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 河水”的译文?《昆仑记》许诺晨写的那个,讲的是什么谢谢了
本文目录
- “水经注 · 河水”的译文
- 《昆仑记》许诺晨写的那个,讲的是什么谢谢了
- 水经注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 昆仑墟最详尽有较有可能的一切情况
- 《昆仑记》txt全集下载
- 文言文《水经注河水》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文言文
“水经注 · 河水”的译文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 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 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 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 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 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武西北 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 千余里,此五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 (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 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山,此盖亦变称之 非,必脱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云 云,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 (守敬按:郭璞《注》,里,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 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沈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 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故洪颐 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 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 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 并言之。)合七千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国图》(守敬按: 《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 典》边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 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 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 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晋国正西 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 圣人、仙人之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赵同,戴改。)经记 绵褫,(朱经作迳,《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褫字不误。《易 ·讼卦》疏云,三见褫脱。盖褫有脱义,言纪记岁远褫脱耳。《巨洋水注》云, 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 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 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 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 勃氏曲为解说,谓经记绵褫,或等亥豕之讹,水 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敢质言之也。) 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一
《昆仑记》许诺晨写的那个,讲的是什么谢谢了
中国古代的故事,昆仑山上的神仙,文笔超级好,我一晚上看完的~~~~强烈推荐
英俊少年时时安投入昆仑门下,成了龙哲上神的徒弟,结识了8位来头了不得的同门,并渐渐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引出500年前的一段旷世恩怨……引人入胜、惊心动魄、幽默搞笑,很值得一看!
水经注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隐藏网址***
***隐藏网址***
提取码:tvi6《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撰。旧本《水经注》经文与注文混淆在一起,字句脱误甚多。清末,扬守敬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撰《水经注疏》,弟子熊会贞续加补修,极为详尽,是《水经注》研究最为完备之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刊印,极便参览。昆仑墟最详尽有较有可能的一切情况
上古传说,所有的神仙都出自昆仑墟。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粟,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白霓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式从横,阳离爰死;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屈原《天问》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 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 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 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 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 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武西北 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 千余里,此五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 (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 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山,此盖亦变称之 非,必脱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云 云,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 (守敬按:郭璞《注》,里,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 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沈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 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故洪颐 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 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 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 并言之。)合七千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国图》(守敬按: 《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 典》边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 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 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 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晋国正西 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 圣人、仙人之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赵同,戴改。)经记 绵褫,(朱经作迳,《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褫字不误。《易 ·讼卦》疏云,三见褫脱。盖褫有脱义,言纪记岁远褫脱耳。《巨洋水注》云, 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 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 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 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 勃氏曲为解说,谓经记绵褫,或等亥豕之讹,水 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敢质言之也。) 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 一。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守敬按:《海内西经》文。)郭景纯 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守敬按:郭注《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 本纪》文。)《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赵据《淮南子》 校改二尺作三尺,戴改同。守敬按:《�形训》文,庄校《淮南子》作二尺, 《汉魏丛书》本及日本刻本并同。不知赵氏见何误本也。此引《山海经》注及 《淮南子》为《经》言昆仑之高作证证,而其说歧出,盖亦聊述闻见以志差违, 与上文同。)河水(全移出其东北陬五字于河水下相属,云此七字万无分作二句 之理,旧乃妄割《注》文分配。)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守敬按:《广雅》,河,何也。何与 荷同。)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守敬按:《古微书》同。)《释名》曰:河, 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守敬按:《释水》文。)《考异邮》曰:河者,水 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守敬按:《御览》六十一,《事类赋注》六引 《考异邮》同。)《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守敬按:《初学 记》六引《元命苞》所作信,误。)元气之腠液也。(守敬按:《文选·郭景纯 〈江赋〉》注引《元命苞》,腠作凑,《古微书》作津。)《管子》曰:水者,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朱无如字,越同,戴增。守敬按:原书有如字。) 故曰,水具财也。(朱具上有其字,赵同,戴删。按原书无其字,财作材。守敬 按:以上《水地》文。)而水最为大。(戴删而字,上增五害之属四字。)水有 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守敬按:原书引作别。) 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守敬按:原书作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 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守敬按:以上《度地》文。)《庄子》曰:秋水时 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守敬按:《秋水》文,经作泾,一作径,又或作淫。) 《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守敬按:《博物志》、《类聚》 八、《初学记》六、《御览》八、六十一、《事类赋注》六引《援神契》同。 《白帖》六引汉作河。)《新论》(守敬按:《后汉书·桓谭传》,谭著书二十 九篇,号曰《新论》。《隋志》及新、旧《唐志》并作十七卷,已佚。)曰:四 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守敬按:《类聚》九 引《新论》此条,末句作故为平地灾害。)徐干(守敬按:徐干,《魏志》附, 《王粲传》。)《齐都赋》曰:川渎则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朱作游, 《笺》曰:《玉海》引此《赋》作逝。赵、戴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 并作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后,浮沫扬奔。(朱浮讹作望。全校改,戴、赵改 同。会贞按:《类聚》六十一节引《齐都赋》,有此前后四句,正作浮。)《风 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朱河字在淮字下,赵同。戴乙。会贞按: 《风俗通》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以江、河、淮、济为四渎,与 《尔雅》合。此《注》盖传钞倒错,戴乙是也。)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 (守敬按:《山泽》文。)《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称渎。(会贞按:《巡 狩》文。德作功,《尔雅》疏引亦作功。)《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 而入海。(会贞按:亦《释水》文。即《尔雅》所云,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出其东北陬,(孙星衍曰:《说文》,陬,隅也。董佑诚曰:此河水自蒲昌 海伏流重源所出,当昆仑东北陬也。今中国诸山之脉,皆起自西藏阿里部落东北 冈底斯山,即梵书之阿耨达山。绵亘东北数千里,至青海之玉树土司境,为巴颜 哈喇山,河源出焉。河源左右之山,统名枯尔坤,即昆仑之转音。盖自冈底斯东, 皆昆仑之脊,古所称昆仑墟,即在乎此。《山海经·西山经》称,昆仑之邱,河 水、赤水、洋水、黑水出焉。郭《注》,洋或作清。《海内西经》称,海内昆仑 之墟,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黑水出西北隅。《大荒西经》称,西海之 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穆天子传》称, 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今金沙江上源三,曰那木齐图乌兰木伦河,托克 托乃乌兰木伦河,喀齐乌兰木伦河,蒙古谓赤色为乌兰,盖即赤水。怒江上源有 池曰喀喇池,东流曰喀喇乌苏河,蒙古谓黑色为喀喇,盖即黑水。其西流即今青 海,亦曰西海。蒙古曰库可诺尔库可者,译言青,盖即青水。流沙即今戈壁,当 安西州南,青海之西。是青海西北滨戈壁,黄河、金沙江、怒江三源之间,山名 昆仑而迤东山脊为昆仑之证。惟《经》叙四水所出之方隅,前后互异,则传写之 误也。《海内东经》称,西胡白玉山在流沙西,昆仑墟东。今冈底斯山北支为葱 岭,戈壁当其东。《穆天子传》亦先升昆仑之邱,复西征至西王母之邦,是迤西 山脊皆为昆仑之证。昆仑本在域中,《尔雅》以西王母与觚竹、北户、日下为四 荒,则亦国名。周衰,德不及远,怪迂之说复兴,遂谓运河中国有五万里之远, 又移昆仑于海外,指西王母为仙人。后儒震于怪物,并《禹贡》昆仑而疑之。 《山海经》秦、汉人据古图所为,更经错乱,加以附会,故太史公已不敢言。然 遗文轶句,犹资考证 勃氏有云,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龟途,等轩辕之 访百灵,方大禹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今中外一家,西陲万里,并 入图籍,文轨之盛远轶轩姒,郦氏所称,适应今日。惜古籍散亡,仅亡大略耳。 会贞按:董氏《水经注图说》甚精细。此条说昆仑亦合。惟以为河水自蒲昌海伏 流重源所出,当昆仑东北陬,则误。详见卷末。)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守敬按:《海内西经》 文。)《尔雅》曰:(朱《笺》曰:此下当补河出昆仑墟五字。戴依补。赵云: 按《注》上文引《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节去《尔雅》 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取之妙尔。戴亦误补。)色白;(守 敬按:郭璞《注》云,发源处高洁峻凑,故水色白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 色黄。《物理论》(守敬按:《隋志》,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晋徵士杨泉撰。 新、旧《唐志》卷同。已佚。)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戴云: 按此十六字,当是《注》内之小《注》,故杂在所引《尔雅》之间,书内如此类 者甚多。守敬按:戴说是也。《尔雅》色黄下,即接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二句,而《类聚》八、《御览》六十一引《物理论》此条,并有下二句,盖以郦 书为据,误认《尔雅》文为《物理论》也。不知《尔雅》上言所渠并千七百一川, 故下统言百里千里之曲直。《物理论》但释色黄,与下词义不相属也。百里一小 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守敬按:《释水》文。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朱 《笺》曰:按张仲事出桓谭《新论》,而《汉书·沟洫志》议河浊不宜溉田者, 乃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字仲功。今称大司马张仲,疑误。戴云,脱史字、功字。 赵据《沟洫志》颜《注》增功,失增史。)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 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朱令讹今,戴改,赵同。)至三月桃花水至,则 河决,(守敬按:《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河必羡溢。师古曰,《月 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 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华水。此称三月,与《韩 诗传》同。)以其噎不泄也。(守敬按:《说文》,噎,饭窒也。此谓水壅塞也。) 禁民勿复引河。(守敬按:《御览》六十一、《事类赋注》六,并引张说,禁止 有可字,此当据增。)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守敬按:《燕策》,齐有清济浊 河,足以为固。则浊河之名久矣。)《述征记》(守敬按:《隋志》,《述征记》 二卷,郭缘生撰。《旧唐志》有郭象《述征记》二卷,当即此书,误题郭象耳。) 曰:盟津河津恒浊,(守敬按:盟津详本篇卷五。)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 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声乃过。 (守敬按:《初学记》二十九略引郭缘生《述征记》无水下有声字。《御览》九 百九引作伏滔《北征记》,亦云听水无声乃过,此当据增声字。)人见狐行方渡。 余案《风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守敬按:《正失》文。)且 狐性多疑,(守敬按:《埤雅》,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故从孤省。)故俗 有狐疑之说,(会贞按:《离骚》,心犹豫而狐疑。)亦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 (会贞按:《颜氏家训》,狐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渡,今俗云狐疑。 则又与缘生说合。《经》方言河出,郦氏因引《尔雅》色白,兼引渠并众川,色 黄,又引《物理论》、张氏《议》、《述征记》详言河之浊,且牵连缕叙狐之渡 河,皆下流事,殊为蔓衍。)
《昆仑记》txt全集下载
昆仑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昆仑记作者:西西莉亚【楔子】更新时间2004-2-1 5:17:00 字数:1112 【楔子】 神州左氏歷二九九三年/七月七日(初夏‧七夕)/魏柳國境交界處── 不久前仍喧嘩著充滿哀嚎吼叫的修羅場,如今一片死寂。 初夏黃昏,正是逢魔之刻。 「媧皇平原」--據傳為太古女神長眠之地。 兩面丈寬的金邊與銀邊巨旗,黑底紅字的「魏」、藍底黑字的「柳」,各自佔了媧皇平原的兩端,隨風飄動,颲颲有聲。 神州左氏歷二九九三年‧橙月,正值崑崙神兵降世的時候。神州各國無不大張旗鼓,行政、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動作頻頻,皆以成為新一代的神州霸主而努力。 今日是魏、柳第二四一次的交戰。距二國第二四○次交戰,還不到半個月。聽說神兵之一已經在西方降世,北方的魏立刻向西北方平原的柳發動攻擊。 二軍交鋒後的媧皇平原不再翠綠,昔日的萬紫千紅,已被泥濘、血污、屍體所取代。 媧皇平原兩端的炊煙裊裊,魏、柳軍隊正各自準備著伙食。 同時,一組約十人,共二十餘組的魏、柳士兵,正在兩軍彼此的監視下進行清理戰場的動作。 在兩軍紮營的下風處,一座座人高的木柴架,漸漸變成丈高的小山。 堆成一落落小山的,是兩軍交戰後留下的數百英軀。在各自整理,雙方的書記官登記死亡名單後,一切將被火化;因為,並沒有足夠的土地與多餘的人力能夠來埋葬這眾多屍首,久了,將形成可怕的瘟疫──交給祝融處理,……应该是全本了
文言文《水经注河水》
1. 水经注 河水 的译文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
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
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
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
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
《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
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
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
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
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
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
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
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
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
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
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
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
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
《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
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
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
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
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
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
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
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
《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
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
(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
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
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
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
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
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
2. 翻译《水经注 河水》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 *** 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
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
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
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
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
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
4. 水经注河水的译文原文第一句是:自下庙历列柏.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彼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鲤鱼,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曰:鳝,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非夫往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的译文。
5.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
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
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
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
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
《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
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
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
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
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
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
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
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
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
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
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
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
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
《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
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
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
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
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
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
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
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
《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
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
(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
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
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
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
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
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 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 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 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 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 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武西北 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 千余里,此五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 (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 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山,此盖亦变称之 非,必脱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云 云,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 (守敬按:郭璞《注》,里,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 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沈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 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故洪颐 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 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 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 并言之。)合七千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国图》(守敬按: 《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 典》边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 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 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 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晋国正西 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 圣人、仙人之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赵同,戴改。)经记 绵褫,(朱经作迳,《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褫字不误。《易 ·讼卦》疏云,三见褫脱。盖褫有脱义,言纪记岁远褫脱耳。《巨洋水注》云, 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 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 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 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 勃氏曲为解说,谓经记绵褫,或等亥豕之讹,水 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敢质言之也。) 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一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 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 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 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 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 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武西北 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 千余里,此五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 (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 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山,此盖亦变称之 非,必脱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云 云,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 (守敬按:郭璞《注》,里,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 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沈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 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故洪颐 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 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 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 并言之.)合七千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国图》(守敬按: 《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 典》边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 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 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 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晋国正西 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 圣人、仙人之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赵同,戴改.)经记 绵褫,(朱经作迳,《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褫字不误.《易 ·讼卦》疏云,三见褫脱.盖褫有脱义,言纪记岁远褫脱耳.《巨洋水注》云, 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 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 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 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 勃氏曲为解说,谓经记绵褫,或等亥豕之讹,水 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敢质言之也.) 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一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文言文
1.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
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
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
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
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
《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
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
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
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
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
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
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
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
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
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
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
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
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
《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
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
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
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
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
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
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
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
《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
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
(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
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
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
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
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
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
2. 水经注河水的译文原文第一句是:自下庙历列柏.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彼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鲤鱼,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曰:鳝,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非夫往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的译文。
3. 古文翻译 郦道元(水经注)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描写三峡的古文全文谁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更多文章:
下列哪句诗描写的是秋天的(8月25日庄园小课堂小鸡宝宝考考你下列哪句诗是描写秋天的)
2024年5月31日 20:20
中秋节活动设计方案 有创意的主题有哪些?最有创意的中秋节活动
2024年5月14日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