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思维导图(不同书目的思维导图做法)
本文目录
- 不同书目的思维导图做法
- 【荐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附思维导图)
- 看书时 是先阅读完再画思维导图好 还是先画再看好呢
- :star-struck::pencil:不再害怕画思维导图!神仙技巧一秒get!
- 数学思维导图简单漂亮画法 注意这几点画图不再复杂
- 这位妈妈用思维导图帮孩子克服了拖延症
- 思维导图 | 调出第三个自我,随时做自己的观察者!
- 先左脚再右脚思维导图怎么画
不同书目的思维导图做法
课程要点: 了解默读和高效阅读的差别 了解视野宽度的概念练习 用快读法抓住一段话的核心要点借助思维导图,提升阅读的效率 先从书中提炼思维导图,再借助思维导图回顾书中内容 通过案例,了解不同类型的书怎么做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的原理是什么? 快速阅读需要眼睛和大脑配合完成——眼睛提高视野宽度,一次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大脑高速运转,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构建段落意思。这种阅读方式比单纯的默读效果好很多。一方面,看书速度更快,另一方面,连贯理解一段话,反而会让阅读变得更简单。快速阅读时,眼睛到底要放在哪里? 最开始练习的时候,眼睛重点抓实词,也就是主语、谓语和宾语,不用去看修饰主谓宾的其他成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眼睛自然会落到一句话里的动词上,这样阅读速度还会提高。快速阅读的时候,怎么知道一句话读完了可以往下一句话看了? 只要你的阅读过程是连续的,不要考虑到底是不是把一句话“读完了”。一般作者写书的时候,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是有联系的,前一段和后一段也是有联系的,个别一句话看得不仔细也不要紧,后面的内容会让你“脑补”前面的内容。如果前后衔接不上,你可以稍微停顿一下,检查一下刚刚看过的内容,也不会耽误多少时间。只练习快速阅读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做思维导图? 单纯快速浏览式阅读,阅读速度会提高,但是阅读后大脑残留的信息比较少。也就是说,把书读完后,脑袋可能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记得了。做思维导图可以弥补这个缺憾,边读书边记录重点,读完书之后,思维导图记录的要点会还原你刚刚阅读的知识点,这会强化你读书的效果。不同图书的思维导图为什么会有差别? 不同类型的图书写作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干货类图书,一般就是按逻辑框架写,那么干货类图书思维导图的框架性就比较强。而小说类图书,一般是按时间和情节顺序,这样对应做出来的思维导图会更线性更连贯。维导图就是记录要点对不对? 记录要点只是思维导图的一个“使命”,做思维导图的时候,还要注意归纳和提炼,把零的知识点和信息汇总起来。另外,做思维导图时还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比如小说的思维导图,除了复述情节,还需要挖掘小说背后的内涵和意义。接下来我和大家讲讲散文的拆解方法: 散文的内容很散,翻开一本书,不知道哪篇文章是重点,这是初写拆书稿作者头疼的地方,感觉遇上刺猬,怎么处理都棘手。记得我说过一个成语“断章取义”,虽然这是贬义词,但是拆书,特别是拆解散文,我们不得不断章取义,精简版拆书稿区区几千字,想把一本书面面俱到去讲解是天方夜谭,那么我们得选核心内容提炼观点,索取之义就是散文集的意旨,我们在读书时领悟到的要义,当然每个人阅读感悟不同,领会的东西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主要以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为引子,讲讲散文如何拆解。 三毛曾是很多读者青春成长期的摆渡人,是我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她带着我们的梦去周游各国各州,替我们见众生,见世界,让我们也在她的文字里见到了自己。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可以提炼出的一个观点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去拓展无限的宽度和深度。”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见过了天地才会有眼界,但是眼界还不够,只有明白众生的苦,才能懂得自己的甜。三毛放弃在台湾文明优渥的生活周游各国,到贫穷落后的北非,穿越撒哈拉沙漠,并与荷西在西撒哈拉长期生存下来,她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去拓展无限的宽度和深度。在撒哈拉沙漠,她与当地人相处,体验过战争,体味过不同部落族人之间的纷争,目睹底层黑奴毫无尊严的苟活,她深刻领会到人性的险恶复杂,领悟到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可是尽管人心不古她仍然心怀慈悲,对人间充满爱,对穷人不是鄙弃,而是悲悯与关切,厌恶战争,呼唤和平,热爱和平,如果不曾经历战争的沧桑,哪懂人生的荒凉,哪懂珍惜每一个平静如水的日常,这些都是她生命深度的表现啊,大家不妨认真阅读,去挖掘书中的素材,提炼出来,深刻论证这个观点。世界那么大,三毛流浪的人生精彩绝伦,我们也一定很想出去看看。去吧,去开拓人生的宽度,挖掘人生的深度吧,让梦想引航,把足迹连成生命线,世界就在足下,足下就是人生。当然以上这个观点可以放在三个观点的最后面,作为对这本书的升华。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很多读者读过后,对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印象深刻,被她那种跨越国界的爱情所感动,总想写他们的爱情,可是你知道吗,关于他们的爱情网上人家写烂了,我们来写必须挖掘新意,如果没有新意,那就不要三个观点都写她的爱情哟,当然最少要有一个观点提炼他们的情爱故事,至于怎么提炼,最好另辟蹊径。三毛的一生是流浪的一生,一生都在远方,一生都在拾荒,她与荷西是命运下的一局棋,起落之间,成败已定,他们曾经用六年的时间错过,上苍补回他们七年共同拥有的沙漠生活,然后,让三毛一个人承受用一生时光来告别过往的苦。可以提炼出观点:爱不在于距离,而在于心的远近。叙述就从他们生活的琐碎入手,从荷西的思想入手,从民族观念入手等都可以的。也就是说,拆解一本书,我们要读多本书,要查阅很多资料,再浓缩资料与书中故事,将观点阐述透彻,才能吸引人,这个提炼精华,整理资料,浓缩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拓展思维,提高认知,丰盈灵魂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写作真的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至于第三个观点,可以从三毛如何战胜撒哈拉艰苦生活上提炼,可以从她接触的那些人的故事中提炼,比如:因为爱,所以慈悲;生活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灵魂自由的人从不会孤独等。总之在撒哈拉每走一步,都能激发三毛对人生深刻的领悟。她接触了形色各异的人:一群落后愚昧的撒哈拉威女人;十岁便被家人高价卖出,被以暴力方式夺取贞操的姑卡;天真无知的小孩,一个深陷爱情的青年沙伦。 三毛写作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 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吧。三毛的文字,在我的印象里从来都是平淡的,丰腴和韵味也都出自这平淡,我常常对她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因此爱上了她的书。我想这也是大家爱三毛的原因吧。《撒哈拉的故事》是散文小说集,叙述的故事撼人心魂,既新奇梦幻又真实感人,可以从中感悟出很多东西,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她的其他书也一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不宜人云亦云。总之阅读拆解散文,一要了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故事时代背景等)理清形;二要穿梭字里行间品味情;三要提炼情节读懂人(这个人,包含作者,故事人物等);四要透过形把握神。好多同学拆散文,但感觉抓不住重点。为什么呢?越是想面面俱到,越写不好。不妨抓住它最精髓的地方,提炼反而能写出好文章。重要的是,看你从那个角度来论述了。提炼出三个要点,然后围绕论点,加叙加议,拆书稿是要尊重原文的观点。我的感悟: “拆解一本书,我们要读多本书,要查阅很多资料,再浓缩资料与书中故事,将观点阐述透彻,才能吸引人,这个提炼精华,整理资料,浓缩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拓展思维,提高认知,丰盈灵魂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写作真的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好优美的文字,思维严谨。受益匪浅。被上面这段话,深深触动。我的行动: 这个点之前我也意识到过,而我的表达是,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多角度阐述。观点要独特、鲜明。可能跟我平时关注的书有关。我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干货类】书籍,压抑了自己的浪漫天性。我的潜意识里是拒绝读散文和小说的,感觉是在浪费时间。我对哲学、概念性东西更感兴趣。但是,有时候我由感而发的感慨却是有着散文诗的风格的。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要沉淀下来,多读读散文、小说和诗歌,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在【输出】表达的时候,才能言之有物、更有温度。不然,文章会无意识地造成“说教”的效果。我记得,曾经有身边的朋友就给我起过一个外号“刘教授”,就是说我一开口就长篇大论,而且是论调十足。
【荐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附思维导图)
秉着 “只字不差的阅读” 的阅读原则,用1个多月的时间将 《精进》 一点一点的精读,做了第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且在阅读完毕的第10天,进行复盘,以此成文,供大家简单阅读以了解这本书。
【思维导图】先奉上 ** (文末有思维导图提取源文件)**
从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像是一本鸡汤。若不是上了排行榜,我是不会发现这本书的。仔细阅读后,发现该书并不是肤浅的鸡汤文,而是采铜**根据研究厉害的人的人生经历,以及结合心理学原理(参考了115本文献),最后从人生的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七个维度,总结出一些可行可操作的方法,来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
我们可以反思检讨自己的生活:
离成为厉害的人到底差在哪里,有多远,我们内心里总是想向一个厉害的人逼近,可是是总有东西阻碍了你止步不前,而一些细小的思维习惯就让你固步自封,看看下面的简要概括,或许你会豁然开朗。
**1、对于人生来说,5年意味着什么? **
5年,是一个典型远期未来的长度,5年规划可以情景化、具体化的构想未来,可以让我们不忽视长期的价值,不倾向于短平快的判断依据。
**2、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
看收益期和收益半衰期,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3、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4、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我们的工作要快,生活要慢,学会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
1、巴拿马的童话故事
小熊和小虎发现河流中一个装满香蕉的箱子上写着“巴拿马”,于是他们就去寻找这个叫巴拿马的地方,问了很多路人,到了巴拿马,结果发现巴拿马就是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
2、做任何事要采用最优原则而非满意原则,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地选择;
3、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4、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选项,找到第三选择发现新的可能
5、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受限,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求“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一个人的内职业生涯是很难改变的。
6、选择太多的时候,精细化思考:纬度分析法;
1、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2、精益创业,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3、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1)思考的三明治模型,”核心思考区”的工作不可中断
(2)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3)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4、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1、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好的学习者,首先向自己提问,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打开新旧知识的通道;
2、不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不但了解,还要知晓;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3、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你能调用的知识有多少?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把知识当做一项技能来操练才能日日精进;
4、将不同的知识相互结合,发生化学作用;
1、大脑需要“断舍离”: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2、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3、有意识的培养简洁的表达方式,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4、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让潜意识为你工作;用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关掉大脑的声音才有新的声音;为生活添加随机和混乱带来灵感;
5、思考也可以有自己的形状:将思维转化为图像,利用画图来发散自己的思维;
6、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周密思考,简单矩阵发现很多思想盲区,利用矩阵,无限穷举,清单等工具在帮助自己扩展思维;
1、转变成长型心智:只要努力就能变得更好;
2、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3、不做“差不多”先生,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4、挑战是设计出来的: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构建个人挑战阶梯
5、首先放弃对兴趣的执念,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学会在努力地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1、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独特资产;
2、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在理论与现实中要进行独立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修正,找到解决方案;
3、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4、坚持内心需要,独立选择去做酷的事情;
【文末福利】***隐藏网址***
看书时 是先阅读完再画思维导图好 还是先画再看好呢
先读后画,边画边整。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首先,你需要归纳,把厚书读薄,其次你需要建立关联,书中个部分内容是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这本书你就不算白看。至于软件,Mindmapper我比较喜欢,自由一些,或者Mindmanager也凑合。这两个都不是免费的,你自己想办法吧。
:star-struck::pencil:不再害怕画思维导图!神仙技巧一秒get!
思维导图是一款简单又实用的结构化逻辑梳理工具,现在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brain::laptop::house:
大家可以选择这一款极简专业的思维导图软件-MindNow,体验超简单的导图绘制方法,小白一秒就能上手!:raising_hands::artist_palette::baby:
操作简单,功能全面,样式丰富,拥有海量模板,超简单的思维导图工具就是它!:thumbs_up::hundred_points::light_bulb:
数学思维导图简单漂亮画法 注意这几点画图不再复杂
1、先把纸张横过来放,这样宽度比较大一些。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心目中的主体形象的中心图像。再用水彩笔尽任意发挥的思路。 2、绘画时,应先从图形中心开始,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枝代表关于的主体的主要思想。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添加无数根线。在每一个分枝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这样,当想到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立刻就会从大脑里跳出来。 3、要善于运用的想象力,改进的思维导图。 比如,可以利用想象,使用大脑思维的要素——图画和图形来改进这幅思维导图。“一幅图画顶一千个词汇”,它能够让节省大量时间和经历,从记录数千词汇的笔记中解放出来!同时,它更容易记忆。要记住:大脑的语言构件便是图像! 在每一个关键词旁边,画一个能够代表它、解释它的图形。使用彩色水笔以及一点儿想象。它不一定非要成为一幅杰作——记住:绘制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绘画能力测验过程! 4、用联想来扩展这幅思维导图。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讲,每一个关键词都会让他想到更多的词。例如:假如写下了“橘子”这个词,就会想到颜色、果汁、维生素C等等。
这位妈妈用思维导图帮孩子克服了拖延症
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又要进入“争分夺秒”的状态,可是面对“睡眼惺忪,思维飘荡,作业拖沓”,完全没有进入状态的孩子们,我想很多爸妈们体内的“洪荒之力”都在不断地蓄积吧。
有家长问我,“面对孩子的磨蹭,我真的很难心平气和,无法做到淡定,中国的家长通常是催促加吼叫,美国的家长是不是也这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想说的是,其实,美国家长在面对孩子磨蹭、“拖延症”时,也很奔溃。我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和学校里一个教育学院的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2016年,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排名全美第一,而我的这个教授朋友所做的研究方向正是“儿童行为与心理”方面的研究。
她这样对我说,“其实,我们成年人按照我们的节奏去要求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放任不管,显然也是不对的。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他们一起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的最好办法!”
并且她向我强调,这个计划一定是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而不是家长一厢情愿地自己去制定。并且要的确“可行”,还不是一味的“好高骛远”。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我总结归纳了一些好的方法,借助现在非常火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你家孩子也能轻松克服拖延!
三步抓紧每天24小时
第一步,我们可以借助Circle Map(圆图)和孩子一起列举出他们一天当中所要做的事情。我简单做了一张图,以供大家参考:
孩子的思维通常是比较发散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想到一出儿,是一出儿”,而很难有全局观。和孩子一起把他们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都用“圆图”的形式列举出来,孩子会发现“哇,原来我每天需要做这么多事情啊!”他们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整体的概念。
第二步,可以用Brace Map(括号图)把这些一天当中都要做的事情列举出来。
第三步,用Flow Map(流程图)把每天的事情用流程的形式画出来。
事事都要抓
可能事事都不行
和孩子一起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家长和孩子耐心地沟通,帮助他们整理思路。计划的执行可以灵活处理,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时间不足的情况,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可以做出取舍。
比如说当天作业太多,可以把看动画片或是玩游戏暂时放弃。周末也不必完全按照平时上学的计划来执行,家长可以和孩子另外制定一张周末的表格,或是在平时的基础上略有调整。做计划的目的在于执行,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实现自我管理。
不断设立最后期限
留足缓冲是关键
除了和孩子一起运用“思维导图”来制定每天的日常计划之外,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还有一起其他的诀窍。
首先是拆分任务。
好多人不愿意执行任务,就是觉得整个工程量太大,或者太麻烦了,而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任务”拆成小任务,就可以有效克服心理障碍。当孩子们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家长们就让孩子将这一任务在清单上狠狠地划掉(这可是个很有成就感的过程!)。走一步,再走一步,不知不觉中,任务就完成了。
第二个诀窍,是不断设立deadline(最后期限)。
一开学,家长和孩子们都会树立一些新目标,比如这学期看多少本书啊等等,但往往到学期结束时,却发现,一个学期除了老师硬性要求的书外,一本也没看,或只是翻了翻就放在一边,没有下文了。
这是因为看书这件事,不像每日家庭作业,有个明确的deadline。像家庭作业,拖也就拖几个小时最多几天,但像看书这样的事一不小心可能会拖一辈子!所以这就需要家长们和孩子一起为自己设立deadline,根据任务的量,把期限设立在几小时之后,几天之后等等;
最后,给自己留一个缓冲。
哈哈,也许这是拖延症患者们最想听到的建议了,不过这确实很重要。如果时间计划制定得太紧,一旦错过就难以继续执行,很可能一拖到底!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小朋友的时间表,非常诧异!他计划很早起牀,然后去跑步,再去背单词,紧接着看多少页书……期间,没有什么缓冲,对自己十分“克扣”,但这样的计划往往最后变得无法实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回到“拖”的状态。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系列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比如说,连续三天都按计划完成,可以多看10分钟动画片或是吃几颗巧克力。连续三天没有按计划完成,则暂时剥夺看动画片的时间,等等。
最后,我还要唠叨几句,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人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解决问题,家长和孩子的问题最终还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
思维导图 | 调出第三个自我,随时做自己的观察者!
上周六樊登读书会上新的《跳出头脑,融入生活》这本书,作者从非常专业的心理学视角,给我们介绍了非常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平和情绪,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当我们把这些方法融入生活,你会发现,生活越来越有光彩,而不再是一地鸡毛!
我就分享两个我感触很深的点——
第一,先认清一个现实:认知融合。
什么意思?我们太容易被别人或自己说成一个样子,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对,认知融合就是这个贴标签,我们太容易被他人,甚至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然后你会发现你活成了这个样子!
家长总是说孩子磨叽,慢慢会发现孩子做什么都越来越慢;我们经常说自己只会干什么什么,你发现最后自己就只能干这个……
贴标签其实就是一种催眠,非常可怕,好的坏的标签都不能贴,说孩子:哇,你好聪明;你好乖……孩子也就以为自己是这样,容易浮躁,孩子就不努力不改变不创新了!
如何摆脱认知融合呢?当然最好的就是,从孩子小的时候,不要轻易贴标签,我们叫做描述事实,不评判、不说教、不比较、不指责。但是樊登老师其实在讲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说着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我们需要刻意练习!
如何做?调动出观察的自我,不断去觉察、审视自己的语言、行为,然后及时作出调整。心理学有一句话,叫做:看见即改变,当我们看见的时候,改变就已经在悄然发生!
第二,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学方法:认知解离。
即随时把自己的思维和所指的分离开,比如你觉得孩子磨叽,当你有这个念头的时候,马上跳出来,站在另一个视角去公正分析:孩子是真的磨叽吗?还是孩子此刻有什么顾虑?有什么困难?……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那个结论好像就不对了!
再说的通俗点,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带着批判性思维,评判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
如何可以让我们做到认知解离?作者给出的方法,我们再熟悉不过:正念练习!随时感受当下,不为过去背负,更不为未来纠结。
我现在开始每天下楼绕院子走一大圈,以前我会听个什么,打发这个走的时间。可是现在,我会不拿手机,什么都不拿去楼下走,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周围人事物的美好,感受自己身体每走一步的状态!走完之后,我就发现,自己的内在会特别的喜悦富足,因为一路上周围的美好事物非常多!
比如昨天晚上,我走着就遇到一群三、四岁的小朋友,玩躲猫猫,太可爱了,还有一个小宝贝跑着直接撞到我身上,哈哈!我是看见他就不看路跑,我刻意停下来,他就撞上我,然后那个小表情把我萌的!要是我拿着手机,我首先周围的一切都会屏蔽,其次我根本不会去关注这一张张可爱的小宝贝的脸!
当然,每天晚上会遇到很多有趣美好的事情,都会注入到我内心,成为我的积极元素。当我们内在积极元素大于消极元素的时候,我们就会越来越阳光自信,勇于创新开拓,积极做事!
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大家,里面很多方法,都是我学习心理学时练习过,并实际应用过的,效果真的是很好!
让我们一起摆脱认知融合,用正念的方法学会认知解离,调出那个观察的自我,随时用批判性思维,不做吃瓜群众,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迎接自己美好的生活吧!
先左脚再右脚思维导图怎么画
1、在纸上或电子设备上绘制一个起始节点,表示中心主题或主要思想。2、从起始节点向左边画一条分支线,代表左脚思维的发散或相关内容。3、从起始节点向右边画一条分支线,代表右脚思维的发散或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大学生实训报告万能模板3000字(实训报告万能模板【五篇】)
2025年2月28日 05:10

端午节图片高清(端午节海报图片手绘简单-怎么制作端午节的海报)
2025年3月13日 23:31

男朋友心里一直有个她还要我接受他心里的那个她?请问您是怎样看待感情的呢,心里有个她这说明什么呢
2024年3月6日 08:40

父亲节手抄报图片大全(关于父亲节的简单手抄报 父亲节手抄报)
2024年4月10日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