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的启示(三大改造对当代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本文目录
- 三大改造对当代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 三大改造意义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
- 三大改造 启示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和启迪
- 三大改造的原因以及对当代有什么启示
- 三大改造给我们那些启示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历的四大重大变革的启示
- 三大改造过程中最大失误和启示
三大改造对当代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三大改造即是对农工商业进行改造:手工业改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商业用“赎买”方式进行公私合营。是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完全遵循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是一次正确的实践。当代的新型城镇化也需依靠实际的经济发展,不要盲目的发展,要符合客观生产力水平,城镇化依靠着生产力,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本人理解,仅供参考。
三大改造意义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在土地改革后,农村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广大农民翻了身,拥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生产方式满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提高,对于粮食的增产增收,工业原料来源的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次,三大改造在丰富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功劳不容忽视。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采取了赎买政策,将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而不是一味强制性地将私营企业统统收归国有,从而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它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从国民党手中接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带领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穷苦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我党的首要任务。此时,提出一项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迫在眉睫。“三大改造”应运而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扫清了障碍,功绩之大,有目共睹。然而,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哲学理论,矛盾具有两面性,这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对“三大改造”的客观评定上。上述文段阐明了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失误?给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现实启示呢?首先,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在农业改造方面,广大农民一味地追求加入合作社,走农业集体化路线;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过快地追求私营经济的国有化。只在短短几年之内,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私营企业百分之九十多都已经转变为国有,速度如此之快,必然会导致转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被忽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种一味追求改造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工作作风,为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大跃进的到来埋下了隐患,是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和国力止步不前的前奏。因此,在我们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工作作风,有心劲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客观规律之上,个人能动性是客观规律的主人,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要明白,凡事的发展都需要一定时间,只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以为缩短这段时间,到最终只能承担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这个夸奖和荣耀纷至沓来的时刻,我们不能被鲜花和掌声冲昏头脑,忽视客观规律开始“蛮干”。应该秉承先前的优良传统和发展路线,不断发展创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三大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人民和政府思维的偏差。这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广大农民不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途径和意义,只是在土地改革后,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入了农业合作社,以为这样就是社会主义了,其实不然。农民没有真正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部分人只是走了“集体化”的形式,却不出“集体化”的成果,昭示了领导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脱节,这是非常危险的。三大改造后接踵而至的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小麦亩产量过亿”的报道见诸报端,这些都是人民没有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思想上过于激进的表现。如今,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走群众路线,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更要求我们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让群众们了解工作的实质和内涵,而不能让群众盲从。否则,工作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耽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任重道远。历史是用于借鉴的,是为促进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的。如今,当我重读“三大改造”这段历史,思考它的社会影响,探求它的现实意义,不禁感叹其提供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想,倘若我们能从中获益,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犯下重复错误,秉承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指日可待。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应避免忽视客观规律,追求过快的进步,坚持刻苦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三大改造 启示
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两点启示:1、解决农民和手工业问题要典型示范、自愿互利。党和政府对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同时对手工业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要采取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党和政府采取了赎买政策,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不同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终彻底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通过这些措施,既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过分发展给过渡任务完成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家利益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和启迪
因为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即社会主义革命。 三大改造是中国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解放了被束缚的农村和城市生产力后进行的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改革。 三大改造,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的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百分之九十六点三,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百分之八十七点八。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改造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应也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 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耐心细致和高效的工作,最终完成了对工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原因以及对当代有什么启示
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启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过程。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由于剥削阶级维护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在旧社会中自发产生和发展,只有在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权以后,才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有两种基本类型:劳动者的私有制和非劳动者的私有制因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也不一样。中国通过对其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三大改造给我们那些启示
①中国社会,在当前或未来的改造或改革中,为了保证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必须牢牢把握人口控制工作,着力提高人口质量,充分体现政府对人的关注。
②改造与改革,要重视民间智慧,深入调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改革饱含人民的声音。
③一切改革,要以正确的理论作保证,“理论工作要面向实际”,理论发展与创新要永远走在改革步骤的前面。
④改革,要体现人民的意志,牢固树立改革为了人民的思想,要在充分理解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历史意义: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历的四大重大变革的启示
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内容:“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通过宣传发动、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分配胜利果实等步骤,由点到面,分批进行。 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启示: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 农业合作化运动 背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建国又进行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国内经济面临瘫痪,社会动乱,国外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要解决严重的内忧外患,新中国首先必须解决经济问题,于是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即所谓的“三大改造”。 内容: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启示: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实事求是。 人民公社运动 背景:1958年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发动的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思想开始出现。 内容:“一大二公”。 影响:跃进运动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 ,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 、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工作中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启示: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改革从农村开始, 内容: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 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同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三大改造过程中最大失误和启示
三大改造过程中最大失误 一、缺乏对人的关注 二、缺乏体制之外的民间独立思考 三、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四、民间思维与政府思维有偏差。三大改造"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两个层面的把握上有着一定的历史的欠缺,轻"主体"而重"两翼"的实践使人们在长期的现代化进程中迈入了重社会主义而轻现代化的误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主义现化化的发展进程改造。启示 三大改造,已经成为了历史,独具特色的时代酝酿了独特的思想方式与在不一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历史,不可强求。但“历史又是当代史”,当代的一切行为,有赖于对历史的有益借鉴:中国社会,在当前或未来的改造或改革中,为了保证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必须牢牢把握人口控制工作,着力提高人口质量,充分体现政府对人的关注。改造与改革,要重视民间智慧,深入调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改革饱含人民的声音。一切改革,要以正确的理论作保证,“理论工作要面向实际”,理论发展与创新要永远走在改革步骤的前面。改革,要体现人民的意志,牢固树立改革为了人民的思想,要在充分理解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更多文章:
变频供水系统(什么是带小流量水泵的循环软起动变频供水系统为何要设置小流量)
2024年2月25日 13:20
机电设备安装(营业执照上有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可以开安装服务费发票吗)
2024年3月21日 19:30
经典句子2023新年祝福(2023新年祝福语 简短句子精选)
2024年2月28日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