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的诗意是什么词句的意思是什么?古诗《所见》的诗意
本文目录
《所见》的诗意是什么词句的意思是什么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原文: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3、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4、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古诗《所见》的诗意
所见 清 ·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所见诗意解释
所见诗意解释如下: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佳作。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天的场景,展现了一个小牧童在放牛时偶遇一只鸣蝉的情景。
诗人通过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小牧童形象。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清脆的歌声,忽然听到了树上鸣蝉的声音,于是他停止了歌唱,想要捕捉这只蝉。这个情节非常生动有趣,让人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好奇心。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衬托小牧童的形象。树林中的阳光、骑在黄牛背上的小牧童、鸣蝉的声音等细节,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和谐的夏日画面。这种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力,也让人们更加喜爱和关注这个小牧童。
此外,诗人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描绘的小牧童和自然景色都非常真实、生动,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多彩。这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所见》刻画的牧童形象:
1、天真活泼: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清脆的歌声,展现了他的天真活泼和无忧无虑的性格。他没有烦恼,也没有顾虑,只是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趣。这种天真活泼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小孩子的可爱和纯真。
2、充满好奇心:当小牧童听到树上鸣蝉的声音时,他立刻停止了歌唱,想要捕捉这只蝉。这展现了他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一面。他没有被周围的环境所干扰,而是专注于自己想要探究的事物。这种充满好奇心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小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探究精神:小牧童想要捕捉鸣蝉,说明他有探究精神。他不满足于只是听到蝉的声音,而是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它。这种探究精神让人感受到小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诗《所见》的诗意是什么
古诗《所见》的诗意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这首诗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所见的诗意是什么
古诗《所见》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古诗所见的诗意是什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古诗所见的诗意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
4、意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的诗意是什么
《所见》为清代袁牧所写的一首古诗。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思是: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中。牧童听见了树上知了的叫声,突然想要去捕知了,于是就停下了唱歌,静静地站在树底下。
扩展资料: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或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袁牧
所见的诗意
题目意思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2、原文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注释译文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⑺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所见》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所见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附:《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拓展了诗歌本身的意境。
夜书所见全诗意思
《夜书所见》的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叶绍翁客居他乡时触景生情所作。秋天引发相思,而秋风的声音,最能够初冬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夜书所见》思想感情1、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2、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3、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更多文章:
2023春节北京市区晚上开车兜风路线?开车兜风的唯美句子 一个人开车兜风的文案
2024年6月27日 06:40
名人的读书名言: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024年6月24日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