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2024-04-05 15:50:05 :39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目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一、古诗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白话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扩展资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少年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我喜欢登上高楼,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

如今我已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愁而又不说愁。想说愁而又不说愁,却说“天气凉爽好一个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注释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hua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 宋朝 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 *** 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 南宋 ,本想与 南宋 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 南宋 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三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 *** 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诗词作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婉约】、【写人】、【少年】、【抒怀】、【愁苦】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

  导读: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 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译文二】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评点】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却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滋味与现在尝尽“愁”滋味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全词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二: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 | 注释 | 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初中古诗文,写人,婉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赏析二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赏析三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译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下面是我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题解】

淳熙八年(1181)底,辛弃疾被人诬以“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百里”,被弹劾落职。次年初,四十三岁的辛弃疾来到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城郊的带湖闲居,时间长达十年。这首词即作于此期间。

词题“书博山道中壁”,表明这首词写在博山山道的岩壁上。博山在上饶附近,风景优美,辛氏在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常往来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了十几首词。

句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层楼”,高楼。

在古典诗词中,登楼与发愁紧紧相连,几乎结成不解之缘。这大概是因为登上高楼,极目远望,茫茫四野,浩浩长天,最容易触动人们的愁肠,引起感慨万千。杜甫《登楼》诗曰“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有“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最为典型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站在幽州高高的楼台上,发出了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楼令人发愁,令人伤心,令人落泪。而这些人之所以触景伤情,或因人生坎坷,世事沧桑,或因漂游在外,思念家乡,或因壮志难酬,寂寞难耐,总之,心底都装着这样那样的“愁”。但年少时的辛弃疾,分明不识“愁”为何物,却偏偏“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原来,他的“爱上层楼”,是为了要写出新的词句,无愁寻愁,强要说愁。

少年人涉世不深,心底事浅,更不懂得人生艰难,即使登楼,也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能有多少浓重的忧愁呢?这愁不过是无根之愁、做作之愁,是故作深沉、无病 *** 的“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人不仅是写年少时的自己,也写出了青春少年常有的特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如今的辛弃疾,尝尽了“愁”的滋味,却不愿再说“愁”了。这时的“愁”,不再是年少强说的“愁”,而是四十多年坎坷人生路上实实在在的“愁”。

辛弃疾自南归以来,始终未能实现其驱除金兵、复国中兴的壮志。不仅如此,由于他来自被金兵占领的北方,南宋统治者一直对他存有戒心,不愿委以重任。此次更遭人诬陷,削职罢官,长期闲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叫他怎能不“愁”?

这“愁”里,有忧国忧民之愁,有抑郁不得志之愁,有知音难觅之愁,有年华将逝一事无成之愁……这些愁重重地压在心口,叫他无从说起。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饱经世事的辛弃疾已经不再说“愁”,只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啊。顽强的他似乎在劝慰自己:既然南归报国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只有去直面一切后果,不论好坏。所有的“愁”都不要再说了,说了只会徒增悲伤。把忧愁压住,也许还能悠闲地体会春暖秋凉、春华秋实。

细细体味,我们还是能读出词中所蕴含的深远的悲凉。“天凉”,正是词人心凉的表现。回忆南归以来,备受猜忌、排挤、冷落,如今不惑之年已过,依然国耻未雪,壮志未酬,词人怎能不心生凉意?“好个秋”,初念起来似乎很轻松,多读几次,就会觉出一股悲凉。

唐人刘禹锡《秋词》言:“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诗歌中,“秋”常常意味着萧瑟、悲凉。诗人们非常偏爱“秋”,尤其是失意的诗人。从战国时期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唐代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从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到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秋”总带着“悲”与“愁”。辛弃疾笔下的“秋”也是这样。“好个秋”并不是说秋风送爽、果实累累、红叶满山的美好,而是秋风萧萧,凉意逼人。

评解

这首词明白如话,却语浅意深。全词通篇写一个“愁”字,以少年时的假愁、闲愁,对比、反衬中年时的真愁、深愁。词人将大半生的人生体验浓缩在这个“愁”字中,感情深沉悲凉,撼人肺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诗篇全文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系列:宋词三百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明白。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著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原因,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能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情,说明还不是那么痛苦,至少能够说出来。真正体会到痛苦时,无论你登高,亦或望远,对着挚友亲朋时也许张张嘴,就只能说出个今年秋天格外凉的话了。古代的文人义士们皆是如此,也许动乱年代报国无门,会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还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诗歌能引起人们乃至当朝统治者的注意警醒,所以去强调痛苦。而当真正绝望的时候,他这「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    而词中技巧的运用上,作者除了处处注意同上下两片进行对比外,着重体现在了两的迭句上: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编辑:admin

更多文章:


平方米与公顷的进率(平方米和公顷的进率是多少)

平方米与公顷的进率(平方米和公顷的进率是多少)

本文目录平方米和公顷的进率是多少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平方米和公顷的进率平方米和公顷的进率是多少你好,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米=0.0001公顷公

2024年4月5日 10:50

青春践行中国梦(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青年要做到哪些方面)

青春践行中国梦(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青年要做到哪些方面)

本文目录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青年要做到哪些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作为青年大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作为青少年,怎么实现中国梦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国梦为什么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作为一

2024年4月26日 13:00

木偶戏打一成语(木偶戏打一成语的答案)

木偶戏打一成语(木偶戏打一成语的答案)

本文目录木偶戏打一成语的答案木偶戏的对应成语下面每句各猜一个成语木偶戏比作什么成语木偶戏猜一成语的答案猜成语 无底洞-( ) 木偶戏-( ) 禁止叫好-(木偶戏打一成语的答案【成语】: 装腔作势【拼音】: zhuāng qiāng zuò

2024年4月25日 11:20

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反思师生关系怎么了?杨帆门事件始末

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反思师生关系怎么了?杨帆门事件始末

本文目录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反思师生关系怎么了杨帆门事件始末泡面吧事件到底是谁的错如何构件和谐的师生关系 杨帆门事件的反思大学英语4第三版读写作文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反思师生关系怎么了媒体报道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杨帆和女学生在课堂上发

2024年6月18日 07:50

请分析一下祥子、虎妞和刘四爷这三个人物的形象?骆驼祥子中刘四爷是虎妞的父亲吗

请分析一下祥子、虎妞和刘四爷这三个人物的形象?骆驼祥子中刘四爷是虎妞的父亲吗

本文目录请分析一下祥子、虎妞和刘四爷这三个人物的形象骆驼祥子中刘四爷是虎妞的父亲吗骆驼祥子中刘四爷为何与虎妞决裂刘四爷为什么不同意祥子和虎妞结婚祥子本不喜欢虎妞,但为什么最后与虎妞结婚刘四爷对祥子和虎妞的态度如何虎妞与刘四爷反目成仇是什么原

2024年3月17日 14:30

思念是我手中的线(思念个性朋友圈说说文案)

思念是我手中的线(思念个性朋友圈说说文案)

本文目录思念个性朋友圈说说文案睹物思人近义词思念是我手中线 歌词有首歌,歌词里有句什么“~~~~对你的思念”的,有谁知道啊,是什么歌曲思念话语思念个性朋友圈说说文案思念个性朋友圈说说文案大全50句精选   清明节,一个人在家,思念过世的父

2024年6月17日 17:50

生于华夏何其有幸(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是谁说)

生于华夏何其有幸(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是谁说)

本文目录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是谁说生于华夏,何其有幸,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怎么回复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是谁说没有明确出处。何其有幸,生于夏,见证百年,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

2024年3月25日 18:20

abac的成语(关于abac的成语)

abac的成语(关于abac的成语)

本文目录关于abac的成语abac式成语四字关于abac的成语关于abac的成语如下:绘声绘影、相亲相爱、倾国倾城、一生一世、没完没了、难兄难弟、美轮美奂、再接再厉、人来人往、如火如荼、绘声绘色、今生今世、自由自在、患得患失、自怨自艾、不卑

2024年6月1日 20:00

我爱学习用英语怎么说?我爱学习,学习不爱我怎么办

我爱学习用英语怎么说?我爱学习,学习不爱我怎么办

本文目录我爱学习用英语怎么说我爱学习,学习不爱我怎么办我爱学习类的名言警句我爱学习的作文“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出自哪里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是什么梗我爱学习作文400字我爱学习用英语怎么说我爱学习:I love learning例句:I

2024年4月22日 07:00

毕业实习报告范文(2022学生工作实习心得报告范文10篇)

毕业实习报告范文(2022学生工作实习心得报告范文10篇)

本文目录2022学生工作实习心得报告范文10篇大学生实习总结与计划1000字怎么写毕业实习报告2020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报告模板2022学生工作实习心得报告范文10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么做能

2024年3月7日 09:30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本文目录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学好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企业文化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什么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什么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

2024年5月18日 16:40

怎样下载个人简历?学信网如何下载简历

怎样下载个人简历?学信网如何下载简历

本文目录怎样下载个人简历学信网如何下载简历怎么从网上下载简历北极星电力招聘网怎么下载制式简历智联招聘网上个人的简历怎么下载下来28套超强空白个人简历模板的txt全集下载地址要一份简历模板中文电子版个人简历下载word格式wps不用会员怎么导

2024年3月8日 15:30

风云际会什么意思(风云际会是什么意思解释)

风云际会什么意思(风云际会是什么意思解释)

本文目录风云际会是什么意思解释风云际会的意思是什么风云际会的意思解释风云际会意思风云际会的意思风云际会是什么意思风云际会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何造句风云际会的意思是什么 风云际会是什么意思风云际会什么意思风云际会是什么意思解释风云际会是

2024年3月8日 04:40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简短(实用))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简短(实用))

本文目录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简短(实用)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简短【12篇】小学教师个人简历自我评价小学教师工作自我评价简短中小学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自我评价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简短(实用)   自我评价在我们生活中用的也越来越多了,它能

2024年4月11日 18:10

演讲与口才读后感(演讲与口才读后感600字)

演讲与口才读后感(演讲与口才读后感600字)

本文目录演讲与口才读后感600字演讲后读后感7篇说话的技巧——《有料》读后感好书分享写作文演讲后读后感优秀8篇大学生演讲与口才读后感1500字《演讲与口才》读后感800字给一篇“演讲与口才”的读后感!一千字左右!演讲与口才读后感600字 演

2024年3月2日 10:50

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2000字)

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2000字)

本文目录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2000字朱自清散文佳句精段及赏析朱自清散文精选中的好词好句朱自清散文精选片段_朱自清散文片段摘抄朱自清散文精选好词佳句朱自清散文佳句精选赏析摘抄名家名篇——朱自清散文精选《正义》朱自清散文写景精彩佳句朱自清散文

2024年3月25日 00:40

又什么又什么组词(又什么又什么怎么组词)

又什么又什么组词(又什么又什么怎么组词)

本文目录又什么又什么怎么组词又啥又啥的组词又什么又什么可以组什么词又什么又什么组词精选200个又什么又什么组词精选又什么又什么组词“又”可以组什么词又什么又什么怎么组词又惊又喜、又香又脆、又大又圆、又哭又闹、又气又恼。1、又惊又喜读音:yò

2024年6月1日 12:10

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本文目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为学生干部,我该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什么是政治素养,包括哪些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情况怎么写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包含哪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区别思想政治素质500字

2024年4月3日 15:00

杜鹃鸟的故事(杜鹃的花语和寓意,有什么传说故事)

杜鹃鸟的故事(杜鹃的花语和寓意,有什么传说故事)

本文目录杜鹃的花语和寓意,有什么传说故事关于杜鹃鸟残忍的故事杜鹃啼血的故事是怎样的杜鹃鸟的传说杜鹃鸟的故事百里杜鹃的爱情故事杜鹃鸟是怎么来的传说杜鹃鸟的故事 有关杜鹃鸟故事讲解【康乐斋丛钞】杜鹃鸟之来源传说故事古籍中之记载关于杜鹃鸟的神话故

2024年5月3日 17:10

饕餮大餐是什么意思 饕餮大餐解释?饕餮大餐褒义还是贬义

饕餮大餐是什么意思 饕餮大餐解释?饕餮大餐褒义还是贬义

本文目录饕餮大餐是什么意思 饕餮大餐解释饕餮大餐褒义还是贬义饕餮大餐什么意思饕餮大餐的意思是什么饕餮大餐什么意思啊饕餮大餐是形容什么饕餮大餐饕餮大餐怎么读饕餮大餐比喻什么意思饕餮大餐是什么意思 饕餮大餐解释1. “饕餮大餐“:指一顿非常丰富

2024年4月15日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