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孙膑减灶》译文与赏析?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
本文目录
- 《容斋随笔·孙膑减灶》译文与赏析
-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
-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 《容斋随笔·存亡大计》译文与赏析
- 《容斋随笔·何恙不已》译文与赏析
- 《容斋随笔·曾皙待子不慈》译文与赏析
- 《容斋随笔·萧何先见》译文与赏析
- 《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译文与赏析
- 《容斋随笔·严先生祠堂记》译文与赏析
《容斋随笔·孙膑减灶》译文与赏析
孙膑减灶
孙膑减灶
【原文】
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则是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又云:“度其暮乎?古人坐于车中,既云暮矣,安知树间之有白书?且必举火读之乎?齐驽尚能俱发,而涓读八字未毕。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
【注释】
不差晷刻:时间不差分毫。
【译文】
对于孙膑战胜庞涓的战役,军事家们认为此战役是用了巧妙的计谋,唯独我对此有些疑问。史书曾记载:“齐军进入魏国领土时挖出了十万个炉灶,第二天挖出了五万个,第三天挖出两万个。”在军队前进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齐国军队每天晚上都要干相同的事情,不知要用多少人来供应所需物品,难道还必须每人各挖一灶吗?庞涓行军三天后高兴地说:“齐军逃亡的士兵已经超过半数了。”这就是说,军队所经过的地方一定会派人一个个清查炉灶数目,这难道是急救危难而奔赴敌人的军队吗?史书又记载到:“估计庞涓会在天黑时赶到马陵,于是派人削掉树皮,在树干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埋伏下一万弓弩手,约定天黑时看见火把时一起向其发射弓箭。果然天黑的时候,庞涓来到削了皮的树下,看见树干上写的字,点火照之。还没有读完上面的字,万箭一同向他射来。”军队前进的速度,并不是他人所能预测到的,怎么又能确定庞涓一定会正好在天黑时赶到这里,不差一点时间呢?古人坐在车中,既然说是天黑的时候,怎么又会知道树干上有字,而且还一定要点火照亮来看呢?齐军弓箭手还能同时发射,而且庞涓连八个字都没读完。都是不能让人相信的啊,恐怕是好事的人编造的,而且人们不曾作精密考证罢了。
【评析】
孙膑战胜庞涓的这一战,军事史上称为“马陵之战”,战场在今天河南省濮阳市莘县大张家镇附近。在这一战中,孙膑运用《孙子兵法·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原则,用“减灶添兵”的计策,大打心理战,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经典战例。其具体的战役过程,记载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然而作者通过自己的推理,认为史书中的记载是虚构的。首先提出的质疑是,齐军不可能每个人挖一个灶,魏军也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数灶。这就暴露了作者对军事的无知。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是非常发达的,除了《孙子兵法》这样的战略艺术着作,还有大量关于如何行军、如何布阵、如何扎营、如何传递消息的规定,其中当然也有炊事员如何做饭的规定。所谓“十万灶”,并不是十万个灶,而是供十万人吃饭的灶。
考古学中有个技巧,在古代家庭遗址中如果能找到锅和碗,那么用锅的容积除以碗的容积,就大致是家庭的人口数,这是因为每个人每餐大致吃一碗饭。同理,根据灶的大小,就能推断出锅的大小,以及一锅饭够几个人吃。而且军队中的灶不能乱挖,一定是排列整齐的,有经验的老兵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一片土地上的灶坑能供应多少军队。何况据说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行军扎营的方式一定十分类似。但是孙膑更聪明一些,肯定是用一个灶煮几锅饭的方法,既保证队伍的伙食,又迷惑了对手。孙膑的老家在离马陵六十里的鄄城,他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所以才能以空间换取时间,不怕多挖几个灶,多烧几把柴耽误时间,也能牵着魏军的鼻子走,把敌人领进伏击圈。其他如所谓的“暮至”,可能从黄昏一直到凌晨,是一段颇长的时间,不是“不差晷刻”。而古人的战车也和后代的座车不同,四周是没有挡板的,视野上和步行无异。凡此种种,可以看出作者的质疑并不是十分有力。作为一部史书,《史记》的记载还是比较真实的。我们对古书当然可以有所质疑,但“大胆假设”后还要“小心求证”,不能随意给他人下“好事不精考”的断语,这不符合科学的精神,也是作者的一个失误。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
容斋随笔最有名的20句话如下:
1、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
2、奋斗者在汗水聚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3、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4、遇到困难时不要埋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5、健康的身体是实目标的基石。
6、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
7、向你的美好的希望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8、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精妙一分。
9、不要埋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10、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1、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荣,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荣,而不去称量重量。
12、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13、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14、如果可恨的挫折使你尝到苦果,朋友,奋起必将让你尝到人生的欢乐。
15、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16、自豪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
17、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
18、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19、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期望的象征。
20、瀑布——为了奔向江河湖海,即使面临百丈深潭,仍旧咆哮前行,决不退。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1、原文: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2、翻译: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吕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称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不应该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女儿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容斋随笔·存亡大计》译文与赏析
存亡大计
存亡大计
【原文】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可胜叹哉!
【注释】
噬脐弗及:若不早作打算,以后就会像咬自己的肚脐而够不着一样没有办法了。比喻后悔莫及。
【译文】
国家的重大决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危存亡。当各种变故交织在一起时,幸好出现了有才华谋略的人提出了正确的计谋,明智的君主听取了他的计谋并按照其方法去做了,就好比捧着漏瓮去浇烧焦的锅一样立竿见影。而愚昧放纵的君主,看不出事物的前兆,而且容易被阿谀奉承奸诈懦弱的小人之话所迷惑,因此还没有掌政太久就会遭受祸乱而败亡,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曹操曾亲自领兵去征讨刘备,田丰劝袁绍趁机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以儿子有病为借口拒绝了田丰的建议,曹操带兵攻打乌戎,刘备劝说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今河南许昌),刘表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之后袁绍、刘表都被曹操消灭了。唐朝时期,有军队去洛阳征讨王世充,窦建德立即从河北派兵赶来支援他,唐太宗李世民派重兵把守虎牢关对其军队进行阻截,窦建德的军队无法继续前进。这时,窦建德的部下凌敬提出了一个应对之策:请求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攻占怀州,河阳两地,再越过太行山,进入上党地区,沿着汾水,晋州前进,直指蒲津关,这样就如同进入了无人之境,这个计谋是取胜的万全之策,关中地区(今陕西西安一带)一定会因此事而震动,这样就可以解洛阳之围了。然而窦建德手下将领却说:“凌敬只不过是一介书生,他从没有带兵打过仗,哪里懂得什么军事?他的话是绝不可以采纳的。”窦建德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又劝说他:唐军后方空虚,不如趁此机会,集中各兵营的力量,稳扎稳打,来夺取山北面的地方,再向西包抄关中,唐兵一定会回兵进行援救,那么,自然就可以解洛阳之困了。窦建德还是没有听从她的意见,而是将兵力集中在一起与唐兵进行对抗,结果被唐兵活捉,他的国家也随之灭亡。唐庄宗占领河北地区之后,屯兵在朝城,梁国的君臣经过商议,决定分兵几路大举进攻,让董璋集中陕州(今河南陕县)、虢州(今河南灵宝)、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四州军队的力量去攻打太原;让霍彦威率领汝州和洛阳的军队攻打镇定(今河北石家庄一带),让王彦章率领禁军攻打郓州(今山东郓城),而以招讨使段凝统帅主力去抵挡唐庄宗。庄宗得知消息后,十分担忧,但是由于段凝不能果断决策,梁国国君又优柔寡断,结果导致灭亡。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河东叛乱,契丹族领袖耶律德光领兵前去支援他,战胜了前来讨伐石敬瑭叛乱的唐兵,并把他们包围起来,使之很难前行。废帝向朝廷大臣征求应对此状况的计谋。当时,耶律德光的哥哥耶律赞华,因为和德光争夺王位失败,逃亡到了后唐,吏部侍郎龙敏便请求策立赞华为契丹国王,命令天雄、卢龙两镇(管辖河北大名至北京以北一带)节度使派兵送他回国即位,经幽州(今北京西南)直奔西楼(今内蒙古林西),朝廷再出檄文通告这项决定。这样契丹人必然担心发生内乱,军心必然会因此动摇,这时再派精兵强将对其进行猛烈的攻击,这是解决困境的一个良策,废帝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可是执政大臣担心没有把握,长时间讨论也没有做出决定,后唐也因此灭亡了。大宋曾经遭遇了靖康之变,金兵侵犯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孤军深入,后方也没有有力的支援,当时也有人提出奇计,建议派精兵强将趁机袭击金国后方的幽燕地区,看来是老天有意给大宋降下灾祸,此计谋没有得到采纳,以致后来后悔也来不及了,真是可叹啊!
【评析】
本文的开头就直接提出了“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的观点,说明决策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然后又在“变故交切,智者陈谋”的情况下,讨论了明君与愚君如何选择的。明君会“听而行之”而国家生存。愚君则会“暗于事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而国家灭亡。之后作者用了大批文笔列举了五个例子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一是曹操征讨刘备,田丰劝谏袁绍袭击曹操,袁绍拒绝,曹操攻打乌贼,刘备劝谏刘表袭击曹军后方,刘表拒绝,结果袁绍和刘表的国家最终被曹操灭亡;二是窦建德从河北援助王世充时,在虎牢关遭到李世民的阻截,他的部下凌敬和妻子分别提出了一个计谋,但他都没有听从,最终灭亡了:三是唐庄宗攻打梁国,由于段凝没有果断决策,梁君优柔寡断,梁国灭亡:四是契丹族领袖耶律德光在河东叛乱,废帝没有采用龙敏提出的推举耶律赞华为契丹国王,引起契丹国内乱的计策,后唐也被灭亡了:五是大宋遭遇靖康之变,有人也提出奇计,但没得到采用,北宋灭亡了。这些灭亡的国家都有机会躲过危机,但是由于君王的愚钝和优柔寡断,没有采用智者的谏言,造成了国家的悲剧。
《容斋随笔·何恙不已》译文与赏析
何恙不已
何恙不已
【原文】
公孙弘为丞相,以病归印,上报曰:“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颜师古注:“恙,忧也。何忧于疾不止也。”《礼部韵略》训恙字,亦曰忧也。初无训病之义。盖既云罹疾矣,不应复云病,师古之说甚为明白。而世俗相承,至问人病为贵恙,谓轻者为微恙,心疾为心恙,风疾为风恙,根着已深,无由可改。
【注释】
罹:受,遭逢,遭遇。
【译文】
公孙弘在担任汉朝的丞相时,因为病重请求辞官。皇帝批答说:“爱卿只是不小心得了点风寒小病,还用担心这病好不了吗?”颜师古注释说:“恙,担忧的意思。这句话说:哪里值得担忧这病就好不了呢。”《礼部韵略》解释“恙”字的意思也认为是“担忧”的意思,看来“恙”字最初并没有生病的意思,既然上面已经说过得病,下面就应当不再重复说“病”,颜师古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世间人们却将这错误解释的传了下去,一问道别人的病情都称“贵恙”,称轻微的病情为“微恙”,心病为“心恙”,风病为“风恙”。这种用法根深蒂固,已经到了无法更正的地步了。
【评析】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恙”这个字字义的辨析,揭示了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词义演变。语言学研究认为,词汇相较于语法和音韵,是一个开放的、不可穷尽的系统。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而词汇对社会变化的反映是最敏感的,旧词旧义在不断地消亡,新词新义在不断地生成。尤其是在社会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词汇变化的迅速常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词义的变化有三种情况。首先是词义范围的变化,又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比如“洗”,原来的意思特指洗脚,现在的词义就扩大了。“妃”,原意是“配偶”,后来特指帝王的妻妾,这就是词义缩小。“恙”字原意是“担忧”,后来变成“疾病”的意思,这就是词义的转移。还有“汤”字,古代是指热水,现在变为一类菜肴的名称,而日语里面的“汤”还保留着汉字的古意,所以日本的浴室都挂一个“汤”字,表示有热水可以洗澡。词义的变化除了范围,还有轻重和褒贬的变化。比如“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所以衣冠禽兽原指人当上了官,是褒义词。但是某些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这个词慢慢就变成贬义词了,而且短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语言是活的东西,它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地有新生、有衰亡。对于已经约定俗成的用法没必要用古书上的解释来纠正。从这一点看来,洪迈的感慨几乎是没有必要的。
《容斋随笔·曾皙待子不慈》译文与赏析
曾皙待子不慈
曾皙待子不慈
【原文】
传记所载曾皙待其子参不慈,至云因锄菜误伤瓜,以大杖击之仆地,未尝有此等语也。
【注释】
养志:谓奉养父母能顺从其意志。
【译文】
传记中记载曾皙对待自己的儿子曾参很不慈爱,甚至说道因为曾参锄菜时不小心伤了瓜,就用大棍子打得他趴在地上。孔子听后说,曾参不能像虞舜那样,小杖就忍受,大杖就逃避,认为这样做让他的父亲落了个无情无义的骂名,并告诫守门人说:“曾参来了别让他进来。”我私下怀疑不可能有这件事,恐怕是战国时期的学者胡乱捏造的。况且书中记载到有关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事情,有“沐浴于沂,在风中跳祈雨的舞姿”的话,一起讨论事情,曾皙有超过常人的独到见解,在曾皙、子路、冉有和公西华四人中,只有曾皙受到孔夫子的褒奖,那么他的为人的贤德就可知了。能有曾参这样好的儿子,然而还要把他置于死地,普通的人尚且还不忍心,更何况是曾皙呢?孟子讲曾皙是以酒肉养志,我认为不会有这样的话。
【评析】
此文章中洪迈对曾皙待子不慈的事情产生怀疑,认为传记中对此事的记载有误,并列举诸多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传记中说曾皙待子不慈,孔子曾“参不能如虞舜小杖则受,大杖则避”,并认为因此“陷父于不义”,所以闭门禁止曾参进入。洪迈认为责子几死违背人情,因此对此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并指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唯独曾皙因见解独到受到孔子赞赏,由此看出曾皙为人贤德,常人都不会忍心伤害自己的孩子,曾皙就更不可能是这样了。作者在最后还引用了了孟子曾经说过的话,曾参(日后)用酒肉奉养(年老时的)曾皙,是修养自身的志行,因此,如果曾皙曾经待曾参不慈,曾参又怎会对曾皙如此孝敬呢?由此可以看出,曾皙待子不慈之事可能是错误的。
《容斋随笔·萧何先见》译文与赏析
萧何先见
萧何先见
【原文】
韩信从项梁,居戏下羽,数以策干羽,羽弗用,乃亡归汉。陈平事项羽,羽使击降河内,已而汉攻下之。羽怒,将诛定河内者。平惧诛,乃降汉。信与平固能择所从,然不若萧何之先见。何为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召何,何固请,得毋行。则当秦之未亡,已知其不能久矣,不待献策弗用,及惧罪且诛,然后去之也。
【注释】
属:归属;隶属。
【译文】
韩信跟随项梁时,只是位居将帅下的一名小官,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后来又跟随了项羽,数次向项羽出谋划策,项羽都没有采纳,于是逃离了项羽归顺了刘邦。陈平为项羽做事,项羽派他领兵攻取河内(今河南沁阳),然而却被刘邦占领了。项羽大怒,打算诛杀攻取河内的将领。陈平害怕被杀,于是投降汉王刘邦。韩信和陈平都能够选择应该跟随的人,但都比不上萧何有先见之明。萧何在担任泗水郡卒史时,政绩排名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上奏征调萧何,萧何坚决辞谢,这件事才作罢。在秦国还没有灭亡的时候,萧何早就知道秦国存在的时日不多了,而不是等到出谋划策不被采纳,或者害怕降罪被杀头时,才选择离开投奔其他君主。
【评析】
本篇文章列举了韩信追随项梁和陈平追随刘邦的两件事,与萧何投奔其他君主的事情作对比,衬托出萧何的先见之明。作者认为韩信、陈平先从项羽,后从刘邦,与萧何先事秦,后事汉都是弃暗投明,但也有些区别,韩信是得不到项羽的重用;陈平是惧怕项羽的杀戮,而萧何是因有才干秦官员要提拔他,他揣测秦气数已尽,婉拒。因此认为萧何睿智是韩信和陈平所不能相比的。
《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译文与赏析
曹参不荐士
曹参不荐士
【原文】
曹参,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注释】
安其生:即安期生,据传为秦汉间齐人,与蒯通交好,曾经以策干项羽,未见用。后来的方士、道家者称之为千岁翁。
【译文】
曹参替代萧何担任了汉朝的相国,日夜饮酒不管政事,还为自己狡辩说:“高祖皇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只要按规定遵守,不出现失误,不就可以了吗?”这自然是如此,但是从他的那时代来考察他的行事的话,当时汉代紧接着暴虐的秦代之后,高祖创业的根基尚不稳定,事务繁忙,时间紧凑,很多事情都忙不过来,难道就没有一件事值得他关心的吗?在曹参刚开始任齐国的相国时,听说胶西盖公精于黄帝、老子的学说,就派人以重金把他请来。盖公对他说,治理政事最重要的就是不过分耗劳百姓,那么,百姓自然也安定下来。于是曹参迁出正屋来让盖公住下,根据盖公所说的黄帝、老子之术来治理齐国。所以在齐国当了九年相国的过程中,齐国人安居乐业。但当他入京作汉朝宰相时,并没有引进盖公帮助他。齐国有士人东郭先生、梁石君二人隐居深山,蒯彻是曹参的宾客,有人对蒯彻说:“先生可以帮助曹相国找出错误,弥补缺漏,显扬贤良,进荐才能,像东郭先生、梁石君这二人,是世俗人所不能企及的,何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于是蒯彻把两人举荐给了曹参,曹参以上宾的礼仪接待他们。蒯彻和齐国人安其生关系友好,曾一同为项羽献计策,但没有被采纳。后来项羽想要给他们俩封官,蒯彻和安其生最终没有接受。这几位贤士,曹参都没有任用,如果不是史书失传的话,那曹参不举荐士人的过失就很多了。
【评析】
本篇文章是洪迈针对曹参不荐士一事进行考证,提出自己的观点。“曹参不荐士”说曹参接任汉朝丞相后,“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但经过洪迈考证得知,曹参任齐国丞相时,曾有盖公相助,齐国治理安定,而任汉朝宰相后,曹参并没有把给他提过治国建议的盖公荐到朝廷相助,依然按着原来的治国方针治理汉朝,并对其他人向他推荐的一些人虽待之若上宾,但却不予以任用。曹参身为丞相,有举荐贤人的责任,在其职位,应该时刻为朝廷着想,但是曹参拒贤忌能。洪迈对其评论:“凡此数贤,参皆不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容斋随笔·严先生祠堂记》译文与赏析
严先生祠堂记
严先生祠堂记
【原文】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迈顷闻此二事于张子韶,不能追忆经阁所在及其文竟就于谁手,后之君子,当有知之者矣。
【注释】
摘伏:折服,佩服。摘,通“折”。
【译文】
范仲淹先生担任桐庐(在今浙江杭州西南)县令时,在钓台建造了一座严光先生祠堂,并特地为此作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运用《屯卦》的初九爻辞和《蛊卦》的上九爻辞,充分论述了光武帝的宽广的胸怀和严光先生的高洁的情操。虽然全文只有二百余字,但气势雄浑,丝毫不弱于大篇。文末的歌词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此文章写成后,他拿给南丰李泰伯,请他指教。泰伯读后夸赞不止,站起身说:“这篇文章传开后一定会闻名于世,我冒昧地请您改一个字,以使之更加完美。”范仲淹见泰伯要提出建议,便感激地握住他的手,恳请他快说。李泰伯说:“‘云山江水’一句,气势雄浑,意蕴丰富,但下面紧接一‘德’字,意境似乎显得窄了点,若换作‘风’字,一定会更大气,您认为如何?”仲淹坐定之后,神思颇久,然后频频点头,信服之意溢于言表,差点要对泰伯跪拜下去。
张伯玉镇守河阳时,打算请人作一篇《六经阁纪》。他先是让当地的游士及僚属们每人作一篇,并从中挑选出七八篇,然后送到衙门。张伯玉一一阅读之后,铺开纸挥笔写了十四个字,让在座的人传看。这十四个字是:“六经阁,诸子、史、集在焉,不书,尊经也。”当时在座之人不乏博学之士,曾巩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看到这十四字之后,深感其概括力之强,构思之妙,当即惊奇地站了起来,表示佩服之意。这两件事是我不久前从张子韶那里听说的,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六经阁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那几篇《六经阁记》成于谁人之手,留待后世博学的人去探究吧。
【评析】
自古即有“一字之师”和“化腐朽为神奇”的美谈。作者于佚史之中收录两条轶闻,一则反映范仲淹虚怀若谷,一则反映张伯玉笔力的老辣,对我们后学者颇有借鉴意义。
更多文章:
近代史人物论文(帮忙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论文,字数2000字以上,很急要!!!)
2024年5月8日 04:30
电视电话会议(利用并借助广播 电视 电话 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举行的会议叫做什么会议)
2024年6月16日 02:30
今年麦盖三层被(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的意思)
2024年4月20日 10:50
国庆高速路免费时间规定2020(2020十一高速免费时间和安排)
2024年6月26日 14:50
那一刻我长大了优美开头结尾(《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开头结尾)
2024年3月27日 15:40
我想回到家乡庆阳西峰发展?华山西峰、南峰、北峰、中锋到东峰各需要爬多久,住宿费用都多少!
2024年4月21日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