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 择邻处(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指的是)
本文目录
- 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指的是
-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的意思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翻译是什么
- 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是什么意思
- 《三字经》2.昔孟母,择邻处
- 昔孟母,择邻处这个故事发生在谁身上
- 昔孟母,择邻处
- 昔孟母,择邻处是什么意思
-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指的是
昔孟母,择邻处的意思是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孟子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答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回这种要求,是为答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原文节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学习环境重要性
学习劲头足不足,要看学习氛围好不好。家庭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习兴趣最好的起点。父母主动学习,可以给孩子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吸引孩子跟着一起学习。(学历提升安徽领学教育)。
学校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带动学生的主动性。心理学者布鲁纳指出,当人处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积极的情绪会感染你,提升你的学习兴趣。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的意思
意思是: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出处:宋代 王应麟《三字经》
原文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翻译是什么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扩展资料
孟母断机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它与“孟母三迁”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这我国著名的儿童励志故事之一。这个典故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首先,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
可以说,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 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是什么意思
“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的意思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更好的专心学习,多次搬家,当孟子不学习时,孟子的母亲弄断织布机教育孟子不要半途而废。
“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出自《三字经》,讲述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历史典故,表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教育孟子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
扩展资料: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孟子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
孟母非常气愤,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三字经》2.昔孟母,择邻处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白话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以割断织机上的布来教育他。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扬四方。
故事 :
孟母三迁 :孟子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和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子的母亲,为孟子有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孟子家原来住在一片坟地附近,那里时常会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哭哭啼啼、吹吹打打。孟子看了以后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又怎么能成大器呢?于是就将家搬到了城镇居住。
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回家后不是叮叮当当学打铁,就是比比画画学杀猪。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并不希望儿子成为铁匠或屠夫,于是决定再次搬家。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学堂隔壁,周围都是读书人,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跟着读书识礼。见儿子如此勤学刻苦,孟母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孟母断织 :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他的母亲拿起剪刀,将织布机上就要织好的布匹剪断,告诫他,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
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像剪断了的布匹一样,一旦中断就很难再续。
燕山教子 :五代时,有一位名叫窦禹钧的人,家住北京燕山附近,人称“窦燕山”。
窦燕山为人乐善好施,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尔、窦僖在其教导下均深明大义、学有所成,五子联科,共为北宋初年名臣,人称窦氏五龙。
侍郎冯道题诗:“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中有些句子很熟悉了,比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而,往下读,不说不熟,压根就陌生——从没完整读过。
通读的过程中非常感慨,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教这个呢?好多知识现在才知道,那简单几百个字串起来的历史,如果小时候背下来,上学的时候该多轻松……这文化大餐吃下去,才是嬴在了起跑线呢!
蒙学启蒙“三百千”中,《百家姓》没有姓氏以外的内容,单调;《千字文》虽尽力编排归纳,因受字数限制,扯到的面广,但不全,且显零乱;因为过于“节俭”,内容有些地方较晦涩,牵强。
《三字经》感觉是最好的一篇,除了琅琅上口,内容相对较全面,结构清晰顺畅。首段论教育的重要性,接着礼仪孝弟、自然人文常识、文化经典、朝代更迭、历史人物,最终又回到“苟不学,曷为人?”劝学上。
《三字经》最早为宋代学者王应麟先生所作。因为编得太好,流传甚广甚久。后世元、明、清三朝在此基础上做了增补,也因此《三字经》版本较多。据说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最为流行,便选了这版,共1140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猪,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祥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祥。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撤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廿一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昔孟母,择邻处这个故事发生在谁身上
“昔孟母,择邻处”这个故事发生在孟子身上,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出自宋·王应麟《三字经》,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原文节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释义: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
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昔:从前,古代 择邻处:选择邻居居住 子:孟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亚圣”。 机杼:机,织机;杼,梭子。 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柯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好。”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柯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 孟柯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了。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伟人。
昔孟母,择邻处是什么意思
昔孟母,择邻处是什么意思介绍如下:
字面的意思是说:以前孟子的母亲,选择生活的环境而居住,孩子不学习,剪断织布机上的布(用以教育孩子学习要持之以恒)。
典故:
孟母三迁
(其一)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其二)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拓展资料: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无戒学堂第133天】“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12个字,却说了两个典故,即“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 前面我们说过,《三字经》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它里边涉及了历史、农事、文化、典故等等,内容很丰富。 “孟母三迁”说的是孟子小时候,父亲早年过世,母子二人因为贫寒,只能住在城外墓地旁的破房子里。年幼的孟子经常跟着出殡的人家凑热闹,还学人家哭丧。 孟母觉得这对孩子成长不好,选择搬家。这一次是在商业街的附近,隔壁是个肉铺。孟子一有空就学着人家剁肉做生意,讨价还价。 当时,商人的地位不高,孟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走经商这条路。 后来,又搬家。这一次,来到了一个学堂的附近,孟子也就是在这里开始跟着人家读书的。 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环境,煞费苦心。然而,孟子也很其他孩童一样,读书过了新鲜劲,就不想读了。有一次孟子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先什么也不说,当着孟子的面把辛辛苦苦快要织成的布剪了。 孟子自然明白,家里的生机就靠母亲织布换钱。如今母亲把布剪了,前功尽弃,要想换钱,需要重新开始。这是在告诉他,学习需要像织布一样,坚持不懈,不然,无数个日日夜夜就白费了。 从此孟子再没逃过学,专心致志,成为一代“亚圣”。 孟母教子的故事,千古流传。孟子家境从小贫寒,我们现在很多家庭,虽然比古人富富有余,但是在当下这个社会而言,开销大,上有老,下有小,赚钱如针掘地,花费似水浇沙。 很多家长叫苦连天,觉得自己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培养个孩子,好不容易上学了,还要这样那样的开销,还要送到辅导班,花大笔的辅导费。一口一声怨恨教育有问题,怨恨老师不负责,要是老师负责,他们不需要这么累。 其实,这些家长的劳累,真的不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害的,也不是老师不负责导致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不明白“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这两个典故。 我们身边有孩子在上辅导班,这是很平常的。但是,我们身边有没有孩子不上辅导班照样学习成绩好的?肯定有,每个班级里都有。 如果家长们条件不济,不妨学一学“孟母三迁”。此“迁”非彼“迁”。孟母是搬迁房子。我们现在搬家不容易,那学区房本就不好买,好不容易买到了,也不是说想搬就能搬的。 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能帮助他上进又能给家里省钱的小伙伴。 孩子跟着老师学,不如跟着小伙伴学更有效。正能量是可以传染的。一群不上辅导班的孩子结交,大家会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照样优秀。 那辅导班,越上越想上,会“上瘾”。上辅导班的孩子,很多时候,在学校里上课,不认真听讲,他们放学后,会去辅导班写作业,据说辅导班老师会教他们作业。 反而是那些不上辅导班的孩子,认认真真地听着。 其实,我真的很想说,谁教的课,作业有不懂的问谁,是最合适的。不是那位老师教的课,请他辅导作业,往往成本比较高。像辅导费就是一部分。 孩子读书,先学会勤学好问。我曾经对家长们说,孩子要从小培养他问问题的能力。可是很多家长嗤之以鼻,还说,孩子那么小,哪里会问。更有甚者,直接表示他们家不差钱。 身为老师,我确实很无语。只是,读书贵心静,这是恒古不变的。孩子自己不具备主动求学的欲望,辅导班上得再多,也是枉然。甚至有的孩子承受不住压力,最后出了事。 如果家长们能够像孟母一样,先给孩子保障一个勤奋学习的好环境,引导孩子主动地学习好习惯、好方法,不但可以省钱,而且高效。家庭的开销会变小,家长们就不会压力山大了。 很多时候,人还是人,事还是事。只需要调整环境,可以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您的孩子也可以成为令人羡慕的低成本的优秀孩子。 《三字经》值得好好品读,它可以教我们很多抱朴含真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往往很容易被人忽略。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人,在现代社会学习古人的好方法好品尚,那这就会成为我们的优势。
本文相关文章:
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这句话在语法上有问题吗?坚决杜绝对货车司机乱罚款乱收费的目的是什么
2024年6月11日 06:50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话的出处及其含义是什么)
2024年5月22日 18:20
谁帮我翻译下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耶这句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
2024年5月17日 21:10
我还是很喜欢你(我还是很喜欢你 像太阳升了落去 无论朝夕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024年5月11日 21:20
用我一生换你十年(为啥有一句话是 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 这句话从哪来的啊)
2024年3月24日 18:00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急啊!!谢咯)
2024年3月6日 03:20
宝贝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不行(如何反驳追求者说“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这句话)
2024年3月3日 02:20
更多文章:
父亲对我说的话的作文500字?有哪些写父亲说的话,让你难以忘却
2024年6月21日 04:20
代销商和经销商购销商的区别?代理商,分销商,经销商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4年6月9日 03:20
胖妞生病了最怕别人说什么脑筋急转弯?脑筋急转弯:胖妞生病时,最怕别人来探病时说什么
2024年6月12日 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