忍羞辱的自负与不理智。

  因此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

  (三)、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介绍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总结】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由此可见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北师大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先生认为,荆轲是一个有一定武功,侠肝义胆,有学问且沉稳的侠义之士,我们发现相比于太子丹刺秦王计谋体现的报私恨与报公仇的纠结,荆轲刺秦的壮举更多的是来自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以及对太子丹的报答之心。因此他的意义在于抗秦,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但荆轲抗秦是出于一国小义,秦王统一天下则是从天下进步的大义,因此这既是荆轲的历史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

  四、课堂小结:见上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荆轲 之智、之勇

  太子丹 之志、之私、之急、之情

  刺秦 为公、为私、为情、为义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入课

  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

  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方苑第一家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

  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

  二、识人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解题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发展(3——9段):解脱困境

  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孤注一掷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突围失败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穷】

  ①尽,没有 日暮途穷

  ②走投无路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尽头 图穷而匕见

  ④穿过,走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

  3、重点实词:

  【顾】

  ①回头看,看

  ②顾念,考虑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却∕不过,只是

  ⑤难道

  【略】

  ①疆界

  ②经过

  ③巡行,巡视

  ④侵略,夺取

  【诚】

  ①假如,如果

  ②的确,确实

  【发】

  ①打开

  ②出发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4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杜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5、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7、文言固定结构: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8、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思考荆轲刺秦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

荆柯刺秦王的重点教案

《荆轲刺秦王》复习教案 一、疏通原文,找出重点词句【借助多媒体PPT如初重难点】 【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攻下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土地,又挥师向北掠夺土地,一直到达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非常害怕,于是拜见荆轲说:“秦军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要长久服侍您,难道能做到吗?”荆轲说:“即使没有太子说的这番话,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不过)现在前往秦国没有信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如今樊将军这个人,秦王正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的封地悬赏征求他的首级。如果真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见我,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由于处境艰难(才)前来投靠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樊将军的一片诚心,希望你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 【原文】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译文】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便私自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残忍了。将军的父母以及同族的人,都被杀死了。如今又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悬赏征求您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樊将军仰面朝天长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可以用(它)解除燕国的灾难,并且能报将军的仇,您看怎么样?”樊於期便上前说:“您有何高见?”荆轲说:“我想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并且好好接见我。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种想法呢?”樊於期听了,便裸露出一条臂膀,紧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正是我日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今天才听到(您的)指教!”(说完)就自杀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驾车前往,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悲痛万分。事情已经如此,(太子)也没有办法挽回,于是收敛了樊於期的头,用匣子装上封好。 【原文】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译文】从这时起,太子便预先访求世上最锋利的匕首,访得 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斤金买到它,让工匠用毒药水浸焠过。用人做试验,(只要)刺破一点点,人没有不立刻死掉的。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赴秦。 【原文】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⑨。乃令秦武阳为副⑩。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译文】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他在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迎着目光看他。(太子)于是让秦武阳作(荆轲)的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朋友,想要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在很远的地方(一时)没来(荆轲)为此留下来等(他)。 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了,怀疑他有了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荆卿难道不打算启程吗?请让我先打发秦武阳上路。”荆轲生气了,呵叱太子说:“现在去了而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出息的人!今天拿着一把匕首进人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未走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打算一起去。现在太子嫌我走得晚了,那我就辞别了!”(荆轲)于是出发了。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他们)到了易水河岸,祭祀了路神,(荆轲)就上路了。这时高渐离敲打着筑,荆轲应和着唱歌,发出变徵的声调,送行的人们都流泪哭泣。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离去啊不会再回还!”接着又唱出慷慨激昂的羽声,送行的人都瞪大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冲动着帽子。于是荆轲登上车走了,始终没有回头看一下。 【原文】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24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译文】到了秦国以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重重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好话道:“燕王实在害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动军队来抵抗大王,愿意让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和其他诸侯并列,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贡品和赋税,守住祖先留下的国士。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装在匣子里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这番话,非常高兴,便穿上上朝的礼服,设置九宾大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原文】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译文】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原文】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⑾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译文】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原文】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赶忙用他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左右的人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 于是(秦王)拔出剑迎战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于是举起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中在柱子上了。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任务无法完成了,便靠在柱子上笑,(他)两腿张开坐着傲视着对方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吓得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二、梳理积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练习比较,提升运用能力荆轲刺秦王【重点虚词】〖因〗①趁机: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趁机:不如因善遇之。③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④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⑤趁机:沛公如厕,因招樊哙出⑥顺着,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⑦沿袭、继承:蒙故业,因遗策⑧借助,依仗:因人之力而弊之⑨根据,依据:因人施教⑩由…引导,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 〖乃〗①于是: 乃遂私见樊於期。②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就、于是: 乃为装遣荆轲。④至: 乃今得闻教。⑤竟然: 而乃以手共搏之⑥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⑦乃尔: 这样 〖为〗①替: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成为: 皆为龙虎,成五采。③替、做,谋划: 谁为大王为此计。④敬酒,祝: 沛公奉卮酒为寿,⑤对,对付: 君王为人不忍⑥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⑦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⑧疑问语气词,呢, 何辞为?⑨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⑩作为,当作: 军中无以为乐。 【通假字】①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返回②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环绕③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⑥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⑦秦武阳奉地图函 奉通捧⑧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露出⑩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11)乃朝服,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古今异义】①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痛哭流泪 今义:流鼻涕②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与物品③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窘困无出路 今义:贫穷困难④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用力掷 今义:用手提起⑤ 进兵北略地 古义:抢夺,夺取 今义:简略,有一点⑥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古义:但是,只是 今义:看守,照顾⑦ 愿足下更虑之 古义:重新,改变 今义:时间单位,更加⑧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露出一只手臂 今义:袒护一方⑨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卫士 今义:中医⑩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原谅 今义:假托,托词 【词类活用】①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名作状,用匣子② 又前而为歌曰 名作动,上前③ 乃朝服,设九宾 名作动,穿上朝服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意动,认为…迟⑤ 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使…知道,禀告⑥ 箕踞以骂曰 箕——名作状,像畚箕一样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动作名,信物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翻译下列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4、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6、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8、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的 故事 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时间: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 散文 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②划出疑难词句。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听录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视

  图穷匕(bì) 见(xiàn) 八创(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学生自读课文。

  二、找学生读,讨论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难词句。

  三、翻译下列 句子 。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将奈何,为之奈何?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时间:

  一、 找学生读,纠正读音。

  二、 讨论“行刺准备”剩余部分。

  三、翻译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荆轲刺秦王第四课时教案

  教学时间:

  一、找学生读“易水诀别”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易水诀别”部分。

  三、 找学生读“秦廷行刺”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秦廷行刺”部分。

  四、翻译下列句子。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

  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荆轲刺秦王第五课时教案

  教学时间: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 短语 ,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小结: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 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 方法 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四、完成课后第四题

  提示: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干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刺秦王教案(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

本文编辑:admin

更多文章:


分式方程练习题及答案(20道初一数学去分母解方程带过程答案)

分式方程练习题及答案(20道初一数学去分母解方程带过程答案)

本文目录20道初一数学去分母解方程带过程答案初三数学列方程(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练习题(至少10道)分式方程练习题20道初二分式方程练习题初二下册分式方程计算题150左右40道分式方程计算题附答案初中奥数分式方程应用题两篇分式方程应用题练习题

2024年6月7日 03:40

二八定律的启示(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 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八定律的启示(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 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本文目录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 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二八定律读后感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二八定律人生感悟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二八定律”的启示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

2024年3月20日 10:10

交通部质监总站(交通部质监总站)

交通部质监总站(交通部质监总站)

本文目录交通部质监总站交通局里的交通质量监督站是干什么的交通部质监总站打开交通部质监站网站,专门有一栏继续教育的,登录,里面会有你的信息,还需接受多少次教育。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是由交通部组织的为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择公路工程检测人员的

2024年6月18日 16:40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食品安全调查报告1500字以上)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食品安全调查报告1500字以上)

本文目录食品安全调查报告1500字以上食品业调查报告范文(2)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怎么写益和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5篇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大学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总结范文合集(5篇)小学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食品安全调查报告1500字以上一. 调查背景

2024年3月21日 05:40

红心向党名言名句(关于红心向党的句子有哪些)

红心向党名言名句(关于红心向党的句子有哪些)

本文目录关于红心向党的句子有哪些红心向党名言名句红心向党的短句是什么关于红心向党的诗句有哪些红心向党优美句子摘抄红心向党的句子上海市少工委颁布的三句名言有哪些红心向党造句关于红心向党的句子有哪些1、一个当了一辈子兵,做了一辈子普通人的光荣烈

2024年4月12日 20:10

家访记录范文(小学家访工作总结优秀范文模板三篇)

家访记录范文(小学家访工作总结优秀范文模板三篇)

本文目录小学家访工作总结优秀范文模板三篇幼儿园大班家访记录表内容范文(五篇)教师家访活动总结范文教师家访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022教师家访工作总结范文3篇小学家访工作总结优秀范文模板三篇 家访是指为了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步调,用爱心彰显崇

2024年5月1日 06:40

英语春节作文(春节英语作文)

英语春节作文(春节英语作文)

本文目录春节英语作文春节英语高分作文5篇有关春节的英语作文十篇春节英语作文带翻译春节英语作文三篇春节英语作文      春节英语作文(精选3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

2024年6月5日 09:50

焚鼠毁庐文言文翻译?我要找  焚 庐灭鼠  投笔从戎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哀梨蒸食 的大意及比喻了什么

焚鼠毁庐文言文翻译?我要找 焚 庐灭鼠 投笔从戎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哀梨蒸食 的大意及比喻了什么

本文目录焚鼠毁庐文言文翻译我要找 焚 庐灭鼠 投笔从戎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哀梨蒸食 的大意及比喻了什么焚庐灭鼠的原文焚庐灭鼠文言文翻译焚庐灭鼠焚炉灭鼠的原文焚庐灭鼠原文及翻译焚炉灭鼠文言文焚庐灭鼠和疑人窃履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古文《焚

2024年5月8日 07:50

妈妈闺蜜是老师(我妈妈的闺蜜,我应该怎么称呼叫干妈还是阿姨)

妈妈闺蜜是老师(我妈妈的闺蜜,我应该怎么称呼叫干妈还是阿姨)

本文目录我妈妈的闺蜜,我应该怎么称呼叫干妈还是阿姨妈妈的朋友什么梗妈妈能有多少种身份跟母亲成为闺蜜怎么称呼好听一点呢女生女主是自然卷奶奶是俄罗斯人,父亲是大学文学老师妈妈也是老师女主后来和闺蜜参加出道节目,叫什么名字呢妈妈和闺蜜的相处之道何

2024年5月9日 08:20

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表示心理活动的句子)

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表示心理活动的句子)

本文目录表示心理活动的句子描写心理活动的优美句子有关于心理活动的句子5句20个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50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摘抄大全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哪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句子紧张:  1、我的心一下子

2024年6月25日 10:20

心的成语有哪些?带有心字的成语有哪些

心的成语有哪些?带有心字的成语有哪些

本文目录心的成语有哪些带有心字的成语有哪些含心的成语形容诚心的成语刻骨铭心的成语解释漫不经心的成语解释形容彼此很知心的成语有哪些第三个字是心的成语有哪些形容十分开心的成语有哪些形容十分开心的成语心的成语有哪些【心】相关成语:①心旷神怡、心想

2024年5月5日 23:50

人生感悟小故事?10个有人生意义的小故事

人生感悟小故事?10个有人生意义的小故事

本文目录人生感悟小故事10个有人生意义的小故事关于人生的小故事四个难忘的人生故事关于人生的短篇小故事有关人生的故事高中作文素材:关于人生的哲理故事十则人生十大经典故事人生感悟小故事   人生感悟小故事 篇1   体现价值的方法   

2024年4月26日 14:30

江南散文日志?有关南京大屠杀铁证有哪些

江南散文日志?有关南京大屠杀铁证有哪些

本文目录江南散文日志有关南京大屠杀铁证有哪些南京市施工日志档案馆要归档吗求酒店实习日志谁能给我一篇反映南京现在冬天天气阴冷的文章或日志啊!江南散文日志 江南散文日志1   江南,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狭义上指太

2024年6月20日 16:00

我做主的优秀作文?我做主作文500字

我做主的优秀作文?我做主作文500字

本文目录我做主的优秀作文我做主作文500字我做主作文我做主作文700字歌词我的未来需要我做主,求歌名字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意思是什么我做主的优秀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

2024年3月9日 09:10

51放假安排2015(每年五一放假时间一样吗)

51放假安排2015(每年五一放假时间一样吗)

本文目录每年五一放假时间一样吗2015年五一劳动节法定节假日有几天五一劳动节放几天假,从什么时候开始放起五一什么时候开始放假的一般放几天有谁知道五一放假安排么每年五一放假时间一样吗不是的,每年五一节放假时间是不会一样的。比如:2015年五一

2024年6月14日 10:00

元旦节的来历简介(元旦节的来历 50字是什么)

元旦节的来历简介(元旦节的来历 50字是什么)

本文目录元旦节的来历 50字是什么元旦的真正来历元旦节的来历 50字是什么元旦节的来历: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直到西汉武帝时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而现在的元旦

2024年6月7日 05:40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

本文目录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初一语文教学计划大全初一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5篇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计划初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初一语文教学计划初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 【篇一】七

2024年5月21日 14:20

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描述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精选35句))

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描述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精选35句))

本文目录描述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精选35句)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有哪些形容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春的气息美好句子关于春天气息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短句春天的气息的优美句子有什么春的气息唯美句子描述春天的

2024年3月21日 22:00

人生职业规划书?人生规划书1000字范文

人生职业规划书?人生规划书1000字范文

本文目录人生职业规划书人生规划书1000字范文人生规划书怎么写大学人生计划书范文3篇人生规划书范文人生职业规划书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我们又将开启新一轮的工作,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职业规划吧。职业规划

2024年3月16日 21:30

话剧《雷雨》的时代背景是?雷雨话剧剧本原文

话剧《雷雨》的时代背景是?雷雨话剧剧本原文

本文目录话剧《雷雨》的时代背景是雷雨话剧剧本原文《雷雨》是什么剧雷雨话剧主要体现的是什么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展现的戏剧冲突有哪些《雷雨》中的人物都有谁啊话剧《雷雨》赏析话剧《雷雨》的结局是什么话剧《雷雨》话剧《雷雨》的时代背景是创作背景

2024年2月25日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