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的作者是谁()?大国的兴衰
本文目录
- 《大国的兴衰》的作者是谁()
- 大国的兴衰
- 能不能适应什么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
- 影响大国兴衰的因素
- 大国兴衰的根源
- 大国的兴衰有哪些主要内容
- 大国兴衰更替的原因
- 名家对大国的兴衰的评价
- 从大国兴衰过程中我国可以吸取哪些经验
《大国的兴衰》的作者是谁()
《大国的兴衰》的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他并不孜孜于追求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也不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但是,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是现实主义者多过理想主义者。
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有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就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国”的历史责任。
如果中国有机会在21世纪成为最后的大国,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崛起”,而且是一种“复兴”。中国与英国和美国不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
中国最近的一次沉沦不过是19世纪的事。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也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
大国的兴衰
20历本 杨清凤 《大国的兴衰》是美国作家保罗·肯尼迪所著的。一书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各大国的兴衰历史,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这书中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近代前到2000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兴衰过程,以及在兴衰过程中,对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在本书里作者多次将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视为大国兴衰的基本原因,还有国家内部的存在单一或者主导民族和文明以及地势优势等。《大国的兴衰》这本书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就像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对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述,从经济角度出发,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也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战乱不断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持续不断,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而曾经属于西班牙和荷兰的演出,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ニ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意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这场历史大剧的发展。在正本书中,作者无论是在对西方兴起的描述,还是在对两级世界形成和走向的评论,都贯穿着同一个思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尤为重要。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得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先辈们已经把宝剑铸好,而我们这一代的少年,就是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本领使祖国强大、人民富裕、生活安定,用自己的能力握紧手中的宝剑,让其更加锋利。
能不能适应什么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
能不能适应和引领数字化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
网信工作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当今世界,从没有任何事物像互联网这样,辐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影响程度之深无可比拟,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世界各大国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围绕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制网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世界权力图谱因信息化而被重新绘制,互联网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主要内容
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互联网,加强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必须下大力气把核心技术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并打造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为网络强国建设打下扎实根基。
影响大国兴衰的因素
影响大国兴衰的因素如下:
1、经济因素
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国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越强大,那么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越强大,那么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政治稳定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合理,政治不稳定,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3、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那么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文化交流是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4、科技因素
科技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越高,那么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5、军事因素
军事实力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越强大,那么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现代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事实力的强弱已经不再是国家之间军事冲突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是军事实力依然是国家之间相互威慑和对抗的重要手段。
大国兴衰的根源
从中国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由兴旺到衰落.往往都经历三代以上.第一代是开国皇帝.第二代是建国皇帝.第三代或三代以上很可能就是亡国皇帝.原因什么都有.但几乎都是一个根源:没有忧患意识.开国皇帝都知道江山打下来不容易.建国皇帝虽然暂时没有战争.但是维持战后环境和民众都是困难的.只要处在一个忧患的时期.有一个忧患意识.别国或反动分子就没有机会.于是.到了后来.国家建立了.人民稳定了.领导层每天没有事情做.没有危机感.不思进取.整天以享乐为主.并开始膨胀私心.贪污受贿.吃上拿下.克扣民财...由此:内政混乱停止.导致了民不聊生.导致了军事懈怠.导致了外交失援.犹如一个气球满身是洞...再也吹不起来了...于是...国家衰败了...
大国的兴衰有哪些主要内容
《大国的兴衰》内容精要:自16世纪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美国等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从长远看有着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全书围绕着这一论点层层展开。
第一编《前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共三章,主要分析前工业社会世界的战略和经济。
第一章的主题是考察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与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一样,肯尼迪将近代世界的上限定在1500年,这是因为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塑造了近代世界。他认为,在1500年前后,世界上存在着明朝中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德川幕府及中西欧诸国等六大文明中心,它们都处在大致相似的发展阶段。通过对这六大文明中心的历史考察和分析,肯尼迪指出:“有一种主要由经济和技术进步所引起和驱动的机制,虽然这种发展总是同其他可变因素,例如社会结构、地理和偶然事件发生交互作用;要理解世界政治的进程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物质和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不是人物的更换或外交和政治的短期变化;实力是一种相对的事物,只有通过各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经常比较才能加以描述和衡量。”在16世纪初,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欧洲将会超过其他诸力量中心。所不同的是,东方诸帝国受到集权制度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受到集权制度的限制。
第二章着重分析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争霸历史。作者认为:“欧洲能在经济、军事方面雄踞世界之首,亦得益于16世纪欧洲内部的权力斗争。”他以1500年为界,此前100年的战争主要是地方性的,而此后150年的战争则主要是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
第三章论述1660~1815年间列强的纷争,着重分析财政、地理等因素与战争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欧洲列国之间的多种体制的形成。在这种短暂多变且又比较松散的联盟体系中,各国不再为跨国利益或宗教信仰而战,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决断日益受“国家利益”所制约。此时,西班牙、荷兰、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相继沦为二等强国,法国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继续保持一流强国的地位。在大陆两侧,英国和俄国分别成为海洋帝国和大陆帝国;在中欧,普鲁士励精图治,悄然崛起,跻身于一流大国的行列。“欧洲列强体系开始变成五大国——法、奥、普、英、俄——以及一些诸如萨伏依一类的小国和像西班牙那样正在衰落的国家体系。”
第二编《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论述19世纪列强的工业化进程和力量对比,以及1900年之后随着全球范围力量平衡的变化而出现的中等强国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和两级世界的形成。
第四章着重分析工业化及列强的力量对比。肯尼迪首先指出,181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国际体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其二是欧美国家对不发达民族的征服战争加剧;其三是工业革命所引起的一系列技术上的进步影响到军事工业和战争形式。因此,在前工业化时代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战时财政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
第五章叙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和传播,国际力量均衡开始发生变化,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存在的国际协作体制——相对稳定的欧洲五头政治——逐步趋于解体。
在这一时期,技术发展的步伐与不均匀的增长率使国际体系较19世纪中叶更为复杂动荡,而力量对比的变化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动荡,甚至直接导致战争。
在第六章中,作者指出,自1900年以后的50年间,国际力量平衡的主要变化可以说是一个“两极世界的来临”。尽管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大国,但它难以摆脱其外交传统的束缚。随着威尔逊理想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受挫,美国在战后又重新退回到相对的外交孤立主义状态之中。俄国在十月革命后所建立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对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保持警惕,它的自我封闭成为自我保护的手段。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迅速地向一个超级工业大国过渡。这一状况造成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是以英国和法国为中心,但这一国际体系显然与经济实力的分布不相吻合。因此,在20世纪20~30年代便出现了“现存的中等强国”(英、法)受到“复兴的中等强国”(德、意、日)的挑战的局面,于是新的战争策源地便告形成。
第三编《当代和未来》:《当代和未来》包括第七、八章。
第七章论述了1943~1980年间两级世界中的稳定与变化。作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力量的对比已完全不同于战前: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昔日的大国已黯然失色;德国、日本称霸欧洲和远东太平洋的企图也烟消云散;大英帝国正面临衰落;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构成了世界的两级。国际格局已从一个体系过渡到另一个体系。随着核时代的到来及长距离投射系统的构建,超级大国的地位更为加强,世界在战略上和政治上已从传统的多极世界变成了两极世界。在这样的格局中,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突出。东西方冷战的缘起,即具有意识形态分立的性质。
第八章着重阐述了存在于当今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美、苏、中、日、西欧)之间的与军事平衡和生产平衡不相一致的态势,分析了各自的潜力、前景和困难。作者首先对五个世纪以来大国的兴衰作了简要的回顾,由此提出了该书的两个主要论点:一是世界上有一种变革的动力,这个动力主要由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所驱动,它对社会的结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和各个国家和帝国的地位都产生影响;二是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对于国家体系中许多成员国相对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都产生了决定性的长期的影响。
在全书最后的结论中,肯尼迪指出,国际平衡正在发生重大转移,也许会加快步伐。
大国兴衰更替的原因
大国崛起
自从在历史课上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就深深地被这部纪录片吸引住了。
这部篇子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看了这部纪录片,就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可悲的闭关锁国的政策。
正是中国传统的自闭,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在了强国的后面,而且是一溃千里。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朝的康熙,乾隆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
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
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特点,靠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大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有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部事实纪录片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
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
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国家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的世界性大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
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占尽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 *** 却依旧落后。
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镜鉴,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名家对大国的兴衰的评价
对于大国的兴衰的解释有很多,但都大同小异。归根结底,可以这么说: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过于频繁地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相对衰退落后,导致世界中心的转移。《大国的兴衰》是一部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著作。作者保罗·肯尼迪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保罗·肯尼迪与其他的历史学家一样, 肯尼迪反对那种宣扬“经济决定一切” 的唯经济论观点,但是他同样坚定地认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在序言和文章的后记部分,保罗·肯尼迪都写到:“本书的主要论点是,世界上存在一种促进变化的原动力,它主要是受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推动,进而影响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每个国家和帝国的地位。”我们很容易能够发现,各国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速度因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并不一致,致使全球经济的平衡不断地被打破,一些国家崛起的同时又有另一些国家走向衰落,比如开辟了新航路的葡萄牙与西班牙、靠海上贸易称霸一时的荷兰、凭借工业革命崛起的英国,等等,一个衰落,一个崛起,其实本质来说,这就是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大国兴衰的历史不会停止,而是在这个科学与生产力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转变会变得更快。“在世界事务中,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会一成不变”,这种变化的特征已逐渐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不过,在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中,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些相对拥有更多的“地理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国家的实力和地位将显得比较稳定,因为以较多经济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可以避免出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在社会历史的转折时期会因一些特殊因素而产生大起大落。作者在书中用很多的史实,他用史实告诉我们,处于世界经济巅峰的大国之中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通过扬长避短,追求本国经济特色的方法取得成功的,通过历史记载,我们也不难发现若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的本质被削弱,则无论这种因素因什么产生,这个国家都不能逃脱衰败的命运。航海时代对于世界霸权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在更替,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政治方面的变革。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欧洲各国的收益便有很大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有着不愚蠢的统治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一度成为海上霸主,荷兰更是成为了世界的贸易中心。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机以及与其紧密相连一些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如英国。一些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进一步的发展经济的同事,他需要更强的相对应的军事力量,他们便开始扩充军备,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舰队。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国家更进一步的发展,而是大量军备扩充,纵观历史,该国国力很可能被大大的削弱。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抵消了,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相对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然而,清末,列强们却在中国尝到了甜头,可悲可叹。自16世纪欧洲各国崛起,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目前的美国等第大国的兴衰史,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以及军事力量之间,其实是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于书中的内容,第一章的论述为以后各章做了一些铺垫,先写了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中西欧各国这些当时的“权势中心”的长处和弱点。第二章的主要写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虽然拥有大量资源,但是在多次对外战争中使版图扩展过大,战线拉得过长,然而自己渐渐衰落的经济水平无法支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同事,其他欧洲国家在这些长期战争中也损失颇大,但它们依然想哈布斯堡王朝更好地保持了物资资源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平衡。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是写发生于1660—1815年的大的战争。在这个战争频发的时期,西班牙、荷兰等以前的强国正沦为二流国家;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5个主要大国脱颖而出,逐渐主宰了18世纪欧洲,并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的联盟战争,但是这些联盟的成员变化很快。本书最后两章所写的是两极世界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世界都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极。两极世界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冷战。美苏这两个属于超级大国的地位,由于出现了核武器及其远程投射系统而似乎又得到了加强。很明显,这一时期的战略格局已完全不同于20世纪初期,更不用说19世纪初了。保守与开放其实本书中也不乏中国的身影,如他所说,中国,作为一个中古时期,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大国,中国却是离大国的地位远了很多,最后竟然从天朝上过沦为任由列强侮辱践踏肆意欺凌的弱国、落后之国,其间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作者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致使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保存,而西方思想的解放使得科技大力发展,西欧各国间更是有激烈的竞争并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竞技的机会。作者肯定了对外开放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性,中国的闭关锁国则是血的教训。同时,一个国家自身的改革与自我完善其实也是挺重要的,在开放的同时保持本心,坚持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极其激烈的今天得到更多的利益。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到,没有哪个国家能保持兴盛不衰。充满了竞争的世界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止的长河,充满了起起伏伏,更替前行和后浪推前浪。然而正是在这种互相追赶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才充满了活力,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的前进。读史,丰富自己的思维,吸取前人的教训,这是我们应做的。作者介绍李登 ,2016级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我还是蛮和蔼的。我最喜欢的是二次元,把我当一个死宅也是可以的。当然,除此以外,我非常喜欢看和历史有关的东西,百家讲坛和纪录片是我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历史真的十分有趣,每个伟人的经历都十分传奇,跌宕起伏,读历史,真的会像读小说一样令深深着迷。
从大国兴衰过程中我国可以吸取哪些经验
首先,必须构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纵观中国历史,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时,经济和社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力受到严重的阻碍,那一定的是生产关系发生了问题。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需知,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大唐盛世”。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现在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二,必须保持开放和自信。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开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闭关保守必然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任何国家无论曾经有过多么灿烂的经济和文化,也不能够依靠吃老本度日,必须依靠开放和创新。其三,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的确是一句警世名言。这是被历史上许多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历史已经证明,并将不断证明,一个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国家,才能够不断强大。一个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才是永远不可战胜的民族。而满足于阶段性成果,满足于现状,不愿艰苦奋斗,沉溺于歌舞升平风花雪月而不思进取,就必然会成为“乐不思蜀”的蜀国后主刘阿斗,最终江山破碎,在“安乐”中成为亡国奴。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但我们永远不能够满足现状沾沾自喜,永远不能够丢弃我们的“忧患意识”。我们必须始终具备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让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延续目前来之不易的“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才能够最终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有这样,我们这一代人,才能够上不愧对我们的先祖,下不愧对我们的后人。
更多文章:
郑振峰的海燕与高尔基海燕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区别?郑振铎的(海燕)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年4月4日 13:20
世界人口日主题(2011年7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是( )A.“面对70亿人的世界”)
2024年4月30日 08:50
读实践论有感(求一篇2000字的《实践论》读后感,不要网上复制粘贴的,谢谢了啊,亲,(*^__^*) 嘻嘻)
2024年4月6日 19:50
那位说说预防与保健的区别:?医院预防保健科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2024年5月15日 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