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标签理论名词解释
本文目录
标签理论
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偏差行为,这些现象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对吗? 这些行为称之为“原始偏差行为”,就算犯了过错,人不一定会就此走上犯罪之路,大多数人都仍然能够保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安分守己当个好公民。然而,当一个人发生初级偏差行为后,却马上因为这样的行为被社会或旁人贴上负面标签,被贴上负面标签后,有些人也开始相信发生在他自我身上的标签(自我实现预言),进而来改变行为,以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标签的描述。最后让自己成为犯下更严重的偏差行为,而完全被社会所贴的标签所制约,再也无力翻身。 有句俗话说,“小孩偷拔苗,长大偷牵牛。”许多时候,就是因为标签理论作祟的结果。 标签理论是指,人的表现跟行为,会受到别人为我们贴的标签所影响。 其实仔细想想就很容易明白,当别人认为我们很优秀的时候,我们会尽可能地表现得比原本更优秀的样子。 所以我们常说,父母不可以常骂小孩子没用,因为你骂小孩子没用,就等于替他贴上了一个标签,久了之后,孩子对自己非常没自信,于是就真得变得越来越没用。 标签理论还可能与另一个心理现象相互作用,那就是自证预言。 举例来说,当一个人一直被周遭的人认为没出息的时候,这个标签如果一直贴在他身上,久了之后,如果这个人真的认为自己没出息,因而变得越来越不努力,反而就印证了他内心对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标签理论,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跟内心想法,而这个人受到标签的影响之后,如果也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信以为真,他就会直接受到影响,并间接印证了别人跟自己的看法,自证预言也就成真了。
标签理论名词解释
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Beck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标签理论属于社会结构理论吗
标签理论是社会学三大流派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当中的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流派。其研究领域是越轨社会学,研究对象是越轨行为或者说是偏差行为。最早的雏形30年代由坦嫩鲍姆提出,兴起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霍华德·S·贝克尔。他的成名作是《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标签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越轨行为本身,而是与越轨行为相联系的有互动关系的所有人和行为。他们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越轨与非越轨之间的符号互动过程。特别是规范的制定者和规范的执行人。
标签理论最适合解释老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标签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如何被社会标签所影响和塑造。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标签化和评价的影响,这些标签可能是负面的,如“罪犯”、“失业者”、“疯子”等。这些标签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对他人的看法,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社会互动。
老年犯罪是指60岁以上的人犯罪行为。老年人犯罪的心理形成与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个人经历等相关因素有关。但标签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老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首先,老年人可能会受到社会对老年人的负面标签的影响。在某些社会中,老年人被视为无用的、不重要的、缺乏能力的人。这些标签可能导致老年人感到无助和无望,降低他们对自己的自尊心和信心。当老年人感到被社会抛弃或忽视时,他们可能会寻求其他方式来恢复自尊心和掌控感,例如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权力和控制感。
其次,老年人可能会受到自我标签的影响。自我标签是人们对自己的标签化和评价。老年人可能会将自己标签化为“老人”、“无力”、“无用”等。这些标签可能导致老年人感到失落和无助,降低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心。当老年人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被社会边缘化时,他们可能会寻求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例如通过犯罪行为来证明自己仍然有能力和价值。
最后,老年人可能会受到其他人的标签的影响。其他人的标签是指他人对某个人的标签化和评价。老年人可能会受到家人、朋友、社会机构等人的标签的影响。当老年人被家人或社会机构视为无用或无助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和无助,从而寻求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标签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老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老年人可能会受到社会对老年人的负面标签、自我标签和其他人的标签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感到无助和无望,寻求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控制感,例如通过犯罪行为。因此,对老年人的标签化和评价应该更加积极和尊重,以减少老年犯罪的发生。
标签理论的简介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
运用标签理论解释越轨的原因
【答案】:①标签理论(label theory)是从社会和他人对越轨者的反应这一角度对越轨行为加以解释。这一理论认为,社会和他人是否把一个人看作是越轨者,这对一个人是否产生越轨行为起着关键作用。②标签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越轨行为,只是我们一两次的越轨行为未被发现和标定而已,这种虽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但未被发现和标定为越轨的行为称作初级越轨行为。标签理论研究的不是初级越轨,而是次级越轨,或称职业越轨。这是一种经常性的越轨行为。倘若一个人的初级越轨被发现,社会就会给他一个“越轨者”的标签,以对越轨者的身份来期望和对待他。而这个人则会顺应社会对他的这种期望,认同这个标签,这样就产生了次级越轨。③标签理论的解释有助于理解那些为其他理论所忽视的方面,社会对越轨行为的反应不是使越轨行为消失,而是使之存在下去。
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是
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是标签论。
标签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如何产生及其发展的理论。其理论根源于符号互动理论,即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认为越轨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标签理论植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标签理论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
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包括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认为社会的反应是促使初级越轨者最终陷入“越轨生涯(deviant career)”这一无底深渊的重要原因。
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Howard Becker),他于1963年出版的《圈外人》(The Outsiders)一书。在此书中,贝克尔对于标签理论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将标签理论发扬光大起来。
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要点:即对越轨行为成因的重新解释、标签的张贴是有选择性的以及越轨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被辱的过程。 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这一概念已被大多数社会学者所接受,并无多大争论存在。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呢?则各家之见解大相径庭。
张德胜归纳各种解释越轨行为的理论,提出越轨行为的成因有三:其一,越轨行为是病态的产物。在个人病态方面,有先天的生理缺陷论;有后天的社会化不良论;在社会病态方面,则有越轨次级文化论,社会解组论,社会失范论,社会制度论。其二,越轨行为是适应的手段,又可分为不自觉的心理自卫(包括挫折侵犯论、反应形成论、自我增进论)及自觉的理性决定论。其三,越轨行为是界定的结果,又可分为个人界定(包括差异结合论、化解论)与社会界定(即是标签理论的界定方式)两种。
标签理论到底什么意思啊
标签理论植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标签理论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包括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认为社会的反应是促使初级越轨者最终陷入“越轨生涯”这一无底深渊的重要原因。
更多文章:
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国家最新关于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要求的新规定)
2024年3月27日 22:30
2014考研英语(2014考研辅导英语语法深度分析之形容词性从句)
2024年2月25日 18:10
世界因你而不同(世界因你不同,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可以先改变自己)
2024年6月8日 06:20
吉林市干部网上学习园(我唱歌跑调想学唱歌,吉林省吉林市哪有学习的地方.)
2024年3月29日 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