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是什么?管理学基础知识有那些
本文目录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是什么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是: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正式组织—其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以正式的物质与精神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3、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
4、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6、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7、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
8、效益—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应把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9、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10、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1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2、市场细分—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3、整体产品—指企业的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是核心利益和附加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而不是产品本身。
14、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15.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框架,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16、直线职权—是指管理者直接指导下属工作的职权。
17、参谋职权—是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和审核权,评价直线职权的活动情况,进而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
18、职能职权—是一种权益职权,是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
19、管理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20、授权—是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增进员工的工作努力,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但负有报告责任,上级仍保留指挥权和监督权。
管理学基础知识有那些
管理学基础知识有:
一、管理的含义(内涵)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有什么
管理学基础理论管理的历史由来已久,自从有了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有了人类的管理活动。无论是从古代的一系列宏伟工程(如长城、金字塔),还是从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如《君主论》、《孙子兵法》)中,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前人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管理思想。但这些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是零星的、散落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一)古典管理理论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公司的兴起,使企业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竞争的局面。这迫切需要改进企业管理,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正是基于这些客观要求,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致力于总结经验,进行各种试验、研究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理论由此应运而生。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它的创始人是美国人泰罗(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其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基层的作业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动作和工时研究。动作和工时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工人寻找科学、合理、最有效的操作工具、程序和动作,使工人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2)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没有完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工人完成任务的积极性。(3)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罗认为,每个工人都有自身的特点,管理者应为员工找到他们最适合的工作,并对其进行培训,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4)作业人员和管理者的分工协调。泰罗主张工人与管理部门实行分工,把计划职能从工人的工作中分离出来,由专业的计划部门去做,从而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也便于工人去执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标准化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可以在饭店管理的某些方面加以运用,例如,时间与动作研究就可适用于操作程序固定的饭店客房整理工作,以提高饭店客房整理的工作效率。尽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工业化的初期,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的各
管理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1、概念定义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历史发展
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3、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六个发展趋势。
4、基本职能
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工作包括确立控制目标、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
5、研究内容
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的基础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基础管理 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中最基础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这些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是企业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基础,是完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和其他责任制度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工作、标准化工作、规章制度、定额工作、计量和检测工作、教育培训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是综合管理、专业管理与基础管理的全面体系。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管理基础工作处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基层,各专业管理处于中间层,综合管理则处于最高层。这三种管理工作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管理基础工作是“地基”,专业管理、综合管理是“楼层”,“地基”扎实,则大厦稳固,否则将屋倒楼倾。管理基础工作是实现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管理基础工作也只有与综合管理、专业管理相结合才具有存在的意义。 问题二: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管理,是指管理主体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基本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后来,又有学者认为人员配备、领导激励、创新等也是管理的职能。分为七类: 决策 决策是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者调整过程。简单地说决策就是定夺、决断和选择。决策是计划的核心问题只有对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法等要素进行科学的决策,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认为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本质。 计划 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组织 组织就是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 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就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培训、以及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人员配备与管理的其他四个职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以及控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能否实现。 指导与领导 指导与领导就是对组织内每名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努力。指导与领导所涉及的是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与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已形成了专门的领导科学,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控制 控制就是按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反复发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实际的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目标相一致。 创新 创新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使得每一位管理者时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迫切的变化要求创新。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地位。 问题三: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 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功能,又称管理的要素,是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具体体现。管理职能的划分有许多学派,国外普遍将管理职能分为五项: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 (一)计划 计划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工作过程。在具体内容上,它包括组织目标的选择和确立,实现组织目标方法的确定和抉择,计划原则的确立,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计划是全部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实施其他管理职能的条件。计划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管理活动。 (二)组织 为实现管理目标和计划,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在这一结构里,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把管理每一类业务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主管这类工作的人员,并规定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为有效实现目标,还必须不断对这个结构进行调整,这一过程即为组织。组织为管理工作提供了结构保证,它是进行人员管理、指导和领导、控制的前提。 (三)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培训、以及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人员配备与管理的其他四个职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以及控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能否实现。 (四)指导与领导 指导与领导就是对组织内每名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努力。指导与领导所涉及的是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与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目前已形成了专门的领导科学,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五)控制 控制是按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反复发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实际的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目标相一致。 管理职能循序完成,并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这就是管理的基本过程,其中每项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管理的一般职能源于管理的性质――二重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问题四:“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的概念是什么? 答: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指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有效地执行各项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的工作。 问题五: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管理的核心是人。 企业管理的内容:①计划管理 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 ②生产管理 即通过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等手段,对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管理。 ③物资管理 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 ④质量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 ⑤成本管理 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⑥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⑦劳动人事管理 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 问题六: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什么? 1、找准自己的定位,界定好自己的职责:管理者自身的行为,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工作效率,而且对下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中教会了员工用怎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工作。 2、把握好管理的原则,补充足管理的营养: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都会说:别告诉我过程,我只要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来说,最看重的是结果,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管理者,要关注细节,要管好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好结果。但关注过程的前提是:关注结果。 3、端正处事态度和辩证思维方式:古人云,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没有信任,管理就只剩下 *** 裸的监督,一有机会,你管的事情就会出轨的。好的管理者,就是要组织离了你照样转!我们信任人,同时也应当要学会不让别人利用我们的信任。 4、选用合适的人,培养好你的左膀右臂:组织运转不需要天才,企业管理不需要天才,一大群天才聚到一起,结果往往沮丧。管理其实就是通过一群平常的人做出点不平常的事情来。其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普通人发挥不同寻常的效率,而不是如何找到绝无仅有的天才。选用合适的人,培养好你的左膀右臂,让自己如虎添翼。 以上几点,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问题七: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是什么?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管理,是指以管理主体,有效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主体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能是国家,可以是一个单位;也可能是一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 (2)管理主体包含5个方面的要素:人(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财(资金)、物(土地、生产设备及工具、物料等)、信息(管理机制、技术与方法、及管理用的各种信息等)、时空(时点和持续时间、地理位置及空间范围)。 (3)管理的手段包括5个方面:强制(战争、政权、暴力、抢夺等)、交换(双方意愿交换)、惩罚(包括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包括强制、法律、行政、经济等方式)、激励、沟通与说服。 (4)管理的过程包括6个环节:管理规则的确定(组织运行规则,如章程及制度等)、管理资源的配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划分与确定、设备及工具、空间等资源配置与分配)、目标的设立与分解(如:计划)、组织与实施、过程控制(检查、监督与协调)、效果评价、总结与处理(奖惩)。 问题八:管理基础学中的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管理学中的管理控制主要内容是 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检查、监督,确定组织活动进展情况,对实际工作与计划工作所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从而确保整个计划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控制管理的要素包括:控制对象、控制主体、控制方法等。 问题九: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存在两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管理活动的科学性。珐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也就无所谓艺术。 (3)管理的普遍性与目的性:管理普遍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这就决定了管理的普遍性。管理是人类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协作活动,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这就是管理的目的性。 问题十: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一个过程 管理的基本要素如下: 一、计划(Prevoyance) 管理意味着展望未来,预见是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素,预见的目的就是制定行动计划。 公司的计划要以以下三方面为基础: 1、公司所有的资源,即公司的人、财、物、公共关系等。 2、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性质。 3、公司所有的活动以及预料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好的计划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非常有利,一个好的计划有如下的特点: 1、统一性:每个活动不仅要有总体的计划,还要有具体的计划,不仅要有前面的计划,还要有后续的计划。 2、连续性:不仅有长期计划,还有短期计划。灵活性:能应付意外事件的发生。 3、精确性:尽量使计划具有客观性,不具有主观随意性。 二、组织(To organize) 组织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和人员。 组织分为物质组织和社会组织两大部分,管理中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只负责企业的部门设置,和各职位的安排以及人员的安排,有的企业,资源大体相同,但是如果组织设计不同的话,其经营状况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组织都应该完成下列任务: 1、注意行动计划是否经过深思熟虑地准备并坚决执行了。 2、注意社会组织与物质组织是否与企业的目标、资源与需要适合。 3、建立一元化的、有能力的与强大的领导。 4、配合行动、协调力量。 5、做出清楚、明确、准确的决策。 6、有效地配备和安排人员。每一个部门都应该由一个有能力的、积极的人来领导,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能够最好地发挥作用的职位上。 7、明确地规定职责。 8、鼓励首创精神与责任感。 9、对所做的工作给予公平而合理的报酬。 10、对过失与错误实行惩罚。 11、使大家遵守纪律。 12、注意使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利益。 13、特别注意指挥的统一。 14、注意物品秩序与社会秩序。 15、进行全面控制。 16、与规章过多、官僚主义、 *** 、文牍主义等弊端作斗争。 组织结构的金字塔是职能增长的结果,职能的发展是水平方向的,因为随着组织承担的工作量的增加,职能部门的人员就要增多,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管理层次来指导和协调下一层的工作,所以纵向的等级也是逐渐增加的。 三、指挥(To mand) 当社会组织建立以后,就要让指挥发挥作用。通过指挥的协调,能使本单位的所有人做出最好的贡献,实现本企业的利益。 领导人应具备以下几点: 1、对自己的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领导至少要做到了解他的直接部下,明白对每个人可寄予什么期望,给予多大信任。 2、淘汰没有工作能力的人。领导是整体利益的裁决者与负责者,只有整体利益迫使他及时地执行这项措施。职责已确定,领导应该灵活地、勇敢地完成这项任务。这项任务不是任何什么人都能做到的。应该使每个成员认识到淘汰工作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正确的。当然,对被淘汰的人也要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 3、能够很好地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领导在上下级之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在员工面前,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在企业面前,要替员工着想。 4、领导作出榜样。每个领导都有权让别人服从自己,但如果各种服从只是出自怕受惩罚,那么企业工作可能不会搞好。领导作出榜样,是使职工心悦诚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5、对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在检查中要使用一览表。一览表表示企业中的等级距离,标明每个人的直接上下级,这就相当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6、善于利用会议和报告。在会议上,领导可以先提出一个计划,然后收集参与者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做的效果易于被大家接受,效果好很多。 7、领导不要在工作细节上耗费精力。在工作细节上......》》
管理学基本观点
该观点是研究和发展各种专门知识的基础,是研究和发展管理理论的基础,主要观点包括:整体观点,即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系统。动态观点,即一切生命现象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并趋于某种稳定。层次观点,即各种有机体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globe_with_meridians:整体观点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系统。:cyclone:动态观点一切生命现象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并趋于某种稳定。:graduation_cap:层次观点各种有机体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
电大管理学基础
2017电大管理学基础
为了帮助大家顺利考考试,我为您收集整理了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有需要复习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填空题
1.1.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1.1.2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
1.1.3管理系统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⑴管理目标;⑵管理主体;⑶管理对象;⑷管理媒介;⑸管理环境。
1.1.4高层管理者以决策为主要职能。
1.1.5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执行者。
1.1.6基层管理者负责现场指挥与现场监督。
1.1.7所谓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1.1.8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等三个子机制。
1.1.9按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内外范围划分,管理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1.10组织的外部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
1.1.11中基层管理者的十大管理实务:⑴确定目标;⑵制定计划;⑶建立机构;⑷配备人员;⑸指挥;⑹激励;⑺沟通;⑻协调;⑼监控;⑽评估。
1.1.12管理核心技能的“1+3”模式是指以管理者的概念技能为统领(“1”),包括人际技能、行政技能、技术技能等三大领域技能(“3”)的管理者核心技能体系。
1.1.13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以现场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
1.1.14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组织管理为重点,着重研究企业的整个活动。
1.1.15梅奥认为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
1.2.16卡斯特等人的系统管理学说,是以普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包括系统哲学、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三个方面。
1.2.17卢桑斯的权变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有关的环境条件,然后根据权变关系的理论,求得与之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以最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1.2.18 非理性主义倾向强调管理中的“软”因素,倡导一种以人为核心、带有感情色彩、注重灵活创新的非理性的管理模式。
1.2.19 “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五项修炼: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目标、开展团队学习、锻炼系统思考能力。
1.2.20 组织文化的结构主要由以下三层构成的:⑴精神文化层;⑵制度文化层;⑶物质(行为)文化层。
1.2.21 组织文化的功能:⑴导向功能;⑵凝聚功能;⑶激励功能;⑷约束功能;⑸辐射功能。
1.2.22 组织文化建设的阶段:⑴识别与规划阶段;⑵培育与强化阶段;⑶确立与巩固阶段;⑷变革与发展阶段。
1.2.23 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正面灌输法、规范法、激励法、示范法、感染法、暗示法、实践法。
二、选择题
2.1.1管理是( )的产物。
A:社会大生产
B:共同劳动
C:劳动分工
D: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2.1.2管理在( )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
A:社会化大生产
B:共同劳动
C: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D:劳动分工
2.1.3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过程,是强调管理的( )
A:核心环节
B:对人的管理
C:作业过程
D:本质
2.1.4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是强调管理的( )
A:本质
B:对人的管理
C:作业环节
D:核心环节
2.1.5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把事办好,是强调( )
A:核心环节
B:作业环节
C:本质
D:对人的管理
2.1.6认为管理就是领导,是强调( )的作用
A:管理职能
B:管理责任
C:管理者个人
D:管理权限
2.1.7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是强调管理的( )
A:对人的管理
B:本质
C:作业环节
D:核心环节
2.1.8管理的目的是( )
A:有效实现目标
B:提高经济效益
C:提高劳动效率
D:协调人际关系
2.1.9就管理的突出特征而言( )。
A:实践重于理论,科学多于艺术
B:理论重于实践,艺术多于科学
C:理论重于实践,科学多于艺术
D:实践重于理论,艺术多于科学
2.1.10管理能力是一种在实践中习得的( )。
A:技术技能
B:动作技能
C:核心技能
D:心智技能
2.1.11高层管理者更重视()。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2.1.12基层管理者更重视()。
A:控制职能
B:领导职能
C:组织职能
D:计划职能
2.1.13在十大管理实务中,计划职能包括的主要实务是确定目标和()
A:制定计划。
B:建立机构
C:配备人员。
D:指挥。
2.1.14在十大管理实务中,控制职能包括的主要实务是监控和()
A:激励
B:沟通
C:协调
D:.评估。
2.1.15对于一线管理者来说,( )技能更为重要。
A:人际技能
B:概念技能
C:行政技能
D:技术技能
2.1.16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技能更为重要。
A: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
C:概念技能
D:行政技能
2.1.17管理核心技能的“1+3”模式,是以管理者的( )为统领(“1”)。
A: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
C:概念技能
D:行政技能
2.1.18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综合称为()
A:管理要素
B:管理对象
C:管理客体
D:管理环境
2.1.19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称为( )
A:管理体制
B:管理机制
C:管理客体
D:管理主体
2.1.20( )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
A:管理体制
B:管理主体
C:管理机制
D:管理客体
2.1.21管理机制是以( )为依据的。
A:管理对象
B:管理体制
C:生产关系
D:客观规律
2.1.22管理机制是以( )为基础和载体的。
A:管理体制
B:客观规律
C:管理结构
D:生产关系
2.1.23( )是组织中最基本的管理机制,是管理机制的主体。
A:计划机制
B:指挥机制
C:运行机制
D:监督机制
2.1.24( )是社会组织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力量。
A:政令驱动
B:利益驱动
C:法制驱动
D:精神驱动
2.1.25对管理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称为( )
A:运行机制
B:监督机制
C:保证机制
D:约束机制
2.1.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标志着人类系统的管理理论的诞生。
A:行为科学
B:科学管理
C:管理科学
D:过程管理
2.1.27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即从资本主义工厂制出现起,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结束期间,管理者完全凭自己的经验进行管理,没有管理规范与系统制度,被称为( )。
A:经验管理或传统管理
B:组织管理
C:科学管理
D:技术管理
2.1.28古典管理理论时期又被称为()创立阶段,是系统管理理论正式形成的时期。
A:行为科学理论
B:过程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政管理理论
2.1.29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法约尔
B:泰罗
C:梅奥
D:韦伯
2.1.30一般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泰罗
B:梅奥
C:法约尔
D:韦伯
2.1.3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韦伯
B:法约尔
C:梅奥
D:泰罗
2.1.32科学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劳动积极性
C:激励
D:协调
2.1.33一般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A:一般管理理论体系
B:经营过程
C: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D:一般管理原则
2.1.34为了最大限度地刺激与激励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泰罗创立并推行( )。
A: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B:计件工资制
C:计时工资制
D:奖励工资制
2.1.35最早提出管理职能的人是( )。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1.36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是( )
A:泰罗
B:梅奥
C:法约尔
D:韦伯
2.1.37进入5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出现了一种( )的趋势。
A:集中化
B:发展性
C:扩大化
D:分散化
2.1.38进入6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研究又出现一种( )的趋势。
A:集中化
B:分散化
C:扩大化
D:发展性
2.1.39权变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德鲁克
B:卢桑斯和伍德沃德
C:巴纳德
D:西蒙
2.1.40组织成员共同信封和追求的( )是精神文化乃至整个组织文化的核心。
A:职业道德
B:组织精神
C:价值观
D:团体氛围
2.1.41( )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来的。
A:战略管理
B:权变管理
C:企业再造
D:学习型组织
2.1.42健康的组织文化,可以引导企业的成员采取企业所期望的行动,自觉地实现企业目标;而落后的组织文化,则会将企业的成员引向歧途。这说明组织文化具有( )。
A:导向功能
B:凝聚功能
C:激励功能
D:辐射功能
三、多选题
3.1.1管理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A: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
B: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D: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与职能活动
E:管理的性质是一种社会活动
3.1.2、对管理的属性阐述正确的是()()()()()
A:管理是一门科学
B:管理是一门艺术
C: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D: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与职能活动
E:就管理的突出特征而言,“实践重于理论,艺术多于科学”
3.1.3管理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管理职能包括()()()()()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激励
E:控制
3.1.4按照管理的层次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 )( )( )( )
A:综合管理者
B:高层管理者
C:职能管理者
D:中层管理者
E:基层管理者
3.1.5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
A:管理目标
B:管理主体
C:管理环境
D:管理对象
E:管理媒介
3.1.6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为实现特定目的,完成特定任务,按照社会规程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群体。包括( )( )( )( )()
A:政治组织
B:经济组织
C:文化组织
D:宗教组织
E:其他社会组织
3.1.7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 )( )( )( )
A:政治与文化素质
B:人际素质
C:基本业务素质
D:技能素质
E:身心素质
3.1.8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是( )()( )( )( )
A:业务技能
B:技术技能
C:行政技能
D:人际技能
E:概念技能
3.1.9从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管理,管理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 )( )( )( )( )
A:管理目标
B:管理主体
C:管理对象
D:管理媒介
E:管理环境
3.1.10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管理要素主要包括()( )( )( )( )
A:人员
B:资金
C:物质设备
D:时间
E:信息
3.1.11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及对管理的决定与制约作用,要求管理者必须抓好环境管理,要做到( )( )( )( )()
A:了解与认识环境
B:主动地适应一般环境
C:努力地改变一般环境
D:积极干预、主动影响任务环境
E:及时调整组织战略,灵活适应各种环境
3.1.12一个组织的管理结构主要包括()( )( )( )( )
A:组织功能与目标
B:组织的设计
C: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
D:组织结构
E:环境结构
3.1.13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 )()( )( )
A:监督机制
B:运行机制
C:控制机制
D:动力机制
E:约束机制
3.1.14动力机制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 )( )( )( )
A:利益驱动
B:法制推动
C:政令推动
D:自觉驱动
E:社会心理推动
3.1.15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约束因素()( )( )( )( )
A:监督约束
B:权力约束
C:社会心理约束
D:利益约束
E:责任约束
3.1.16不同组织、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类型的管理者,在具体履行管理职能时,又存在着很大差异性。基层管理者更关注()( )( )( )( )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E:创新职能
3.1.17在十大管理实务中,领导职能包括的主要实务有( )( )( )( )()
A:指挥
B:监控
C:激励
D:沟通
E:协调
3.1.18管理核心技能是指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处理各种管理实务所需要的通用的、根本性的能力。管理核心技能包括( )( )( )( )()
A:操作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行政技能
E:技术技能
3.1.19管理理论产生与形成时期的基本脉络()( )( )( )( )
A:管理理论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B:一是注重管理科学化
C:一是强调人的作用
D:一是注重管理的现代化
E:一是强调劳动生产率
3.1.20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要有,()( )( )( )( )
A:泰罗的科学管理
B:梅奥的人际管理理论
C: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D: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E:韦伯的行政组织论
3..1.21法约尔在对管理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诸要素,主要包括()( )( )( )( )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控制
3.1.22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包括()( )( )( )( )
A:工时研究与劳动方法标准化
B:系统总结管理的一般原则
C:实行差别计件工资之
D: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E:科学挑选和培训工人
3.1.23梅奥人际关系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 )( )( )
A:认为企业的人首先是“社会人”
B:人的士气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C: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需要
D: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与作用
E: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在于工作条件的变化
3.1.24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为( )()( )( )( )
A: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社会人”假设的研究
B: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分散化趋势
C: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集中化趋势
D: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多角化趋势
E: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管理理论最新发展趋势
3.1.25管理科学的特点表现为( )()( )( )( )
A:管理科学化
B:管理精确化
C:管理科学的核心就是寻求决策的科学化
D:注重定量分析
E: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
3.1.26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包括的学派有()( )( )( )( )
A:组织技术学派
B:管理过程学派
C:行为科学学派
D:决策理论学派
E:战略管理学派
3.1.27卡斯特等人的系统管理学说,是以普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主要包括()( )( )( )( )
A:系统思想
B:系统哲学
C:系统管理
D:系统分析
E:系统观点
3.1.28卢桑斯的权变管理学说提出的观念性结构组成部分包括()( )( )( )( )
A:管理者
B:管理对象
C:环境
D:管理观念与技术
E:权变关系
3..1.29非理性主义倾向的主要观点()( )( )( )( )
A:批判传统管理中的纯理性主义
B:倡导对管理实务的研究
C:提出以“软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D: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E:高度重视企业文化
3.1.30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主要包括( )( )( )( )( )
A:追求自我超越
B:改善心智模式
C:建立共同愿景目标
D:开展团队学习
E:锻炼系统思考能力
3.1.31组织文化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层次构成的()( )( )( )( )
A:精神文化层
B:规范文化层
C:物质(行为)文化层
D:本质文化层
E:表象文化层
3.1.32组织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 )( )( )( )()
A:建立组织机构
B:形成组织全体成员共同信奉与追求的价值观
C:培育组织精神
D:营造健康向上的团体氛围
E:提倡制度建设
3.1.33组织的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 )( )( )( )()
A:按照现代组织要求推进组织基本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B:形成组织全体成员共同信奉与追求的价值观
C:营造健康向上的团体氛围
D:建设体现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结构与体系
E: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管理学有哪些基本原理
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有:
1、系统原理:现代管理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设计、优化、决策和实施,进行系统管理。
2、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3、动态相关原理:管理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应在动态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4、效益原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追逐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管理”一词在古老法文的解释是“领导、执行的艺术”;在拉丁文解释里是“以手领导”。
在现代,“管理”可被包括领导和管理所有组织;透过组织、调度和运用各种人力、财务、原料、实体、知识、资产或其它无形资源的活动(包含规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达成组织目标。
管理的任务与意义: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目标。
细分为四种情况:产出不变,支出减少;支出不变,产出增多;支出减少,产出增多;支出增多,产出增加更多。这里的支出包括资金、人力、时间、物料、能源等的消耗。总之,管理基本的原则是“用力少,见功多”,以越少的资源投入、耗费,取得越大的功业、效果。
管理的意义,在于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改善工作,更有效的满足客户需要,提高效果、效率、效益。
公基管理学常识
1.公共管理知识 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包括“决策,组织、计划、领导、控制、激励、改革”。 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公共管理的人本性原则,就是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要求。它具有以下几重规定:(1)公共管理过程的起点必须是人。 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公共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2)人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课题。公共管理中包含着措施、手段、设施等要素,但是,这些要素首先是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使这些要素产生协调和综合的结果。(3)公共管理主体的人格化。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 因此,管理主体自身素质的完善、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对公共管理的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4)公共管理中人的群体性。 公共管理人本性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生活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有着群体的需求和愿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平等的,各级管理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因此,从理论上说,人民群众既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管理的客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的本质特性。 2、服务性原则 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 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公共管理的目的不是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价值,而是为他们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要大力增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有关的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3、效能性原则 公共管理为了实现一定的效果,必然要求相应能力的协调和支持。公共管理必须是高效和有效的统一,高效强调公共管理过程的投入要素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有效则强调公共管理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关系。 4、均衡性原则 公共管理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一致的要求,从一定的条件看,这些要求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们并不是处在同一的层面上。在公共管理中既要考虑到不这些要求的合理性,也要注重这些要求之间协调性,只有在不同要求趋于均衡的条件下,公共管理才能取得整体性满意的效果。 (真诚为您解答,希望给予【好评】,非常感谢~~)。 2.公共管理知识 公共事业管理(110302)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 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 *** 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本段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技能和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段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段开设课程 该专业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运筹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学原理、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管理伦理学、市政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政策与分析等。 劳动保障、社会学本段就业方向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本段发展现状 本专业教育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其中,涉及的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 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以近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展的进程为背景。 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美国成立教育部,德国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 然而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设是20世纪的事情,本世纪初法国首先出现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现象,这是由于当时法国认为:国家有权把整个教育事业作为制度加以组织管理,并负责建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任用教育人员,建立教育的诸种设施,以及用法律规范、国家控制或干预教育活动的程度。德国培养专门的教育管理人才的做法影响其他如美、法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也开设了专门培育教育管理人才的专业,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二次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另外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化也使环境保护机构普遍设立,社会保险等社会的稳定器也开始出现于经济生活中,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产生要求社会对它们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教育管理专业就由单一型方向产生出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由于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受到专门的训练,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公共事业的所有方面。 在新中国建国后,包括教育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人们称为一门被遗忘的学科而长期排斥在教育科学之外。这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背景条件决定的:在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的建设刚刚展开,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由于经过长期战乱而远远落后,由。 3.管理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1、概念定义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历史发展 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3、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六个发展趋势。 4、基本职能 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工作包括确立控制目标、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 5、研究内容 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公共基础知识考什 《公共基础知识》是专门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法律常识和综合常识。法律内容包括:宪法及修正案,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经济法,民法,民商法,刑法等法律内容。 综合常识包括文史啊,科学啊,时政啊等的内容。 书店有专门卖的这本书《公共基础知识》,跟其他公务员考试用书放在一起。 公共基础知识原本是公务员考试必考的三个科目之一。但现在一般都将公共基础知识放在行政测试中,作为一部分,一般占20分。 公共基础知识是考各方面的知识,什么都 有,主要靠平时积累的,复习其实是没什么用的。 数学考是考的,但作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一种题型。 有些事业考试与公务员考试是差不多的。 公共基础知识是考你的知识面的,涉及面很广,没什么范围的。 5.管理学基础知识 这是网站上的,非常珍贵,一定要按上面提到的复习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综合常识、写作。 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为英语15%、计算机20%、综合常识20%、写作45%。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客观性试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主观性试题主要为写作。答题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英语:认知4000-6000个词汇,能较熟练地运用其中的2000个单词,掌握其基本搭配;具有较扎实的实用外语语法知识,了解主谓一致关系、倒装句和各种从句,熟练掌握虚拟语气、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技能,能正确理解难度适中的书面材料,把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意思,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并能在阅读中根据需要自觉调整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计算机: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xp和电子表格Excel2000/xp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理论和相关应用,包括局域网和Inter的原理和相关知识等。 综合常识:涵盖政治(含时政)、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省情等方面。写作: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给定材料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主要考察其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 楼主我要说的是,这个考试是没有真题的.不管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事业单位,考试完了人事部分不会将题目公布于世的.我们看到市场上卖的那些资料真题都是各大辅导机构找人入考试考试偷偷带出来的题.去年我参加这个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只考了英语计算机和写作,没有综合常识.今年可能难一些了.估计这个综合常识经济,法律和管理占的比重大一些.具体参考国考的综合知识就可以了英语计算机都是基础知识.中等难度.考前练练手!面试中的专业知识就是看你考什么岗位,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你就准备什么了 肯定会问你,你对我们单位了解多少?为什么选择报考这个岗位?也就是报考动机.这需要你多方打听所报考的单位重要信息,网上多找些。 6.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指导~ 背书做题,熟能生巧。 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以点代面,点面结合的复习。将各个知识点交汇起来,将重点的东西每天回想一下。 对于知识点最好能拿本子画出框架,这样记忆比较牢固。 另外,公务员考试中法律和其它常识题的复习方法: 一、常识判断题型分析 常识判断题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题干给出一个常识性的现象,备选项提供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要求考生选出最合理的;另一种是单纯性的知识测试,要求考生对题目涉及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从备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 无论是哪一种题型,涉及的知识面都非常广,考试范围包括一个人从记事起到考试时的全部生活常识积累。现在地方公务员考试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考核方式,但中央国家机关主要考察的是法律常识,考核的范围缩小了。 二、常识判断的备考策略 根据命题要求和备考规律,花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常识的备考是不可取的,更不需要买所谓的常识部分的备考书!一些关于常识判断方面的辅导班和辅导书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考试激烈竞争的产物,实际上都是误导考生,只能在短时间内扩大考生的知识面,考试中不太可能出现这些内容;时间和金钱的浪费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影响考试。根据考试要求,考生要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于基础性的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以及历史人文常识要能够巩固掌握,对于社会中的新鲜事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要通过多看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熟悉。 平时积累少的同学也不用担心,这个方面的差距不会很大,试题的分值也比较低。如果遇到要考察时事政治,就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事进行集中关注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一点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主要考察法律常识,很多同学认为考察范围缩小了,可以通过系统长时间的复习掌握掌握部分知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知道命题要求的错误的想法。前文已经提到,这些法律常识是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知道的生活常识,不需要专业的法学知识,更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门复习,根据新天地培训学校对学员的跟踪调查发现,从历年的考生辅导情况来看,很多考生在法律常识部分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效果和没有复习的考生基本相同。 三、常识判断的解题方法 由于每个人本身的知识局限性,不可能有人把常识部分的所有题目做对,这样一来,如何应对不会做的题就很重要,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具体的解题技巧新天地公务员考试研究院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排除法。 如果考生细心的话,便能够发现排除法适合于大多数题型。在这里,常识判断题也不例外。 在考生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较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在这部分题中,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便会轻易的将最不适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甚至有些题可以直接将其他三项排除掉,选出正确答案。 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立即排除一个。其实有些题考生即使不能直接通过排除得出答案,也可以减小试题的难度,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去同存异法。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 当考生在阅读完试题题干和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将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缩小目标,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第一印象法。有些试题,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 在读完试题及选项的瞬间,大脑便有这样的一个强烈的信号,此题选某项。但静下来仔细考虑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 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选项,便可将第一印象的选项选出。 虽然这种选法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4)比较法。 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考生可以将各个选项同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大胆猜测法。 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靠的是运气,正确率相当小。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 猜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耗费过多时间并影响考生的情绪。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7.公共理论基础知识考试 答案 B。 此题的出题思路是要求学生把握好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下面是对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过程与主要特征的扼要概括与分析: 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变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Section1古典行政学理论,Section2人本主义行政学理论,Section3多元发展时期的行政学理论,Section 4 公共管理时期的行政学。 古典行政学理论:1、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强调行政管理的事务性和执行性。2、重视正式组织和法制规范。 3、“经济人(Economic Man)”的管理观。4、行政效率至上的行政价值观。 5、注重对行政现象的原则抽象。总的特征:以“事”为中心,实施刚性管理,进行微观与静态研究。 人本主义行政学理论:1、主张政治与行政统一,强调行政管理的决策性。2、重视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激励。 3、“社会人(Social Man)”的管理观。4、效率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行政价值观。 5、注重行政过程和行为实证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总的特征:以“人”为中心,实施柔性管理,进行微观与动态研究 多元发展时期的行政学理论: 1、主张政治与行政统一,强调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宏观性、政策性和权变性。 2、重视行政组织的开放性和非经济激励。3、“目的人”的管理观。 4、效率为社会公平服务的行政价值观。5、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总的特征:以“系统”为中心,权变管理,宏观与动态研究。公共管理时期的行政学理论:1、 *** 改革成为主旋律,多种改革理论崛起但不统一。 2、重视行政管理的执行性和技术性。3、“经济人”的管理观。 4、绩效至上的行政价值观。5、采用经济学方法和企业管理方法研究行政管理。 总的特征:以“绩效”为中心,绩效管理,宏观与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
管理学常识
1.管理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1、概念定义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历史发展 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3、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六个发展趋势。 4、基本职能 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工作包括确立控制目标、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 5、研究内容 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管理学基础知识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它包括4个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 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3.作为一位管理者必须具备哪些知识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的技能或者素质,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诸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会计或者制造等。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这些技能是重要的,因为他们直接处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 人际技能(human skills)也是很关键的,具有良好人际技能的管理者能够使员工的热情和信心,这些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是必备的。 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像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的环境。尤其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学这方面的 管理学学士 管理者的技能 通常可以理解为那些知识 这三方面是教科书的答案 是西方管理学的基本 只要学管理的 都必须知道这个 希望楼主能给分~ 4.学管理必须了解的知识有哪些 困惑:我喜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但是上大学以来,我根本就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熟悉这个专业,也不知道到底做些什么能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好处,看到师兄师姐们毕业时迷迷糊糊地离校,看到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那么缺乏竞争力,心里更着急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主要以“人”和“群体”为管理对象的学科,其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可以说任何一个需要“效率与公平”的组织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资源、技术这些曾经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在逐渐向规模经济运动的过程中,其自身竞争性的突破将越来越依赖于掌握这些资源的人们;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性获得空前解放,如何管理个性和人格日趋健全和完善的员工,将是任何一个以“生存和发展”为目标的组织无法回避的问题。 于是,在短短几年间国内爆发了对优秀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巨大需求。 品质要求 1.要能代表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说要有高尚的操守,尊重其他员工。 2.要有客户服务精神。其它部门、员工都是人力资源部的内部客户。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提供解决方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的事务性管理层次。 3.要有团队精神。 4.知识背景、性格、沟通能力等这些要素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员工不一定都需要有很高的学历。 从人力资源部的职能来看,有些职能与人打交道多一些,对沟通能力要求高一些;有些职能可能内向的人更胜任,比如薪酬调查、分析。但这些技巧性工作都是可以学的。 不少著名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学历包括工程、文学、社会、科学、工商管理、会计、心理学、医学、外贸、法律等等。 总之,做好人力资源工作,人品比技巧更重要。 只有自己公正、尊重别人,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事传统人事管理的员工,如需继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换个脑子”。 在校期间学习重点 1.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基本管理理念是以西方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学”的知识不可不作为重点来学。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应该重在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管理思维的培养。 只有这样,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才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够做到目标明确。 2.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以“人”和“群体”为管理对象的学科,那么研究人和群体心理、行为的《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也是重点。 3.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管理的一部分,对于组织其他的功能应该有所了解,比如市场营销、生产管理、ISO等,还有组织结构的设计、流程以及功能等。否则,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将无所立足。 4.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是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因此,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尽量多熟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运作,才能早日收“学以致用”之功。 5.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当然要在这方面下苦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6.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除了应该具备以上基本的知识结构外,同时还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7.注意加强角色转变能力的提高:从学生思维到职场思维的转变,从学生行为到职场行为的转变,从学生角色到职场人角色的转变。 职业倾向 适合从事人力资源方向工作的个性类型: 1. 安静、有节制,待人友好善良;感情丰富,对事物的细微变化察觉能力强,敏感而容易受到伤害; 2.对周围的人或事物充满着热爱之情,愿意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 3. 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想像力丰富;对小事情充满了好奇心,处理事情有弹性、变通性强;不拘于条条框框或繁文缛节; 4. 珍视内在和谐胜过一切。敏感、理想化、忠心耿耿,在个人价值观方面有强烈的荣誉感; 5. 如果能献身自己认为值得的事业,便情绪高涨; 6. 在日常事务中,通常很灵活,有包容心,但对内心忠诚的事业义无反顾; 7. 很少表露强烈的情感,常显得镇静自若、寡言少语。 不过,一旦相熟,也会变得十分热情。 成长通道 助理→专员→主管→经理→总监(行政副总裁) 先从人事助理职位切入职场。 这个职位最好能有一定的方向性,如招聘助理、培训助理、绩效助理、薪酬助理等。在此职位上积累1到2年的工作经验,然后从事该专业领域的某一专业工作,如招聘专员等。 在经过2年左右的积累,注意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然后向主管层次发展,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然后通过岗位轮换、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成为全面的人力资源领域的人才,变成人力资源经理。 当然在此过程中最好将学历提升至硕士文凭。将最后的职业目标锁定在人事总监和人事行政副总裁。 5.管理学的基本知识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工商管理类专科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必修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90学时,5学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的职能与作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计划:计划的种类、计划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经济预测:预测的含义及其类型、预测的步骤与方法;决策:决策的作用与原则、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组织的含义及作用、组织的类型及组织工作原则、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人员的考评、管理人员的培训;领导者、领导者素质及领导班子构成、领导理论及领导方式、领导艺术;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模式、激励方法;控制的基础理论、控制的基本内容、控制的基本过程;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方法、预算控制方法、成本控制方法;协调:信息沟通、协调的作用和原则、协调的内容与方式。
更多文章:
早安撩人情话(说早安撩人暖心的情话 早安撩人情话高情商(71句))
2024年4月29日 22:20
<美丽上海我的家>初中作文800字,求助,悬赏无限- -?上海的景色写作文300字
2024年6月24日 04:30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四篇】?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心得及感悟(大全5篇)
2024年5月17日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