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论语》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句,你能记住几个
本文目录
论语名句
论语名句如下:
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在这里,孔子谈了一个说话艺术的问题:有些话应该对某人说可是却没有说,那就是对不起这个人,即是失人;有些话不应该对某人说,可是却不经意地告诉了他,那就是失言。一个聪明有智慧的人说话总是能够把握好分寸,既不应该失人,又不应该失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的。曾子,名参,是鄫国贵族的后代,他是出名的孝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孟子的老师子思是曾子的弟子,所以曾子被认为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的重要人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就是:看到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以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贤德之人;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他的毛病。
《论语》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句,你能记住几个
《论语》是儒家最为重要的一部经典,流传了两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以说,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基本上都能说上几个《论语》中的名句。有的可能就是从电视上、小说中、别人口中知道的,他虽然知道这些名句,却未必知道出自《论语》,但这并不妨碍《论语》这部经典对我们国人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下面列举几个自己熟悉的名句,与大家分享: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
这是《论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学习可能是件很烦恼的事情,因为每天就是不停地写作业,不停地刷题,不停地考试,感觉自己跟个机器差不多,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喜悦的。那为什么孔子却说“不亦说乎”呢?因为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习,跟以前的学习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学生所学的,可以说就是古人所说的“记问之学”,不是古人做学问的目的,古人做学问,是学做人,是明明德,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他学习后,再在生活实践中练习,就学有所成,所以才会喜悦。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心中当然会很快乐。如果人不了解自己,自己还能不发脾气,心中没有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风的体现吗?
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凡是花言巧语,喜欢以容貌悦人的人,往往都不是什么厚道之人,没有什么仁义之心。真正厚道的人,往往直来直去,待人真诚,不会耍心眼,绕弯子。
三、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第二》
器就是器具,一件器具只能有一种功用,比如:轮船,只能在水里航行;汽车只能在陆地行驶;飞机则只能在天空飞翔。真正的君子之学,不应该只限于一种功用,而是能大能小,能屈能伸,遇到大事就能做大事,遇到小事,也能做小事,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尽心尽力,尽善尽美。
四、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第三》
这句话我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经常听到,都很熟悉。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为什么说,是因为鲁国大夫季孙氏擅用天子的礼乐,等于不把君主放在眼里,所以孔子发出了以上的评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说,季孙氏连这种事都可以做,还有什么事,是他不忍心去做的呢?也就是说,这种事都做得出来,那就没有他做不出来的事情了。
五、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第四》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古人说话往往都是慢吞吞地,不像现在人说话这么快,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担心自己说到而做不到,给自己带来耻辱,古人对诚信二字看得很重,言出必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饭可以多吃,话不能乱讲。
论语中的名句
论语中的名句有以下这些: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论语有哪些名句
论语中的名句如下: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
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温习旧知识进而又能从中发现新知识,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译文:要想做成什么事,必须要有锋利的兵器。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译文: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找出他们缺点加以改正。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译文: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译文:知道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一定要守信,做事一定要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吗?
1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子贡问老师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先做后说,自己做到了,别人自然随从,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1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嘴里说着要修道做学问,却以衣服饮食不好而感到耻辱,这种人心口不一,不足以和他谈论学问方面的事情。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父母在世之时,不要到处乱跑,以免让父母担心。如果有正经事要做,那离开之前,一定要向父母交代清楚,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做到后顾无忧才行。
1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古人之所以言语缓慢,不急着说话,是因为担心自己说了而做不到,给自己带来耻辱。
1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第十四》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为了修为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识;现在人做学问,是为了拿文凭、拿证件,是学给别人看的。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如下: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赏析: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游于艺”的意思是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如同鱼儿自在游于水中一般。也就是通过熟练掌握技艺而获得自由和愉快。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赏析: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研究它为快乐的人。孔子认为学习的三种境界为“知之”、“好之”、“乐之”,只有进入以研究学问为人生最大乐趣的最佳境界,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3、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
赏析: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
赏析:孔子说:“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得到关怀。”表现了孔子以仁信对待所有人的志向,显出他广大的胸怀。
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赏析: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强调统治者在道德上的教化示范作用,作为统治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