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ppt(猴子捞月故事教案)
本文目录
猴子捞月故事教案
A. 求一个 小班数学 猴子捞月 带说课稿 完整的教案 着急谢谢
设计意图 (一)作品分析 1.说明作品的认知、情感特点。 图画书《猴子捞月》以寓言故事为题材,通过精美的图画、简洁的文字,敲开孩子稚嫩的心门。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井边玩,看到井里有个月亮,于是大叫“月亮掉进井里了”。大猴子听到,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了起来。老猴子也过来看,同样叫了起来。于是大家都认为月亮掉进井里了。他们从树上倒挂着去捞月亮,结果呢,原来月亮一直好好地挂在天上。画面和故事不仅充满幽默的趣味,令人啼笑皆非。 2.作品独特的创作视角。 《猴子捞月》这本图画书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的普通图画书。此书画面精美、写实,充满了立体感,通过折纸、粘贴、撕贴、绘画等多种手法,生动展示了一幕幕猴子捞月亮的忙碌场景以及猴子们的丰富表情。 3.阐述其教育意义。 《猴子捞月》这本书也让孩子在开心好笑之余明白了一个道理:事情并不总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如果不经过调查研究,往往会白忙一场。 (二)幼儿分析 大班幼儿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对于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产生兴趣,能从故事中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他们对所遇到的难题、疑问、困惑也会产生特有的好奇心,大班的孩子已经会使用做小实验的方法解决一部分的难题、疑问和困惑。《猴子捞月》这本故事书正好能满足该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及兴趣,能让幼儿在书中吸收到更多的精华。 (三)设计思路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利用幼儿已有经验进行讨论、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谈话法)第二环节:通过欣赏故事ppt,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主要通过依次观察故事图片、ppt,引导幼儿猜测、分析故事发展,其中也请了幼儿模仿猴子如何捞月亮的动作。(图示法、动作示范法)当欣赏到19页时,教师先设置疑问,并引导幼儿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幼儿明白水中的“月亮”捞不起来的真正原因。(质疑法、实验法)然后完整阅读整个故事。第三环节:幼儿自主阅读图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ppt,学习故事《猴子捞月》,理解故事的内容。 2.能利用实验,得出故事中猴子捞不到月亮的原因。 3.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测及想法。 活动准备 故事ppt、 图片一张(一只小猴子趴井边,发现井里有个月亮)、实验道具(装满一半水的水盆、手电筒) 图书若干本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提问: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你是怎么过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你所看见的月亮是在哪里的? 二、通过欣赏故事ppt,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 1.出示图片(一只小猴子趴井边,发现井里有个月亮),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 师:中秋节的时候,有一只小猴子也出来在井边玩耍,突然它发现井里有个月亮,接下来,它会怎么做呢?(幼儿大胆猜测) 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关于猴子捞月的有趣故事,你们想不想一起来听一听呢? 2.请幼儿欣赏《猴子捞月》故事ppt,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ppt至12页,提问:猴子们在水里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做的?你猜猜它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B. 猴子捞月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人烟稀少的丛林里,生活着五百只猕猴。
一天,猕猴们来到一棵树下专嬉戏,树下有一口井,清属澈的井水倒映着月亮的影子。猕猴头儿看见了,对它的同伴们说:“哎呀,出大事了!月亮掉到水井里去了,我们应当把它救出来,免得世界上每天晚上都是黑沉沉的。”
猕猴们在一起商量说:“是啊!然而井这么深,月亮在井底,怎样才能把它救出来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猕猴头儿说:“这样吧!我抓住树枝,你们捉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这样就可以捞出月亮了。”
猕猴们都说这个主意好。于是,猕猴头儿就抓住树枝,然后猴子们一个捉住一个的尾巴,挂成了一长串。眼看就要接近水面了,可是,由于连成一串的猕猴太重,树枝承受不了,“喀嚓”一声折断了,所有的猕猴都掉进了井中。
看问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为了一个虚幻的目标而执著追求,即使办法再高明,也不过是徒劳无功的愚蠢之举。
C. 猴子捞月的故事
从前有五百只猕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树下时,看见树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现。这时猕猴的首领见此月影,对众猴伴说道: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应当一同捞出它,不要让世间的长夜变得黑暗。大家一起议论有什么办法能捞出它来。
之后猕猴首领想出了办法:我抓住树枝,你抓住我尾巴。经过许多手脚相连接,就可以捞出它。于是众猕猴就按照首领的建议执行。但是,因为树脆弱枝折断,所有的猕猴跌落井水中。现如今,人们常用这则典故来告诫:如果庸人自扰,难免会招致灾祸。
(3)猴子捞月故事教案扩展阅读
猴子捞月的故事出自《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本书为一切佛经之索引。系道世根据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而编集,具有佛教网络全书之性质。猴子捞月的出处《愚戆篇》是全书的第五十三卷,主要述说愚痴者打蛇、打蝇、救目、妒影、分衣等种种寓言故事。
1981年的剪纸动画《猴子捞月》时长10分钟,堪称上世纪80年代皮影动画的巅峰之作。本片根据民间童话《猴子捞月》改编,由周克勤担任导演,凌纾任编剧,讲述了一群贪心的猴子发现月亮想把它占为己有,用了各种方式都没实现的故事。
本片的创作手法取自中国传统剪纸技法,色彩明亮饱满,导演周克勤采用了简单、明快的样式格调和具有中国民间水墨拉毛的猴子造型。
D. 猴子捞月的这个故事寓意是什么
启示:这群猴子太傻了, 竟干出如此不切实际的事。然而世上也有类似的人,他们凭幻想办事,其结果能不与猴子一样吗?
典出《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过去有一个伽师国,国内有一座波罗柰城。在城郊人迹稀少的森林中,生存着数百只猴子。一天晚上,这群猴嬉戏着来到了一口井旁。不知是哪只猴子先发现月影在井中一晃一晃,便大吃一惊:“不好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一只年长的猴子一听,赶过来看了看井中的月亮,
便对同伴们说:“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把它捞上来,免得叫世界上每个夜晚都黑沉沉的。”可怎么才能捞出月亮呢?那只年长的猴子一拍脑壳:“有办法了,我攀在树枝上,你们拽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了。”
于是,那群猴便一个接一个,连成了一长串。可没想到连在一起的猴群太重了,树枝承受不住,在猴子快接近水面时“咔嚓”一声折断了,这群猴都掉到了井里。现如今,人们常用这则典故来告诫,如果庸人自扰,难免会招致灾祸。
(4)猴子捞月故事教案扩展阅读:
古文(井中捞月)
昔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曰:"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译文:从前有五百只猕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树下.树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现.这时猕猴的首领见此月影,对众猴伴说道"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应当一同捞出它,不要让世间的长夜变得黑暗。大家一起议论道:说说有什么办法能捞出它来?
这时猕猴首领说:我知道捞出它的法子。我抓住树枝,你抓住我尾巴。经过许多手脚相连接,就可以捞出它。这时众猕猴,就按照首领的话,许多手脚相连接。树脆弱枝折断,所有的猕猴跌落井水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猴子捞月
E. 故事盒猴子捞月教育目的
不要奢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现实,不要幻想,社会需要现实,是残酷的。 第二种,猴子们勇于探索,会团结一心。
F. 儿童故事猴子捞月亮文字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6)猴子捞月故事教案扩展阅读:
《猴子捞月亮》是2011年7月1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晓曦。这本书将故事与涂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的讲述了猴子捞月的儿童故事。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不能像猴子那样不切实际,自作聪明,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通篇看起来,本片只是一部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动画短片罢了。儿童时期,人们皆会对星空及月亮有着美好的想象。登月,也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小猴们的摘月亮、捞月亮过程中的兴奋,以及月亮破碎后的流出的泪水,都是儿童的真实情状。
虽然猴子的愚蠢,被世人嘲笑到现在,可是,我却深深的被猴子,敢于追求美好事物的勇气而折服了,尽管,最终猴子什么都没有捞到,可是,那个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可以值得猴子好好回忆的,毕竟已经努力过,就算结局不尽如人意。也不会有所遗憾了
拓展阅读:关于猴子捞月亮的作文
有一只小猴子到水边去喝水,发现水面上有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小猴子赶紧召唤其他的小猴子来看,月亮怎么掉到水里去了?于是小猴子们决定把月亮捞起来。
猴爷爷爬到树上,用尾巴倒吊在树枝上,伸手去捞月亮,可是太远了,够不着。
于是第二只小猴子也爬到树上,让猴爷爷抓住它的脚,伸手去捞月亮,可是还是太远了,够不着。
于是第三只小猴子也爬到树上,让第二只小猴子抓住它的脚,伸手去捞月亮,可是还是太远了,够不着。
于是第四只小猴子也爬到树上,让第三只小猴子抓住它的脚,伸手去捞月亮,可是还是太远了,够不着。
于是第五只小猴子也爬到树上,让第四只小猴子抓住它的脚,伸手去捞月亮,可是还是太远了,够不着。
......
......
一般讲到第六只或第七只小猴子,乐乐就慢慢的闭上眼睛,睡着了。
于是,这些小猴子,就天天晚上捞月亮。
妈妈讲的,和书上的版本肯定不一样,好在,她只听过我讲的,也没比较。关键在于,这样不停的重复一个句式,哄睡觉的效果太好了。
有一次,讲到第十只小猴子还没有睡着,睁着黑眼睛盯着妈妈。好吧,妈妈请出猫头鹰大叔。
最后一只最小的小猴子伸手够到了月亮,它使劲一捞,月亮被打碎了,小猴子一下子着急起来,月亮碎了,怎么办呢?(这时乐乐也紧张的摊开两只小手:月亮碎了,可怎么办呢?好像她就是那只闯祸的小猴子)
猫头鹰大叔问:小猴子们,你们在干什么呀?
小猴子们说:月亮掉到水里去了,我们正在捞月亮呀。
猫头鹰大叔指着天上说:月亮不是好好的挂在天上么?
小猴子们抬头一看,果然,天上挂着一轮又圆又大的黄色的月亮。
乐乐满意的闭上眼睛,一秒钟之内,睡着了。
G. 幼儿园大一班故事会猴子捞月
1、故事简介 从前有五百只猕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树下.树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现.这时猕猴的首领见此月影,对众猴伴说道&uot;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应当一同捞出它,不要让世间的长夜变得黑暗。大家一起议论道:说说有什么办法能捞出它来?这时猕猴首领说:我知道捞出它的法子。我抓住树枝,你抓住我尾巴。经过许多手脚相连接,就可以捞出它。这时众猕猴,就按照首领的话,许多手脚相连接。树脆弱枝折断,所有的猕猴跌落井水中。 2、古文 昔有五百猕猴,林中。俱至大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曰:&uot;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3、出处:《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 过去有一个伽师国,国内有一座波罗柰城。在城郊人迹稀少的森林中,生存着数百只猴子。一天晚上,这猴嬉戏着来到了一口井旁。不知是哪只猴子先发现月影在井中一晃一晃,便大吃一惊:“不好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一只年长的猴子一听,赶过来看了看井中的月亮,便对同伴们说:“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把它捞上来,免得叫世界上每个夜晚都黑沉沉的。”可怎么才能捞出月亮呢?那只年长的猴子一拍脑壳:“有办法了,我攀在树枝上,你们拽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了。”于是,那猴便一个接一个,连成了一长串。可没想到连在一起的猴太重了,树枝承受不住,在猴子快接近水面时“咔嚓”一声折断了,这猴都掉到了井里。现如今,人们常用这则典故来告诫,如果庸人自扰,难免会招致灾祸。
H. 猴子捞月的故事简介
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领头的大猴子看见空中挂着一个圆圆的月亮,就想把它摘下来。大猴子一声唿哨,一群猴子就跟着它跑到一个最高的山峰。它们一个叠一个搭成一座“猴梯”,最小的猴子爬上顶端去摘月亮,它拼命往前抓,“猴梯”摇摇晃晃失去平衡,从山顶上摔下来,有的落在树上,有的掉进草丛,有的跌入水中。
月亮没有摘到,大家垂头丧气。两只小猴在崖边东张西望,无意中看见下面水潭里也有一个月亮。大猴子十分高兴,一声唿哨,把群猴集合起来。因为山崖离水面太高,猴子们只好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脚,拉成一长串,挂到水面。它们还找来了葫芦瓢,传到最下面那只小猴。它盛了一瓢水就把“月亮”捞在瓢中。
大家兴高采烈,围着“月亮”跳舞。一只贪心的小猴抢走“月亮”,于是你争我夺,把一瓢水泼在地上,“月亮”没有了。抬头一看,月亮依旧挂在空中。大家面面相觑,困惑不解。
(8)猴子捞月故事教案扩展阅读:
古文(井中捞月)
昔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曰:"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出自《文言文启蒙读本》
译文
从前有五百只猕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树下。树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现。这时猕猴的首领见此月影,对众猴伴说道"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应当一同捞出它,不要让世间的长夜变得黑暗。大家一起议论道:说说有什么办法能捞出它来?
这时猕猴首领说:我知道捞出它的法子。我抓住树枝,你抓住我尾巴。经过许多手脚相连接,就可以捞出它。这时众猕猴,就按照首领的话,许多手脚相连接。树脆弱枝折断,所有的猕猴跌落井水中。
分享:姜树华老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做法
整本书阅读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计划与推进,要让整本书阅读课堂成为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引擎”与“动力”。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落实: 导读,要导阅读的“航向”。 导读的首要目的当然是激发阅读兴致,让学生拿起书来,开启阅读。但除了教师选择相关内容读给学生听,也可由学生推荐曾经读过的片段来读给大家听,还可由学生看到书名,提出最想听到的情节内容,做到有需求的听读。关于书籍的相关介绍,可以整理成一个“资料袋”,让学生“自取”获得,多一些自主权,无需程式化地逐一看过,尤其在有了一定阅读基础的中高年段,也可用相关影片片段、音画作品作为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媒介。 当然,只做到外在的激趣导读还是不够的,一本书会有它的创作背景、文体风格、语言风格等,在导读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有所感知,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得以体验。笔者曾就《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做过尝试:从“第一印象”“第一感觉”“第一体悟”三个角度入手,分别让学生从画家视角、作家文笔、慈善心肠三个方面感知。“画家视角”旨在让学生感知作家冯骥才遴选了有特点、有代表的题材对象;“作家文笔”旨在让学生感知冯骥才小说的“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津味儿”言语风格;“慈善心肠”旨在让学生感知作家写作的群体对象,把笔触指向了社会底层,这是作家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悲悯情怀。这堂课尝试从“创作对象”“创作手法”“创作主旨”三个角度,引发学生的阅读冲动,使得整本书阅读有了教学指导的关照,从而走出了由简单好奇为支撑的浅表阅读。 助读,要助阅读的“沉潜”。 笔者认为,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整本书阅读本质上是可以精读的。精读“一本”,习得阅读的多方技能,从而有助实现“多本”阅读的目的。由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这本书”阅读就可以是多次的,读读,说说,再读读,再说说,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教者有计划地引导阅读交流,梳理阅读收获,总结阅读方法,提出阅读新目标。一般情形下,阅读推进由2-3节课构成,阅读方能不断渐进深入。《西游记》是五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不妨聚焦“成长”母题,尝试分别就“取经成员的蜕变”“取经成功的秘诀”“取经途中的感动”等话题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逐次安排专题助读讨论。以“取经途中的感动”为例,可以聚焦孙悟空的“三离三回”,探寻他离开的原因和返回的理由,感知孙悟空对师父唐僧的情感变化,进而聚焦孙悟空的“四次落泪”,探寻每次流泪背后的真正原因,感受不同寻常、与日俱增的师徒情。这些话题,学生们很乐意发表观点,且能结合文本内容阐发,从而不知不觉间走向了深度阅读。这般助读,带着挑战的刺激、高亢的兴致、研究的氛围,伴随着对话的展开走向了文本的深处、心灵的深处、阅读的深处 。 赏读,要赏阅读的“沸点”。 赏读,顾名思义就是对作品进行品鉴与欣赏。教学中,可结合内容主题、表达方式、阅读感悟,选择话题进行品赏。建议首先由学生提出“发现点”或“兴趣点”,结合执教者的设计方向选定品赏话题,也可由执教者提供相关“品赏点”,由学生自行设计丰富的展示方式,如朗诵、讲述、表演,甚至借助学生准备的海报、手抄报、PPT、读后感等材料,进行品赏交流。品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阅读“获得”得到展示,遇见“对话”,从而更好地完善阅读视角,形成整本书阅读的好习惯。《俗世奇人》经过导读、助读阶段,进入赏读阶段,让学生自主提出讨论话题。于是有人提议讨论“那个俗世”,也有提议应该讨论“一组奇人”,还有人提议应该讨论“绝活描写”……多个话题中,再斟酌哪个话题最值得讨论,于是聚焦到“奇”字,因为这个话题能包涵其他话题的应有之意。首先交流“奇”的角度:技艺之奇、经历之奇、想法之奇、性格之奇。比如,“华大夫不认人脸,只认人牙”“张大力身强力蛮,能举起青石大锁”这些是“技艺之奇”;“绝盗事件”“文混混刘道元活出殡”这些是“经历之奇”;“青云楼主为字画被不懂的外国人欣赏而沾沾自喜”“背头杨女生学男人剪发”这些是“想法之奇”;“好嘴杨巴凭借嘴皮子功夫便化险为夷”“义结小杨月楼的李金鳌义薄云天,认为钱再多经不住花而交情使不完”这些是“性格之奇”。课堂上,《俗世奇人》整本书不是被“翻烂了”,而是被“说透了”。教者顺着课堂高潮一推:给他们分别来段颁奖词——“最牛手艺”“最灵嘴巴”“最邪门道”“最讽点子”“最怪癖好”……一个个小人物在妙趣横生,甚至荒诞传奇的故事之下活了过来,讨论后,学生一起读——“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这堂课就这样一直“沸腾”到下课。想必这节课后,能在学生心底泛起涟漪的,绝不仅仅是津门的奇人轶事、市井的声色犬马,更会有对“传奇”一词深切的体悟与回味。这便是这节赏读课带给学生阅读思维上提升的深远意义。 审读,要审阅读的“向度”。 审读,这个提法并不多,笔者认为特有必要,这是涉及学生阅读中思辨习惯形成的重要环节或课型。任何人读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作品的主题,还是情节或内容,都会是有别于作者构思的读者构想。交流出来,就构成了对一部作品的多个角度的品读。审读环节与助读、赏读等没有冲突,而是一种补充,一种超越。在助读专题中,审读可以助推学生阅读探索的深度;在赏读专题中,审读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度品读的习惯。缺乏有意识地组织整本书阅读审读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阅读时曾有的一丝批判意识“一闪而过”,再难回来。也许你会说审读在低年级段不适宜吧?非也。整本书阅读绘本《猴子捞月》,执教者提出话题:“猴子一直被人嘲笑,大家认为呢?”于是充满童心与爱心的二年级小朋友们,纷纷发表看法谈猴子们身上有什么可吸取、可借鉴之处。执教者随之就“猴子捞月的行为怎么样”让大家发表看法。学生们乐此不疲,有的说“猴子利用自身长处倒挂在树上”“大家很快行动,因为这样子做也很方便”,有的说“猴子团队精神很强,值得点赞”,也有的说“这样做是很有危险的”,还有的说“办法再好,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因为井里根本就没有月亮”……一个话题,大家基于文本内容、生活经验和生活认知侃侃而谈。审辨阅读无论年段,无论文本,只要话题合适,多个角度的讨论场景就会出现。经过多次讨论,整本书的审读会让学生们逐渐明白:评论任何事项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观照,不是一元的,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方式,应该是多元的。
更多文章:
运动会加油宣言(3句~5句,别太多)要是五(2)班的?争健体章宣言怎么写
2024年4月6日 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