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城南旧事》分为几个故事每个故事讲了什么)
本文目录
林海音《城南旧事》分为几个故事每个故事讲了什么
分为五个故事,除了开头的骆驼是代序外,其他都是正文。其中骆驼和爸爸的花落了入选语文教材。1.惠安公馆:讲述了英子偶然进入到公馆里认识了大家所说的“疯子”秀贞,并得知了秀贞与北大学生思康相恋生下的小桂子被秀贞母亲遗弃的故事,英子又偶遇到了妞儿,并觉得妞儿和秀贞越来越像,秀贞告诉她小桂子后脖子上有青色胎记,英子看到了妞儿的胎记后带她相认,秀贞急急忙忙待妞儿准备坐火车南下福建惠安找思康(文中思康问过假如母亲扣下他不让再来北京怎么办,秀贞说那我就去追你),却在黑夜惨死火车铁轨下(这部分存疑,英子醒来后送秀贞的怀表和准备做盘缠的金镯子还在自己手上),这个故事是最长最悲剧的,文篇占了整本书的一本。依据百度林海音出生于1918年来看,大约一两后秀贞与思康相恋的,等英子认识秀贞的时候大概就是孙中山护法革命后了,南方沿海动荡,即使秀贞母女没死也很难找到思康了。文中思康许下秀贞南归准备卖老家只能种白薯的劣地迎娶秀贞(思康说不想让秀贞去老家吃苦),但一去不回,估计是重病的母亲要求他娶个本地姑娘,而思康是个孝子,秀贞在离别时也未告诉思康已经怀孕了,因此思康迫于母亲的压力下与秀贞的感情也只能无奈放弃。当然也可能有个更坏的结果,1920年左右南方动荡,思康可能已经死了,他作为北大进步学生,更会遭到迫害。2.我们去看海:英子家搬离到另一个地方后的一两年,英子进废宅帮同学找踢进的球时遇到一个厚嘴唇人,并得知他是为了弟弟上学而回收货物的故事,他的弟弟是年级第一。但英子在废宅发现的铜像有个戴帽的便衣向她索要时交给他,从而使得便衣抓住了厚嘴唇的人(他是个小偷,赃物都藏在废宅草丛),英子很难过。故事贯穿的是反复的一首诗歌——一起看海。3.兰姨娘:又是一年后,父亲收留了进步青年德先,并常交流,英子不喜欢他,因为他来了父亲就会让母亲做老家的菜并吐槽母亲的手艺。过不久兰姨娘被施家赶出来了,虽然施家小哥奉命告诉不许收留,但兰姨娘先来的,父亲就收留了。兰姨娘对英子很好,开始英子很喜欢,后来看到父亲与兰姨娘有了暧昧(父亲称赞兰姨娘的手,并与兰姨娘一起抽大烟。父亲以前在日本时也是常去烟花柳巷之地)就不喜欢了,她就假意传话说制造德先与兰姨娘相识的机会。兰姨娘3岁被母亲卖了,16从苏州走出,20跟了63的施老爷,现在是五年后,施家大夫人等把她赶出来,德先欣赏她的反抗封建命运,她喜欢德先的进步思想,两个人最终一起来开了。4.驴打滚:家里的奶妈、保姆宋妈常寄工资回老家,老家的丈夫冯子明(应该没记错)则定期不定期的赶着驴车来看望,还带来老家的大枣,但英子不喜欢他。一天宋妈的老家有个年轻人来了,但问从哪来时却语焉不详,宋妈原本年初时的心神不宁就更明显了,终于丈夫又来了,她知道了自己放牛的儿子落水身亡了,女儿则被自己送人了,儿子一年前的身亡让她打击很大。英子的父母合计让宋妈回家生个儿子吧,结算了工资后宋妈坐着驴车离别。之所以叫驴打滚,是那头驴子来了后就满地滚,北京的小吃也很形象地展示了这个意思。5.爸爸的花落:这是英子十二三岁的事了,她突然得知父亲住院,期间回忆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比如赖床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了,然后宋妈叫黄包车送去学校。英子从六年级毕业典礼回来后父亲已经去世了,她看到父亲的花落了,突然就明白自己长大了,有了大人的责任,然后去医院准备安慰母亲。后记中,林海音写了感想,她认为父亲的肺病是早年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在日本时常彻夜不归在酒店等场所喝酒,还有后来工作到很晚。回忆中插了一段话,大意就是因为父亲爱花,父亲的朋友就说因此就生了好几个女儿。这一段颇有宿命观的人生感叹。
关于林海音的生平简介及作品
1、生平简介: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1934年,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1937年,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55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1956年,获得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1959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1960年,出版小说集《城南旧事》。1972年,出版散文集《窗》。1988年,出版散文集《一家之主》。1998年,获得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终身成就奖。2000年,出版散文集《作客美国》《芸窗夜读》。2001年12月,因病逝世于台北。2、《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林海音的故事有哪些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 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林海音的婚姻事件介绍
林海音是我国上世纪的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那么你了解林海音的婚姻 故事 吗?下面由我为你提供林海音的婚姻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林海音的婚姻故事介绍 林海音是我国上世纪的著名作家,大家对于这个名字也许记忆不是很深,但是那首骊歌在耳畔响起时,谁都会想起长亭古道斜阳下老市离去的背影,或者大家应该对那片爸爸的花儿落了记忆尤为深刻。没错,林海音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她的代表作品《城南旧事》还被搬到大屏幕上以电影的形式和大家见面。林海音还有另一本代表作《婚姻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电视剧,而现实林海音婚姻的故事却并非如此戏剧。 林海音婚姻的故事其实还是很幸福美满的。她在婚姻的故事这本小书里面描述了旧社会的爱恨纠葛也不过是平凡的悲喜罢了。先是她的婆婆因为公公娶了小老婆而和他冷战了一辈子的事情。其实这也全是因为她的公公和朋友堵得一口气罢了。并非有意而为,但是无论在婆婆那里如何解释,总是得不到原谅。 与这个相比现实中林海音婚姻的故事就美满幸福的多了,不但自己的的纯文学出版社风生水起,还行办各种报刊杂志,吸取高质量的文章在当时流行意识。她的丈夫夏承楹在台湾由于文笔顺畅 自然 , 幽默 诙谐,对时事与社会具有深刻的见解,受到广大读书朋友的追捧。 无论小说还是现实,林海音婚姻的故事都是美好的,恋爱的自由观,无拘无束的生活,可以说是走在潮流的最前沿。这在他那个年代,只有极少数妇女才有如此条件。 林海音的丈夫是谁 林海音是在小学初中课本中出现的作者,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那篇爸爸的花儿落了和驼铃两篇文章,平实的文笔还给广大同学一个不一样的同年,待她长大后也进入了婚姻殿堂。林海音丈夫名叫夏承楹,其背景非同一般,因为只有非同一般的人,才能配得上林海音这样具有影响力,而且独具个人魅力的女作家。 林海音在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培养了独立担当的性格,受到父亲影响成为了一位优秀作家。夏承楹能成为林海音丈夫首先在文笔上同样具有很高的造诣。这同样与自身的家庭环境是息息相关。夏承楹的父亲夏仁虎旧文学功底深厚,并且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夏承楹自小报读四书五经,然后走进了当时的新学堂,最后还被保送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 毕业 后担任多家大报社的,代表作有《一心集》、《何凡游记》、《窗》等著作。 夏承楹的文风幽默自然,顺畅轻松,在当时极受欢迎。对当时发生的时事等进行客观公平的评论,建议实用,很受读者的追捧。家庭里他是林海音的丈夫,事业上他是台湾联副的专栏作家,而且任职达到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里,他就如同一本活 历史 ,记载着台湾三十多年的变迁。 林海音是不凡的,林海音丈夫夏承楹同样卓越。两位文人为中国近代文学界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林海音爱看书的小故事
《窃读记》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的事迹:
林海音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原名叫做林含英,在1921年的时候林海音跟随着自己的父母回到了台湾,两年以后又跟随父母迁到北京,并且在北京的城南定居。
1948年的时候,林海音回到了台湾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她先后担任过《世界日报》的记者和主编,并且主持了十年的《联合报》。
她的一生当中创作出了很多的长短篇小说,并且在1994年获得了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和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联合授予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的奖项,1998年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在她的作品当中,一篇长篇小说《城南旧事》先后获得了文学贡献奖和蓝眼镜蛇奖,并且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
也是中国全国第一个专业的文学出版社,在2001年的12月1日,林海音因为生病在台北市的振兴医院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扩展资料:
林海音的父母都是台湾人,出生于日本大阪,因父母不愿被日本统治,五岁时迁居北京,到她出嫁,年轻的岁月都在北京度过。
创作力强、个性活泼的她,十九岁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成为当时北平第一位女记者,并结识报社夏承楹,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笔名何凡的作家。
而嫁入夏家四十多口的大家庭,对旧社会女性的长期观察,也成为她笔下的特色之一,1948年,她与丈夫、母亲等一家人,一起返回台湾。
来年找到在国语日报担任周末版的工作,开启她专职写作的生涯,她大量投稿,并结识许多渡海来台的大陆女作家,琦君、刘枋、王琰如及刘咸思等。
这群女作家经历了战争,笔下写的不再是闺怨,引进一九一九年中国五四运动以来,先进的女性思想,与现今提倡的女性主义不同,而是一种温柔、渐进式的女性革命。
林海音在联合报担任副刊主编的十年间,是台湾文坛一段重要的历程,她在三十五岁那年,获聘为联合报副刊主编,十年当中对台湾文坛有极深远的影响。
台文馆强调,当时正处于戒严时期,一股紧张闭锁的政治氛围笼罩文坛,而掌握报章杂志媒体者,拥有发表园地,在文坛中具有引导的地位。
林海音的生长背景跨越两岸,加上热情的性格,及坚持纯文学、不涉政治的理念,不分省籍地培植许多优秀作家,给予丰厚的稿费,像是她与钟理和的关系,在其过世后,继续照顾其下一代,都为当时文坛所敬重。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 她,与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25 年后(1948 年)英子与夫君何 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国学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林海音则为 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 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 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 :作家、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 不过 300 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 《冬青树》 , 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当时, 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 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 为其作序。 他说: 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 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 “家 齐而后治国” 。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 自 1957 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 《惠安馆》 、 《我们看海去》和 《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 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 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 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 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 社会关注。20 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 47 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 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 “我向您鞠躬, 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 ”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起步而“发迹”的作家。作家林海音简介,对她来说是“业余” , 却是终身。 “我实在热爱工作。 ”77 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 27 年的纯文学 出版社时, “忍不住想哭” 。她早年在北平编《 *** 》 ,后来到台湾又在几家 报社做,继之在《文星》 、 《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工作,一直在“为 人作嫁” 。她在上的建树,绝不亚于其创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 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
本土作家钟理和命运坎坷,贫 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 然病故。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 次日的报纸上, 不期收到众多的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 编书,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后来,电影界根 据钟理和的人生遭际改编成电影《原乡人》 ,由名演员秦汉、林凤娇主演,风靡 一时,使全社会认识了钟理和。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台湾本土作家,林海音出面并 主持在钟的家乡美浓建立“钟理和纪念馆” 。这是台湾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 个作家纪念馆。林海音不仅出钱、出力,为丰富馆藏,她还把当年办《纯文学月 刊》时珍藏的海内外 166 位作家 242 篇手稿捐给纪念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 们之间,只有信件交往,却从未谋过面!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如履薄冰的文学航道上,林海音终于难逃“翻船”的厄运。那是 1963 年 震惊台湾文坛的“船长事迹” 。是年 4 月 23 日,林海音在“联副”版上发了一首 名叫《故事》的小诗。叙述了一位船长漂流到一座小岛,被岛上的美女吸引,而 流连忘返。当局见之,龙颜大怒,认为这是“影射总统愚昧无知” 。
面对汹汹来 势,林海音怕牵累报社及他人,面对来者,她立即表示引咎辞职,砸了端了十年 的饭碗,这才避免一场祸及他人的灾难。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林海音简介,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 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 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 ,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 鸣锣开道。为表诚意,她亲笔一一给梁实秋、余光中和海外的夏志清、于梨华等 名家写信,一边自己跑纸厂、印刷厂、编稿。三个人三条枪,三个月内把一本风 格清新、高品位的杂志奉献给读者。 《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 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三十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 ,弥补当代读 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 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 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 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 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作家们把纯文学出版社当作朋友、娘家和“活菩萨” 。女作家沉樱(梁宗岱 原夫人)身居异国,晚景凄凉,衰年已不能提笔写文章了,她致信林海音,请帮她出最后一本散文集。林海音欣然同意,可作者没有原稿,文章全散佚在旧报刊 中。
林海音不厌其烦,请人搜集整理,再向友人发函征集沉樱早年致朋友的信和 照片, 合集一册为 《春声集》 。 在沉樱弥留之际, 书送到美国让她看了最后一眼, 林海音这才心情释然。她到台南拜访老作家苏雪林。苏雪林向她诉苦,说某出版 社倒闭,退给她一屋子书。林海音张口承诺,一次将其全部买下。因那是冷僻鲜 有人问津的《屈赋研究》 ,无法推销,堆在仓库里,后来林海音将其全部捐给了 图书馆和学校;她还再版了她的《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 1995 年,林海音 77 岁,何凡 85 岁。4 个儿女全在海外。她已无力继续经营 出版社了。当时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 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能善终,毅然决定停业。她把库存的八万册图书全部捐给 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 作者。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 的第二故乡北京。 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本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 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 牵头,在祖国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 ,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 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地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 改革开放后, 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 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 但韵味悠长: “字字珠玑自生光, 深情至性入文章, 信手拈来皆佳作, 不拘一格尽流芳。 ” “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 ———“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 ”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 如是说。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时下,82 岁的林海音与 90 岁的何凡,寓居台北,携手颐养天年。 其女夏祖丽是纯文学出版社总,现居澳大利亚。去年,她为母写传,足 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采访。林海音听说女儿为她写传十分高兴,风趣地说: 不要把我写得太好,我又不想竞选。《城南走来———林海音传》 ,去年 10 月在台北出版,反响热烈,畅销,入 当月台湾畅销书榜。
更多文章:
义愤填膺造句(义愤填膺的意思 义愤填膺的读音拼音 义愤填膺造句)
2024年6月26日 01:30
郑振峰的海燕与高尔基海燕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区别?郑振铎的(海燕)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年4月4日 13:20
小时有功夫的绕口令?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工,要练惊人艺,需下苦功夫,这些谚语的意思
2024年6月9日 04:10
《爱情公寓3》里面,展播和婉瑜参加关谷悠悠的情侣派对开心吗?2022餐厅情人节活动创意方案
2024年2月26日 22:20
卓有成效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卓有成效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2024年3月13日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