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是谁写的?《续资治通鉴》宋纪七文言文
本文目录
- 《续资治通鉴》是谁写的
-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文言文
- 续资治通鉴原文和翻译
-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 续资治通鉴原文_翻译及赏析
- 续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好
- 求《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白话翻译
- 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这两本有什么区别吗
- 续资治通鉴宋纪7翻译
- 续资治通鉴长编详细资料大全
《续资治通鉴》是谁写的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有一本《续资治通鉴》是谁写的?从宋赵匡胤到元顺帝? 应该是个明朝的人 解析: 清 毕沅编著 220卷 通行本 〖解题〗 毕沅(1730~1797),字纕衡,一字秋虹,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 《续资治通鉴》凡220卷,含宋纪、元纪两大部分,起自宋太祖建元元年(960),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而《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续资治通鉴》在时间上承接《资治通鉴》,体例上借鉴《资治通鉴》,故得名。虽然《续通鉴》不及《通鉴》跨越年代久远,但宋、元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极重要的时期。宋朝把中国人的精神从唐的渊源博大,局限到了“生死小,失节大”的极端,把中国知识分子封闭到即便亡国也夜郎自大的畸形。而元朝是首度入主中华天下的纯正异族,汉族士大夫的思维变化更值得玩味。有志上溯历史,看透今天中国举步维艰阻力所在的人,不可不详查宋之一代;有志辨析元朝异族统治下 *** 心态,拔除衍传到今天的旧道德、旧思维的人,不可不周考元之一代。于此,考宋元两代,就不得不遍览《续资治通鉴》了。 此书1935年国学整理社据冯集椿刻本断句整理,由世界书局缩印出版。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今以中华书局标点本最为通行。〖质量〗三校。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文言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续资治通鉴》宋纪七文言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续资治通鉴》原文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开宝四年辽保宁三年。辛未,九七一年
冬,十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己巳,诏:“伪作黄金者弃市。”
辽以黑、白羊祭神。
庚午,太子洗马王元吉弃市,坐知英州月馀多受赃私故也。
知邕州范旻奏刘鋹时白配民物十数事,辛巳,悉命除之。邕州俗尚淫祀,被病者不敢治疗,但益杀鸡豚,徼福于淫昏之鬼。旻下令禁止,出俸钱,市药物,亲为和合,民有病则给之,获愈者千计。会南汉所置知州邓存忠劫土人二万众,攻围州城七十馀日,旻屡出与战,矢集于胸,犹力疾督战,贼遂小却。旻创甚,乃坚壁固守,遣使间道求援于广州,前后十五辈始得达。援兵至,围解。旻疾未平,诏令肩舆归阙,所过僦丁夫,官给其直。旻,质之子也。
甲申,诏:“两京、诸道,自十月后犯强窃盗,不得预郊祀赦;所在长吏,当告谕下民,无令冒法。”自后将郊祀,必申明此诏。
右补阙梁周翰上疏言:“陛下再郊上帝,必覃赦宥。臣以天下至大,其间有庆泽所未及,节文所未该者,宜推而广之。方今赋入至多,加以科变之物,名品非一,调发供输,不无重困。且西蜀、淮南、荆、潭、桂、广之地,皆已为王土,陛下诚能以三方所得之利,减诸道租赋之人,则庶乎德泽均而民力宽矣。”帝嘉纳之。
周翰尝监绫锦院,杖锦工过差,为所诉。帝怒甚,召周翰切责,将亦杖之,周翰自言:“臣负天下才名,受杖不雅。”帝乃止。帝初识周翰父彦温于军中,以周翰有文辞,欲用为知制诰,天平节度使石守信入朝,帝语及之。守信与彦温善,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帝不喜,其命遂寝。
癸未,北汉遣使贡于辽。
丙戌,诏:“岭南诸州,刘鋹日烦苛赋敛,并除之。民为兵者释其籍,流亡者招诱复业。”
吐谷浑贡于辽。
十一月,癸已朔,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乃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
它日,帝因出,忽幸普第。时吴越王俶方遗使遗普书及海物十瓶列庑下,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弗及屏也。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实未尝发书,若如此,当奏闻而却之。”帝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丙申,吴越王俶遣其子镇海、镇东节度使惟濬来贡。
庚子,辽以胪朐河归附户分隶敦睦、积庆、永兴三宫。
庚戌,诏曰:“取才之道,盖非一端。近诸道摄官,悉令罢去,又虑荐更民政或著吏能者雷同遐弃,良可惜也!宜悉令有司按其历任,经三摄无旷败,即以名闻;受伪署者不在此限。”
河决澶州,东汇于郓、濮,坏民田。帝怒官吏不时上言,遣使按鞫。庚戌,通判、司封郎中博兴姚恕坐弃市,知州、左骁卫大将军杜审肇免归私第。恕初为开封府判官,谒宰相赵普,会普宴客,阍者不即通,恕怒而去。普亟使人谢焉,恕遂去不顾,普由是憾恕。及帝为审肇择佐贰,普即请用恕,居澶州二年,竟坐法诛,投其尸于河。
戊午,亲享太庙,始用绣衣、卤簿。
己未,合祭天地于南郊,大赦,蠲开宝元年以前逋租。
壬戌,命颍州团练使曹翰塞澶州决河,濮州刺史安守忠副之。
初,帝择孟昶亲军习兵马者百馀辈为川班内殿直,廪赐优给,与御马直等。至是郊礼毕行赏,帝以御马直扈从,特命增给钱人五千。而川班内殿直不得如例,乃相率击登闻鼓陈乞。帝怒,遣中使谕曰:“朕之所与,即为恩泽,又安有例哉!”命斩其妄诉者四十馀人,馀悉配隶许州,遂废其班。
续资治通鉴原文和翻译
续资治通鉴原文和翻译如下:
译文:
同月,吴国公征召青田的刘基,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和金华的宋濂到建康。
先前,吴国公到婺州的时候,就召见了宋濂。等打下了处州,胡大海推荐刘基等4人给吴国公,吴国公就立刻派遣使者去下诏书,赏财宝,传召4人前来。当时的总制(官名)孙炎之前就奉命去聘请刘基,等使者再去的时候,刘基回复使者说不去。
孙炎又给刘基写了封几千字的信,表示是上天的意思,是命运的安排使皇帝要委你重任,刘基这才和另外三人一起到了建康。
他与另外3人一起入宫觐见,吴国公十分高兴,给他们赐坐,慰问道:“我是为了天下,才委屈四位先生前来,如今天下纷争不断,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呀?”章溢回答说:“上天的世道变化无常,只有德是辅助。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称王天下。”吴国公称赞好。
刘基陈述了当时的十八件实事,然后说道:“当初因天下战乱,明公你从民间崛起,当初不过是个拥有一小块地的平民,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但你打着光明磊落的旗号,顺应天命而行事,这就是王者的军队。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原文及翻译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缊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①昭宪皇太后大渐②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赵普)曾经想要封授某人官职,皇帝没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皇帝,(皇帝)又没答应;又过了一天,(赵普)再次上奏皇帝。皇帝大怒,撕裂他的奏章将其丢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归家,将其修补,又如当初一样上奏。皇帝省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被赵普推荐的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皇帝入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宴会圆满结束。赵普就是像这样随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的。(赵普)一直将一个大瓦壶放在议事厅内,朝廷内外的奏疏,赵普心里不想施行(办理)的,一定将它们放入壶中,捆些乱麻点火将其烧毁。赵普(他)遭到世人许多毁谤和责怪,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赵普调出京师镇守地方后,上书皇帝道:“朝廷外面的人说我轻易地谈论皇叔开封尹,皇叔是个忠孝两全的人,怎么能够离间他和圣上的关系呢?况且(正值)昭宪皇太后重病之际,我实在是想事先得知天子遗诏。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请圣上明鉴!”皇帝亲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九月,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因病请求辞职;丁卯日,(皇帝)免除吕余庆吏部侍郎兼参兼政事的官职,让他任尚书左丞。吕余庆是帝霸府的幕僚,赵普、李处耘都在先前被皇帝起用,吕余庆坦然面对,不把此事放在心里。李处耘遭罪时,吕余庆正在江陵任知州,他回到朝廷后,皇帝详细向他询问处置李处耘一事,吕余庆用(恰当的)道理加以解释。等到赵普抵触圣意,左右大臣争相倾轧他,唯独吕余庆为他说明辨白,皇帝(想惩处赵普)的心思(才)稍微缓解。时人称吕余庆为忠厚长者。
续资治通鉴原文_翻译及赏析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续资治通鉴 完善 古诗文网 立即打开 宋纪 宋纪一 宋纪二 宋纪三 宋纪四 宋纪五 宋纪六 宋纪七 宋纪八 宋纪九 宋纪十 宋纪十一 宋纪十二 宋纪十三 宋纪十四 宋纪十五 宋纪十六 宋纪十七 宋纪十八 宋纪十九 宋纪二十 宋纪二十一 宋纪二十二 宋纪二十三 宋纪二十四 宋纪二十五 宋纪二十六 宋纪二十七 宋纪二十八 宋纪二十九 宋纪三十 宋纪三十一 宋纪三十二 宋纪三十三 宋纪三十四 宋纪三十五 宋纪三十六 宋纪三十七 宋纪三十八 宋纪三十九 宋纪四十 宋纪四十一 宋纪四十二 宋纪四十三 宋纪四十四 宋纪四十五 宋纪四十六 宋纪四十七 宋纪四十八 宋纪四十九 宋纪五十 宋纪五十一 宋纪五十二 宋纪五十三 宋纪五十四 宋纪五十五 宋纪五十六 宋纪五十七 宋纪五十八 宋纪五十九 宋纪六十 宋纪六十一 宋纪六十二 宋纪六十三 宋纪六十四 宋纪六十五 宋纪六十六 宋纪六十七 宋纪六十八 宋纪六十九 宋纪七十 宋纪七十一 宋纪七十二 宋纪七十三 宋纪七十四 宋纪七十五 宋纪七十六 宋纪七十七 宋纪七十八 宋纪七十九 宋纪八十 宋纪八十一 宋纪八十二 宋纪八十三 宋纪八十四 宋纪八十五 宋纪八十六 宋纪八十七 宋纪八十八 宋纪八十九 宋纪九十 宋纪九十一 宋纪九十二 宋纪九十三 宋纪九十四 宋纪九十五 宋纪九十六 宋纪九十七 宋纪九十八 宋纪九十九 宋纪一百 宋纪一百一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八 宋纪一百九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十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二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三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四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五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六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七 宋纪一百八 宋纪一百八 宋纪一百八 元纪 元纪一 元纪二 元纪三 元纪四 元纪五 元纪六 元纪七 元纪八 元纪九 元纪十 元纪十一 元纪十二 元纪十三 元纪十四 元纪十五 元纪十六 元纪十七 元纪十八 元纪十九 元纪二十 元纪二十一 元纪二十二 元纪二十三 元纪二十四 元纪二十五 元纪二十六 元纪二十七 元纪二十八 元纪二十九 元纪三十 元纪三十一 元纪三十二 元纪三十三 元纪三十四 元纪三十五 元纪三十六 元纪三十七 长按关注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关注公众号(获取小程式) X
续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好
续资治通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1. 史事不全,遗漏过多。虽然续资治通鉴号称涵盖了“宋辽金元”史实,但实际上其中对辽、西夏、金、元史事的记载很少,或者只是一笔带过,甚至有的地方片字皆无。这使得这部史书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不足。2. 轻重失衡,偏重宋纪。在续资治通鉴的220卷中,宋纪占了182卷。然而,即使在宋纪的篇幅中,对辽、西夏、金等与宋朝相关史实的记载也相当简略,而对与宋朝无关的史实记载则更为稀少。这种侧重使得这部史书在平衡性上存在较大的问题。3. 编纂疏漏和错误。续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中存在许多错误和疏漏,甚至有时续编者的注释和原《资治通鉴》存在不符之处,这无疑会影响到史书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总的来说,续资治通鉴虽然有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阅读时,读者需要注意鉴别和判断其内容真伪,以免被误导。
求《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白话翻译
原文:仲淹少有大志,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
译文:范仲淹年少有很大志向,对金钱,名利和富贵都没有兴趣。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
扩展资料: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
编者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积二十馀年之力,四易其稿,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
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这两本有什么区别吗
《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这两本书,在作者、内容、特点等方面都有不同。1、作者不同。《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续资治通鉴》的编者是清代的毕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2、内容不同。《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共411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3、特色不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续资治通鉴》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总之,这是两部不同时代的作者、记载不同时期历史的书籍。
续资治通鉴宋纪7翻译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原文及翻译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缊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①昭宪皇太后大渐②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赵普)曾经想要封授某人官职,皇帝没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皇帝,(皇帝)又没答应;又过了一天,(赵普)再次上奏皇帝。皇帝大怒,撕裂他的奏章将其丢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归家,将其修补,又如当初一样上奏。皇帝省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被赵普推荐的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皇帝入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宴会圆满结束。赵普就是像这样随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的。(赵普)一直将一个大瓦壶放在议事厅内,朝廷内外的奏疏,赵普心里不想施行(办理)的,一定将它们放入壶中,捆些乱麻点火将其烧毁。赵普(他)遭到世人许多毁谤和责怪,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赵普调出京师镇守地方后,上书皇帝道:“朝廷外面的人说我轻易地谈论皇叔开封尹,皇叔是个忠孝两全的人,怎么能够离间他和圣上的关系呢?况且(正值)昭宪皇太后重病之际,我实在是想事先得知天子遗诏。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请圣上明鉴!”皇帝亲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九月,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因病请求辞职;丁卯日,(皇帝)免除吕余庆吏部侍郎兼参兼政事的官职,让他任尚书左丞。吕余庆是帝霸府的幕僚,赵普、李处耘都在先前被皇帝起用,吕余庆坦然面对,不把此事放在心里。李处耘遭罪时,吕余庆正在江陵任知州,他回到朝廷后,皇帝详细向他询问处置李处耘一事,吕余庆用(恰当的)道理加以解释。等到赵普抵触圣意,左右大臣争相倾轧他,唯独吕余庆为他说明辨白,皇帝(想惩处赵普)的心思(才)稍微缓解。时人称吕余庆为忠厚长者。
续资治通鉴长编详细资料大全
《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着《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
基本介绍
- 书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
- 作者 :李焘
- 类别 :编年史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特点 :史料丰富,内容详实
书籍信息
概述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史料价值极高,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焘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证详慎,多有依据。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蒐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该书自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后历时四十年。 这是一部杰出的记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版本一
该书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庞大,传写刊刻不易,自元以后,世鲜传本。至清代,传钞本仅剩一百零八卷。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月至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年)三月,以及宋徽宗﹑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版本二
南宋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缃业、黄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月,止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浙江书局刻本影印。特点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他在撰写这部书时,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南宋人陈傅良曾表彰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胜纪。自李焘作《续通鉴》(即指《续资治通鉴长编》)起建隆、尽靖康二年,而一代元书萃年于此,可谓备矣。“清人谭钟麟也认为此书“上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正是由于李焘坚持了这个原则,才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在着《资治通鉴》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著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无违,乃听修换,仍录出为考异;不然则从旧,更勿增改。”《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多达一万二千余条,七十多万字。清人黄廷鉴以此评价很高,认为“其中分注考民划详引他书,而于神、哲之代尤多。 如《宋会要》、《政要》、历朝《实录》、《时政记》,王禹《建隆遗事》、蔡襄《直笔》、王拱辰《别录》、司马温公《日记》,王荆公《日记》、刘挚《日记》、吕大防《政目》、吕公著《掌记》、曾布《日录》、林希《野史》、五岩叟《朝论》、欧靖《圣宋掇遗》、邵氏《辨证》诸书,及诸家传碑铭,皆无一存者。即幸有传书,如《东斋记事》、《涑水记闻》、《东轩笔录》、《湘山野录》、《玉壶清话》,《邵氏闻见录》、《笔谈》、《挥尘录》之类,往往传写讹脱,亦足据以是正。则此编非特足以考定宋、辽二史之阙讹,而有宋一代杂史、小说家不存之书,亦可赖以传其一、二,诚温公《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也。” 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日记》等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特别是反映司马光政见且为宋神宗粉饰的《神宗实录》更是如此。相反,李焘对于王安石也能公正对待。虽然李焘“耻读王氏(安石)书”,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正文和注文中也能不认私论害公议,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三年八月癸末对仓法的记述就体现了李焘的态度:“……曾布云,熙宁三年九月二十五河仓条贯。按此乃是八月二十七日立仓法,旧纪书癸末诏诸仓给受概量者,临时多寡,并缘为奸,刻军食十当三四,其增诸仓役人禄,立勾取重法,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得不纵,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新纪削去,削去其谀辞可也,如立仓法安可不书。”记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焘撰。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已着录。 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以当时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家自为说。 因踵司马光《通鉴》之例,备采一祖八宗事迹,荟稡讨论,作为此书。以光修《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谦不敢言《续通鉴》,故但谓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献通考》载其《进书状》四篇。一在隆兴元年知荣州时,先以建隆迄开宝年事一十七卷上进;一在乾道四年为礼部郎时,以整齐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泸州时,以治平后至靖康凡二百八十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遂宁府时,重别写呈,并《举要》、《目录》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上进。 故周密《癸辛杂识》称,韩彦古盗写其书,至盈二厨。然《文献通考》所载,仅《长编》一百六十八卷、《举要》六十八卷,与《进状》多寡迥殊。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卷数虽如此,而册数至逾三百,盖逐卷又分子卷,或至十余云云。则所称一千六十三卷者,乃统子卷而计之,故其数较多矣。 又据焘《进状》,其书实止于钦宗。而王明清《玉照新志》称绍兴元年胡彦修疏,在《长编》一百五十九卷注后,则似乎兼及高宗。或以事相连属,著其归宿,附于注末,如《左传》后经终事之例欤。 《癸辛杂识》又称“焘为《长编》,以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云云,则其用力之专且久,可概见矣,其书卷帙最多,当时艰于传写,书坊所刻本及蜀中旧本已有详略之不同。 又神、哲、徽、钦四朝之书,乾道中只降秘书省依《通鉴》纸样缮写一部,未经镂版,流播日稀。 自元以来,世鲜传本。本朝康熙初,昆山徐干学始获其本于泰兴季氏,凡一百七十五卷。尝具疏进之于朝。副帙流传,无不珍为秘乘。 然所载仅至英宗治平而止,神宗以后仍属阙如。检《永乐大典》宋字韵中,备录斯编,以与徐氏本相较,其前五朝虽大概相合,而分注考异,往往加详。至熙宁迄元符三十余年事迹,徐氏所阙而朱彝尊以为失传者,今皆粲然具存,首尾完善,实从来海内所未有。惟徽、钦二纪原本不载,又佚去熙宁、绍圣间七年之事,颇为可惜。然自哲宗以上,年经月纬,遂已详备无遗。 以数百年来名儒硕学所欲见而不得者,一旦顿还旧物,视现行诸本增多几四五倍。斯亦艺林之钜观矣。 昔明成化中诏商辂等续修《通鉴纲目》,时《永乐大典》庋藏内府,外庭无自而窥。 竟不知焘之旧文全载卷内,乃百方别购,迄不能得。论者以为遗憾。 今恭逢我皇上稽古右文,编摩四库,乃得复见于世。岂非显晦有时,待圣世而发其光哉? 焘原目无存,其所分千余卷之次第,已不可考。谨参互校正,量其文之繁简,别加厘析,定着为五百二十卷。 焘作此书,经四十载乃成。自实录、正史、官府文书以逮家录、野纪,无不递相稽审,质验异同。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互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 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即如景祐二年三月赐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余靖所撰《墓铭》,殊不相符,为曾敏行《独醒杂志》所纠者,亦往往有之。 然焘《进状》自称,宁失之繁,毋失之略,盖广蒐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评价
后人对《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评价颇不一般。清人朱彝尊认为:“宋儒史学以文简为第一,盖自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书成,犹有非之者,独文简(李焘)免于讥驳。”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提要》则认为为此书“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未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即如景佑二年三月赐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余靖所撰墓铭,殊不相符。为曾敏行《独醒杂志》所纠者,亦往往有之。”尽管如此,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仍认为它“广搜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因为篇幅太大,故成书时就没有全刻,而只是由秘书省按《续资治通鉴》的规格抄写了一部藏于皇家秘室。清乾隆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朝《永乐大典》里录出《续资治通鉴长编》入《四库全书》,但《四库全书》录入的不是全本,缺徽、钦两朝事迹等。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金吾用活字排印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命黄以周等以《四库全书》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校爱日精庐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印成浙江书局本。中华书局出有由上海师范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整理的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简介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李焘。 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州丹人(今四川丹)。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死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 李焘是唐朝宗室曹王的后代。绍兴八年(1138)李焘考中进士,任华阳主簿,调任雅州推官。李焘博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的典章制度。后任荣州知州,又改任潼川府路转运制官,在任期间,秉公办事,弹劾不法官员四人。乾道三年(1167年),任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十年(1174)七月,久旱不雨,李焘上疏要求皇帝避正殿,减御膳,征求百官意见,孝宗皇帝很快采纳实行。淳熙十一年(1184)春天,李焘上书要求致仕,皇帝没有答应,数次派人看望病情,病愈后,任敷文阁学士,并以比致仕。诏命颁下时,李焘十分欣喜地说:“大事了结了。”口授遗表给皇帝说:“臣年已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径远以艺祖(赵匡胤)为师,用心以昭陵为则。”卒年七十岁。 李焘性格刚强,特立独行。早年时,正是秦桧当政的时候,秦桧死后,李焘才被朝廷了解。在朝廷议论国政,慷慨激昂。南宋名臣张拭曾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李焘一生自奉甚俭,不事铺张,没有嗜好,也没有姬妾,也没什么家产。 李焘的著述很多,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王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平生生死文学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这是南宋时期理学名臣张轼对李焘一生学术成果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李焘一生著述丰富,但留传至今的代表作是长达五百二十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了撰写了这部巨著,李焘“网罗收拾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这部史著的规模很大,淳熙十年(1183年)任遂宁知府的李焘曾上书皇帝,“臣累次进所谓《续资治通鉴长编》,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册。其修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为九百八十卷之间,文学繁多,本末颇难立见,略存梗概,庶易捡寻,今创为建隆至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卷《总目》五卷。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 李焘编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是写一部信史,留给后人。他在隆元元年(1163年)第一次进书状中有着十分清楚的说明,“臣尝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吏,纷错难言,……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撰时间很长,他在任华阳县主簿时,即有心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并开始准备材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前后,李焘在北宋司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础上,扩充增补,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把自建隆至宣和年间的百官治革,公卿任免,按年列表,为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了初步的准备工作。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第一次奏进十七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内容是太祖朝~太宗开宝十七年的史事。乾道三年(1167年),李焘至南宋朝廷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修撰神宗至钦宗四朝国宋及徽宗实录,这一时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第二年,李焘又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共一百零八卷。淳熙元年(1174年),李焘第三资进书,是神宗至钦宗四朝。淳熙十年,最后一次进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 李焘对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十分推崇,不仅史学的观点接近,而且政治上的观点也十分接受。他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之一就是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衔接。在时间上,《资治通鉴》止于五代末年,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始于北宋初年,正好前后相接。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个书名更是表达了李焘对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推崇和尊重。这部书原来定名《资治通鉴》,后来李焘认为自己的这部书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比,而司马光在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时候又由助手刘恕等人先修丛目,再修长编,是后由司马光本人删节而成,所以李焘就把自己准备编撰的这部书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受到宋孝宗的高度重视,诏令依《资治通鉴》纸样及字样大小缮写《续通鉴长编》一部,将李焘衔位于卷首依司马光衔位书写,取得了与《资治通鉴》同等规格的待遇。
更多文章:
护士们精心照顾住院的所有病人英文?护士长感谢科室护士们的话语有哪些
2024年5月18日 07:30
刚上拱桥为什么容易脱落呢?人群荷载在横桥向与纵桥向应怎样布载(10分)
2024年6月11日 23:50
与全世界做生意(谁有《与全世界做生意:一个经济学家的环球冒险[精品]》 书籍电子版百度云资源)
2024年3月23日 16:30
爱我国家 圆梦中华(5月30日爱我国家圆梦中华观后感怎么写)
2024年4月27日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