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断案阮柔的扮演者?“过于执断案”和“韩复榘训话”:包公断案
本文目录
包公断案阮柔的扮演者
罗慧娟。据查询《新包青天》演职员表显示,罗慧娟出演电视剧《包青天》,剧中饰演阮柔角色。包公断案为电视剧《包青天》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后用于歇后语,包青天断案铁面无私。
“过于执断案”和“韩复榘训话”:包公断案
五十年代誉满全国的昆曲《十五贯》,写的是糊涂官过于执草营人命和清官况钟平反冤狱的故事。屠户尤葫芦酒后被杀,丢失了十五贯铜钱;他的女儿苏戍娟因不愿被卖深夜出走,在路上恰好碰到了熊友兰。两人正在同行之际,被追赶前来的邻居们和差役截住,并被抓进县衙听审。无锡知县过于执一向凭“想当然”办案。他一不勘察现场,二不听取被告申辩,只根据熊友兰身上带的钱正好是十五贯,而熊友兰和苏戍娟又是一路同行,就作出了“熊友兰与苏戍娟一定是通奸谋杀”这一判断,真是主观武断到家了。过于执以这个错误的判断为依据,把苏、熊二人问成死罪,如果不是后来况钟在判斩时发现了疑点,并且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平反了冤狱,那么这两个无辜的青年就要成为刀下之鬼了。 现实生活中因判断错误而造成恶果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就拿我们国家的“十年浩劫”来说吧,如果没有作出“十七年有一条修正主义路线”、“有一个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这样的错误判断的话,那也就失去发动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依据了。由此可见,正确判断是正确行动的必要前提,而错误的行动也往往是判断错误的必然结果。因此人们在对客观情况作出判断的时候,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学习形式逻辑关于判断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保证判断的恰当,是大有好处的。 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反映和说明事物处在什么状态中,事物有或是没有某种性质,事物之间有或没有某种关系,等等。例如:“火车在运行中”这个判断肯定了火车处在运行状态;“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判断否定 了自然科学具有阶级的属性;“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友好的”这个判断肯定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肯定和否定,都是断定。 既然判断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说明,因此,判断就有真假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如实地反映和说明了客观事物的情况那就是真实的判断,否则就是虚假的判断。判断的真假只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实际,而不取决于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中国历史上有个“卞和献壁”的故事,有助于我们领会这个道理。 楚国卞和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玉匠来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登位,卞和又去献璞玉。武王叫另外一个玉匠来鉴定,也说是石头。武王又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登位。卞和捧着那块璞玉,在楚山下哭泣。文王派人去问原因,卞和说:我不悲自己无辜受刑,而是悲宝玉被称为石头,忠实的人被当成骗子!文王叫玉匠雕琢,果然得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据说这就是后来“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里讲的和氏璧。 真的假不了,尽管两位国王和两位行家都认为卞和献的璞玉是石头,但事实终于证明他们的判断是虚假的,“卞和献的是块宝玉”这个判断是真实的。 既然判断的真假只能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为标准,这就要求人们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防止主观主义。 判断和句子的关系 概念是用语词表达的,而判断则是用句子来表达。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所认识,要对它作出断定时,就要通过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逻辑上的判断同语言上的句子有密切联系。但是,判断和句子二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搞清楚判断和句子的联系和差别,有助于我们从复杂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找出每一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来。 判断和句子的差别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并非所有的句子都表达判断。陈述句一般是表达判断的。祈使句(要求别人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一般是不表达判断的,如“请你参加我们的晚会”、“你们不要打闹了”等等都不表达什么判断。感叹句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表达判断,只有带感叹语气的陈述句是表达判断的,例如“他真是个新时代的好青年啊!”就是一个判断。疑问句中的正问句是不表达判断的,疑问句中的反问句是表达判断的。 例如“我们能不能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呢?”这个正问句并不表达判断,而“我们怎么不能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呢?”这个反问句就表达判断。 第二、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判断。在阿凡提的故事里,有一个故事叫《解梦》:皇帝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人把他的牙齿全拔光了。第二天皇帝把梦讲给群臣听,问何人能解。丞相说:“陛下全家将比陛下先死。”皇帝听了大怒,把丞相处了死刑。这时,正好阿凡提来到了皇宫。皇帝又把梦说给阿凡提听,问他主何吉凶。阿凡提说:“陛下将比你所有的家属长寿。”皇帝是个十足的蠢货,他以为丞相的话是在诅咒他的全家,又以为阿凡提的话是在为他祝福。其实,“皇帝的家属比皇帝先死”和“皇帝比皇帝的家属长寿”,只是在语言形式上有些区别,而内容都是一回事,这两句不同的话表达的是同一判断。 有一则宋朝“滑稽才子”孙山的故事:孙山和一个同乡一起去考举人,孙山考中了,名列倒数第一。孙山回家后,同乡的父亲就问自己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念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你的儿子没有考中。从此人们就把榜上无名叫做“名落孙山”。孙山在这里用的是修辞上的婉转法,用婉转法表情达意的都可归于用不同的句子表达相同判断之列。 第三、相同的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西德影片《神童》里有这样两段对话: 薇拉的父亲:“你读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吗?” 汉斯:“没有。” 薇 拉的父亲:“应该读读,它可以使你明白许多事情。” …… 布鲁诺:“你读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吗?” 汉斯:“没有。” 布鲁诺:“应该读读,它可以使你明白许多事情。” 同样的话,出自不同人之口,可以有不同的含义。薇 拉的父亲是反法西斯战士,他的意思是:“读了《我的奋斗》可以识破希特勒的反动面目。”法西斯分子布鲁诺的意思却是:“读了《我的奋斗》可以认识希特勒的伟大。”话是一字不差的,而意思却是完全相反的。这在逻辑上就叫相同的句子表示不同的判断。 怎样才能做到判断恰当?
包公断案的故事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包公断案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包公断案的故事 篇1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
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
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
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
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顺口溜道: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包公断案的故事 篇2
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包公一听死了人。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想着想着,包公禁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个下联正是“移椅倚桐同赏月”。对联想出来了,破案的办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张榜,上写欲在本地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条件是:能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来。
榜贴出不久,一个书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来见包公,说:“本书生看过榜后,欲随大人进京,还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说;“你对出那副对联了吗?”书生假装思索了一下,说:“这是个下联,上联应是‘移椅倚桐同赏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惊堂木一拍:“ 还不快给我拿下!”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书生正做着官梦,不想被当场拿住,吓得连喊冤枉。包公厉声说:“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间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岂能饶你!左右,掌刑!”书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高呼:“小人愿招!”
原来,那日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后,几个同学开他玩笑,说他放着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却到学堂来守夜,新郎便将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书生乘机潜往新郎家去答对联,新娘子不辨真假,竟与他同入洞房,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
包公当堂叫书生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姓徐的老人,让他将押在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一场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包公断案的故事 篇3
宋仁宗在位时期,在端州城外有个小孩子他的父亲靠卖油炸糍粑来维持生计。有一天小孩帮父亲到街上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别好,刚过中午就全部卖完了,小孩在回家的路上,感觉有点累,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休息,不由自主打起吨,等他醒来的时候,小孩子大哭。
包拯正好路过,就让马汉去问明情况,小孩哭着对包拯说,老爷我卖炸糍粑赚来的铜钱,让人偷了去,我回去爸爸肯定揍我,包拯听了之后,决定帮一帮这个孩子,他想了一会,有了主意,他让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府上说是要审判他。
一时间包拯审石头的事情传遍大街小巷,第二天百姓争先恐后的来观看,他们要看看包拯这一次会怎样断案,包拯在公堂上正襟危坐,把惊堂木一拍,大声说道,你这石头,小孩在你身上打盹,醒来之后钱就不见了,是不是你偷了,快快从实招来,不然,赏你三十大板。
包拯连问三声,这石头还是默不作声,包拯说,你这是软的不吃吃硬的咯,来人,给我打!手下就一拥而上,啪啪啪的打了三十大板。包拯说这石头我是审不了了,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每人给这个孩子一文铜钱,让他和自己的父亲有个交代,包拯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乡亲们平日里受包拯照顾,这时候当然愿意帮忙,就一人一文的投到门口那个装满水的桶里,但有一位扔铜钱的时候,水面上浮起一层油,包拯大吼一声,快把这个了抓起来,他就是偷钱的人。
这人当然不承认,包拯说孩子卖糍粑的前他都数过,每一文钱上都有油印子,现在你的钱也有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投钱的人终于承认。百姓对包拯的敬意又多了一分都说包拯是一位好官。
包公断案的故事 篇4
宋朝初年,在河南的王庄,李家和刘家的媳妇在同一天都生了一大胖小子,两个孩子长得有点象双胞胎。可是李家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李家两口子悄悄的把孩子埋在自家的后园子里了,不让左临右舍知道,准备找机会把刘家的孩子偷来。
一天机会来了,李家媳妇趁刘家媳妇上地,偷偷地把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刘家两口子和乡亲们在周边各庄找了两天,不见孩子的踪影。第三天上午,刘家媳妇去李家串门,一进屋发现在摇篮里睡觉的孩子正是自己家的孩子,两个女人为了争夺这个孩子在屋里打得头破血流。一个老者建议她们去开封府找包公给断。
两家人带着小孩来带了开封府。包公升堂断案,两家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但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这时包公发话了:“你们在大堂上抢孩子吧,谁抢去孩子就归谁。”
两个妇女开始抢孩子,一人拽小孩一只小胳膊,刚一用劲小孩大声哭叫,刘家媳妇马上松了手,孩子被李家媳妇抢了去。这时,包公惊堂木一拍,“大胆李氏,你偷刘家孩子,还不从实招来。”包公见大家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他,站了起来说:“你们想一想,一个多月的孩子,嫩骨头嫩肉的,他的亲妈妈能舍得使劲拽吗?使劲抢去孩子的妈妈一定不是亲妈妈。”这时就听堂下李家两口子说:“我们认罪了,孩子是我们偷的。”
包公断案
包拯巧取合同文 一天,包公受理侄子告伯母骗取合同文、不认亲侄一案。 原来,在东京汴梁西关外定坊有户人家,哥哥刘天祥,娶妻杨氏。这杨氏乃是二婚,带来一个女儿,到刘家后再没生养儿女。弟弟刘天瑞,娶妻张氏,生得一个儿子,取名安住。父亲在安住两岁时,就给他与邻居李社长家的小女儿定了娃娃亲。大嫂杨氏打算待女儿长大后,招个女婿,多分些家产。因此,把刘安住当成眼中钉。 这一年,东京地区大旱,颗粒无收。官府发下明文,让居民分户减口,往他乡逃荒。弟弟天瑞照顾哥哥上了年岁,不宜远行,决定自己携妻儿离乡背井。天祥就请邻居李社长写下两张合同文书,把所有家产全部写在上面,以做日后见证。兄弟俩各执一份,洒泪分别。 天瑞带了妻儿,来到了山西潞州高平县下马村。房东张员外夫妻,为人仗义疏财,虽有许多田产,却无儿无女,见年方3 岁的刘安住眉清目秀,乖觉聪明,就收为义子。对天瑞夫妻也像骨肉兄弟一样看待。但是不久,天瑞夫妇染上疫症,几天后相继去世。天瑞临死前掏出一纸合同文,将儿子托付给张员外。 一晃,刘安住18 岁了,为使父母尸骨归乡,决定回老家安置。张员外就把合同文书交给他。 刘安住直奔东京汴梁,一路问到刘家门前,只见一位老妇人站在那里。那老妇人正是伯母杨氏,她一心想独占家财,就骗取了刘安住的合同文书,却翻脸不认侄子,反抄起一根木棒,打得安住头破血流。邻居李社长闻声赶出,问刘安住:“那合同书既被她骗走,你可记得上面写的什么吗?”安住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李社长说:“我是你的岳父李社长。”当下他写了状词,带着安住来到开封府告状。 包拯接了状词,便传令拘刘天祥夫妇到了公堂,责问刘天祥:“你是一家之主,为何只听老婆的话不认亲侄子?” 刘天祥回答:“小人侄儿两岁离家,一别十几年,实不敢贸然相认,凭合同文书为证。而今他和我妻一个说有,一个说无,我一时委决不下。” 包公又问杨氏,杨氏一口咬定从未见过合同书。包公假意愤然对安住说:“他们如此无情无义,打得你头破血流。大堂上,本官替你作主,你尽管打他们,且消消你这口怨气!” 刘安住流泪道:“岂有侄儿打伯父伯母之理?小人为认亲葬父行孝而来,又不是争夺家产,决不能做为出气而责打长辈的事。” 包公自有几分明白,对刘天祥夫妇说:“本官明白这小子果然是个骗子,情理难容,改日定将严刑审问。”今天祥夫妇先回去,而将刘安住押至狱中。 第二天,包公一面让衙役四处张扬:“刘安住得了破伤风,活不了几天了。”一面派差役到山西潞州接来张员外,于是真相大白。 几天后,包公传来一行人到公堂。张员外所言句句合情合理,杨氏胡搅蛮缠死不认亲。于是,包公传令带刘安住上堂。不料差人却来宾报:“刘安住病重死在狱中。”众人听罢大惊,只有杨氏喜形于色。包公看在眼里,吩咐差人即刻验尸。一会儿,差人回报:“刘安住因太阳穴被重物击伤致死,伤口四周尚有紫痕迹。” 包公说:“这下成了人命案。杨氏,这刘安住是你打死的,如果他是你家亲侄,论辈份你大他小,纵然是打伤致死,不过是教训子侄而误伤,花些钱赎罪,不致抵命。如果他不是你的亲侄,你难道不知道‘杀人偿命’吗?你身犯律条,死罪当斩!”即命左右将杨氏拿下,送到死囚牢中。此时,杨氏吓得面如土色,急忙承认刘安庄确是刘家的亲侄。包公问:“既是你家亲侄,有何证据?”杨氏只好交出那张骗得的合同文书。包公看后,差人叫刘安住上堂。刘安住接过包公赚出的合同文书,连称“青天”。杨氏方知中计。 包公提笔判决此案:表彰刘安住的孝道和张员外的仁义;杨氏本当重罪,准予罚钱赎罪;刘氏家产,判给刘安住继承。 包拯陈州除贪官仁宗年间,陈州大旱,发生饥荒,户部尚书范仲淹上殿奏本,保举龙图阁大学士兼开封府尹包拯到陈州粜米济赈。 原先朝廷已派了两个官员去陈州办理济赈事宜,这两个人都是当朝权贵刘衙内的亲属,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女婿,他俩在陈州贪赃在法,鱼肉饥民,还打死了饥民李大胆,搞得陈州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所以范仲淹要保奏包拯前往陈州查处。 刘衙内素知包拯清正,铁面无私,所以于半夜来访,假惺惺地说道:“陈州饥民多亡命之徒,包大人此番出赈,可要当心。”他的本意是想吓退包拯,不去陈州。 包拯严正答道:“为国效劳,为民解难,乃我辈本分,何惧之有?” 刘衙内见劝阻无效,便改口说情:“包大人此去陈州,望对我儿、婿照应则个。” 包拯答道:“这个我心中有数,感谢你今天来向我传递消息,将来有甚事情,我也会派人向你传递消息,以作回报。”当场送客。刘衙内虽然没得到包拯什么确切保证,但总算能随时得知陈州消息,倘有不测,还有回旋余地,便称谢告辞。 包拯带了差役王朝赶往陈州,将近陈州地面时,包拯易服先行,吩咐王朝随后赶来。包拯一副乡民打扮,混入饥民之中,来到衙门购买赈米。只见刘衙内子婿两人高踞公案之后,督促差役粜米。名为粜米、实为盘剥,在米中掺入大量泥沙,提高价格,克扣斤两,使饥民不堪其苦,稍有微词,便棍棒相加。包拯实在看不下去,高声喊道:“身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荼毒百姓,天理何存?” 刘衙内的子婿见一个黑脸饥民敢当众揭短,不由气怒万分,喝道:“住口,先前有个李大胆,今天又来了黑大头,我让你们一样下场。”吩咐差役将包拯吊在树上。 正在这时,手持金牌、背插宝剑的王朝赶到,两个贪官忙迎接钦差。王朝说道:“包大人先我而来,不知现在何处?”两贪官面面相觑,答道:“下官不曾见包大人来过。”王朝眼快,看见大树下正吊着包拯,忙跪步上前,亲手松绑,两个贪官这才知道“黑大头”原来就是铁面无私的包大人,忙上前恭请包拯坐上公案。包拯一拍惊堂木喝道,“尔等贪赃枉法,荼毒饥民,我不但亲眼看见,而且亲身经历,还有何话可说!” 两贪官连连谢罪认错。 “既然知罪,即写下伏罪状来!” 两贪官当即写了伏罪状,并签字画押。 在场饥民见包拯如此清正,声声齐喊:“包青天!”内有被两贪官屈打致死的饥民李大胆的儿子,此时气愤交加,率众饥民将两个贪官当场打死,以泄民愤。 包拯对饥民的举动是深表同情的,但咆哮公衙,击毙官吏毕竟是有罪的,他就暂且将李大胆的儿子收押在监,等送报朝廷后再作处理。包拯在发出奏折前,先叫王朝去向刘衙内暗通消息,让他将陈州发生的事,稍作改动说道:“两官员贪赃枉法已经查实,被下在狱中。饥民作乱,为首者已被当场处死。” 刘衙内听了又忧又喜,又恨又急:忧的是,子婿已获罪;喜的是,幸亏早得消息,局面尚可挽回;恨的是,饥民作乱;急的是,时间仓促,刻不容缓。他自恃皇上宠爱,便连夜进宫见驾,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语。皇帝果然听信了他的谗言,下了一道圣旨:“活的赦罪,死的不赦。”这样可以完全达到刘衙内的愿望,既可救了他的子婿,又可镇压作乱的饥民。刘衙内奉了圣旨亲赴陈州,当着包拯的面宣读。 包拯当场问道:“济赈两官员何在?” 众差役答道:“已经死了。” 包拯又问:“饥民首领何在?” 众差役答道:“押在狱中。” 包拯宣判道:“奉圣旨,两贪官理该处死,不准赦其罪;李大胆之子,为父报仇是为义举,应予释放。” 这一宣判,使刘衙内当场昏厥在地。从此一病不起。 处理这案件后,包拯在陈州按法粜米,解救饥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整顿吏治,使社会复趋于安定平稳。 包拯套破钉杀案开封府尹包拯断案如神,但有一案件颇费他踌躇。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族人因其死得蹊跷,便状告开封府。 包公将毛妻冬花传讯、冬花虽言词哀切,但面露妖冶,外着丧服,内套红袄,分明具有杀夫嫌疑,但她声称丈大系“气鼓症”死亡。 包公问道:“既患气鼓症,可曾请医治疗?”冬花对答:“丈夫命薄,未及请医,已气绝身亡。” 包公便命仵作廖杰开棺验尸。廖杰经验丰富,但验尸结果,虽见毛勤死状异样,但并无查出谋害痕迹。回转家中,夜不成寐,不知如何向府尹汇报。 其妻阿英见他心事重重便问道:“你可曾验看那尸体的鼻子?” 廖杰反问:“验那鼻子何用?” 阿英说道:“那鼻子内大可作文章,倘从中钉上利钉,直通脑门,岂非能不留痕迹而致人死亡!” 廖杰将信将疑地连夜再去复验尸体,果见毛勤的鼻孔内有两根铁钉,于是真相大白,遂将冬花缉拿问罪。冬花抵赖不过,承认串通姘夫谋害亲夫。 事后,包公询问廖杰:“冬花作案手段奇特,你是如何想到验看尸体鼻孔的?” 廖杰回答:“此是小的妻子提醒的。” 包公说:“请你妻子来府,我要当面酬谢。” 第二天,廖杰高兴地带着妻子到府里领赏。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对阿英端详了一会,开口问道:“你嫁给廖杰几年了?”阿英答道:“我们系半路夫妻,只因我前夫暴病死亡,才改嫁廖杰为妻。” “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 阿英面露惊异之色:“大人如何得知?” “路才暴死一案由县衙呈送本府,我昨晚查阅卷宗,得知县衙已对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结语。但我觉得此种结语颇存疑问。”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大人以为..” “本府认为,路才系被人从鼻孔中钉钉谋害。” 廖杰奉命前往路才墓地,掘墓开棺,虽尸体已腐烂。但在鼻孔部位露出两根已锈的长钉。 包公继续审理路才案件。他对阿英说:“想你一个平常女子,如何懂得鼻孔钉钉的奇特方法,除非有过亲身经历,才能一语点破,” 阿英只得如实招供事实:原来她也是个水性杨花的女子,在与路才结婚之后,经常与人姘居,姘夫是个惯犯,与她合谋用铁钉钉鼻之法害死路才,后来那姘夫在斗殴中被人杀死,阿英才改嫁廖杰。 廖杰听了如梦初醒:“想不到此女这般蛇蝎心肠,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我也几乎作了她砧上之肉。” 阿英懊丧不已:“若不是我多言多语,此案也断不能破。” 包公正色道:“非也,作案之人,侥幸取巧,只能蒙蔽一时,不能长久隐藏,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自食恶果。此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包拯叫哑巴打兄传说,有个哑子,每逢新知府上任,都献上一根木棒,任官责打。包公上任后,他又来献棒。包公想:如果他没有冤枉,怎肯屡屡无罪吃棒?无奈哑子口不能言,手不能写。包公心生一计,用猪血涂在哑子臂上,又以长枷枷到街上示众。暗差几个心腹跟随其后,见有人替他鸣冤叫屈,就传他上堂。 一会儿,果见围观者中有个老头为哑子叫屈,于是将他引到包公面前。 老人说:“这人是我村的石哑子,自小不能说话,只是耳朵还好使,他被哥哥石全赶出,万贯家财,并无分文给他。每年告官不能伸冤,今日又被杖责,小者因此感叹。” 包公传石全到衙,但石全不承认哑子是他亲骨肉。石全走后,包公教哑子:“你以后撞见你哥哥,就去扭打他。” 哑子眨巴着眼睛,看上去有些害怕。包公说:“你就照我的话去做好了,本官可为你作主。” 一日,被打得头破血流的哥哥来告哑子,说他不尊礼法,殴打亲兄。 包公问石全:“哑子如果真是你亲弟,他的罪过不小,断不轻饶。如果是外人,只作斗殴论处。” 石全说:“他果是我同胞兄弟。” 包公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家财分给他?分明是居心独占!” 石全无话可说。包公即差人押他们回家,将所有家财各分一半。 包拯审石擒凶手包拯在定远县任县令时,常常微服私访。一次,包拯带着衙吏经过某山岗时,见前面草丛上方苍蝇乱飞,并有一股血腥味扑来,便令衙吏察看。草丛里躺着一具男尸,身体已经腐烂,面目难辨,背上压着块大青石板,肩上还搭着只马褡裢子,内有木制“宋记”印戳——原来是个收卖粗大布的,查问地保,知本地没有姓宋的贩布商人。包拯断定这是谋财害命的案子。那么杀人犯是谁呢? 第二天,包拯贴出布告,说要在大堂上审石板。大家觉得好奇,都到堂上看稀奇事。那块青石板正放在堂中央,铁面无私的包拯喝道:“大胆石板,竟敢谋财害命,目无国法,给我狠打四十大板!”差役扬起板子,狠狠向石板打去,“噼噼啪啪”震得差役虎口疼痛。大家见状,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包拯斥责道:“本县断案,大堂上理应肃静,你们竟敢喧哗公堂,该当何罪?” 众人见包拯发怒,一齐跪下,口称“知罪”。 包拯说:“那好,你们讲,愿打还是愿罚?愿打,每人打四十大板;愿罚,每人举保画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违者严惩!” 大家愿罚。心想:“包大人真有意思,找不到凶犯,让众人来献一条孝布。” 三天之内,近街远集的粗大布一购而空。包拯的手下一边收布,一边核对布头上的印记,竟发现不少人交上的粗大布上有“宋记”印戳,与死者的印戳丝毫不差。经查问知是某布庄的。当下把某布庄老板抓来。老板一见死者的印戳,面如土灰,只得供认:死者宋某从外地收购粗大布,盖上印戳后寄存在他那里。他谋财害命,但匆忙之中忘了毁掉马褡裢子。 包拯两次断牛案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1062 年)在天长县刚任县令时曾审过两桩牛案。那是春耕时节,东村农民王某和张某一天在田里同耕,休息时坐在田岸边闲聊,让两头牛在坡上吃草。一会儿,两头牛抵起角来,王某和张某没当一回事,竟在一边看热闹,谁知道王某的牛把张某的牛抵死了。这下两个好朋友翻了脸,张某告到县衙门,要王某赔牛。那时包公还没上任,前任白县令审案时想:判赔,王某吃亏;判不赔,张某吃亏。左思右想,没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只得把两人收在监里。第二天,包公上任,听说有两个农民在监里骂人,提出来一审,知道事情的原因,就笑哈哈地对他们说:“你们本是一对好朋友,只是漫不经心使牛抵角死亡,以致朋友反目成仇人,这实在是不应该的。今天本官劝你们言归于好。”说罢,提笔写了四行字:二牛抵角,不死即活;活牛同耕,死牛同剥。两个农民听完判决,都说这样公平合理,谢过包公,携手走出公堂。谁知那两人刚走,又来一人报案。那是西村农民,名叫刘全。今天早晨他正要牵牛下地干活,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原来他的大黄牛满口血淋淋,牛舌头不知给谁割掉了。他心疼得哭了一场,急来县衙门要求破案。 包公看了状子,心想:这很可能是刘全的仇人干的。就对刘全说:“看来,这头牛是活不长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卖,我再资助你一些钱,这样你又可以买一头牛了。”刘全感激地挥泪告别。刘全刚走,包公当即出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本县晓谕黎民百姓:为确保春耕春种,保养好耕牛,严禁私自宰杀。如有病牛,须请牛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查验后,方可宰杀。未经查验,擅自杀牛的,一律严惩不贷。有人捕捉到杀牛者,官府赏银三百贯。此布。第二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刘全擅自宰杀耕牛。包公想:村中的人一定都知道,刘全宰杀的是残废牛,而这个自称刘全邻居的人明知杀残废牛而来告他,不就是诬谄好人吗?这人肯定和刘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来就是要引刘全的仇人出来。现在问过姓名,知他叫李安。刘全曾告诉包公,李安曾和他有仇,看来此人必定是偷割牛舌的人。 一审问,李安只得供认了自己割牛舌而又来诬告的罪状。
包公断案的故事有什么
1、杀牛破案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
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你,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
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2、包公审老鼠
那时,朝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深得皇上信任。这老太监听说包公名声大噪,很是不爽,就想了个歪点子,想让包公出洋相,扫包公的威风,臊包公的脸皮子。
这天,这个老太监叫人捉住一只差不多跟猫一样大的老鼠,将它的尾巴切了,血淋淋地关在笼子里,亲自送到包公跟前道:“这只大老鼠,自以为本事比猫还大,横行霸道。
欺东霸西,居然潜入皇宫,窜进我家,偷吃了金馔玉肴不说,还咬坏了当今皇上御赐给我的金袍玉带。请大人明察公审,看这只可恶的老鼠该当何罪?”
这不是故意来挑衅吗?包公愁上了眉头。包公是个正派人,对这种割卵求荣的太监,打心眼里就讨厌。何况这批人,平时胡作非为、仗势欺人,他也早就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他们的老底。
让太监们出丑。因此包公一听这老太监要告老鼠的话,就明白是咋回事——不过是城隍娘娘怀胎,心头有鬼罢了。包公一点也不推辞,欣然接下案子。
老太监心中大喜,他想,看包公你如何收场。包公把惊堂木一拍,一声大吼:“王朝、马汉,速速前来,将罪犯带上公堂!”这声势,像要审大案要案。
随着一声吆喝,王朝、马汉早把那只装在笼子里的老鼠带上公堂。原告老太监是朝中有身份的人,因此特给他设了个座儿。包公斜睨了一眼那老鼠,手上一用力。
把惊堂木狠狠一拍,大声喝道:“大胆老鼠,仰仗谁的势力,竟擅入皇宫,又潜入民房,吸尽民脂民膏不说,还敢咬坏公公的金袍玉带。真是罪大恶极。现在原告在此。
本官法纪森严,定严惩不贷!”听着包公在那儿装腔作势,老太监怎么听也不是味儿,这不是指着冬瓜骂葫芦,月亮坝里谈秃子吗?好你个包拯,还真看不出你的胆呢。
本公公可不是停妻娶妻的陈世美!老太监还在想,突然又是一声惊堂木拍案,只见笼中老鼠受惊,抓腮挠腿,上蹿下跳。包公字正腔圆,开始正儿八百地宣判。
“被告老鼠,现原告举证在此,你咬坏公公玉带金袍一事,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你还有什么话可以辩解?”老鼠会有什么话辩解?真是天下奇闻。
“被告老鼠,既然你不辩解,本官现在宣判——”老太监在一旁好笑,包龙图呵包龙图,你装怪也装得太认真了罢,看你如何下台!包公宣判道:“尔这鼠辈所为,已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不把你处以极刑——五马分尸不能泄恨。姑且看在公公面上,判处你阉刑,割断你的情根。叫你来世成为五官不齐、六根不全不人畜不畜的混帐东西。
王朝、马汉,大刑侍候,将罪犯带下去实施阉刑!”宣判完,包公走下台,对老太监深深一揖。然后道:“请问公公千岁,本官判得公正与否?量刑是否妥当?
如有不妥,万请公公指正一二。”老太监此时是猴子爬到黄莲树,讨到的是苦果子。他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忙不迭点头道:“大人英明,判得公正!难怪天下人都说你是我大宋第一好官哟!”
包公双手一拱道:“多谢公公,下官敢不认真?要不是我投鼠忌器,看在公公的面子上,一刀把这恶大恶极的老鼠剐了,现在只好处个阉刑,真是便宜了它!”老太监哪还敢说什么,忙喊备轿回去。
包公却拦住他说:“公公勿忙走,待验过了刑再走不迟!”老太监在那儿脸红一阵白一阵,周身像是十个猫儿在抓,额上滚下豆大的汗。
半晌才悟过来道:“别,别啦,我还有事。”说完比老鼠溜得还快。包公哈哈哈的笑声,老太监听在耳朵里,比那只受刑的老鼠还难受。
3、包公审石头
宋仁宗在位时期,在端州城外有个小孩子他的父亲靠卖油炸糍粑来维持生计。有一天小孩帮父亲到街上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别好,刚过中午就全部卖完了。
小孩在回家的路上,感觉有点累,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休息,不由自主打起吨,等他醒来的时候,小孩子大哭。
包拯正好路过,就让马汉去问明情况,小孩哭着对包拯说,老爷我卖炸糍粑赚来的铜钱,让人偷了去,我回去爸爸肯定揍我,包拯听了之后,决定帮一帮这个孩子。
他想了一会,有了主意,他让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府上说是要审判他,一时间包拯审石头的事情传遍大街小巷,,第二天百姓争先恐后的来观看。
他们要看看包拯这一次会怎样断案,包拯在公堂上正襟危坐,把惊堂木一拍,大声说道,你这石头,小孩在你身上打盹,醒来之后钱就不见了,是不是你偷了。
快快从实招来,不然,赏你三十大板。包拯连问三声,这石头还是默不作声,包拯说,你这是软的不吃吃硬的咯,来人,给我打!手下就一拥而上,啪啪啪的打了三十大板。
包拯说这石头我是审不了了,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每人给这个孩子一文铜钱,让他和自己的父亲有个交代,包拯在这里谢谢大家了。乡亲们平日里受保证照顾,这时候当然愿意帮忙。
就一人一文的投到门口那个装满水的桶里,但有一位礽铜钱的时候,水面上浮起一层油,包拯大吼一声,快把这个了抓起来,他就是偷钱的人。
这人当然不承认,保证说孩子卖糍粑的前他都数过,没一文钱上都有油印子,现在你的钱也有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投钱的人终于承认。百姓对包拯的敬意又多了一分都说包拯是一位好官。
4、狸猫换太子
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
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
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
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
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
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5、包公斩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包公断案故事
包公巧断鸡蛋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太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长,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洗漱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汪燕玲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鬟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拷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是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时只管吩咐,下关一定照办。”“那好。”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没有。”“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怪?”保证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包大人了。”“太师,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气。”保证挽起袖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受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了三次,这些家人竟像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像无事人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既然他们不说,你就用刑吧!”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个空盘子来。”“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个盘子拿来了。包拯让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再嘴里漱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子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个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口,包拯离了座位,指着她说:“鸡蛋是你偷吃的。”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颈,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包拯说:“太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们用清水漱口,再吐出来,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渣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口,不是她是谁呢?”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口里却说:“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让他们散吧!”包拯摇摇头说:“不行。案子到此,指明了头,尾还没收呢。”“此话怎讲?”包拯严肃的说:“秋菊只是被人捉弄,主犯不是她。”汪燕玲一惊,想不到包拯这么年轻,遇事想得这么周全,办事这么干练,索性试到底吧。便说:“包大人,这样说她吃鸡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谁呢?”包拯认真的说:“此人就是太——师——您。”“啊!”王延龄笑着连连点头,转脸对众人说:“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为的是试试包大人怎样断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们回去,各干各的吧。”这时,秋菊脸上才现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等人走后,王延龄问道:“包大人,你根据什么断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包拯说:“秋菊已是个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着为两个鸡蛋闯下祸,这是一;二是,当我知道是她吃了鸡蛋时,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众人面前她被当众说出是偷吃,这事如果不向众人说清楚,秋菊就不能过安分日子,会因羞愧而寻短见的。太师虽是开玩笑,试试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处理不慎,不是会闹出人命吗?”一席话,说得王太师连连点头,佩服的说:“包大人,有你坐镇开封,我放心啦!”
包公断案的经典故事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1、宋朝: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恰好路过此地;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小友哭着对
说:“大老爷,我卖的铜钱,被偷去了。”
2、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
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
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的话。”包公叫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
3、包公便“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地说:“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处罚。
4、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顺口溜道: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5、包公,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其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
更多文章:
2022最火励志句经典短句(2022年励志的句子经典语句(5篇))
2024年6月19日 11:40
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人类社会这么高速的发展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2024年4月27日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