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出自哪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出处简述)
本文目录
-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出自哪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出处简述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自哪里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什么意思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谁说的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何理解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出自哪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出处简述
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 2、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自哪里
说的是:人要有远大的志向,才能获得稳定的利益,眼光要放长远些。
出自当代作家崔钟雷《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卷十八·居士集卷十八: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
译文:获取《易》的大道理就可以兼得其中卦的小道理,从未有过学习卦的小道理就能通达《易》的大道理的。了解这点,然后就了解学习《易》的道理了。
引申含义:
可以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大力推动,更需要青年人一代接一代地继承和发展下来,让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是事业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人使命和担当。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
1、译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引申义:琐碎的事情不做好,怎能干好一番大事业?
2、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3、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薛勤对陈蕃“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一观点的反应是“奇之”,联系前面“清世志”的言论,这里“奇”当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应当是“惊奇”的意思。可见薛勤对陈蕃的观点根本就是赞赏的态度,怎么可能去反驳呢?
再看同是记录东汉,魏晋时代资料《世说新语》,可以发现,其中对这件事的记录和《后汉书》中的记录基本一样,区别就是换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意思一模一样。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哪来的呢?
看晋朝的史书、笔记没有,唐、宋的史书、笔记也没有,直到看到清朝的散文,才知道,哦,原来在这呢。清朝文学家刘蓉,在散文《习惯说》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什么意思
意思是: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
1、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
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刘蓉不禁感慨道: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3、出处
出自清代刘蓉的《习惯说》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习惯成自然,这是人人常说也人人熟知的道理。养成好习惯,一生终身受益;养成坏习惯,一辈子受害无穷。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为了告诫世人治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写的一篇文章。
2、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见大,发人深思。作者先写少年时代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小房子里读书的情景。“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这一描述,就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形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难说学有所获,更谈不上什么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以“思”为经,贯穿始末。因“思”而“绕室以旋”,从“旋”而极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题的阐发。总之,这都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书房里有一块洼地,愈来愈向外扩展。在这块地上踱来踱去,当然很不自在。可是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了。等到填平这块洼地,却又感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经过一段时间,这才恢复到正常的感觉。洼地踩惯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适应。这是什么缘故呢?
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这是一篇之警策,撮辞举要,统摄全文。习惯成自然,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由此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意即治学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一体会,不仅对育才树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着普遍的借鉴作用。
这是一篇论说体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说起,使人感到自然而亲切,从而受到启迪。可以说是语浅意深,言之有物。
3、作者简介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湘乡人。咸丰四年(1854年),随曾国藩在湖北、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1855年),从罗泽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战死蒲圻,送丧归籍。咸丰十一年(1861年),骆秉章督师四川,被聘参赞军事。
以知府加三品顶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实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由滇、黔人川时,赴前线堵截,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自投清营,乃将其槛送成都后杀害。同治二年(1863年),奉命督办陕西军务,擢巡抚,率军进驻广元。
同治四年(1865年),克阶州,击灭四川地方起义军和太平军余部。不久,以泄露密折,降调革任,仍署巡抚。同治五年(1866),因病开缺,仍留陕办理军务,与巡抚乔松年不和,所部楚军三十营被西捻军张宗禹击溃于灞桥后,革职回籍,著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辨录疑义》等。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谁说的
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东汉陈蕃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看到他的房间如此“脏乱差”,就问他为什么不收拾房间?陈藩朗声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扩展资料:
好高骛远是许多人的通病。嘴上的英雄处处可见,真正做事的时候却是“麻绳拎豆腐——提不起来”。送给这些眼高手低的人老子的一句话最合适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后汉书》中有一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小故事。愿为天下者,须从一屋开始。就是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深刻道理。
这个故事主人公叫陈藩,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人小志向大,要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天天埋头读书,自己房间凌乱不堪,也视若无睹。
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看到他的房间如此“脏乱差”,就问他为什么不收拾房间?陈藩朗声回答:“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
来客看他小小年纪有此鸿鹄志向,深感“孺子可教”,但看他连自己的房间都不愿打扫,如此下去,日后必然不会有所作为。于是教导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意思是:娃娃,不要眼高手低,治理国家,管理天下也是要干一个一个具体事情的,你今天连打扫房间这样的事情都不愿干,以后那些事情可能比这更琐碎,你更干不了的。
陈藩受此点拨,幡然醒悟。此后,严格律己,终成了一番事业。当今社会,更是人人渴望成功,人人渴望成名,然而,再大的抱负也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再远的宏图也要一笔一笔描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典故如下:
东汉太傅陈蕃。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悟之余,劝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激励他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没想到,千年以前的两句对话,竟成了后人教子育人的名言,用以激励他人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
相关介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中,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去忽视身边的小事,也不漠视他人的想法,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他人着想的道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出应有的努力,那么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我们个人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个典故主要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指如果不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无法将天下的事情处理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何理解
这句话出自一个故事:东汉时期,一位叫陈蕃的男孩在家中读书,一位父亲的朋友前来拜访,当进入他的屋子后,父亲的朋友看到屋子里凌乱无序,问陈蕃为何不把屋子收拾收拾,陈蕃表示:“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样的回答让他父亲的朋友很诧异,于是劝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过这样一句话,劝说陈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最终陈蕃受到点拨,成为了东汉太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每个人都会说,但是能真正理解背后意思,并且从小事做起的又有几个?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梦想着干一番大事业,对身边的小事毫不在乎,整天脑袋幻想着有一天有所成就。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想法上没有用,关键需要你去实现。每天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这或许就是世界上最傻的人了吧?白白浪费最宝贵的时间,不考虑自己本身的实力,不明白自身的情况。从古到今,哪个成功人士不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像刘备,最初是卖草鞋的,诸葛亮是种菜的,最终通过一点一点积累,他们才走到了受人尊重的位置。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南朝宋范晔著,白话文如下: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白话文:陈蕃十五岁时,从不打扫自己所住的房间,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拜访,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而迎接宾客呢?”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白话文:陈蕃答道:“大丈夫出生在世,应当以清扫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间呢?”薛勤知道他有使社会澄清的大志向,认为他很奇特。
启示:
陈番立志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雷锋同志就是从“扫一屋”做起的最好的典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引申义:琐碎的事情不做好,怎能干好一番大事业?
出处:汉·范晔《后汉书》: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扩展资料:
近义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语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典故出处]夏衍《代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建筑百丈高楼,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近义词]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反义词]好高骛远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更多文章:
两会政策解读(2020年全国两会关于艾滋病的就业问题提案解读)
2024年4月20日 16:50
为什么有人说幸福来的突然,去的也很快?幸福很突然 林凡 歌词
2024年6月20日 19:00
2021年儿童节(2021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几 2021年六一儿童节农历什么时候)
2024年6月19日 08:10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怎么样立足岗位(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24年6月16日 15:2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什么意思呀)
2024年3月23日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