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打草惊蛇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意思是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
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2、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偏偏又碰着这位胡统领好大喜功,定要打草惊蛇,下乡搜捕。土匪没有办到一个,百姓倒大受其累。统领自以为得计,竟把剿办土匪,地方肃清禀报上去,希图得保。”
扩展资料
一、打草惊蛇的近义词
顾此失彼
释义: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七十六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
白话释义:把军队一分为三:一支军队攻打麦城;一支军队攻打纪南城;大王率领大军直捣郢都动作迅速、不让对方来得及防备。让他们顾了这个,丢了那个。
二、打草惊蛇的反义词
欲擒故纵
释义: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打草惊蛇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不够机密、严谨,使对方有所警觉和准备。
打草惊蛇,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北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这则成语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其本身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为好事者口实焉。”——(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后人据此提炼出“打草惊蛇”这则成语。
成语寓意及运用手法:
打草惊蛇这个典故阐明了一个道理,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他们做的事情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也会闻风丧胆。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人生在世,但求问心无愧。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用来比喻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多用于否定句。
运用示例: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打草惊蛇的意思
意思: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读音:打草惊蛇 。
引证: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例句: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打草惊蛇,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近义词:
一、操之过急
释义: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引证: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对作战方略要慢慢详议。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出处:《汉书·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
例句:学习外语不要操之过急,要多听多说,功到自然成!
二、急于求成
释义:急,急切。急着要取得成功。
引证:她怎样呢?还是那样急于求成,不甘寂寞吗? 陆地《牙科大夫》。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例句:年轻人干大事的目标要有,但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打草惊蛇
——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 此计语出自宋朝郑文宝的《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打草的目的是为了惊蛇,民间百姓在草丛中行走,手持木棍,边走边敲打草丛,草里的蛇受惊后就逃走,这样行人就安全了。战争中通过间接方式攻占敌方或打败敌人或震慑敌人,类似于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行走时打草惊蛇为安全,捕蛇时打草惊蛇却适得其反。现在打草惊蛇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打草惊蛇是中国古代三十六计之一,是一种兵法计策,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打草来惊动潜伏的蛇,另一方面是利用打草惊蛇的原理,通过敲打草来引起敌人的注意,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打草惊蛇的原文是:疑以叩实,谋以动众,非十分也。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必严复探,此伏奸之所也。其大意为:如果敌人的情况难以摸清,就应控制行动规模,以避免暴露我方的企图。兵法上说:军队行军时,应远离草木茂盛的地方和靠近水源的地方,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容易隐藏敌人的伏兵。在故事典故中,打草惊蛇的具体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中。据传说,唐朝时期,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他非常聪明,擅长使用各种计策。有一次,他率领着起义军围攻开封,而明朝的皇帝则派遣了各路兵马前来救援。李自成看到了明军的增援部队,他并没有直接与明军交战,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来调动明军。他先是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将明军分割开来。然后,他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了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目的是切断明军的粮道和退路。在明军各路兵马中,李自成发现虎大威和左良玉两个部队比较强大,于是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先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部队,造成了打草惊蛇的效果,然后牵制左良玉的部队。在击溃虎大威的部队后,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左良玉的部队溃逃。然而,左良玉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李自成的计策,他以为自己已经突围成功,但逃了十几里地后,又遭遇了李自成的截击。通过这个故事典故可以看出,打草惊蛇是一种巧妙的战略手段。通过打草来惊动潜伏的蛇,可以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在战争中,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我军掌握主动权,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除了在战争中使用打草惊蛇的策略外,这种思想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可以采用打草惊蛇的思维方式,通过敲打草来引起敌人的注意。总之,打草惊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策略和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战争和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比喻行动不够机密、严谨,使对方有所警觉和准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用法: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打草惊蛇的近义词
顾此失彼
拼音:gù cǐ shī bǐ。
释义: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七十六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能兼顾。
打草惊蛇的故事
打草惊蛇讲的是唐代的时候有个叫王鲁的人,经常贪污受贿,当朝廷派官员下来巡查的时候,百姓就写了状书,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贪污受贿的行为,王鲁看了之后,感觉状纸里写的人做的坏事都和自己差不多,害怕百姓接着就告到自己头上,于是在纸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大字的故事。打草惊蛇的典故南唐时候,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贪污受贿,在他做县令的时候,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看着上司这样,下面的人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压榨涂县的老百姓。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涂县的老百姓便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王鲁看到状子之后,吓得浑身直打哆嗦,认为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虽然状子坏事告主簿几个人的,但是却感觉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害怕,于是不由自主的在案卷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字,然后便瘫坐在椅子上了。打草惊蛇的寓意打草惊蛇比喻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他们做的事情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也会闻风丧胆。还用来比喻做事不谨慎,自己的行踪泄露了,被对方察觉。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打草惊蛇典故
1、打草惊蛇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2、打草惊蛇,汉语成语,拼音是dǎ cǎo jīng shé,意思是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出自《南唐近事》。
更多文章:
2021年度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对照检查材料2021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024年6月14日 08:40
上海电子税务局那里下载委托书?《信用修复授权委托书》在哪下载打印
2024年4月25日 22:20
主持的近义词(主持 [zhǔ chí]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2024年4月11日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