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翻译)
本文目录
-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翻译
- 《鲍叔荐管仲》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 《管仲列传》全文和注释
-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的翻译
- 史记(苏教版) 《管仲列传》全文翻译
- 谁能找到《知我者鲍子也》的翻译啊
- 谁能帮我解释“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
-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翻译
1、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2、《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司马迁描写这两位春秋中后期齐国国相,能抓住其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加以生动地表现,如写管仲,着重写其同鲍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齐、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谋略,写晏婴则通过对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详细叙述来突出其“贤”。 3、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对管、鲍之间的真挚友谊及晏子任用御者缘起的叙述极为详细,而对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则一笔带过。传记之末“太史公曰”以后的简短议论与评价更是深化了对管、鲍二人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鲍叔荐管仲》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管仲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但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此文出自《史记·管仲列传第二》。
主要人物解析:
齐僖公九年或齐僖公十六年(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鲍叔牙生于齐国,是春秋时代齐国大夫鲍敬叔的儿子,管仲的好朋友。早期管仲贫困,鲍叔牙时常接济他。鲍叔牙不愿出仕,后来在管仲劝说下,鲍叔牙选择辅助公子小白。
齐襄公元年(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后,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争当齐国国君。鲍叔牙十分着急,力劝小白快速回国,并亲自为小白驾车,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边,却被埋伏的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
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今临淄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
《管仲列传》全文和注释
《管仲列传》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翻译: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释:
尝:曾经。
贾:做买卖。
与:给。
以:认为。
***隐藏网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太史遭受宫刑,不能赎罪,朋友没有救援,所以写这传,寄意独深,假如当时有知道管仲的鲍叔牙知道的,有人可以鼓励你解围,有知道越石夫的晏子知道的,也可以援助法代赎。有鲍叔牙了解人,与驾车所欣慕,情感表现都推辞了。
作者介绍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民至于今受其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的翻译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的翻译是: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该句出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管晏列传》,原文节选如下:
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译文: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扩展资料:
管鲍之交
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史记(苏教版) 《管仲列传》全文翻译
一、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
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样自然畅通,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经济的发展,慎重地进行比较。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称王,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大概说的是管仲吧?
二、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三、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
四、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赏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谁能找到《知我者鲍子也》的翻译啊
管夷吾字仲,是颖上人。年轻时常常和鲍子交往,鲍子知道他很能干。管仲很贫困,常常欺骗鲍子,鲍子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当一回事。不久,鲍子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登上诸侯王的位置,成为齐桓公时,公子纠死了,管仲也被囚禁了。鲍子就进荐了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掌管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联合各方诸侯,匡正了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起初穷困时,曾经和鲍子一起做生意,分红利时,大多给自己,鲍子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是贫穷的缘故。我曾经替鲍子做事,却使境况更困苦了,鲍子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做事常会)遇上不利的时机。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子不认为我不能干,知道我没有遇上好时机。
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子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关押、受辱(却不自杀),鲍子不认为我不知廉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声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养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啊。”
鲍子进荐了管仲后,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世代代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子孙有十几代,子孙常常成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能干,却赞美鲍子能够了解人。
扩展资料
《知我者鲍子也》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写管仲的三个段落。
第一段总叙管仲的经历特点,“鲍叔知其贤”的一个“知”字,是全文的文眼,总写管仲为人所知。
第二段写管仲的感受,连用五个“知”字来突出鲍叔对管仲了解之深,最后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来概括前文的五个“知”,也是对第一段“鲍叔知其贤”的最有力的说明。
第三段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作结,进一步点明“知人”这一主旨。
谁能帮我解释“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 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 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 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 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 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 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 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 贤才。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 声张出去。后来鲍叔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 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 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 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 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结 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 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 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 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 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 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 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 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 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译文: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这句话出自《管晏列传》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
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
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
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
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
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
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
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
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
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
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文章名家点评
清人王文濡评论说:“通篇无一实笔,纯以清空一气运转。”
现代文学家李景星:“《管晏列传》以逸胜。惊天事业,只以轻描淡写之笔出之,如神龙,然露一鳞一爪,而全神皆见,岂非绝大本领!传赞‘是以不论,论其轶事’二句,是全篇用意。”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但替两位大政治家作传,用这种走遍锋的观察法,无论如何,我总说是不应该的。因为所选之点太不关痛痒,总不成为正当的好文章。”
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管晏列传》近似文学作品,实涵哲学大义,为中国一历史家,又岂止于往事而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管晏列传
更多文章:
地道的近义词(地道 [dì dào]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2024年6月19日 16:00
假如你看我有点累是什么歌,假行僧歌曲介绍?《假行僧》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
2024年3月5日 13:00
销售实习生应掌握哪些技巧?湖南象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实习怎么样
2024年6月22日 12:10
谢谢你们爱我的每个人(selina的谢谢你们爱我的每个人 完整的歌词)
2024年2月24日 21:00
我的好朋友作文三年级(三年级我的好朋友作文400字【七篇】)
2024年2月27日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