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娱乐化?什么是娱乐新闻
本文目录
- 什么是娱乐化
- 什么是娱乐新闻
- 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
- 【浅论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低俗化的电视节目
- 什么叫娱乐新闻
- 新闻娱乐化现状如何
- 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过度娱乐的现象
- 新闻娱乐化的特征
-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
- 硬新闻软化表现在哪些
什么是娱乐化
娱乐化是指将娱乐性放在首位,以吸引住观众眼球为目的,把历史、新闻、体育等进行娱乐性的修饰,重点突出娱乐性,人为降低了严肃性和真实性。
例如新闻娱乐化是指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或在题材选取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或在新闻表达方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相关解释
现代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给予受者喜悦、放松感的形式。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娱”字在古代又通“悟”,领悟的“悟”。“娱”是一种领悟之后的情绪 ;而“乐”, 在甲骨文中是成熟的麦子的意思,所以娱乐是领悟之后的感受和成熟之后的喜悦。 我们应该把自己在生活当中的情绪,通过自己的节目传递给大家,这才是真正的娱乐精神。此为汪涵在《天天向上》中对娱乐一词的新解。
什么是娱乐新闻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
【答案】:(1)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二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2)成因: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受众的心理需求、跨文化传播的冲击。(3)评价: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但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这并不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它们不是主要功能。新闻娱乐化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娱乐功能的过分彰显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的话,新闻无疑就走入了歧途。应陔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作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
【浅论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低俗化的电视节目
如今的电视新闻给人们的印象已经不再是播音员正襟危坐、字正腔圆地国家大事了。无论是央视的《第一时间》《新闻社区》,还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都以其轻松、幽默的方式、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使电视新闻表现得愈发亲切与轻松。似乎它们也在验证着凤凰卫视曾经提出的 口号 :“资讯使人忧虑,何不娱乐处之。” 这种电视新闻的娱乐化,从内容上看是尽量选取软新闻类题材(比如贴近百姓生活、展现民风民俗的),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即便在报道国家大事以及政要活动时,也要找到一个更有趣的切入点,更轻松的表现形式,尽其所能地挖掘其中的娱乐性元素。在报道的方式上,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更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不遗余力地强化事件的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娱乐与新闻,原本似乎毫不相干,就多数受众的接受心理而言,新闻高高在上,或者仅仅表现为传达信息的功能;娱乐则使人愉悦,有时甚至并无高雅趣味可言,只为下里巴人提供庸俗的消遣。新闻和娱乐,应各司其职。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贯保持严肃面孔的电视新闻开始改行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和制作手段呢? 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愈发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影像化的世界支配着人们的认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渗透,其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使更多的人越来越追求所谓的“享乐原则”。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说过:人类在完成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释放就是娱乐。就是说,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消费的需求、方式、观念和结构也会随之改变。所以,电视新闻在消费主义时代,对于人们来说,也有可能发生“美学转向”,成为一种娱乐消费品。它除了提供信息给我们,还要满足我们的好奇,在屏幕前快乐地消磨自己的时光和精力。 有人认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原因主要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大,人们需要刺激性比较强的信息来娱乐自己。这说法有一定道理,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往往轻松而浅显,它的平民面孔使得大众易于亲近,觉得轻松愉快,相对于快节奏、日益紧张的生活是一种调剂。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虽然他们对电视新闻具体内容的需求会因为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而有所差别,但在某些方面他们也有共性,比如说好奇和猎奇心理。央视的《全球资讯榜》经常报道一些大家关注的人物的奇闻轶事,2007年4月20日的节目中就播出了一条《马拉多纳和梅西:梅西进球直追老马 老马却将进精神病院》的新闻,一个往昔的世界球王如今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过去的辉煌与今天的颓唐从电视画面中一目了然,直逼人的眼球,观众又怎会对这种新闻无动于衷呢? 另外,从电视新闻自身的发展来看。由于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作,同类节目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收视率无形中成为了衡量节目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业绩,为电视台自身的经济利益,很多台都在目不斜视地实行末位淘汰制。这意味着没有收视率,一个电视栏目就无法继续存活下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编排和制作方式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有所变化就不难理解了,而娱乐化的新闻内容和轻松、有趣的方式无疑是讨巧的、吸引观众眼球的拿手好戏。近几年民生新闻的迅速崛起就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民生新闻的定位乃“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在内容上悄悄回避了那些板着面孔,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侧重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他们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方式也以说新闻为主,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尽量使节目更加具有贴近性和趣味性。事实证明这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确很受观众的欢迎,比如《第七日》和《南京零距离》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社会反响。 面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浪潮,有人赞同,有人深表担忧,认为这会有损媒体的社会功能。那么,新闻的娱乐化究竟是福是祸? 笔者认为:对于电视新闻娱乐化,我们宁愿首先着眼它的积极意义。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电视新闻节目不应该因袭不变,故步自封。根据时代、受众和市场的需要寻求更适合发展的制作模式,这是值得肯定的。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长期固化的报道模式下很难有所突破,传统的“传者中心论”也不利于电视新闻业务的改革与发展。在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中,单纯的新闻变为了说新闻,采访中也出现了大段展示过程和具有趣味性、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这些都对电视新闻业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娱乐化使电视新闻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它的大众化内容和平民化视角更有利于观众对新闻报道的接受与理解。对于具有思想性和社会影响的新闻题材,摆脱以往传统枯燥的报道方式,适当地采用娱乐化的手段,找到一个有利于让观众接受的切入点,往往会更容易达到新闻的传播效果。同样是提倡节约,央视二套的《第一时间》并没有空喊口号,一方面在节目里连续几天报道了平时生活中不被人们重视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在短信互动环节向观众征集节约的小窍门,取得了很大的关注度和社会反响。 电视新闻依托声画语言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与其它媒体相比,画面语言是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在语言叙事的基础上,画面也在叙事,呈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手段之一是故事化叙事,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关注新闻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还注重展现事件的过程。这种方式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刻画新闻人物的个性,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原因,进而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也拓展了新闻报道的空间。因此,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既是在报道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细节,深化新闻主题。 当然,电视新闻泛娱乐化之忧,也不可以熟视无睹。 人常言:过犹不及。尽管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带来了很多新鲜的制作模式和理念,但如果将这种娱乐精神无节制地扩大、泛化,舍此无他,无处不用,就必然导致新闻报道理念的错位。电视新闻绝不仅仅是一种媒介产品,如果在内容选择和节目制作方面完全听从市场这根指挥棒的调度,就会使它在激烈的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他们对报道内容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品位和媒体公信度。《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茨曼认为: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将带来社会智力的集体下降,人们甘心被娱乐,甘心被电视掏空,仅仅为了获得一种被操纵的快乐。的确,娱乐是一把双刃剑。娱乐化手段能够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趣味性,用大众化、通俗的方式也为更好地表达新闻主题提供了条件。但这只是为了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不应该因此低俗化、庸俗化,漠视新闻的本质和社会效应。有些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把一条新闻夸大其词,不问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专门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 对于电视新闻宣传来说,真实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而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电视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责任。新闻和娱乐的融合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对新闻报道理念和新闻业务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在我们享受娱乐化带给我们的快乐时,也要认识到它的一些弊病。一方面,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媒体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确保电视新闻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娱乐化做到冷热有度,把握适当。
什么叫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关键词: 娱乐新闻 娱乐化 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l娱乐新闻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鲇槔中挛诺亩ㄒ澹笤伎梢运担歉菹执说哪持中枰隼垂┮徊糠秩讼训男畔⒉贰6槔中挛糯笮衅涞烙胛夜母髦治幕?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新闻娱乐化现状如何
在国外新闻业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下,中国的新闻业这种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但到底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者是能够令人信服的定义。通俗地说,这类新闻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 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现是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尽全力地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那么,新闻娱乐化为什么会成为传媒界的时尚宠儿呢? 首先是受众的需求。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不再只是需求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更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但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受众过多地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文化修养,不能深 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从而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和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媒体自身的利益决定的。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而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而娱乐化、大众化的新闻内容以及娱乐化的表现方式更受受众的欢迎,也更有市场。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娱乐化。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相关。企业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它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传媒的娱乐化浪潮也是来势凶猛,虽然说人类所处社会环境不同但是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带来利益,那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是很快的。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开始与西方文化相融合,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就是社会的认可。娱乐化的新闻产品要想在媒介市场上大行其道,除了受众对产品的接受,还必须得到政府的承认。而且作为一种道义力量存在的社会舆论,在社会生产中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了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
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过度娱乐的现象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获得新闻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模式,运营方针等方面都不约而同的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一、什么是“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如今并没有一个准确能够概括它的定义,在国内,目前广泛认可的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新闻系主任林晖教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提出的: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软新闻的潮流。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娱乐化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使硬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迎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地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二、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1、受众需求。从受众的内心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转化为富有人文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更能引发受众的共鸣,所以各个媒体为争夺观众,不谋而同的以“硬新闻软着陆”的方式进行新闻。受众对媒介的传播影响不仅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媒介的风格和媒介的改革方向。可以说在一些方面受众的确是是传媒的财富之源和权利之源。时至今日大众对于式的硬新闻的确是缺乏关注度和新鲜感,所以连代表着党的喉舌的中央1套晚七点的《新闻联播》节目也开始逐渐的添加一些硬新闻软的方式,用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2.市场竞争压力。当下广播电视媒体已经走向市场,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和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媒体单纯的认为只要制造娱乐性便可以提高收视率,收听率,从而导致节目过度娱乐化。3.“把关人”缺失。当今政府对电视媒体的监管存在低效、不合理、不规范,从而导致在执行监督“把关”上的漏洞,在过度娱乐化现象泛滥时,显得手足无措。其次,行业组织内部进行的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内部监管体系还没有建构完善,对媒体的监管“把关”仍显不足。4.媒体的自律下降。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之一就是媒介自律,而媒介道德的自律下降是造成当下新闻泛娱乐化的重要愿意之一,当今的媒介以及从业人员过度追名逐利,将自律一说早已抛之脑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淡化新闻本身所承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批判功能。三、新闻娱乐化的利弊1、新闻娱乐化的利新闻娱乐化在我国是有着深刻的发展渊源的,也是新闻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作为媒体正常竞争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之一,合理的使用新闻娱乐化手段可以激发人的兴奋点、动情点、能使观众兴奋起来,产生收视欲望,增加收视率。从而促进新闻节目更好的发展,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积极影响。2.新闻娱乐化的弊2.1新闻真实性原则遭到动摇。媒体过度的观众受众的需求,导致很多新闻为吸引受众的眼球造成内容虚假,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原则真实性。真实性原则遭到破坏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大众传媒承担者社会舆论监督、树立社会典型、文化传承、以及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也是因为向大众提供真实新鲜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得到大众的尊敬,但是因为新闻媒体过度的追求利益把娱乐化作为自己的核心导致新闻扭曲和失实。2.2过度娱乐化对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素质和修养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试问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通俗娱乐,暴力,刺激性的新闻,那么这个人的精神素养会有多好,同理长期面对这样的娱乐新闻,那人们的主意不再是国际变化和发展,而喜欢新闻快餐,导致树种对于世界的理解变的简单肤浅。2.3媒介过度娱乐化带来的反而是固定受众的缺失。每个人在这个社会由于文化层次,收入水平,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娱乐化造成一些固定受众对原本新闻节目的反感,或者有些观众对节目喜好就是严肃而认真的,这样一来从而导致媒体丧失一部分核心观众。2.4过度娱乐化导致记者责任意识缺失。新闻工作者是有一定的工作修养和职业道德的,许多记者依然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甚至在一些重要新闻中,也出现“旁观者”的心理。只注重“娱乐化”而忽视媒体所肩负的责任,任由娱乐凌驾于准确,客观,真实之上是不符合受众需求的。四、如何应对新闻过度娱乐化新闻娱乐化是这个时代的潮流,但同时也是把双刃剑,控制的好了可以使新闻节目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和丰富的样式服务于更多受众,但是如果控制的不好造成过度娱乐化就会导致更多的危害。如何更好的控制和应对新闻过度娱乐化,综合而论在以下四方面: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传播的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在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泛滥时,一定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规范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对于一些国际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则尽量不要去用新闻娱乐化的形式来,避免受众对实施产生错误地认识。2、提升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线人群,新闻从业者理当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时新性、重要性、新奇性、接近性、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什么时代,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新闻从业者都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社会责任论,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牢记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把关人”作用。完善法规,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新闻娱乐化的监督。虽然我国相关的新闻业规定有很多,但至今未出台《新闻法》。新兴媒体发展迅猛,但是相关法律却不健全。只有加强“把关人”的作用,才能长远保证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同时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也应该严格执法,保证相关规定能落实到位。4、重视对新闻内容的独树一帜。实际上,一味的搞笑,娱乐,刺激人眼球这样的新闻只是满足受众一时的需要,并非长久之计。受众始终关注的是反映重大政治经济民生的硬新闻的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所以这样一来,在新闻内容的开拓和有划伤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同时针对现在新兴媒体,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传统纸质媒体,电视,网络媒体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着重报道不同的新闻,这样可以兼顾娱乐性和严肃性。总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它既不是拯救媒体的灵丹妙药,但是也无需称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媒体和受众正确认识娱乐化现象,采用积极的措施,避免过度娱乐化,引导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新闻娱乐化的特征
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种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上升,最后则发展到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所谓的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众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而将名人趣事及各种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官兵捉强盗和两性关系成了每天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题材。一、新闻娱乐化不能舍本逐末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多种功能,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工具。新闻娱乐化做法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为了追求刺激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非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实质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当前人们对娱乐需求膨胀的背景下,传播者应将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更多地体现在适合的传播形式上,如电视游戏节目、报刊娱乐版等。若让新闻这一传播形式过多地承载媒体的娱乐功能,必将损害新闻的基本传播特性,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新闻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纯粹地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任色情、丑闻充斥媒体,媒体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二、新的娱乐化不是庸俗化大众文化时代,需要通俗的新闻,通俗的报纸,通俗的传媒,但是我们要看到,通俗与庸俗之间只有一纸之隔,一捅即破,新闻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首先要尊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内容选择上要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西。哪些是最大多数受众,记者感兴趣的新闻呢?2000年我国城市社会接受大众传媒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闻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帮助人们实现舆论监督"分别成为媒介报道题材中受众需求的热点。这样的需求热点并不娱乐,既无名人趣事,也无花边新闻,但是它同样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我们讲平民化的视角,是要放弃传播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以增强可视性。在讲"娱乐化"的时候,则必须尊重新闻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
“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①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将严肃新闻娱乐化,也就是硬新闻的软化。另一个方面,还表现在硬新闻数量在减少,而软新闻比例在增加。 ① 马松娟, 郭亚婷. 《试析当前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传播》2006年第10期,P45.
硬新闻软化表现在哪些
1、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是指“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传播界对新闻娱乐化的评价一度趋于两极化,但近来,新闻娱乐化已经在新闻实践层面成为事实。
从积极方面来看,它让新闻报道更真可读性,赋予公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迎合公众的信息接受需要。但另一方面,过度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很容易滑向“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过分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煸情、刺激”的新闻失范境地。
2、低幼化
新闻低幼化,泛指当下新闻业在表达方式、内容选择和态度呈现方面出现的一种接近儿童性格特征的新趋势。低幼化常在媒体的话题设置、话语方式中得以体现。
媒体机构在社交平台设置只有参与感却无决策价值、拒绝观点表达的盖楼活动,使用萌化称呼指代严肃对象等。对硬新闻的低幼化改造,在降低信息接受门槛的同时,也使得受众被迫降格。
批评者认为,低幼化是尊严的录夺,通过让个体无法识别并尊重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限制了个体的独立自主。更为严重的影响则是去人性化,看不到个体的人性,剥夺了原本定义和维系公众之间的社会和情感纽带,这并非媒体软化硬新闻的初衷。
3、“饭圈”化
如今,一些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开始尝试使用当下网络中影响力颜高的“饭圈”式话语表达作为包装过往严肃话题的新手段。
诚然,这的确是官方机构为适应新的媒体形式、拥抱更多年轻受众做出的尝试,但需要警惕的是,“饭圈”已然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文化,具有较高的“疾元壁”,话语方式只是其表征之一,其内核非参入者难以触及。
承载社会责任的官方账号通过借用表达方式换得粉丝们偶像式的崇拜之后,能否应对其间跌岩的爱恨、尖锐的对立、难以预料的争执,仍旧存疑。
更多文章:
网络营销外包好不好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公司的网络营销推广不是很好,可以外包吗
2024年4月29日 10:00
大三那年我有了个7岁的儿子(《大三那年我有了个七岁的儿子》中明明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啊)
2024年6月12日 23:20
拍手歌课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拍手歌》教案设计)
2024年5月22日 10:40
十九届五中全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项目调研工作会议是干嘛的
2024年6月20日 14:00
郑州暴雨引发意外事件致两人死亡(郑州暴雨突至引发意外事件,致两人死亡,暴雨天气该防范什么)
2024年3月28日 22:20
怎么18和谐进不去了啊我上一晚上都没进去,是不是封了啊?18x动漫是什么
2024年6月16日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