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的格式(八股文怎么写)
本文目录
- 八股文怎么写
- 八股文是什么
- 八股文的格式与规范
- 八股文如何写有什么格式要求
- 八股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
- 八股文的格式到底是怎样的
- 八股文的写作步骤为
- 八股文的格式
- 八股文的格式歇后语
- 八股文是什么样的文章形式
八股文怎么写
八股文怎么写如下:
1、第一步选题,破题,承题。
写作的时候先给文章选个题目,然后用简短的两句话点明题目,最后把破题中没有说明白的地方继续写明白。
2、第二步起讲,入题。
讲一讲作者当时的想法,过渡到正文。
3、第三步起股,出题。
写作的时候,要写出文章的气势,写出大的概况,以免后来写不出内容。然后写过渡语,回到正题。
4、第四步中股,后股,束股。
写文章的第二段,讨论内容,然后总结。
5、大结。
对写好的文章作一个最后的总结。
八股文的优点:
1、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
2、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3、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八股文是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一、正面
1、让科举能够发挥朝廷选任人才的功用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开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之先河,通过科举考试,按成绩来选取任用人才。科举考试由唐、宋时期的重视个人才气的诗赋、策论转而为明代的以《五经大全》的儒学经义为主,乃是科举制度为追求公平原则的落实。但是由于考试范围的限定化以及题目的不断重复,再加上参与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幅的增加,因而造成了士子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废书不观”等坏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经由科举市场决定政府人才来源所必须承受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于是在科举题目上出现了截题、搭题以及在文章写作上出现了综合了诗赋、策论的八股文等应变措施,这也就是说士子对于题目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在八股文章的写作能力上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才能进一步的获取考官的青睐。
2、是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沉淀升华所得的规范准则
明初大儒唯程朱之式是依,是一种普遍现象,故其于诸子学之观点亦因仍于程、朱,宋濂、解缙以及薛瑄等皆是如此。在明成祖永乐年期修撰的《五经大全》,如以科举制度的发展来看,顾炎武曾质疑“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故使治经者以宋儒朱考亭先生之说为宗。上之所取,士之所以取于上;师之所教,弟子之所以传于师,其说皆必出于是。
上之所以取而不出于是,由变礼易乐,叛于时王之法也,无所逃当世之责;师弟子所习而不出于是,其罪若伪符节尺量之罪也,徇于路者得而讥之。”,可说是经过宋、元以来,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的沈淀以及升华所得出的一个共同的规范准则。况且,文章的好坏较难有统一准则,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相对来说评判较为公正客观,争议度相对减少。
3、引发研究古籍文理的风气
在八股文对于外在形式上的“学古”以及风尚的追求之下,士人逐渐重视秦汉典籍于时文方面的运用,因此此时编纂的诸子学书籍也以尽量能符合士子的需求为首要,因而产生了对于古籍进行文章行文脉络的文理、文气以及文法、文句的评点书籍,
如沈津《百家类纂》、陆可教、李廷机《诸子玄言评苑》、陈深《诸子品节》、焦竑、翁正春、朱之蕃《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焦竑、翁正春《新锲二太史汇选注释九子全书正集》、归有光、文震孟《诸子汇函》、陈仁锡《诸子奇赏》、郭伟《新锲分类评注文武合编百子金丹》、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孙、钟之衣《六子全书》、钟惺《老子文归》、陈继儒《老子隽》等书籍的产生皆是为应科举需求而为之评点。
二、负面
1、对学术的影响
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但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2、对政治的影响
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而有些读书人亦对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为官,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八股文的格式与规范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下面是我整理的八股文的格式与规范,欢迎阅览。
八股文格式:
八股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不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又叫收结或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
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八股文范文:
题目:【女与回也孰愈】
《破题》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承题》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起讲》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提比》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
《中比》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后比》
【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结尾》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浅释》:
写八股文必须学会写“对联”,这个范文里共有六幅对句构成文章主体。
一、破题:这个题目用白话解释,就是“你和颜回比比谁超过谁?”,作者审题之后,抓住两个要点,1、 “孰愈”这是题目指出的,就是比较一下谁跟好。2、“自省”这是理解了题目后得出的`意思,其实是朱熹的解说。
二、承题:进一步阐述对题目的理解。孔子作为老师怎能不知道子贡和颜渊谁超过谁,而以“孰愈”问子贡,不是很明显要他自我反省吗?
三、起讲:,进一步发挥理解题目后得出的“自省”,呼应破题。这里由作者口气转入孔子说话的口气,即所谓“代圣人立言”。
四、提比:以孔子口气,比较颜回、子贡二人的不同。用《论语》中的原话。结论是二人对照比较,不相上下。
五、中比:展开“孰愈”二字,纯客观比较。重点写一个“问”字。反复对照。面面具到。
六、后比:用启发式语气,落实到“欲其自省”上。以我为主的主观和以人为主的客观,两个方面对照说明,可见八股之特征,是一分为二的对照思维。
七、结尾一合,又归到“女与回也孰愈”上,简单明快。
八股文如何写有什么格式要求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八股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
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一起看下去。
明代科举的另一个发展便是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从明代开始,成为文人入仕的“敲门砖”。
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所谓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即考生要代圣人立言,围绕题目按照八股文格式进行写作,除此之外,还要严格遵守字数和声律的要求。如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一篇好的八股文不仅要立意明确,有逻辑,行文之间还要有气势。
关于八股文产生时间不少人根据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的记载而认为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成化年间。
实则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其实八股文的来源最早与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取士方式由重诗赋改为重经义有关系。
在科举制度以前,中国主要实行察举制。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所以有种说法是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实际上,隋代选官办法是两汉分科察举办法的沿袭。
客观的说,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代。
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就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空,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或许这也是唐宋诗词大热的一个原因,写诗作词是考试必备之技。
从考试难度而言,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生需要发挥思维方能有机会考上,因而进士科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所以当时流传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到了宋代王安石为相时期,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 、论(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
当然,老王的这个改动惹恼了很多宋代大词人,比如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 *** 。
《明史选举制》记载:“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由此可知,八股被规定为科考文体是在明太祖时期。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所规定,但在明朝前期,八股文格式并未完全固定,其定型一直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时期。
当时很多读书人就对八股直接展开了批判,如顾炎武就认为八股文之危害远过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清代的徐大椿则更是感叹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八股),烂如泥。”
尽管批评很多,但八股却很难被取代或者废除,这是因为首先八股文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在明清历史上,很多读书人因八股取士变成了只会作八股的书呆子,他们只顾埋头四书五经与八股,知识面狭窄,不光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正如《时文叹》中说的,他们往往“辜负光阴,白白孚迷一世。”哪怕“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尽管这种现象存在,但毕竟不是全部。
八股文死板僵硬,内容空疏,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没什么帮助,这一点统治者也很是清楚。之所以沿袭不改,是因为八股取士的精髓不在于通过八股文治国安邦,而是通过设定考试难度,从众多应试者中选出可堪造就之才,由国家进行下一步培养。明清时期殿试出榜后,总是选进士入翰林院进行学习培训,使翰林院成为国家养材之处便可说明这一点。
要想作出一篇好八股,应考的读书人不光要把经典熟记于胸,还要有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这对于作者的才学和能力是一个考验。若能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中取得成功,也很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
明清名臣中张居正、王阳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通过八股脱颖而出,从而走上了名臣之路。
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就曾对清代著名的谏官安维峻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之阶耳。”
他的意思就是读书还是要学一些经世致用的真本事,但八股文章,四书五经是一块敲门砖,没有不行。
所以他后来没考中进士一直耿耿于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度是古代帝制时代中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方式。
无论它有多少弊端,它给下层,尤其农民阶层进入上层提供了机会,从而让很多农家子弟迈入仕途,给帝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把很多读书人束缚于笔墨之间,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所以古代一直把科举当做重要大事来抓。
所以有明一代除了因外族入侵、重大政治事件导致科举延迟外,都是三年一次按时进行科考。
八股文的格式到底是怎样的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隐藏网址***
扩展资料:
八股文的优点:
1、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
2、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3、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八股文的写作步骤为
八股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考试文体,其写作步骤通常包括:理解题目、分析材料、构思大纲、开头段、承上启下段、正文段落、结尾段、修饰语言、检查及修改。
1、理解题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所提供的问题或要求,并明确要回答的重点。
2、分析材料:如果提供了相关材料,要仔细研读并分析其内容,抓住重点和关键信息。
3、构思大纲:根据题目和材料,构思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可以考虑使用经典的“四段论”结构,即开头段、承上启下段、正文段和结尾段。
4、开头段:开头段要简洁明了地回答题目,引出整篇文章的主题,并展示个人立场或观点。
5、承上启下段:承上启下段可以对前文进行延续或补充,并过渡到接下来的正文部分。
6、正文段落:正文段落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根据大纲和思路,有条理地展开论述。每个段落要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使用丰富的事实、例证、引用等来支持观点。
7、结尾段:结尾段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同时,要注意言简意赅,以强化整体的逻辑和说服力。
8、修饰语言:检查文章的语言表达,注意修饰词的使用和句子的通顺,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9、检查及修改:仔细检查文章的结构、逻辑和语法错误,确保文章连贯、清晰、准确。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考试文体,其写作形式固定、内容机械、缺乏个性和创新性。八股文因其严格的格式和模板而得名“八股”,常用于科举考试和学校的中小学教学评估。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开头、承中、转折和结尾,每部分都有特定的写作要求。
开头又分为“出题”和“引例”两种方式,其中“出题”即题目给出一个问题,要求考生回答;“引例”则引用一个诗句或典故,让考生发挥想象并展开论述。承中主要是展开论述,并以先提出难点,后列举证据的方式阐述观点。转折是将正面观点反面逆转,再重新强调正面观点的方式。结尾则总结全文,表达对所讨论问题的态度。
八股文的缺点在于其机械固定的文体和内容模板,往往缺乏个性和真实的思想表达,只注重古代经典的学问和格式。该文体的应试导向也使其与现代写作不符,无法满足当代学习和思考的需求。八股文注重的是结构和格式,往往偏向机械固定的写作方式。
在现代写作中,更加注重个人思考、观点表达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和灵活运用八股文的写作步骤,以适应现代的写作需求。
八股文的格式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隐藏网址***
八股文的格式歇后语
八股文的格式的歇后语:千篇一律筛子装水——漏洞百出;漏洞多鞋刷子脱毛——有板有眼长一只耳朵的人——偏听偏信前脚与后脚——寸步不离生气踢石头——吃亏是自己;自己吃亏膝盖上打瞌睡——自己靠自己疯狗咬人——叼着不放
八股文是什么样的文章形式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由宋而后,直至清末废科举,读书人自启蒙识字到开笔作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学习这些,考试这些。八股文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基础,学习内容下的产物。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扩展资料: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进入21世纪,八股文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语作文,采用固定的模板来写。甚至一些考试中,如果不采用推荐的格式和模板,阅卷老师就会对此作文打低分。
更多文章:
招商银行合作金融什么意思?如何招商加盟 快速有效的招商应该怎么做
2024年4月25日 07:40
羊皮卷在线阅读(《羊皮卷》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4年5月18日 20:20
代理商是干嘛的?观看了《渠道开发与管理》课程视频之后,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有哪些知
2024年3月10日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