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分析(财政收入结构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本文目录
- 财政收入结构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 为什么要进行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 简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 试对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 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分析主要有哪些
- 试分析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及其影响
- 如何进行财政收支分析
- 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 从全口径财政收入视角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如何解释狭义财政收入与广义
- 财政收入包括哪四个
财政收入结构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你问的是财政收入结构还是财政收支结构?如果要是财政收入结构的话,可以从四个方面就是财政收入的四个来源来考虑。首先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当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来源,占了财政收入的90%以上。其次利润收入就是国有企业上缴给国家的利润。第三是债务收入,就是通过发行国债形成的国家的财政收入。四是其他收入包括各种费用收入。
为什么要进行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进行财政收入结构分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 理顺分配关系,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通过结构分析,可以揭示财政收入的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从而理顺分配关系,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2. 加强对现有收入的监督和管理。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可以反映各类收入在财政收入总体中的地位及其变化,从而有助于加强对现有收入的监督和管理。
简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案】:(1)税收:税收是政府以政治权利为依托取得的财政收入,其使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没有偿还的问题,因此,它天然地成为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在许多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要靠税收来保证,以至于可以近似地用税收收入的分析来观察整个财政收入的状况。发达国家以所得税制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转税制为主。(2)国有资产投资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取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产占用费等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国有资产股份分红。(3)债务收入:国家直接以债务人身份按有偿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包括国内公债和国外借款两部分。公债是政府以国家信用为依托取得的财政收入,最基本的特点是有偿使用。因此,有人认为它并非是政府真实的财政收入,也不能成为政府收入的经常性收入。这种收入在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与一国政府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适应能力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随着市场经济下政府对财政管理观念的变化,国债不在被简单地视为弥补赤字的手段,而是与政府主动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联系起来,因而债务收入在财政运行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经常性的特征。(4)其他收入:①规费收入,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诸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口证书费、结婚证书费、司法诉讼费以及公证费、护照费等,都属于此类收费的范围。②公产收入,国有山林、芦苇等公产的产品收入、政府部门主管的公房或其他公产租赁收入,以及公产变价出售收入等。③事业收入,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向国家缴纳的收入。④罚没收入,工商、税务、海关、司法、公安等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依法处理的罚款和没收品收入,以及各部门、各单位依法追回的赃款和脏物变价款收入。⑤专项收费,是指国家为特定公共项目运营需要收取的费用、基金等,。具有受益税或使用费的特征。诸如与政府相联系的路桥费、城市水资源费、排污费、公园参观门票等,都属此类。我国财政收入中长期存在的各种基金收入,也大多属于专项收费。
试对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决定因素 人们对财政赤字的担心和恐惧主要是因为害怕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有人甚至把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等同起来。其实,财政赤字只有在赤字融资手段运用的时空不当(导致经济体系中需求过度膨胀),财政赤字的规模超出实际需要(导致货币供给量过剩)时,才会最终引致通货膨胀。 要保证财政赤字在不发生价格的通货膨胀性上涨的情况下,促进资本形成,加速经济增长,其安全界限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资金来源因素。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这是因为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上涨。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man,1971)所言,在实际产出增长的经济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相应提高。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得越多,通货膨胀越低,因此,增长的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率很低,即使存在少量的赤字,它对国民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危害。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当中的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化部门,这一进程就是这里所说的货币化。货币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作用:(1)引起人们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资产动机)的增强,从而引起相应形式的现金余额增长;(2)对实物工资、租金、利息、税收或其他对消费者支付的替代,显然会使货币交易余额增长,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也将引起现金余额的增加。虽然由货币化进程本身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净增量比由已经货币化部门经济活动水平提高而引起的货币需求要小得多,但是,它毕竟为由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因此,由货币化进程引起的额外货币需求量,就是政府在确定财政赤字规模时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3.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政府以赤字为经济发展融资是否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在产出方面,首先要看经济中是否有未加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现成资源存在,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果在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农业和工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未利用或利用不足的资源和能力,那么,预算赤字可能会使闲置的资源和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增加本国的生产水平,而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上抬的压力。 4.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一般而言,只有在更多的货币与更少的产品交易时,赤字融资才会引致通货膨胀压力。因此,通过预算赤字筹集的资金,如果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就不大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其最简单明了的理由是,生产的增加或多或少地抵消了公众持有货币购买力增加的影响。 5.国际贸易的逆差程度。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逆差,那么,该国的赤字财政就可能是非通货膨胀性的。这是因为:(1)一般而言,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表示该国的货币供给量将趋于降低,而赤字财政则表示货币供给量将趋于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抵消,价格水平不会明显提高。(2)大量进口外国商品和劳务,并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国内市场,从而吸纳家庭部门超额的货币收入,缓解供求紧张状况。(3)把有些资源从出口产业部门转移到为国内市场供应商品和劳务的产业部门来增加国内商品和劳务(例如,土地可以从生产出口原材料转向生产国内消费的食品),减少出口的机会,增加国内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由此可见,在不造成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赤字财政促进经济增长是以国际收支恶化为代价的。 6.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一般来说,财政赤字只要出现,就有可能产生通货膨胀压力。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有无适当而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廉洁高效的管理机构来防止以致消除赤字财政塑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的这种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举债能力与征税能力。作为促进资本形成的一种工具,赤字融资在导致公众的额外收入增加时,政府如果有能力通过举债和征税等手段把这种额外收入的绝大部分筹集上来,那么赤字财政的实施将是成功的(Lewis,1955)。(2)工资和价格的控制能力。政府对工资的控制应与对物价的控制同步进行。为了不使工资上涨过快,物价应首先得到严格的控制。一般而言,价格水平上涨,尤其是供给弹性不大的食品价格的上涨,迟早会导致增加工资的要求。在必要时,还必须对消费品的分配加以管制,甚至对有些消费品实行配给制、凭票制。 7.公众的牺牲精神。赤字融资安全线的确定还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因素,即广大民众的理解和牺牲精神。如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变得不可避免,政府部门就有责任向社会做出宣传,求得社会各界的配合。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如果政府坦诚地告诉人民,要保证将来能持久地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惟一的办法就是忍受今天的低生活水平,那也许是更明智的做法。 (二)财政赤字规模的资金来源制约因素 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手段,财政赤字的规模自然要受经济体系当中有关因素的制约。但是,即使在各种因素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有时却发现,某一财政年度伊始所计划的财政赤字水平,在该财政年度终了时,要比计划的水平低。其原因何在?原来,财政赤字的规模还要受到本国能为赤字融资的资金来源的限制。财政赤字的资金来源渠道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国际资金来源和国内资金来源。 1.国际融资的限制 财政赤字的国际融资渠道至少可以划分为四种,即国际援助、优惠贷款、商业贷款以及外债拖欠。不难看出,前两种方式似乎更好一些,它们可以使赤字国(债务国)不负任何或少负财政负担而使赤字得到部分弥补。所以,赤字国应尽可能地争取这类国际融资方式。但是,一国在—定期间内可供利用的外援和优惠贷款的规模不是赤字国轻而易举就能左右的变量,其规模主要取决于债权国。 外债拖欠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能弥补部分财政赤字而不增加财政负担,但是这一融资渠道无疑使赤字国(债务国)的信用扫地,将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寸步难行,只能作应急之用。商业贷款虽然比较容易得到,但它成本高风险大,如果超过一定规模,会发生外债危机。因此,利用这种融资方式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借款的总额度。 可见,国际融资的规模是否适当,关键在于商业贷款是否适度。衡量外债规模是否合理,国际上通用三个指标:(1)外债余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总额的比率即债务率不能超过100%;(2)外债余额占当年GNP的比率即负债率要小于25%;(3)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总额的比率即偿债率要小于20%。当然,一国的外债举借规模不仅取决于该国的出口创汇能力,还与本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有关。以往研究外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文献指出(Alter,1961),在经济增长中外债的累积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不得高于GDP的增长率。 2.国内融资的限制 国内融资规模可以分两部分进行讨论:一是国债融资的规模;二是货币融资的规模。 衡量国债规模是否合理,一般用四个指标:(1)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即国债负担率,欧盟各国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各国的国债负担率不得超过60%,这是衡量整个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指标;(2)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率,这是衡量居民应债能力的指标;(3)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这是衡量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4)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这是衡量国债依存度的指标。 倘若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赤字融资就非常容易,但这种融资方式的危险性也最大。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会直接导致货币扩张,若货币扩张提高一般价格水平,就会降低货币单位的实际价值。这种实际价值的减少可以看成是对货币持有者的课税,即所谓的通货膨胀税。(1)当一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其他一些融资来源就将被迫减少。例如,该国得到外国商业贷款和在国内出售债券将更加困难。(2)通货膨胀有可能降低政府的税收收入和出售公共服务的收入(Tanzi and Blejer,1982)。(3)即使通货膨胀不影响其他融资来源,较高的中央银行融资的比率所增加的实际收入也只能达到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超过了那个比率,通货膨胀再高也只是降低实际税收收入,因为构成通货膨胀税税基的实际余额相对于其通货膨胀前的水平有所降低。 二、我国的财政赤字成为低通胀的发展手段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20年,几乎伴随20年的财政赤字,这种持续的财政赤字为什么没有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如何评价赤字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一)我国的财政赤字已成为一种发展手段 回顾我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财政赤字有效地动员了社会资源,积累了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了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促进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赤字的这种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即增长效应、改革效应和拉动效应。 1.财政赤字的增长效应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政策的贡献非常突出。鉴于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税收制度因个人所得税比重微乎其微而缺乏弹性,因此,财政政策中的自动稳定政策效果不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相机抉择政策措施主要是减税和增加支出(结果必然是财政赤字),但这些措施不仅是出于短期调整不景气、稳定经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长期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来使用的。史永东(1999)曾利用我们修正后的汉森模型,就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是过去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 我们对史永东的计算结果作了修正,至少可以得到两点结论。(1)1981—1996年,实施财政赤字的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3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3%。特别是1990—1996年,这种财政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01个百分点,贡献率近20%,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37%。(2)在16年经济转型过程中,前9年的财政政策效果远不如后7年的财政政策效果。这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加强,运用财政政策的技巧日臻成熟,技能大大提高了。 2.财政赤字的改革效应 中国的财政赤字极大地支持了经济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改革,二是价格改革。 首先,财政赤字支持了企业改革。(1)减税让利。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造人手,实行了“简政放权、减税让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政策,到1983年开始的“利改税”,再到1994年的全面税制改革,政府对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比例,从100%下降到55%,再降到33%。这些改革措施,在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财力支持的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政府的财力。而在有关支出并没有同步缩小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2)企业亏损补贴。为了使关系到国计民生企业的生存,为了减轻失业压力,政府对国有企业亏损特别是政策性亏损给予补贴。近20年来我国企业亏损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情况:1985年高达25.3%,1986—1990年为18.9%,1991—1995年为9.2%,1996—1998年为4.0%。从财政自身运行的结果来看,减收与增支没有区别,都会使已有的财政赤字加大。 其次,财政赤字支持了价格改革。中国在“利用双轨、走出双轨”,逐渐从计划价格走向市场价格的改革进程中,为了保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价格改革的关键10年(1981—1990年),财政的价格补贴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13.1%。 3.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财政赤字不仅不具有排挤效应,反而可能有拉动效应。从排挤效应理论来看,财政赤字对民间部门(包括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排挤效应是通过利率机制实现的,即赤字支出推动利率上扬,抑制了民间部门的投资支出。但是,我们认为,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管制制度使得利率水平对财政赤字的反应灵敏度很小,公债利率对银行利率没有推动作用,因此,财政赤字不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而排挤民间部门投资支出。即使利率与财政赤字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但目前经济运行中的民间部门投资对利率变化缺乏弹性。很多经验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私人投资对利率反应不灵敏的现象(Rama,1993)。 不仅如此,中国的财政赤字还可能具有拉动效应。学术界认为,拉动效应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财政支出的生产性、投资函数的形式以及资产的替代性。(1)格鲁斯曼和卢卡斯(Grossman and Lu—cas,1974)在分析生产性财政支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指出,倘若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赤字支出就具有拉动效应。中国在1981—1995年间,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平均占近一半,即48.7%(国家统计局,1998),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况且,绝大部分赤字支出一般都用于为民间部门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基础设施的投资。(2)巴罗和格鲁斯曼(Barro and Grossman,1976)认为,如果投资函数的形式为I(r,Y)(其中,I为投资,r为利率,Y为国民收入),利率上扬虽然会使投资减少,但国民收入增加却使投资增加,投资最终是增是减,需要考虑这两种相对力量的大小。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如前所述,民间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而经济又是长期持续增长,故赤字支出通过国民收入增加而产生拉动效应。(3)在人们现有的财富主要由货币、公债和股票构成的情况下,如果股票相对于公债的风险越大,以公债融资的赤字支出就会产生拉动效应。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尚不完善,投资者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股票的风险大于公债,这也是理论上早已证明了的。 (二)我国的财政赤字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按照中国现行统计方法,(1)1979—1997年,财政赤字比率年均0.88%,同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7.47%,如果算上1998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89%和6.97%;(2)1985—1998年间,财政赤字比率年均0.84%,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3)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财政赤字比率年均2.03%,同期消费价格指数为11.43%。可见,无论以哪种口径计算,最终结果都表明,尽管我国的财政赤字连年不断,但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的连年财政赤字为什么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根据赤字规模决定因素及其相关理论、积极的调整措施进行解释。 1.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国2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 9.8%(国家统计局,1999)。这种持续的实际经济增长大大减轻了财政赤字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况且,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只要实际产出增长率大于实际利率(我国的情况正是如此),长期赤字就是可行的(Feldstein,1976;Hamilton and Flavin,1986)。(2)在转轨过程中,财政赤字动员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闲置资源和能力,再加上货币化进程加快,既提高了产出水平,又增加了货币需求,而没有通货膨胀效应。(3)政府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工资和价格的控制能力很强。(4)我国民众对政府非常信任,而且具有牺牲精神。经验研究表明,在一个其储蓄者对政府的偿债能力有信心的国家,很容易容纳较大的预算赤字(Congdon,1985,1987)。 2.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对于平抑物价起到了很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财政补贴作为保证经济改革和社会稳定的积极手段,形成了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以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税收支出、房租补贴等为辅的多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体系。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而言,1986—1997年间,这两项补贴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年均17.3%(国家统计局,1998),无疑是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人们对这种“规模大、范围广、渠道多”的财政补贴如何评价(陈共,1998),正是这种财政赤字的成因,不仅支持了价格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改革,更重要的是直接缓解了物价上涨压力。 3.及时而迅速的财政政策调整保持了宏观经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8—1989年出现经济过热现象,这两年的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8.2%和 18.4%。中央政府从1990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比率从1989年的0.94%降至0.8%,降低了近15%。再加上货币政策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使1990—1992年的经济运行迅速恢复正常,这三年的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降至3.5%和4.3%的低水平。1993—1995年出现了第二次经济过热现象,这三年的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6.6%和18.6%。为此中国实施了“软着陆”战略,财政赤字比率从这三年平均的 1%降至0.78%,降低了近29%,1996—1997年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可见,及时而迅速的政策措施调整是避免财政赤字引起持续通货膨胀的有力保证。 三、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财政赤字规模 首先应当说明两点:第一,无论在哪个国家,财政赤字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棘手的政治问题,是经济与政治的接合点(重森晓,1988)。只要一定时期内的财政赤字规模(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债规模)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并且没有引起政治危机,那么,这种赤字规模就可以说是适度的。第二,只有全面考虑一国自身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传统等种种复杂因素,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确定合理的财政赤字规模。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公认的科学方法。因此,财政赤字规模的国际比较不失为判断一国赤字规模是否适度的一种可行方法。 (一)赤字规模 1.赤字比率。1991—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英国),赤字比率比较高,平均为3.8%;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赤字比率平均为6%;我国的赤字比率为2%。比较来看,我国的赤字比率低于工业化国家,虽然比发展中国家赤字比率比较高的国家也低很多,但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的赤字比率比较适中。 然而,如果与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包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同期情况相比,我们就面临解释困境。这些国家在同期不仅没有赤字,反而有1.2%的财政盈余比率。其实,这正是这些国家刚刚完成工业化的成果。如果作比较的话,也许同它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赤字比率进行比较更为适当。1968—1986年(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这些国家的赤字比率平均为3.2%,大大高于我国目前的赤字比率。 2.赤字依存度。1990—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赤字依存度平均为11%,比80年代中后期(7%)提高了57%;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3%,比80年代中后期(30%)下降了23%;我国的赤字依存度接近23%。比较来看,我国的赤字依存度显然大大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于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依存度(17%),与发展中国家赤字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不相上下。这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出中赤字支出所占份额较大,财政状况不佳。 (二)内债规模 1.国债负担率。1991—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负担率平均为30%,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债负担率平均为34%,就是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1968—1990年为18%, 1991—1995年为15%)也大大高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5.5%。这表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欧盟各国不得超过60%的标准相距还很远,国债规模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龚仰树,1998)。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我国的国债负担率虽然比其他国家低,但它们的高国债负担率是债务余额滚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结果。倘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再过三五十年,国债负担率也会很高。第二,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国债余额增长率已经大大高于实际GDP增长率,甚至比名义GDP增长率高。这表明,我国在非经济衰退的正常经济运行时期,要注意控制国债的发行规模。 2.国债依存度。1991—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依存度平均为10%,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5%,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1968—1990年)为9%,都远远低于我国的国债依存度53%。这再次表明,我国中央政府财政支出过多地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状态。 (三)外债规模 1990—1997年,我国外债的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平均分别为14.9%、8%和80.7%,各指标均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0%、25%和100%。再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来看,1991—1998年我国外债余额增长率平均为13.7%,名义GDP增长率平均为20.4%,这说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没有超出经济发展需要和承受能力。若从实际GDP增长率平均为10.8%来看,外债余额增长速度稍快了些。总之,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目前的外债规模不会造成债务危机。 (四)综合分析 我国的赤字比率比较低,而赤字依存度比较高;国债负担率比较低,而国债依存度却很高,这种现象说明:第一,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相对较低,或者说,中央财政动员的社会资源相对要少;二是财政状况本身不佳,但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还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从中,我们是否能够得出这样一种政策选择:政府目前担心的并不一定是赤字会给经济造成多么严重的不良后果,而是应当采取主动的财政调整措施,改善财政状况。 改善财政状况的措施主要有三:第一,扩大中央财政支出,提高中央财政支出占GDP比率;第二,在中央财政支出占GDP比率不变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增加赤字融资渠道之外的融资来源,即增加税收收入;第三,压缩财政赤字。可是,在这三种途径当中,前两种途径都意味着要增加税收收入,而在短期内要使税收收入大幅度提高是很难的。因而,倘若政治经济形势需要,政府也打算改善财政状况,那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压缩赤字。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是一种两难选择:要改善财政状况,就得使1998年以来的经济不景气状况延长存在,下岗职工增多,已下岗的人再忍受更长时期的无工作痛苦;而要尽快走出经济低谷,刺激经济增长,可能就需要以中央财政状况的恶化为代价。 综上分析,第一,无论是从赤字比率还是从国债负担率来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还是从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来看,我国目前的赤字规模是比较适度的,不会引起经济混乱,反而从长期来看还能加快工业化进程。第二,鉴于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体系状况和财政体制特别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收支)划分现状的局限性,无论是从赤字依存度还是从国债依存度来看,无论是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还是从中央财政状况来看,中央财政收支规模过小,以至规模不大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也几乎将中央财政推向崩溃边缘。 因此,我们的总体结论是:目前的财政赤字规模并不可怕,需要关注的可能是财政状况的恶化趋势;而当前是否要竭尽全力改善财政状况,最终取决于决策者是更关心财政状况,还是更关心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分析主要有哪些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却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来源可能会比其他来源更有利可图,有些来源可能会比其他来源更加可靠。因此,了解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分析,对于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税收
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增值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是一种消费税,是按照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加税,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税收,也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营业税是按照企业的营业收入征收的税收,是企业的主要税收,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个人所得税是按照个人的收入征收的税收,是个人的主要税收,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企业所得税是按照企业的利润征收的税收,是企业的主要税收,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发展而提供的资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财政补贴可以分为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发展而提供的资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方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发展而提供的资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政府性基金
政府性基金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发展而提供的资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性基金可以分为性基金和地方性基金,性基金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发展而提供的资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方性基金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发展而提供的资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其他收入
除了上述收入外,地方财政收入还有其他收入,如土地出让收入、财产税收入、资源税收入、环境保护税收入等。土地出让收入是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得的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财产税收入是政府收取财产税而获得的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资源税收入是政府收取资源税而获得的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环境保护税收入是政府收取环境保护税而获得的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上就是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分析的主要内容,从上面可以看出,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管理,以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发展。
试分析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及其影响
【答案】:社会产品的价值是由C、V、M三部分组成的,其中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V是财政收入的补充,C中的个别部分构成财政收入。(1)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V不变时,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即C,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M和增长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降低生产资料耗费,要根据生产资料的性质区别对待。属于原材料、易燃易耗晶等生产资料的耗费,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力求节约,通过技术或生产工艺流程创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纯收入和财政收入。属于固定资产耗费的补偿,应合理确定折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每件产品中转移的折旧价值,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高,就势必减少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低,此时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以牺牲企业发展后劲,减慢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步伐为代价的,因此财政收入增收是虚假的不真实的。(2)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C不变时,V部分增大,M部分减少,相反V部分减少, M部分则增大。因此,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增加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有着重大意义。
如何进行财政收支分析
1、首先当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时,指标数额为正值,表明当年的财政结余数额,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时,该指标数额为负债。2、其次在帐面上会以红字标识,要反映一时期财政收支平衡的程度,需要结合财政收入或支出总额计算财政收支差率指标。3、最后计算公式为: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
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一般来看,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主要表现为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考察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常用指标有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主要是财政收入或财政收人总额。相对量指标主要有: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等等。一般情况下,主要运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考察和反映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或财政实力,该比重越高,表明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就越大。现一般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而不用财政收入占国民收人的比重来反映财政收入的规模,其原因在于:(1)从统计角度来说,我国核算体系已由MPS体系转向SNA体系,在SNA体系中,主要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反映财政收入的规模。(2)GDP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最终生产成果,传统的国民收入指标只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而财政收人来源于整个国民经济(包括整个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更科学、合理。(3)从财政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来看,通常使用的都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规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影响一个国家财政收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用人均GDP来反映,它表明了一国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经济实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社会产品丰裕程度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概括说明。一国的人均GDP较高,表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GDP较高,则为增加财政收入规模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一个最综合的基础因素,也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决定财政。因为,财政收人最终要来自社会总产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社会产品丰裕了,可供财政支配的部分也就会相应增加。根据世界各国的情况,无论是从横向比较还是从纵向比较,都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从横向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其财政收入规模一般都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从纵向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财政收入规模一般会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充分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当然,这是就普遍情况而言,并不排除一些例外,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毕竟不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惟一因素。(二)政府职能范围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是为了履行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显然政府的职能范围越大,政府需要筹集的财政收入规模也就越大。所以,政府的职能范围是决定一国财政收人规模的直接因素。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反映。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政府的职能范围十分有限,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国防以及维护国内法律秩序,因而有“夜警国家”之称。在这种“越小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的观念下,自然是“花钱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当时,西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一般都不到GDP的10%。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要求政府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呼声日益高涨。到19世纪的后期,西方国家政府担负的社会福利职能越来越大。相应地,各国政府的公共收支规模也不断地攀升。现西方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其中财政收入的40%一50%是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三)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要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进行一系列的分配和再分配。在我国,国家制定的国民收人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决定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对城市职丁实行严格的工资管理,对农产品实行“剪刀差”的价格政策,在这种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下,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中政府财政的收入规模较大。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由于国家改革了分配制度,调整了分配政策,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通过“放权让利”对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使企业上缴财政的税利有所下降。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国家还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另外,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并且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同时,允许存在一定形式的按要素分配。在农村经济改革方面,国家多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从而使农民个人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上述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政府财政预算内收人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个人收入占GDP的比重则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收入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很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降与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化也是分不开的。(四)价格变动财政收入是政府取得的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它是按照当年的现行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这样,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个财政年度的价格水平上升,该年度的名义财政收入就会增加。但这种财政收入的增加完全是由于价格水平上升造成的,并不代表财政收入的真正增长。也就是说,这时名义财政收人虽然增加了,但实际财政收入并不一定增加。所谓的名义财政收入是指当年在财政账面上实现的财政收人;而实际财政收人则是指财政收人所真正代表的商品物资(劳务)的数量,在价值上它可以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财政收入的量来表示。价格水平对财政收人的影响有三种情况:一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超过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则实际财政收人水平下降;二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低于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则实际财政收入水平提高;三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与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相同,则实际财政收入水平不变。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物价水平上涨对财政取得收入并不一定有利。但如果物价上涨是由于财政出现赤字,中央银行被迫发行货币弥补赤字而引起的,那么这时的通货膨胀对财政来说是有利的。因为财政在引发通货膨胀的同时,自己多取得了一笔收入(即财政赤字部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实际收入则因通货膨胀而有所下降,财政这种靠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弥补赤字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企业和个人征收了一笔税收,人们通常把它称作“通货膨胀税”。另外,如果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以累进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当出现通货膨胀时,企业和个人的名义收入水平就会提高,其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就会相应提高,出现所谓“档次爬升”的局面。一旦出现了“档次爬升”,政府的财政收人水平就会提高。(五)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由于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也就成为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在税源既定条件下,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决定了税收收入的规模。税收管理水平包括税务管理的质量、国家对税务管理组织力量的安排、纳税人的守法程度、税务官员的廉洁程度、对征纳双方违法行为处罚的轻重、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与税收效率等等。税收政策则包括税种的选择、税种的数目与结构、税率的高低与税收优惠的实施情况等。除上述因素外,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如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的不景气周期等都是影响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2014年4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情况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2481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050亿元,增长9.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812亿元,同比增长8.5%;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669亿元,同比增长9.8%.本月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主要受去年同月收入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4月份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1.国内增值税2294亿元,同比增长4.9%,考虑营改增转移收入因素后基本持平。增幅偏低主要受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以及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增加进项税抵扣等影响。2.国内消费税669亿元,同比增长3.8%.3.营业税1739亿元,同比增长6.6%,考虑营改增收入转移因素后增长12.9%.金融业营业税741亿元,增长19.6%,保持稳定增长;受近期商品房销售额下降影响,房地产营业税443亿元,下降4.2%;受投资增长速度等影响,建筑业营业税260亿元,增长10.7%.4.企业所得税3286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789亿元,增长21.2%;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48亿元,下降3.1%;工业企业所得税1231亿元,增长4.7%,比前几个月增幅有所回升,主要是汽车、电力、建材等行业企业所得税较快增长。5.个人所得税556亿元,同比增长12.5%.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225亿元,同比增长8.6%;关税245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较高主要受去年同期进口环节税收下降、基数低的影响。7.出口退税905亿元,同比增退33亿元,增长3.7%.8.地方小税种情况:契税319亿元,同比增长1.2%;土地增值税303亿元,同比增长24%;耕地占用税90亿元,同比增长3.2%;城镇土地使用税232亿元,同比增长16.9%.9.非税收入1395亿元,同比增加134亿元,增长10.6%.1-4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75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42亿元,增长9.3%.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1357亿元,同比增长7%,扣除去年同期基数低(-0.8%)因素增长约5%;地方财政收入(本级)26150亿元,同比增长11.3%,与房地产交易直接相关的房地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契税等对地方财政增收的贡献明显回落。
从全口径财政收入视角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如何解释狭义财政收入与广义
GDP和财政收入是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两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它们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经济硬实力。
从理论上来看,这两个指标之间看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GDP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而财政收入又反映GDP的规模大小。但在实际经济生活和研究中发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内,它们往往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GDP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GDP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可以分为国家所得、单位所得和个人所得,其中国家所得即为财政收入。其计算方法一般有两个,收入法:GDP = 工资 + 地租 + 利息 + 利润 + 间接税净额 + 折旧―补贴;支出法: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出口―进口)。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一般依据支出确定收入原则来实行财政收入预算。
财政收入一般按政府取得的形式主要分为5类,即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等,其中税收收入是主要部分。
财政收入是构成GDP的一部分,GDP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而财政收入又反映GDP的规模大小,GDP规模越大,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的财源就越丰富。而合理的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政府正常运转,社会的正常秩序才能得以维持,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财政收入包括哪四个
法律分析: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分为(1)税收收入:在中国税收收入按照征税对象可以分为五类税,即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2)国有资产收益: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的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3)国债收入:指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4)收费收入:指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5)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更多文章: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原文与赏析?赏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024年3月2日 09:30
个性签名大全2013最新版的女生(2013超拽的女生个性签名)
2024年6月8日 00:30
世界因你而不同(世界因你不同,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可以先改变自己)
2024年6月8日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