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原文与赏析?赏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本文目录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抒写暮春时节与恋人别离的忧伤。
唐代男女之间的情爱,并不象封建社会晚期防范得那么严厉,青年男女多少还是有一点自由的。从末联“蓬山此去”看来,这对恋人的分离,并不是来自礼教的压迫,而是另有一种外力在。他们已经难得相见,而这一次别后又恐怕永无再见之期。诗人满腔的忧思,在胸中潜流,肠回气摇,终于在千回万转之后吐出了这饱含哀思的第一声: “相见时难别亦难。”曹丕《燕歌行》: “别日何易会日难。”李商隐则用“相见”取代“会”,去掉“何”字,加叠“难”字,不仅音节和鸣,也使这一“情语”略具才一相见又将相别的形象。特别是两个“难”字重叠在前后音步的末顿上,形成诗句的往复纡回,更使两人睽隔之态、聚少离多之情随文而生。后来诗人在抒写“别” “会”时,总不能超越这一句。唐彦谦《无题》云“谁知别易会应难”,韩偓《复偶见》“别易会难长自叹”,都显得瘦硬乏情。只有李煜“别时容易见时难”,写出了心中的感慨,但终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深情绵邈,曲折回肠。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第二句横 *** 来,似乎显得有点突兀,实在却是神来之笔。清人冯舒以为“第二句毕世接不出”,评价很高。“东风无力”即春风绵绵,连下“百花残”,不仅点明相别的时令在春之将暮,而且为两人的别离设置了一幅黯然销魂的背景。如果说第一句是情语,那么第二句便是景语。情语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潜藏的心态,单有情语,意象常常不够鲜明,有了这第二句,男女主人公话别的情景便具象化了,达到情与景谐。所以,春风绵绵,百花凋零,既是引触他们内心伤怀的客观物象,又是别离双方忧伤、痛苦情感的外化;既是男女双方发自内心深处的咏叹,又象征了他们青春、爱情的即将消逝。
李商隐善于化用前人诗句,第二联也是很典型的。乐府西曲歌有“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思)”,南齐王融云“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但都未若李商隐“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来得沉痛执着。出句说“丝尽”,对句说“泪干”,但着眼点却在“丝(思)不尽”,“泪不干”,以表示虽后会无期,而相思之情永在,离恨之苦难消;除非身死成灰,此情不泯。诗人《暮秋独游曲江》云“深知身在情长在”,和这两句同一意绪,对生离死别寄托了深刻的悲哀,而对人生“乐聚恨别”的感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为了欢聚,是可以用生命去换取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秀句”,刘勰所谓“篇中之独拔者也”( 《文心雕龙·隐秀》)。这种“秀句”,唐以后才多起来,而李商隐尤多。其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思远远超过形象本身,成为一种蕴含哲理的警策之言。蘅塘退士孙洙评这两句说: “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由于它高度的典型化,故意蕴深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越出“春蚕”、“蜡炬”在诗中的意象,进行由此及彼的象外之旨、弦外之音的联想。
五、六句的表现手法又不相同。放开自己,从对方落笔,是翻过一步法。诗人设想恋人别后的情景:早晨照镜,愁白了头发;长夜吟诗,难耐孤寂。不说自己的相思,而拟想恋人对自己的深切怀恋,从脉络上说是透过一层或翻过一步,但从立意上看,却正是从相反方面拓展和深化了第二联,为全诗平添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末联“蓬山”指的是恋人被迫而必须去的遥远的地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仙界所在。对于凡人来说,“蓬山”是无法到达的,这是物理的距离。但从心理距离来说,不管天边海角,恋人们都是永远贴近的,所以又说是“无多路”。而更妙的在于以慰安之辞写心中之苦:别伤心难受了,你所去的蓬山离开这里也没有多少路程,我会经常捎信去探望你的。何义门评说: “末路人不作绝望语,愈悲。”自己已经伤痛到了极点,却反过来安慰对方,强抑自己内心的苦楚,更显悲痛。
显然,这首《无题》是恋人被迫离去时的哀诉,是诗人青年时期心路历程中一曲失恋的哀怨、苦痛的歌。
仲长统云: “垂露成纬,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盖取无情之物作有情用也。自后窃取其意者甚多。……李义山《无题》诗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
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爱河而干 *** 。( 〔清〕钱谦益《李义山诗笺注序》)
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然与陌路人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十)
迮鹤寿云:义山诗,当赏其体物之工,毋羡其丽事之密。《马嵬》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尚不过作对活泼。《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非体贴人情,推寻物理者,岂能出此。( 〔清〕王鸣盛《蛾术编》卷七十七引)
赏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今译】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 【赏析】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在这种环境中遇到离别之苦,就更使人感到难堪了。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因此清人冯班云:“妙在首联”(《瀛奎律髓汇评》)。黄叔灿还特别指出:“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唐诗笺注》)。
李商隐《无题》讲解、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无题》;【作者】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尤其是【别亦难】三个字展开,【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为对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零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再往后看三、四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两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唯一可以盼望的就是最后两句中的设想,【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但愿青鸟可以频频传递相思之情;这首诗,从头到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每一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整首诗通过【别】字这个诗眼,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又不失优美;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无题》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无题赏析150字
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字摩诘,号润州。祖籍山西夏县,出生于河南洛阳。王维少年时就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曾随父亲学习书法和音乐。后来考取进士,先后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朝政腐败而多次辞职。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唐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无题赏析
王维的《无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全诗共四句,每句都只有四个字,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意境。
山阴路转北,
身世多离别。
月明此夜少,
潮落何人眠?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行走在山阴路上,思绪万千,对身世多次离别的感慨。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月光和潮汐的感叹,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整首诗简洁而深刻,给人以强烈的思考和感悟。
王维的诗歌艺术
王维的诗歌艺术,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他擅长以自然景观为素材,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语言简洁、含蓄,常常以寥寥数语,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哲理。他的诗歌艺术对后世的诗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画艺
除了诗歌,王维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新淡雅,富有诗意。他的画作常常与他的诗歌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作也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题》赏析
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
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出自:《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原文: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
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古诗背后故事:
唐朝之时民风开放,当时教法理论实为强盛,道教更是在其中最为人们所崇拜。李商隐更是在少年时分被家人送去玉阳山学道,或许是风流的天性使然。
在玉阳山其间与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可是他们的爱情根本就不能被外人所知道,少年郎狂热的思慕无从倾泻,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寄予这诗作之中,内心爱情的狂澜无法抑制。
所以这首诗中更是能将他满腔的热血所读出。十五六岁的少年郎,在那时是为情窦初开,年轻人的感情最为炽热,也是最为朦胧。所以他将这首诗取名为《无题》。
有着朦胧婉转之意,所以更是牵引着读者的心思,为何题目为无题,为何情深了无踪迹。你我相见之时就是困难重重,离别更是难舍难分,况且这东风在这暮春之中更是了无生趣。
百花凋谢,满是荒凉。这首诗一开头便是千古绝唱,化用女子的口吻来叙述他们之间的爱情。李商隐与宋华阳之间的爱情本就是不为世俗所容纳的。
所以他们之间的每一次相见都是在无形的困难之中发生的,光明之中不过是点头之交,而背后的感情却是那么浓烈。少年情深,感情更是稚嫩纯白,他们的感情炽热却也是灼烧了自己。
李商隐将要离开这道观之中,这也就是预示着他们的感情将要结束,可是感情哪能是那么轻易就能断掉,所以他们分别更是难舍难分。
这后一句看似之时写东风百花残,与这整首诗的基调根本不相同但又是处处衔接的一句,东风渐渐的低迷,转眼之间,时间就是这样悄然流逝。
而这“无力”表面上是在说这东风实际上是在说自己的爱情,不能在自己手中支配,不能与自己的爱人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爱情在外力之下就像是花儿凋零之后,满是荒凉的痕迹。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导语:李商隐《无题》表现了一种未知的神秘,无解的悲观。下面是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赏析,欢迎参考! 李商隐《无题》诗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去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向往是人类心底不变的渴求。爱情素来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代诗人因其自身的文学修养,对于“爱情”这一包含着爱慕、追求、欢会、伤别、遥思等心绪意思的内在体验,有着表达上的优势,或悲,或喜,把诗歌美学弘扬到极高的高度。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用痛苦的爱情种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神圣情感,用细腻而富于灵敏触角的思维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头最甘美的水,用荒凉沙漠般的心寻觅着幸福人生的丰美草原。 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展开来,可看到其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一面。(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有: 1、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诗人同自己谈话。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这些评论都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特点; 2、多用象征、隐喻、夸张,形式精巧优雅,语言含蓄凝炼。吸取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赋予抽象的观念以具体的富于质感的形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 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无题诗……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作者某种潜在情绪的触发及展现。”这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二个特点;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国文人以诗歌创作作为舒泄哀怨愤懑和克服身心困厄的根本手段这一传统。” 但他的抒情诗并不因悲美而流于俗软,“他和那些消极的颓废诗人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看出’无限好’的晚晴景色。”在宣泄痛苦方面,他的爱情诗感情沉郁,表达婉曲,“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读此同声一哭”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他以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华创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诗美,使诗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质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这就是他的诗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的所在了。
《诗词曲赋文·无题》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无题》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此诗“无题”,即无以名题之意,多属寓意之作。这首诗类似于古代的游仙诗,即通过对仙境的描述,表现出一种复杂而又隐约的情感,往往给人一种是耶非耶、似此又似彼的捉摸不定的感受。
古代的方士或道士认为,人们经过种种方术的修炼,或幸遇上师的点化、超度,可以得道成仙。《天隐子·神解》说: “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变化之曰神仙。”所以我们知道的神仙,“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 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 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 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 或食元气,或茹芝草; 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 《神仙传·彭祖传》) 于是,神仙所居住的琼楼玉宇、超凡入胜的美妙之地,即传说中的仙境,成为诗人着力描绘的对象。这首诗就是通过描写仙人、仙事、仙境、来抒发自己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
诗之第一句写仙人: 紫府仙人号宝灯。从后文看紫府仙人当指女仙。紫府,泛指仙人所居。庾信《道士步虚词》: “五香芬紫府,千灯照赤城。”就是形容仙人所居之地的清香光耀。紫府又称紫宫,《神异经》载: “青丘山上有紫宫,天真仙女,多游于此。”诗之第二句写仙事: 谓在昔与仙人相见,方欲一饮美酒,云浆忽已成冰。可叹凡胎俗骨不足与之亲近。诗之第三、四句写人境与仙境的不可济渡。二句意谓: 值此雪光、月光交织的夜晚,更何况仙女又高处于十二层瑶台之上呢。更加深了 “未饮”的失落心绪。瑶台,美玉所砌成的楼台,亦指仙人所生活的地方。《拾遗记》载:“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这首 《无题》诗,与阮籍 《咏怀》诗第十九首的意境颇近似。其诗曰: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不过,所描写的对象,一是美女,一是仙姝,身份不同,其姿质是一样的,而对诗人心头的触动撞击更是一样的,惟李商隐更偏重于潜在的心理感受而已。
关于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创作背景,《李商隐诗歌集解》 的编著者曾有这样的分析: “此类意境空灵虚幻、迷离惝怳之作,可能由某一具体情事触发,然当其融合其他情事,形成有典型性之艺术境界时,意义自不限于某一具体事件。若必欲探求义山何以有此类作品,则其一生政治与爱情方面之追求与失望,皆为其生活基础,其给予读者之实际感受,亦即前述如怨如慕、执著追求而又不胜怅惘之情绪。”这个分析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与特性的。
更多文章:
下列哪句诗描写的是秋天的(8月25日庄园小课堂小鸡宝宝考考你下列哪句诗是描写秋天的)
2024年5月31日 20:20
中秋节活动设计方案 有创意的主题有哪些?最有创意的中秋节活动
2024年5月14日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