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材人教版(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文言文)
本文目录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文言文
1. 求初中人教版语文书上的所有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
1.童趣(沈复)
2.《论语》十则
3.古代诗歌五首
①、《观沧海》(曹操)
②、《次北固山下》(王湾)
③、《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④、《西江月》 (辛弃疾)
⑤、《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山市(蒲松龄)
5.《世说新语》两则
①、咏雪
②、陈太丘与友期
6.寓言四则
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②、蚊子和狮子
③、智子疑邻
④、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1.伤仲永 (王安石)
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司马光)
3.口技 (林嗣环)
4.短文两篇
①、夸父逐日《山海经》
②、两小儿辩日《列子》
5.狼(蒲松龄)
6.《木兰诗》
----------八年级上册----------
1.桃花源记(陶渊明)
2.短文两篇
①、陋室铭 (刘禹锡)
②、爱莲说 (周敦颐)
3.核舟记(魏学洢)
4.大道之行也(《礼记》)
5.杜甫诗三首
①、《望岳》
②、《春望》
③、《石壕吏》
6.三峡
7.短文两篇
①、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8.观潮
9.湖心亭看雪(张岱)
10.诗四首
①、《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②、《使至塞上》(王维)
③、《渡荆门送别》 (李白)
④、《游山西村》陆游
----------八年级下册----------
1.与朱元思书(吴均)
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3.马说(韩愈)
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5.诗词曲五首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②、《赤壁》 (杜牧)
③、《过零丁洋》 (文天祥)
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 ( 张养浩)
6.小石潭记(柳宗元)
7.岳阳楼记(范仲淹)
8.醉翁亭记(欧阳修)
9.满井游记(袁宏道)
10.诗五首
①、《饮酒》 (陶渊明)
②、《行路难》其一 (李白)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杜甫)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⑤、《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九年级上册----------
1.陈涉世家(司马迁)
2.唐雎不辱使命
3.隆中对
4.出师表(诸葛亮)
5.词五首
①、《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②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③、《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④、《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 李清照)
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
----------九年级下册----------
1.公输《墨子》
2.《孟子》两章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鱼我所欲也《孟子》
4.《庄子》故事两则
①、惠子相梁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5.曹刿论战《左传》
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7.愚公移山《列子》
8.《诗经》两首
①、关雎
②、蒹葭
---------------------over--------------------
2. 初一语文书上册文言文
(人教版)初一上册文言文: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曹操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3.《次北固山下》——王湾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5.《世说新语》二则——刘庆义(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6.《论语》十二章(附)课外古诗词诵读:7.《峨眉山月歌》——李白8.《江南逢李龟年》——杜甫9.《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10.《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1.《诫子书》——诸葛亮12.《狼》——蒲松龄13.寓言两则:《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杞人忧天》——《列子》14.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
满意请采纳,谢谢。
3.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书上的所有文言文
第五课:《童趣》 作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十课:《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十课:《山市》作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作者: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第三十课:《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忘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忘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哪一册的文言文最多,或者是最难
因为六年级下册是小学生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所以要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较多古诗词,需要学生扎实的基础,还有课外一部分知识,需要更多的拓展在文言文上,六下是比较多的,也比较难以理解.当中《学奕》《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是对学生思维认识性的考验.这类文言文比较有辩证性,需要有全面的理解力.甚至在初一阶段一些练习上依然会出现.如果你是要复习的,我推荐一本书《短小文言文》,当中有许多全面的文言分析,尤其是古书中的文言文是现在考题的热点,对学好文言文有很大帮助,甚至初中许多老师都会推荐本书,希望你能在本书中深入了解文言文,好好学习,。
5.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大全
原发布者:临时账号36590
人教版(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古诗及文言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白话译文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
6. 求人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和古文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0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备注】文言文和古文有什么区别吗?你还需要古诗词吗?
7. (人教版)初一语文文言文 急需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
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
8. 初中语文教科书里共有几篇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蒹葭(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第一单元(亲近文学)《古代诗词四首》次北固山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赤壁浣溪沙第二单元(金色年华)《幼时记趣》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秋咏月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代诗词三首》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一剪梅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三峡》《古代诗词四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秋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论语八则》第六单元(奇思妙想)《古诗四首》迢迢牵牛星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岳阳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第一单元(人物风采)《赵普》第二单元(童年趣事)第三单元(建筑艺术)《黄鹤楼》《于园》第四单元(动物世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第五单元(信息传播)第六单元(诗词拔萃)《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古诗二首》黄鹤楼归园田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第一单元(长征组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晏子使楚》《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人琴俱亡》《古诗三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夜雨寄北己亥杂诗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第五单元(人与环境)《治水必躬亲》第六单元(高新科技)《古诗三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论诗(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第一单元(借物抒怀)《竹溪记》第二单元(道德修养)《陋室铭》《诗词曲三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第三单元(事理说明)《活板》《山市》第四单元(小说之林)《核舟记》第五单元(人生体验)《送东阳马生序》《古诗二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题第六单元(精彩演讲)《两小儿辩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16.陈涉世家(司马迁)17.桃花源记(陶渊明)18.与朱元思书(吴均)19.捕蛇者说(柳宗元)20.岳阳楼记(范仲淹)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9.曹刿论战10.愚公移山11.出师表12.观潮19.邹忌讽齐王纳谏20.《孟子》二章 1 2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墨池记 桃花源记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不同版本的教材总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一)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短文两篇 散步(莫怀戚) 金黄的大斗笠(高风)
2、背影(朱自清) 3、*我儿子一家(舒婷)
4、*金盒子( 琦君) 5、*羚羊木雕(张之路)
第二单元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最后一课(都德)
8、*我的老师(魏巍) 9、*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10、*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海滨仲夏夜(峻青) 14、*夏天也是好天气(素素)
15、*秋魂(刘增山)
第四单元
1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17、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
18、*寓言三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浓烟和烟囱(严文井)
19、*盘古开天辟地(袁珂) 20、*花的话(宗璞)
第五单元
21、《论语》十则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23、*狼(蒲松龄)
24、*短文两篇 两小儿辨日《列子》 乐羊子妻(范晔)
25、诗五首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潜) 过故人庄(孟浩然)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游山西村(陆游)
第六单元
26、为学(彭端淑) 27、木兰诗(北朝民歌)
28、*卖油翁(欧阳修) 29、*宋定伯捉鬼(干宝)
30、诗词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望岳(杜甫)
如梦令(李清照) 西江月(辛弃疾)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短文两篇 敬畏生命(张晓风) 热爱生命(蒙田)
2、紫藤罗瀑布(宗璞) 3、挖荠菜(张洁)
4、*提醒幸福(毕淑敏) 5、*白蝴蝶之恋(刘白羽)
第二单元
6、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7、小橘灯(冰心)
8、*梅岭三岭(陈毅) 9、*七根火柴(王愿坚)
10、*勇气(美)(狄斯尼)
第三单元
11、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2、卧看牵牛织女星(叶圣善)
13、莺(法)(布封) 14、*数字杂说(卞毓麟)
15、*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第四单元
16、社戏(鲁迅)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18、*绝唱(刘鹗) 19、*在声音的世界里(王蒙)
20、*摆渡(高晓声)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源明) 22、口技(林嗣环)
2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4、*伤仲永(王安石)
25、诗五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黄鹤楼(崔颢) 泊秦淮(杜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第六单元
26、愚公移山《列子》
27、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8、*黔之驴(柳宗元) 29、*工之侨献琴(刘基)
30、诗词五首
龟虽寿(曹操) 石壕吏(杜甫) 相见欢(李煜)
观书有感(朱熹) 清平乐(辛弃疾)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二)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目录
第一单元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江泽民)
2、谈骨气(吴晗) 3、想和做(胡绳)
4、*哨子(富兰克林) 5、*灰姑娘的时钟(角山荣)
第二单元
6、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7、发问的精神(启凡)
8、*论求知(弗兰西斯"培根) 9、*应有格物致精神(丁肇中)
1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第三单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2、短文两篇(吕叔湘) 论“基本属实” “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刘金) 14、*“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黄树则)
15、*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冬明)
第四单元
16、故乡(鲁迅) 17、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8、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20、*不朽的失眠(张晓风)
第五单元
21、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22、醉翁亭记(欧阳修)
23、*满井游记(袁宏道) 24、*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
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南园(李贺) 梦江南(温庭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己亥杂诗(龚自珍)
第六单元
26、《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越巫(方孝孺)
29、*《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陈太丘与友期 魏武将见匈奴使
30、诗词五首
饮酒(陶渊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行路难(其一)(李白)
观刈麦(白居易) 渔家傲(范仲淹)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目录
第一单元
1、黎明的通知(艾青) 2、有的人(臧克家)
3、*回延安(贺敬之) 4、雨说(郑愁予)
5、*外国诗两首 帆(莱蒙托夫) 萤火虫(泰戈尔)
第二单元
6、藤野先生(鲁迅) 7、白杨礼赞(茅盾)
8、 *菜园小记(吴伯箫) 9、 *夏之绝句(简媜)
10、*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第三单元
11、孔乙己(鲁迅) 12、变色龙(契诃夫)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14、*孤独之旅(曹文轩)
15、*白色鸟(何立伟)
第四单元
16、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17、打渔杀家(节选)
18、 *白毛女(节选)(贺敬之 丁毅等) 19、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施洋生)
20、*泰坦尼克号(节选)(卡梅伦)
第五单元
21、鱼我所欲也《孟子》 22、*隆中对(陈寿)
23、出师表(诸葛亮) 24、*墨池记(曾巩)
25、诗词五首
汉江临眺(王维) 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浣溪沙(晏殊)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第六单元
26、曹刿论战《左传》 27、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8、*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9、*陌上桑《汉乐府》
30、《诗经》三首 关雎 蒹葭 君子于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三)
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目录
第一单元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2、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张允文) 3、* “挑战者”的追思(郝铭鉴)
4、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5、*种树“种到”联合国(李广华 孙亚辉)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驿路梨花(彭荆风)
8、一面(阿累)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10、*吾家有女初长成(程乃珊)
第三单元
11、荔枝蜜(杨朔) 12、猫(郑振铎)
13、*斑羚飞渡(沈石溪) 14、* 心中的鹰(唐敏)
15、*鹤群翔空(江口涣)
第四单元
16、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17、现代诗三首 纸船(冰心)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 色彩(闻一多)
18、*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19、*乡愁诗两首 乡愁(余光中) 乡愁(席慕蓉)
20、*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第五单元
21、短文两篇 三峡(郦道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2、闲情记趣(沈复) 23、*周处(刘义庆)
24、*晏子故事两篇《晏子春秋》
25、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春望(杜甫)
登飞来峰(王安石) 论诗(赵翼)
第六单元
26、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7、小石潭记(柳宗元)
28、*观潮(周密)
29、*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战国策》 买椟还珠(韩非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塞翁失马《淮南子》
30、诗词五首
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词(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目录
第一单元
1、苏州园林(叶圣陶) 2、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3、*日本平家蟹(卡尔·萨根) 4、*万紫千红的花(仇春霖)
5、*蜘蛛(周建人)
第二单元
6、向沙漠进军(竺可桢) 7、看云识天气
8、*死海不死 9、*大自然的文字(伊林)
10、*秃鹰之死(郭治)
第三单元
11、食物从何处来(朱相远) 12、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13、气候的威力(位梦华) 14、*漫话小行星(卞德培)
15、*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第四单元
16、鲁迅自传(鲁迅) 17、哥白尼(竺可桢)
18、*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侯仁之) 19、*梵高传(欧文"斯通)
20、*邓稼先(杨振宁)
第五单元
21、公输(墨子) 22、核舟记(魏学洢)
2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24、*短文两篇 荔枝图序(白居易) 山市(蒲松龄)
25、 诗词五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别云间(夏完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第六单元
26、陈涉世家(司马迁)
27、韩愈短文两篇 马说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8、*与朱元思书(吴均) 29、*西湖游记二则(袁宏道)
30、 诗歌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雁门太守行(李贺) 无题(李商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初一人教版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四首
1.初一语文书课外的后四首古诗是什么
1.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2.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2.初一语文上册课本古代诗歌四首
题目:美丽的青海湖
学习了《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文章。我被青海湖美丽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不能自拔。去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跟父母去了一趟我梦寐以求的青海湖。
我们先乘飞机到青海省,然后坐汽车去青海湖。在路上,我们的车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山谷,就像在山里走迷宫一样。当汽车又翻过一座山时,我们眼前一亮,啊!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像一块金黄色的地毯,风一吹就随风摆动,又像金黄的波浪。我们的车在油菜花地之间的公路飞驰,渐渐地,油菜花边缘出现了一条浅蓝色绸带——青海湖。车越行越近,绸带越来越宽,青海湖的风姿完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站在湖边举目四望,青海湖像嵌在山谷里的一块名贵的蓝宝石。天空显得那么蓝,那么清,那么高。青海湖的水也是那么蓝,那么清。一望无际的天和湖融成了一片,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我向远处望去,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和无边无际的绿草地,像一只大手捧着这蓝宝石。
湖水是宁静的,宛如一面明镜一样,镶嵌在山谷中,清澈透明,能映出蓝的天,百的云,红的花,绿的树,真是奇妙的“水中景”。
湖水是动感的。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上,立刻泛起了雨鳞般的波纹。层层细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追逐,在玩耍,但是当盈盈的湖水荡漾到我的脚边时,却又缓缓地退了回去,像慈母轻轻地拍打着将睡未睡的婴儿。
啊!美丽的青海湖,你的美不是我这笨拙的笔能描绘出来的。我为祖国有如此美丽的青海湖感到骄傲和自豪。
3.初一语文四首古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初一人教版语文书的课外古诗,急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浣溪沙-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 清·曹雪芹、脂砚斋(红楼梦70回,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
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蔫同音,nian)来,
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找的好苦吖,- -
5.初一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注释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作品注释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
6.七年级课外古诗词四首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cnznqxxwzh课外古诗词四首(七年级语文)一、《秋词》1.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答: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7.人教版初一上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8.初一语文题《古代诗歌四首》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如果我身处其境会感觉心情开阔,有一种干什么都有信心的感受。
2.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3.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一种悲凉思乡之情贯穿其中。
9.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的古诗词
(七上)1、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9、《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下)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体裁:七绝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体裁:五绝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约客年代:宋 作者:赵师秀 体裁:七绝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年代:清 作者:赵翼 体裁:七绝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更多文章: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及成果300字(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总结300字5篇)
2025年2月20日 22:5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作文范文五篇)
2024年6月15日 15:00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什么意思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意思)
2024年5月15日 21:10

《我是武松》最新txt全集下载?我是武松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2024年5月20日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