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过卫州原文_翻译及赏析?送杜郎中使君赴虔州原文_翻译及赏析
本文目录
送人过卫州原文_翻译及赏析
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合最淹留。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唐代·杨巨源《送人过卫州》 送人过卫州 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合最淹留。纵横联句长侵晓, 次第看花直到秋。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 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杨巨源
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灵。开基拨乱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内清。——唐代·佚名《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七迎武舞》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七迎武舞
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灵。 开基拨乱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内清。晦魄移中律,凝暄起丽城。罩云朝盖上,穿露晓珠呈。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唐代·李世民《月晦》月晦
晦魄移中律,凝暄起丽城。罩云朝盖上,穿露晓珠呈。 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大乐和畅,殷荐明神。一降通感,八变必臻。有求斯应,无德不亲。降灵醉止,休征万人。——唐代·韩思复《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顺和(林钟宫)》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顺和(林钟宫)
大乐和畅,殷荐明神。一降通感,八变必臻。 有求斯应,无德不亲。降灵醉止,休征万人。
送杜郎中使君赴虔州原文_翻译及赏析
迢递南康路,清辉得使君。虎符秋领俗,鹓署早辞群。地远仍连戍,城严本带军。傍江低槛月,当岭满窗云。境胜闾阎间,天清水陆分。和诗将惠政,颂述九衢闻。——唐代·杨巨源《送杜郎中使君赴虔州》 送杜郎中使君赴虔州 迢递南康路,清辉得使君。虎符秋领俗,鹓署早辞群。 地远仍连戍,城严本带军。傍江低槛月,当岭满窗云。 境胜闾阎间,天清水陆分。和诗将惠政,颂述九衢闻。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杨巨源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唐代·武则天《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粤惟上圣,有纵自天。傍周万物,俯应千年。旧章允著,嘉贽孔虔。王化兹首,儒风是宣。——唐代·佚名《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肃和》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肃和
粤惟上圣,有纵自天。傍周万物,俯应千年。 旧章允著,嘉贽孔虔。王化兹首,儒风是宣。孝哉我后,冲乎乃圣。道映重华,德辉文命。慕深视箧,情殷抚镜。万国移风,兆人承庆。——唐代·丘说《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太和》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太和
孝哉我后,冲乎乃圣。道映重华,德辉文命。 慕深视箧,情殷抚镜。万国移风,兆人承庆。
送杨少尹序的评解
妙在一起引事来陪,以下同不同,两两相形,不惟文有律,亦且有情。至相形处,妙不说煞,全从“遇病不能出”句生来。古人行文,纯用虚托,不肯用一实写,乃自占地步,不滥夸人处,不徒善作波澜已也。《辑注》评:突引二疏作陪,又将自己病不能送,偷插一笔,顿觉溪山重叠,烟雨迷离。末段偏从杨君归乡,追思童时事,并把没后可祭,就乡人心中写出,纯是空中楼阁,宛如逼真情景。文章巧妙,莫逾此法,昌黎尤长,所以冠乎八家。时文则金正希多有。学者即此四首,可悟一切矣。
送杨少尹序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送杨少尹序的原文
送杨少尹序 —— 韩愈(唐)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百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度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内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容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2. 韩愈的《送杨少尹序》的译文
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明。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
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边的旁观者,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知道他是贤者的,还是没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写成传记以做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
然而我听说扬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吗?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不得而知啊!
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做为榜样。古人所谓“乡先生”,逝去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你看行吗?我只能这么翻译了~~希望你能喜欢3Q
3. 送杨少尹序的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4.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阅读答案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
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
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
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本段作者相关 韩愈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韩愈成就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
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本段赏析 赏析一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赏析二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
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
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
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
5. 送薛存义序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译文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指在零陵离任时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放在俎上(载:承,这里指盛放。俎:古代祭祀或设宴时用来陈置祭品或食物的一种木制礼器),把酒斟满酒杯(崇:充实,充满,这里指注满,斟满的意思),追赶进而送到江边(浒:水边),请他喝,请他吃(即为他饯行),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老百姓的仆役(盖: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耳”,表限止语气,肯定陈述的事实只限于这样)。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食于土: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使(官员)负责对我们公平办事(司平:负责公平办事。我:我们,这里是以‘民’的口气来说的)。现在我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直:通‘值’,酬金,这里指俸禄。怠:懈怠,轻忽,办事不认真,不尽力),普天之下到处那是。哪里只是不认真(岂惟:岂止,哪里只是)?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盗:窃取,这里指贪污和敲诈勒索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向使:假使),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货器:钱财物品),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黜:降职或罢职。这里指主黜仆,是驱逐不用的意思)。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以今:于今,而今,现在),而百姓却不敢肆无顾及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驱逐、处罚(肆:无所顾忌地、大胆地发泄或表示出来),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势:情势,这是指民与官的地位跟主与仆的地位情况不同)。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得不:能不)?”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假:暂。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讼:诉讼。平:处理得公平合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均:指按合理比例承担赋税),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怀:怀有。暴:暴露,表现出来),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的:的确,真实),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审:明白无误,清楚)。我又低贱又耻辱(指被贬谪流放),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评议(幽:昏暗,指昏庸恶劣的官吏。明:指贤明的官吏),在他临行的时候(往:指离任前往别处任职),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赏:赐,赠给。重之:指在‘赏以酒肉’之外再加上。辞:言辞,这里指这篇赠序)。
6. 《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明)王慎中嘉靖二十三年,制①当黜陟天下。
百司庶职报罢者凡若干人。而吾泉州儒学教授程君龙峰,名在有疾之籍,当致其事以去。
程君在学,方修废起坠,搜遗网失,以兴学成材为任。 早作晏休,不少惰怠,耳聪目明,智长力给。
非独其精爽有余,意气未衰,至于耳目之所营注,手中之所蹈持,该涉器数,而周旋仪等,纤烦劳惫,莫不究殚胜举。不知司枋者奚所考而名其为疾也。
黜步之典,固将论贤不肖,经驭废置。人之有疾与否,则有名焉。
贤不肖之论,非可倚此为断也,况于名其为疾者,乃非疾乎!人之贤不肖,藏于心术,效于治行,其隐微难见,而形似易惑,故其论常至于失实。非若有疾与否,可以形决而体定也。
今所谓疾者,其失若此;则于贤不肖之论,又可知矣!此余所以深有感也。又有异焉。
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师也者,所事也,非事人也。
所谓以道得民者是也。责其筋力之强束,课其骸骨之武健,是所以待猥局冗司之末也。
程君之僚,与其所教诸生,皆恨程君之去,谓其非疾也。余故论今之失,而及古之谊,使知程君虽诚有疾,亦不可使去也。
君去矣,敛其所学,以教乡之子弟,徜徉山水之间,步履轻翔,放饭决肉,矍铄自喜。客倘有讶而问者:“君胡无疾也?”聊应之曰:“昔者疾,而今愈矣。”
不亦可乎?①制:指皇帝的命令。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当黜陟天下 陟:提拔 B.效于治行 效:表现 C.课其骸骨之武健 课:考核 D.皆恨程君之去 恨:怨恨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以兴学成材为任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B.则有名焉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C.则于贤不肖之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与其所教诸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学教授程龙峰耳聪目明,意气未衰,工作卖力,有点伤病但已痊愈,上司却把他当做病人,罢免了他的学官职务。
B.文章对当时社会的官吏制度作了尖锐的指摘,黜陟之典的标准应是贤或不肖而不是身体状况,何况程龙峰本身无病。C.按照古代敬老尊师的传统,程龙峰即使真的有病,也不该受这样的待遇,老师毕竟是凭借懂得道理而获得人们尊重。
D.国子监博士程龙峰的上司借口程有病,让他“致仕”了,作者写了这篇别开生面的赠序来送别,议论透彻,文字畅快。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早作晏休,不少惰怠,耳聪目明,智长力给。 (4分)(2)君去矣,敛其所学,以教乡之子弟;徜徉山水之间,步履轻翔,放饭决肉,矍铄自喜。
(6分)。
7.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野,或激 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於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言哥)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 者乎?译文:::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
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
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音乐是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选择了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 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 器,是器物中最善于发声的。自然界对于四时也是如此,选择了善 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发出声音。
所以,用鸟在春天发出声音, 用雷在夏天发出声音,用虫在秋天发出声音,用风在冬天发出声 音。四时的推移变化,大概也必定有不平之处吧!对于人来说也是 如此,人声音的精华是语言,对语言来说,文辞又是精华,更要选 择善于表达的人而借助于他们来发表议论。
唐尧、虞舜的时代,咎陶和大禹是善鸣的人,就借助他们来发表 议论。夔不能用文辞来发表议论,又自己借韶乐来抒发感情。
夏朝 的时候,太康的五?/龅艿茏鳌段遄又 琛范 R烈 谝蟠 V?公鸣于周朝。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六部经书中的文 辞,都是言论中的优秀者。
周朝衰微,孔子那样的人发表议论,他 们的言论声音宏大,流传久远。《论语》说:“上天要把夫子作为 木铎啊。”
难道不正是确实这样的吗?周朝末年,在周以他汪洋恣 肆的文辞而鸣。楚国是一个大国,在它灭亡之际,以屈原而鸣。
臧 孙辰、孟轲、荀卿,以他们的学说而鸣。杨朱、墨翟、管夷吾、晏 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 仪;苏秦一班人,都以他们的策略主张而鸣。
秦的兴起,李斯为它 而鸣。汉朝的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最善于以文辞而 鸣的人。
以后魏晋时,发表议论的人比不上古代,但还未曾断绝。就其中的优秀者而论,他们的声音清丽而浮夸,节奏繁密而急促,辞句 *** 而哀伤,感情松弛而放荡,著作杂乱而无章,大概是上天认为那个时代德行丑恶而不加以眷顾吧?不然,为什么不让那些善鸣的人来鸣呢?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 都以他们各自的才能而鸣。
那些活着而处于下位的人中,孟东野开 始以诗歌而鸣,他的诗歌超出魏、晋时代,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 可以达到古代的水平,其余的也接近汉代诗歌的水平了。跟从我学 习的人中,李翱、张籍是最杰出的。
孟东野、李翱、张籍三人的诗 文确实优秀啊。不知道是上天将使他们的声音谐和,让他们为国家 的兴盛而鸣呢?还是将使他们受穷挨饿,心情愁苦,而让他们为自 己的不幸而鸣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上天了。
那么他们处 在高位有什么可欢喜的呢?沉沦于下位又有什么可悲愁的呢?东野就职于江南,仿佛有些失意的样子,所以我说命运取决于上 天,以此来宽解他。?。
8. 《送吴筱轩军门序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送吴筱轩军门序张裕钊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
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而山东登、莱、青诸郡,三面阻海,其燕台尤当番舶往来要隘。
有诏命山东巡抚周公督办山东军务,而以浙江提督吴公副焉。 吴公于时方留防江南,且行,谓裕钊:“吾实驽下,不任是。
又始至,人与地不相习,吾之心实惴惴焉。吾早夜以思,尽吾力之所能为,其济若否,则听之。
吾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若是义免乎?”裕钊曰:“大哉乎!以实心任事,事无大必济,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 公诚率是言而允蹈之,奉以终始,宁惟山东,虽以济天下可也。
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自夷务兴,内自京师,外至沿海之地,纷纷藉藉,译语言文字,制火器,修轮舟,筑炮垒,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
不实之痼,至于如此。海外诸国,结盟约,通互市,帆樯错于江海,中外交际,纠纷错杂,国家宿为怀柔包荒,以示广大,虽元臣上公,忍辱含垢,一务屈己。
而公卿将相大臣,彼此之间,上下之际,一语言之违,一酬酢(zuò,朋友间酒食往来)之失,莫肯先下。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以贤德相胜)者欤?国之所以无疆,外侮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今公之所称,故乃一反是,异乎今之君子者矣。
中丞周公,故与裕钊旧也,裕钊夙知之。其执诚与谦,宜亦与公同。
二公协恭同德,揖志(同心同德)以辑(治理)东土,裕钊挢首而眄成功之有日。公行矣!公之往,其驻师必于登州。
吾闻登州城闉之上,有蓬莱阁焉,自昔海右雄特胜处也。异日者公与周公大功告成,海隅清晏,裕钊虽老矣,犹思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斯阁,称述今日之言,而券其信,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
虽二公,其亦韪裕钊为知言乎?其为乐岂有极乎?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济若否 济:成功 B.命宿将统之 宿:住下C.糜帑金数千万 糜:消耗,浪费 D.一语言之违 违:过失,不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 B.人与地不相习北救赵而西却秦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 D.异乎今之君子者矣求人可使报秦者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勉励吴筱轩军门“实心任事”,与同僚“协恭同德”,保卫国防,以使“海隅清晏”,语重心长,极其恳切。 B.作者对吴筱轩军门“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的处事原则大加赞赏。
C.作者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D.作者描述了日后成功庆贺的愿景: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蓬莱阁,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
爱国之情溢于言表。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5分)(2)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者欤?(5分)。
送杨少尹序翻译及原文
送杨少尹序,韩愈赠序一篇。
杨,姓。少尹,官名。名臣源,字景山,以能诗称。唐贞元五年进士。长庆中,年七十,致仕归。朝官作诗送行,时文公为吏部侍郎,为之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送杨少尹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送杨少尹序》原文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送杨少尹序》翻译/译文
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明。
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
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边的旁观者,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知道他是贤者的,还是没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写成传记以做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
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
然而我听说扬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吗?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不得而知啊!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原文_翻译及赏析
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不妨公事资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唐代·杨巨源《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 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潮色银河铺碧落, 日光金柱出红盆。不妨公事资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 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杨巨源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兰羞委荐,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唐代·武则天《唐享昊天乐。第六》唐享昊天乐。第六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雍雍盛典,肃肃灵祠。宾天有圣,对日无期。飘飖羽服,掣曳云旗。眷言主鬯,心乎怆兹。——唐代·佚名《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
雍雍盛典,肃肃灵祠。宾天有圣,对日无期。 飘飖羽服,掣曳云旗。眷言主鬯,心乎怆兹。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唐代·钱镠《巡衣锦军制还乡歌》巡衣锦军制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送杨少尹序赏析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汉代二疏年老辞位的典故,处处为后文的对照设伏。疏氏权侄的事迹无疑是很多的,但作者只突出了两点:一是年老及时告退;二是其行动得到了人们的充分理解和肯定,不仅送行场面热烈,连路旁的观众也共盲其贤,汉史既传其事,后外工画者又图其迹,所以至今照人耳目。
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与二疏对比的角度写杨君告老归乡。先肯定其同,再展示其异。杨君和二疏一样,也是年满七十,即主动求归,这是二者相同之处。作者首先肯定其同,不仅是为了提高杨君的地位,突出他归乡的意义,而且也是为了批驳“古今人不相及”这个当时颇为流行的错误观点。作者是一个儒家道统论者,并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到处鼓吹先圣先王之道。他认为七十而致仕,归老乡里,这也是儒家道统的一种表现。杨君与二在这方面的一致,正好说明儒家道统可以继承,是对“古今人不相及”这个观点的最好驳斥。杨君告老归乡的行为既然可以和二疏媲美,那么他就应该得到人们同样的理解和赞扬,可实际情况却完全两样。杨君去时,既没有看到热烈的送行场面,也没有听到发自内心的赞扬,史既不传其事,图其迹的画当然就更谈不上了。丞相虽有爱惜之心,告之于朝,为其邑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动之,京师的诗友,也相属而和,这些似乎可以减少一点冷落。但是,他们诗歌的主旨都落在那个“劝”字上。无非是动其继续为官,不归其乡罢了。可见他们都为“以官为家”的时尚所束缚,并没有真正了解杨君的志趣,没有真正理解杨君此行的意义,他们并不是杨君真正的知音。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在篇末才发出出了那么深沉的感叹。
最后一段第三部分,直接摹写杨君的归乡情趣,点明杨君告老归乡的意义。这段文字不长,但内容丰富。作者先用“中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的不良现象作反衬,意在突出杨君告老归乡的意义。这儿的“中外”应该理解为中外以来,而且主要是影射当时的官场。有人说,不去其乡,这在唐代属“本等之常事”。就科举制度而言,年老致仕归乡,应该是本等常事,但中国的官场历来都是原则归原则,行动归行动。像杨巨源这样按例归乡的官员很可能还是凤毛麟角。唯其稀少,才觉得珍贵,唯其稀少,才值得大力提倡。作者之所以如此热心地宣扬杨君的事迹,其用意大概就在此吧。接着作者又补写一句杨君初出仕的情景,说他是刚成年就离开了家乡,这可能是为了突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最后,作品以深沉的感慨作结“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这是对杨君的高度赞扬,也是对外风日下的无穷感叹。
文中把杨辞职归乡的情景跟历史上有名的二疏具体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杨巨源思想品德之美。写作注意前后照应,富于变化,并且反复咏叹,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见。
更多文章:
新媒体实习心得总结?杂志社实习,被分在单独一个房间,只有我一个人,一台电脑,没事干,没人理,怎么办
2024年3月14日 17:50
行头的造句行头的造句是什么?词语造句:用行头造句(约30个)
2024年3月27日 14:10
《诗歌散文》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中国散文网 歌颂山西的朗诵诗歌_诗歌,朗诵,山西,歌颂_
2024年4月18日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