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是什么意思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什么意思
- 强说愁为赋新词强说愁
- 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 “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那首诗整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 “少年不知愁滋味,____为赋新词强说愁”
-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解释是什么
-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下一句是什么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哪里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是什么意思
原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释义: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原文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扩展资料: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什么意思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什么意思:在我年轻的时候,一点也不知道忧愁是怎样的滋味,却偏偏为了作些新诗新词,而强说自己忧愁。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如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4)“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6)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休,停止。
作品简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稼轩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辛弃疾词风格悲壮激烈,为豪放词派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古人辑录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录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强说愁为赋新词强说愁
强说愁为赋新词强说愁介绍如下:
“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名句,诗中意为:为写一首新词而硬是描绘愁苦的意境,今释义为勉强做不合时宜的事。
原文为: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却爱去文人墨客聚集的酒楼。
喜欢到文人墨客聚集的酒楼,为写一首新词而硬是描绘愁苦的意境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将这种忧愁描绘出来却又不知道怎枝袭肢么说,
不知怎么说起,踯躅良久,最后却说了句完全不相干的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猛世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禅昌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百度汉语作者: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翻译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翻译赏析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翻译赏析文章“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译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文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人在年少的时候还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却为了写出新词,硬要说自己心中忧愁。这句诗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诗 辛弃疾〔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写于诗人带湖闲居期间,全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报国无路的痛苦心境,也批评南宋朝廷的毫无作为。全词构思新巧,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时间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期间,大约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当时诗人闲居带湖时。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时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那首诗整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出自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词牌名。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层楼:高楼。识尽:深深懂得。 ④强(qiang三声)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 ⑤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却没有说。
“少年不知愁滋味,____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南宋词人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扩展资料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解释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解释: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诗词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本名:辛弃疾。别称:辛忠敏。字号: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卜算子修竹翠罗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详细介绍: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文点此查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详细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三、注解强:勉强地,硬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停止。四、译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五、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六、辛弃疾其他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鹧鸪天》、《青玉案元夕》。相同朝代的诗歌《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详细信息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下一句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的大意是:
少年的时候,还不懂得什么是忧愁的感觉,只知道爬上高楼,为了写出新的诗词,就勉强说出自己很忧愁。
等到真正体验过人生的苦难和痛苦后,想要说出心中的苦闷和忧虑时,却发现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了。只能感叹,原来秋天的凉意是这样的好啊。
这首词描绘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愁绪的理解和认识的变化。开始时,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往往会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看作是人生的忧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人会逐渐理解到人生的真谛,知道哪些是真正需要忧虑的事情,哪些是可以放下的。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哪里
出自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也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本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还应该说明,本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更多文章:
论文的摘要格式是什么空两格写还是顶格写?论文英文摘要格式字体
2024年2月28日 00:40
骄傲的孔雀歌词 骄傲的孔雀歌词是什么?骄傲的孔雀优秀作文500字
2024年6月3日 14:50
如果说这就是爱(求一首歌名 你想要自由,我给你自由 还有句就是 如果说这就是爱情,我宁愿去流浪 不是张靓颖的那歌)
2024年2月27日 07:10
安全生产的三个责任是哪三个责任?“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的含义
2024年4月28日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