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让人生更美好(学佛能得到哪些好处)

2024-06-05 14:10:23 :78

佛法让人生更美好(学佛能得到哪些好处)

本文目录

学佛能得到哪些好处

一、认识人生: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峰,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终日忙著向外追求,从来没有想到去研究这些问题的。那么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简单地说,人的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二、净化人生:人类内心的烦恼污染。实在是时时刻刻都在严重地影响人类心灵的安宁,可是没有研究佛法的人,却很少知道的。烦恼是很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心灵正说明烦恼的厉害;其实,我们的心灵所以不能安宁,就是烦恼在扰乱,在作祟;我们的行为所以违背真理,也是烦恼在驱使,在鞭策。佛经上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心就是指我们心中的恼烦。充满着恼烦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么样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净化。我们学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来洗涂我们内心的垢秽,等到我们内心的烦恼垢秽清除了,那么,我们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适成为清净的、圆满的、快乐的、理想的人生了。 三、庄严人生 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是美化人生。一般来说,美可分为形相美和内在美,形相美属于外表,内在美则指人的德性。单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还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须充实内在的德性美;内外俱美,才可以称为庄严的人生;而庄严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完美的人生。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筹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与充实内心的德性,以庄严人生。

让人心静的佛语禅心,人生因静而优雅

1.静,所以优雅。优雅是一种淡然的美,是一个人内心美的外露。优雅之人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渴望优雅的生活,却常常在现实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要想找回自己,做一个优雅从容的人,只有先稳下来,静下来,学会宽容、仁爱、温和、谦恭。人生,因静而从容,因从容而优雅。

2. 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三千世界,心若清净,无处不是净土。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自然日趋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

3. 人生的境界,说到底,是心灵的境界。若心乱神迷,无论我们走多远,皆难以捕捉人生的本象,难以领略有韵致的风景。唯有心灵的安静,方能铸就人性的优雅。这种安静,是得失后的平和,是诱惑时的恬淡,是困苦中的从容,是微笑面对这个混浊的世界,慢慢地去看清、看透、看穿、看淡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4. 人生苦短,行走在人生路上,匆匆而又忙忙,跌跌而又撞撞,奔波而又小心,劳累而又费心,一生,留下什么,又得到什么。细想,活着,就该尽力活好,一定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想开、看淡,放松,人不可太精,事不可太勤,不要累人、累己、累心。

5. 心如莲花,人生就会一路芬芳。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不如别人时,会心生嫉妒,失去从容;发生意外时,会心生慌张,失去镇定;痛失亲人时,会失去理智,心生绝望。只有内心安静祥和,才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心如莲花,就是在安静的岁月里面露微笑,摒弃内心的挣扎、邪念和虚荣,活得洒脱自在。

6.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茶,甜藏于苦中。人生如是,是苦是甜,自己知道,却也未必知道。你知道的,只是当下的感受,却未必看得见下一刻的转变。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让茶由苦变甜,生活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难。不经苦,何来甜。一念苦,一念甜,转个念就是希望。

7. 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生活就是越过心灵的障碍,平静心性,淡泊名利。生活,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

8. 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悲伤,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满天阳光。当你明白无常,得,有什么喜,失,有什么伤,得失也不过空花一场。当你明白无常,一切都觉得正常。真正时时看见、看着无常的心,获得真正内在的平静安详。

9.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10. 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太烦恼、太生气。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带点混乱的。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善加考虑,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尽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想得太多所以不开心,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让人心静的佛语禅心,多读多受益

1. 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2. 生活的过往从来就不是生命的负累,它是人生的一种提醒,宽容与大度,那些曾经的过往,已经和生命融为一体,何苦再去挑剔与磨砺,那些曾经的悲情与痛楚,才成就了今天的平衡与淡然,既然能够理解人生苦短,那么何苦不让烦恼化作云烟。

3. 我们脚踏实地地老实修行,这样烦恼就会越来越少。有些事情不要太执著。破了我相,再破了法相,这就是菩萨的境界,最后连空相也去掉,空执也去了,人我四相、空相,全都破了,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多诵经有非常非常大的益处,能让我们开智慧,能够看透世界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去除烦恼。

4. 不圆满的是自己的烦恼,不清净的是自己的业障。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的智慧不够;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的慈悲不够。有慈悲的人,没有看不起的人;具有智慧的人,没有看不惯的事。其实,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是正常的,没有不正常的。只是众生的因缘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显相。

5. 古人云:福祸无门,惟人所召;佛教云:有因必有果。我们无论是福是祸,都是因为我们的业力召感,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我们当下无论是自己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感受,是苦的还是乐的,都是我们过去种的种子,现在的果报。因此,要想人生活得幸福、美满、快乐,就要多种善的种子。

6. 入世修行,即在红尘之中修行,修口、修耳、修心、修行、修眼等等。修行即自律,道法自然,改造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处于和谐状态。修口,以善言对人,不与人争、吵,处处礼让与人;修心,则心正、心善而百毒不侵、海纳百川;修眼,令自己眼中存善,而将恶俗之物隔绝在外,不乱人心性;修耳,不偏听偏信。

7. 当有人迷途时,我们为其指条路;当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当有人失意时,我们送去鼓励的话。这种慈悲之举在帮助、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这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当我们的内心充满慈悲,在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时,我们就与佛菩萨是一样的。

8. 苦才是人生,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繁才是世情,简才是生活,独才是成熟,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常才是大智,忘才是福气,舍才是得到,做才是拥有,学才是知识,谦才是提升,执才是成功,惜才是布道,爱才是慈悲,戒才是加持,循才是超脱,念才是当下。

9. 宽恕别人何尝不是宽恕自己,伤害了别人的心,自己的心又怎能快乐,放心的去爱吧,如果爱不了所有的人,就好好爱身边的人,宁可因为爱而受伤害,也不要因为怕受伤害而拒绝爱,当然最可贵且不受伤的爱一定是没有分别心的爱即菩提心!

10. 佛法当中的善因,主要是指十善,而十善主要在于我们的动机必须是善因。例如第一个不杀生,主要指的是不要有杀生的动机。我们要让自心变得寂静、调柔,不再让烦恼作主。做得到这样,就是向善。外在的装模作样、花言巧语,并不是真正的善。这是为什麽十善都会强调动机,它指的是心态的转变。

改变自己让人心静的佛语禅心意境微博

1、【爱心是福种】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2、【人心与佛性】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3、【保护心念】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不毁谤同道】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5、【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7、【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8、【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则

9、【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

10、【何谓功德无量?】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1、【化瞋恨为爱】佛陀一再教诫我们:要好好调节自心,把瞋恨、怨嫌之心转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宽恕别人,发挥爱念。

12、【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13、【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4、【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5、【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16、【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17、【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启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18、【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19、【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20、【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21、【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22、【如何成就道业】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23、【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24、【四重德行】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25、【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26、【无条件地奉献】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27、【心贼害人害己】极凶大恶,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28、【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29、【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30、【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31、【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32、【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33、【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34、【用慈施悲】把贪念转为满足,把满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满足,还可发挥「用慈施悲」的爱心。

35、【用佛心看人】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36、【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37、【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38、【真菩萨】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39、【真善无贪】人之所以虚伪,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40、【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41、【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42、【真正的洒脱】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43、【众生与人生】人若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众生」才需要「佛」救济,「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44、【重业轻受】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45、【注重礼仪】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最至真最美的形态。

46、【自杀的罪业】自杀所犯的罪有三:一、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二、造自杀罪业。三、犯遗弃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47、【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48、【宝藏的琢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宝藏,与佛陀无异。只是佛陀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了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物。

49、【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50、【别让良知睡着了】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51、【赤裸裸地来去】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52、【颠倒众生】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 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53、【点亮心光】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

54、【调和身心】想圆满慈悲、成就智慧,开展济世与引导人群的力量,必须先从调和自己身心做起。

55、【动中的宁静】人要学习经得起周围人事的磨练而心不动摇,并学习在动中保持心的宁静。

56、【反观自照】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57、【福至心灵】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58、【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59、【护心也护口】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产生人事上的烦恼;遭遇这些烦恼时必须忍让,千万不要起瞋恨心;除了护心,也要护口,不能口出恶言。

60、【化小爱为大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61、【慧命永存】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62、【谨慎「用」心】人心比武器还厉害!因为武器由人心所创造,不管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起源于一颗心。

63、【扩展长情于未来】时时以清净解脱的爱心,秉承过去生所播下的远因,成就现在的近缘,更扩展长情于未来。

64、【粒米成箩】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65、【蒙蔽的自由】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66、【启发自我觉性】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67、【升华道德】道德的升华,关键在于「忍」。假如每个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就不会凡事斤斤计较。

68、【生存的真谛】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谛。

69、【圣人无梦】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70、【时日莫空过】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间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71、【时时心地现光明】心地若能时时现光明,与人坦诚相待,则不必怖畏人生道路有障碍,也无需担忧别人是否不利自己。

72、【是否发挥了良能】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73、【痛苦的根源】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涣的波涛,一波未平!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74、【为善竞争】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75、【勿以口舌败德】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76、【心包太虚】能将山河大地、太虚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77、【扬善】能善意掩盖他人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78、【一生的行为】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79、【以宽谅代替埋怨】面对业力不要埋怨,要用宽谅和乐的心来代替埋怨。

80、【用「心」听话】听别人说话时,要以说话人的心态聆听--听年轻人的话,用年轻人的心态聆听;听老年人的话,用老年人的心态聆听--即得人事圆融

81、【有愿才有希望】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

82、【愿大、志坚、气柔、心细】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83、【造福人群】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萨的精神造福人群。

84、【珍惜天伦乐】鸟要有巢,人要有家,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来天伦之乐?

85、【财欲是祸水】世间人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业,所以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应认清: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

86、【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87、【发挥生命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88、【烦恼像毒蛇】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89、【分毫累积无量】无量功德是在日积月累中,分毫累积聚集而成。

90、【付出不求回报】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91、【感恩试练】若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92、【个人是社会的起源】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93、【欢喜别人成就】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94、【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孟」,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

95、【时间成就一切】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96、【学习圣人心胸】我们应该学习圣人包容万物的宽大心胸,心境才能超脱;否则尽管信仰虔诚、礼敬拜佛,终究还是会堕入魔道。

97、【自己下功夫】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98、【安分守己】佛陀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净无为的心,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99、【不伤害别人】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让人心静的佛语经典句子

1、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4、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5、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6、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7、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8、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

9、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0、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1、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3、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4、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5、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7、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8、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9、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20、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21、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22、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3、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24、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25、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26、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27、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8、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9、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0、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31、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32、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3、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34、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5、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36、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7、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8、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度无缘的众生。

39、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40、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央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41、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2、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43、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4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45、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6、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佛教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人生最圆满

修习佛法,就是最圆满的人生。因为佛法是最圆满的教育。和科学家们一样,佛也在描述宇宙人生。然而佛所研究、所成就的境界,不仅是世间,也不仅是出世间,而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于宇宙人生的实相和真理,佛法里都有描述,而且描述得非常仔细、透彻;对于外器世界和内情众生,佛法里也都讲过,而且讲得非常圆满、究竟。佛讲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东西,还有更深入、更透彻的东西。佛法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是最究竟的科学。通过佛法,我们才会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理。佛法是最究竟、最圆满的,精通了佛法就等于精通了一切,心里不会再有任何疑惑。没有疑惑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不造业就不会感受痛苦。若是所有人都能了解佛法,都能懂得佛理的话,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心灵上的问题与疑惑也都能解开,工作中、生活中,任何时候出现的问题都能解决,因为佛法里讲的是方便和智慧。有智慧,就没有任何烦恼;有方便,就没有任何障碍。佛法又是一种最圆满的教育。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但现在很多教育都不健康、不究竟、不圆满,所以对社会、对人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还有很多坏处。现在,外器世界和以前不一样了,一年四季都不正常了,天灾人祸很多。这些内情众生也变了,变得不讲仁义,不讲道德,不讲人情,只讲利益,没有人味了,都颠倒了。钱财第一,生命第二,仁义道德第三,为了钱财可以舍弃生命,为了利益可以舍弃一切道德。莲师曾经说过:“不是地球在变,而是人类在变。”人类变了,欲望越来越高了,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追求的目标越来越高了。为了满足这些不择手段,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人类为什么变了呢?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教育。人是可以教育的,可以从小开始教育。有一个健康的教育,才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才有一种规范的行为;有一种规范的行为,才不会造成这些恶果。所以说,健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是改正我们错误的一种方法,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认错改错的过程。当所有的这些毛病都没有了,你就究竟、圆满、成就了。我们的思想行为都是不规范、不合理、不如法的。我们要通过学佛修行来规范思想,规范行为。佛法教我们怎么行善积德,怎么为人,怎么处事;教你不贪欲,教你学会圆融,学会容纳;教你为社会,为人类怎样奉献,怎样付出;教你怎样去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美好的生活;教你人与人之间怎样和睦相处。懂得佛法,修持佛法的人,绝不会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不会给人类带来不吉祥的事情,他只会帮助社会与人类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佛法是最健康、最究竟、最圆满的教育。人人都应该接受这样的教育,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规范的行为,这样对社会、对人类、对家庭、对个人都有极大的利益。

佛法让人生更美好:是救世制法吗

是的!佛法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的,如果人人都明白真相,修改自己,人人做诸上善人,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如同极乐世界了!

当然是救世之法!

你看看古代很多帝王都是学佛的!对佛法非常地恭敬和珍惜!

佛法让人生更美好的经典名句

我觉得只有深刻领会“我佛慈悲”的大意就能够普度众生。因为不管一个人以前做了什么,只要你痛改前非一心向善,就会得到我佛的接受,就会开创一个同善的美好世界。

学佛教对人生有什么益处

信仰佛教的好处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与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使人可以过著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一般说来,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慰藉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与嘉勉。本章所要讨论的是信仰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与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与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一间小学和一所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一所小学和进一间大学,所学与所得的又怎会相同?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第一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一)悲观 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二)乐观 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那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祗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著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三)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国父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一)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的答覆。(二)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三)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覆。(四)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以搁置。(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与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如何能解答呢?)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祗是尽到了他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的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今天各位还在读书求学,因此算是学生,是后知后觉的众生,但只要努力,有一天诸位也可以学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同现在你们的老师们一样地,可以为人师表,继续地为教育下一代而尽力献身。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青年朋友们呀!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别灰心,别泄气,就是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了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青年朋友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导师吗?第六 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与自尊心。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人是神创造出来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自救自存,必须要靠耶稣的救赎,才能获得永生,因为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同时人就是到神那儿,也永远不能同神平等;他是主,你是仆,人与神永远是相互的阶级对立。这是多么令人泄气啊!而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张,人活著是为著「神’而活,人类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来荣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劳,坏的则不是,人要自己负责),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赐给的,所以成就该归于他的功劳。(不过,失败了就不是上帝的过错。)佛教就不这么主张,而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著,为‘一切众生’而活著(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幸福、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不够,还要更加地勤奋不怠,朝目标迈进。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上帝的束缚中释放,从神的威权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人既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的大革命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人文主义’的内容请看高中历史第三册一○七~一○八页。)朋友们,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别人的奴仆、做被别人赶著的羔羊呢?还是做顶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生命美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佛菩萨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其实,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就像时光的脚步,不曾少息。所以,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因为那是在和自然规律抗争。几千年来,多少人为驻颜有术而费尽心机,但迄今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不过是延缓衰老速度而已。

相对外在身相来说,内在美才是历久不衰的。它不会因年龄渐增而失去,正相反,内在的美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绽放光芒。就像璞玉那样,经过无数雕琢打磨之后,方能展现它所蕴含的明洁之美,纯净之美。

这种内在美,就是人格的美,心灵的美,生命品质的美。从佛法观点来看,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当然,佛菩萨不仅具有内在美,同时也呈现出外在的美。经典记载,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这种身相的圆满,不是靠化妆,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经中称之为「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名「百福庄严」。

当我们说到佛菩萨时,感觉似乎很遥远,是与现实迥异的另一个时空。事实上,佛菩萨并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两种品质的圆满。所谓智,就是解除烦恼的能力,了悟生命真相的能力;所谓悲,就是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断惑证真。

很多人喜欢到寺院礼佛敬香。当我们仰望佛像时,内心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安宁与祥和。当然,不是所有造像都能将佛菩萨应有的意境表现出来,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对佛菩萨的内涵有所领悟。

那么,真正的佛菩萨应该是一种什么神情?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高真实。这种寂静不仅为佛菩萨自身受用,也会使周围的人,甚至周围环境得到净化。

他是无限的空旷。凡夫心的最大特点,就是浮躁而动荡,在各种变幻的妄想中不停摇摆。想静,静不下来;想睡,睡不踏实;想思考,无法集中精力。为什么?因为内心的垃圾太多,且从未清理。这使我们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正需要,只好用不停忙碌,用表面充实来掩盖这种茫然。忙碌的结果,不过是继续制造妄想,制造心灵垃圾。而佛菩萨因为体证空性,故能照见五蕴皆空,就像乌云散尽的虚空,澄澈明净,纤尘不染。

他是无限的喜悦。这种喜悦并非通常所说的快乐。因为快乐只是对痛苦的缓解,是建立在某种条件之上。当我们尝到某种快乐并产生执著后,一旦条件改变,对快乐形成的依赖就会落空,转而成为痛苦。所以,世间快乐都是短暂且有副作用的。而佛菩萨的喜悦是来自生命内在,是从全身弥漫而出,这也就是佛经所说的「举身微笑」。只有彻见无我的证悟者,才能使每个毛孔都洋溢着微笑,散发著喜悦。

所以说,生命美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佛菩萨。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不断去除现有的不良心行,开发潜在的高尚品质。当生命不再有任何瑕疵,我们也能像佛菩萨那样,成为至纯至真的人,成为至善至美的人。

我们不仅要重视外在的美,更要重视心灵的美,这样才会持久地焕发光彩。因为身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当我们情绪低落时,身体也会变得沉重,甚至淤积为种种病变。当我们心情飞扬时,则会觉得浑身放松,原有疾病也随之减轻。所以说,生命内在的改善意义重大。那么,我们如何来美化生命,庄严生命?

首先需要了解生命。其实,生命也是一个产品,是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对这个五蕴和合的生命体来说,最本质的就是人心和人性,并显现为善和不善两方面。儒家思想认为,人可以成贤成圣,但也可以成为衣冠禽兽。西方宗教也有类似观点,认为人有神性,但同时也有 *** 。这都说明了人的两面性。

佛法所作的归纳是,人有佛性,也有众生性。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就发现,每个生命内在都具备与佛菩萨无二无别的潜质。所以,虽然我们现前只是充满困惑的苦恼凡夫,但还是有希望的。只须将内在潜质开发出来,就能证佛所证。佛法说众生平等,所谓平等,不是现象上的平等,而在于每个人都具备成佛的潜质。这也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哪个宗教认为信徒与信仰对像是平等的,可以通过修行成为自己所信仰的对像。

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觉得自己宝藏在身,无须着急。要知道,在这一宝藏尚未开发之前,是虽有若无,不起作用的。因为我们的生命状态还是凡夫,是贪瞋痴,是饮食男女。如果不利用现前人身努力修行,我们是见不到内在宝藏,更无法将之起用的。

其次还要了解,什么是生命中的美和不美。这种美,其实就是佛法所说的善,反之则是不善。那么,佛教对善与不善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佛教认为,能为我们带来快乐结果和未来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带来痛苦结果和未来损害的行为就是不善。这种因果不只是现象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内心。当我们生起善念时,内心会充满喜悦,并给自他双方带去和谐与温暖。反之,当我们生起恶念时,就像触动内心的一个病灶,立刻就会引发种种不良反应,使身心受到折磨,感到痛苦。或许有人会说,不是也有人以作恶为乐吗?那种乐,是一种畸形而非正常的快乐,是心灵的扭曲状态。所以说,恶所招感的不仅是未来苦果,当下就会在内心制造痛苦。当它表现出来之后,又会给他人制造痛苦。

从表面看,我们似乎活在共同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是活在各自的心灵世界。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决定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你觉得所有人都不是好人,这个念头生起时,看每个人都会带有敌意,都会制造对立,那是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感觉。因为你是与天下人为敌,在这种草木皆兵的情绪中,怎么可能开心起来?不必说所有人,即使觉得某个人不好,也会在内心打下一个心结。下次再想起此人,心结就会随之出现,继续纠缠着你,折磨着你。或许对方还不知道你在讨厌他,可你已被自己的嗔恨折磨得心力交瘁了。嗔恨如此,贪婪、愚痴、嫉妒莫不如此。所以说,任何负面情绪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活动,时而开心,时而难过;时而兴奋,时而沮丧;时而宽宏大量,时而斤斤计较;时而充满爱心,时而冷漠无情。对有些人来说,各种心理的活动机会基本均等,由此呈现出多样化的性格。而对有些人来说,某种心理会得到特别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使其明显倾向于善或不善。

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心灵舞台上,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我们却从来搞不清,这些心究竟如何产生,如何活动,如何过渡,因为我们从未管理过自己的心。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顺其自然不也是好,不也同样精彩?但我们要知道,就像生活中随时会制造垃圾一样,我们的言行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产生心灵垃圾。如果不加处理,这些贪瞋痴的垃圾非但不会自行降解,还会继续滋生新的问题。

所以说,了解心理的形成规律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是活在现实中,而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已经过情绪的投射,经过想法的处理。你觉得某人好,看他什么都顺眼;觉得某人不好,看他什么都别扭。这种感觉或许和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截然相反,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你看到的并非客观上的那个人,而是你感觉中的那个人。

怎样才能对心灵进行管理?

我们的心就像一片田地,如果播下荆棘,就会徧布荆棘,给我们带来痛苦;如果播下花草,就会盛开鲜花,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我们每天想什么、做什么非常重要,因为这就是在给心灵播种。

我们的所思所行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结果,即事情的客观结果。一是内在结果,即起心动念所形成的心理记录,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种子。当这些种子遇到合适环境,还会继续生长,积聚力量。而在形成一定力量后,又会促使我们去重复它,并在重复过程中日渐壮大。当某种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主导整个生命。如果这种心理是负面的,就会使我们成为它的牺牲品。就像那些犯罪者,固然是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但他们自己何尝不是受害者?不同的只是,他们是自身烦恼的牺牲品,是负面心理的牺牲品。此外,有些人是爱情的牺牲品,有些人是名利的牺牲品,有些人是虚荣的牺牲品,有些人是赌博的牺牲品,这种现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他们从未管理内心。最终,在不知不觉中使不良心理强壮起来,结果使自己沦为傀儡。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了解并有效管理内心。对生命来说,没有比这个重要的。因为心才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无从逃避也无法舍弃的。

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很多人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准后,发现自己并未得到预期的幸福,甚至出现种种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这才意识到,人生问题不是物质就能解决的,根源是在于我们的心。所以,心理学也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我们内心,除负面心理外,还有很多良性心理,需要特别加以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改善生命品质。每种行为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又会积累为心理习惯,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的性格,成为我们的人格,成为当前的生命素质。但人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修行加以改变,否则我们就没有希望了。

佛法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变化的,关键在于调整。那么,又该怎样进行调整?每个人的存在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观念,一是心态。观念会制造心态,心态又会影响观念的形成。

我们每天会面对很多问题,并对我们产生不同影响。那么,同一件事是否会对每个人产生同样的影响?显然不是。因为这种影响程度是取决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事实上,任何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若能正确面对,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空性是佛教的最高理论,它告诉我们,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我们之所以把它看做有限,和我们的认识有关,也和我们对它的设定有关。所以,关键就在于怎样看待。若从主观情绪出发,所见都是自身的设定,就会有得失,就会有对立,进而引发不良心行。反之,若能以智慧观照一切,当下就能超然物外,化解一切的得失和对立。

生命的美容,就是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不同层面,然后加以改变。色身的美是以健康为基础,心灵也是同样。惟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使生命焕发光彩。那么,哪些是健康的心理,哪些又是不健康的心理呢?从佛法观点来看,智慧能带来健康,而无知则是不健康的。

所谓无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没有知识。相信在座的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处世能力。这里所说的,是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无知。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去向何方?人为什么活着?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有人会觉得,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不想不也同样可以过日子吗?

事实上,这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只要对人生有深度思考,必定需要面对,需要找到答案。从另一方面来说,所有烦恼都是由这些问题演化而来。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在意自己,觉得我在爱、我在恨、我在苦恼,把这些情绪当做生命的一部分。其实,这些情绪并不代表我,只是生命发展过程中衍生的心灵肿瘤。

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会发生病变。没有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内心就会烦恼丛生,郁积成病。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心理疾病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蔓延,如抑郁、自闭、狂躁等。这些疾病不仅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者,甚至会使人走上绝路,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抑郁症将在本世纪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仅在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三千万,而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五亿人正在遭受这一疾病的折磨。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怎样进行治疗?这就必须从心开始,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疾病并不是「我」,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产生的畸变。换言之,就是把疾病当做客体进行观照,而不是在乎它,跟着它跑。那么,不良情绪就会逐渐平息。佛教的禅修,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如果把心比做舞台,各种念头就是其中的参演者,它们在台上川流不息,交替登场。如果我们投入其中,每个角色登场时都去摇旗呐喊,就会在疲于奔命中耗尽一生。这不仅是对人身的极大浪费,更可怕的是,还会由此积累不良串习,影响未来生命。正确的态度,是不迎不拒,再喜欢的念头也不追随,再讨厌的念头也不拒绝。当心能够稳定安住时,念头就会因缺乏呼应而黯然退场。否则,我们往往会被起伏的念头所左右,继续注入心灵能量,使之增大广大。每一次在乎,它的力量就随之强化。大到一定程度,我们就难以控制局面了。

因为无明,我们会把很多不是我的东西当做是我。人为什么会怕死?就是因为把身体看做是我。自然地,就会害怕「我」随着这个身体消失。如果知道色身只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暂住地,就不会对死亡那么恐惧,那么闻风丧胆了。

生命就像流水,眼前这个色身,只是其中呈现的一朵浪花。浪花虽时起时灭,流水却在继续。认识到这个道理,色身的生老病死就不会对我们构成心理伤害了,因为那纯粹是自己吓唬自己。如果执著其中有我,才会贪恋不舍,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家庭、财富、事业、孩子,等等。之所以在意,都是因为前面被冠以「我」的标签。因为有了这个设定,所以,「我」的家庭就比别人优越,「我」的财富就比别人重要,「我」的事业就比别人出色,「我」的孩子就比别人特殊。于是就会出现攀比,产生竞争。因为这种自我的重要感和优越感,又会带来自我的主宰欲,总想支配别人,这就使人生处处面临冲突。

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而一个容貌普通的人,如果内心宁静,淡泊沉稳,也会散发出超然的气质。有句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使生命变得美好,变得庄严,就要从身心两方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一,对事情看淡一点。所有烦恼都和我们的执著有关,我们在乎的事,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这种伤害程度又取决于我们的在乎程度。有一分在乎,就会有一分烦恼,会受到一分伤害。有十分在乎,就会产生十分烦恼,受到十分伤害。把我们附加在事物上的错误设定撤掉,就不会因执著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伤害了。

其二,生活平静而有规律,学会享受闲暇。我们总是习惯不停地忙着,一闲下来,立即就要聊天、上网、看电视。现在的人,宁愿做些自己明知无聊的事,也不愿静静地享受闲暇。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能力享受闲暇。因为这颗动荡的心缺乏支撑,随时都要寻找依靠。其实,我们的心是具足一切的,关键需要去体认。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心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向外寻求。

对人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正确观念和良好心态。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世间种种变化,不为顺逆境界所动。进一步,还要发心利益大众。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佛教智慧与幸福人生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有怨气,有委屈,满腹牢骚?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内心浮躁,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不良情绪不仅没用而且还很有害。按佛法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留下潜在的能量,这种潜能会以一种隐没的形式保存下来,到一定的时候,它会发生作用。

如果你对自己不负责,你的错误的语言和行为甚至念头,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困扰,而当你对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以后,你自然会很坦荡、光明磊落,所有羁绊都会远离你。大家都知道寺庙里的大雄宝殿,什么是「大雄」,大雄就是承当的意思。没有对自己的承当,就会有情绪的放纵。高压力生活下,人做事往往随意性大,散漫心多,对事业缺乏 *** ,工作不尽心,佛法就是要告诉我们对工作生活要尽心尽责,很多有怨气、牢骚的人,他们可以反问下自己,你真的尽心尽责了吗?有没有做违反职业道德的事?

很多人知道负面情绪不好,但坏心情好像很难控制,常常说来就来。

禅的理念就是减少不良情绪,减少负面影响。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感到失落,是因为他老是跟人家比较,看到人家风光,就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其实他不知道,别人风光的背后也有人家的苦处,而他也有自己的优点。绝望也是普遍存在的状态,很多人感觉生活没有希望,觉得任何努力都是白费,有一个惊人现象,就是如今自杀率在增高。然而绝望有用吗?自杀能解决问题吗?佛法讲生命轮回,轮回里面有「六道」。

六道轮回,很多人觉得不理解,其实并不难,六道轮回就是生命的六种形态,生命在不同条件下,会以不同形式存在,生命是不会消失的。举个例子,水的固态叫冰,液态就是水,气态就是水蒸气,但不管是哪个态,它的组成变化是不变的,都是H2O。我们的生命也一样,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形式存在,今天这个形态结束了,但不会绝灭,它会不断延续,积德行善决定了生命轮回的质量。自杀解决暂时痛苦,却不能解决永远的痛苦,因为他心里的结始终没有解开,永远与他的生命相伴。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我想说的是绝望没有用。选择放弃回避都没有用。

要快乐就要明白四个字——放下包袱。但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不太容易,有个人跟我讲:「师父,我看透了,我决定放下。」我就问他:「你看透什么,放下什么?」他说:「人呀,没意思,金钱名利都是假的。」我问他:「你有多少钱?」他说:「很少。」我说:「你当过官没有?」他说:「从来没当过。」我说:「你没当过官也没有钱,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是假的?」其实没有钱他是活不下去的。所以这不叫放下,不叫看破。

为什么我们要先放下,比如我手上拿个东西,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能再抓住另一个东西。只有我把这个东西先放下,才能拿住第二件东西,要拥有喜悦和快乐,你必须放下原来的枷锁。但真的放下需要勇气和智慧。你要是放得不好还会障碍别人,所以放下,不能妨碍别人的快乐。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不但要把原来的东西撤掉,还要有新的东西填补进去。不然会形成真空,又会引来新的空虚和失落。另外,生活中不要天天胡思乱想,妄想太多会让你的生理机能透支,妄想多的人眼睛容易花,脸上容易长皱纹。佛法认为,体有体能,心有心力。就是说,妄想太多,无谓地耗费了你的心理能量。

「放下」总给人消极感。

其实不是,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么?是追求与超越。就是要在有与没有之间,要与不要之间,善巧地拿捏。佛教主张,在追求的当时,在拥有的当下,能够从中超越出来,而不是被他束缚。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求生活品位,追求生活质量,但还是不快乐?因为他们被品位束缚了,被艺术束缚了,只有追求,没有超越。学佛就是为了打破生命怪圈,从而获得生命自由。佛法强调,重今生、重现在、重当前一念。当前一念是改善人生的起点,而不能什么都等到将来再说。我们常听人讲,「等我老了、退休了,再来学佛。」这都不对,佛法是重当下的,重今生、重今年还不够,要重当下一念。生活中有种人,他们因为后悔懊恼常常苦闷自责,看一个人只要他们语言里出现「如果」和「要是」,就表明他很在意过去,过去就压制着他过日子,过去变成了束缚。

但现在多数人都只看眼前、看当下,天天忙碌,这不对吗?

忙字是怎么写的?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就是把你的心给丢了。现在上班时间,马路上无论是骑车的、开车的都跟玩命似的,争先恐后毫不谦让,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糟糕情绪相互传染。大家都认同时间就是生命,但其实他们将时间和金钱画等号了。如果把时间变成了凝聚金钱的资本,你觉得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很多人忙不是为了让时间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其实是在为了金钱拚命。说到底,大家都没有停下来思考生命和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在呼吸间」,其实说的是既然人生这么短暂,我们要珍惜它,要让它变得更有价值。很多人都说「忙」,好像很珍惜当下,其实用的却是错误的方法,目标也是错误的。忙到年过半百,不知道哪件事情是这一生中可圈可点的。

说到底我感觉今天人的价值观是颠倒的,很多人的价值观是靠虚伪和虚荣支撑起来的。在今天社会很多人认为名利比别人拥有得多,就体现出真正的人生价值。如果事业没成就就觉得自己没价值。可是所谓成就,就真有价值吗?按照传统文化和佛教观念来讲,一个人的富有,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如果接受这个观点,我相信很多人心态会平和不少,也能看到除财富之外,更多有价值的事。放慢脚步,刹下车,减少一些对物质的依赖,用欣赏品味的心态看待生活。内心沉静下来,禅意的生活其实很有幸福感。

您刚才提到了幸福感,幸福感确实是稀缺物,人们常说奉献能让人幸福,您是怎么看待奉献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奉献,更多的是占有、索取和贪婪。要消除这些就要培养奉献精神。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占有、索取和贪婪让我们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有人会想,都不贪婪,都不索取,我们这个世界哪来的创造力。我要告诉大家,佛教讲对治贪欲,不等于放弃,不等于没有创造力,相反佛法鼓励人们不但要创造,还要勇敢地创造更多财富和快乐。佛教讲对治贪欲就是说不要把一切都作为私有产品,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佛法的断贪欲,不是放弃而是超越。名利不是坏事,当你拥有名利的时候,能不为名利所累;当你拥有财产的时候,能不为财产所累。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能贪什么?所以「贪」字就是:今天有宝贝。现在有财物而不在乎财物,你才是英雄。

但要注意奉献也有误区。我们生活中,奉献不是只要拿钱,奉献的方式有很多,给对方希望、鼓励、信心、方便和快乐,只要是利益别人,帮助别人,都是奉献。还有人跟我讲,「好人没法干,我那么帮他他反而恩将仇报。」我告诫大家,奉献心态很重要,好人难当背后有一种心态,因为他老是希望:我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对我好,你看他对人好是有前提,是一种交换,其实他是给自己设定的圈子套住了。

要奉献就要有真爱,真爱就是观音菩萨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说,我们帮助别人不要讲条件,奉献别人时也不要讲条件;要把别人的痛苦与自身痛苦联系起来,站在人家的角度想问题,才能真正及人之痛。奉献是幸福喜悦的源泉。

佛法提倡行善积德,要获得欢喜就要有感恩、结缘、分享、包容的心态,但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关键是要有欢喜心,看到别人成就时一定要欢喜,比如看到别人升官,心里要觉得,好啊,他通过努力终于有结果了。看到人家赚钱,心里要觉得,他的脑子真聪明,我要跟他学习。只有这样,欢喜心才生得起来,不良的情绪慢慢就会消失。要获得长久喜悦,就要有包容心,包容不等于忍气吞声,而是不要挑剔、不要苛刻。生活中有些人为什么总是爱挑剔?因为他总是看着别人的缺点,而不是看别人的整个人,难道人家真的一无是处,就没有一点点优点?要包容,就必须学会整体看、全面看人和事。佛法讲,每天都用慈悲的心肠对待任何人,你就能天天快乐,每天的生活就有质量。早晨起来,看到家人的第一反应就要想:她今天这么辛苦,给我做了那么多好吃的,真是好幸福,这就是菩萨的精神——想着别人。

除了慈悲,还要有智慧。学会吃亏就是最大的智慧。过去人常讲「吃亏是福」,吃亏不仅是福,更是智慧。常有人问我:「师父,那个乞丐是骗子,我给不给他钱呀?」佛法里有个观念,不管他多富有,只要向你伸手,他就是乞丐。因为他的内心和精神是贫穷的。尽管我们被骗了,但我们心是快乐的,我们是精神的富有者。

佛法改善人内心,提高生活质量,但能改变环境的恶化吗?

一直以来适者生存这个说法很流行。这个观点表面上有道理实际上却有问题,如果我们适应环境,自然就能生存,可现在人把这个理论用歪了,与天斗,与地斗,把它当成了一个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理由。本来,人应当去适应自然,但现在是让自然配合人类,我们把这服药用反了。

求生是人的本能,想要生存空间大一点,生存好一点都是对的。但今天很多人的想法已超越了生存本能,打破了人与动植物之间生态的平衡。既然动物与我们有关联,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彼此关系呢?有人问我「苍蝇蚊子太讨厌,打死它们可不可以?」大家之所以同意把蚊蝇打死,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觉得蚊蝇是害虫,会传播疾病。那人传不传播疾病,难道也要把得了病的人杀死吗?你认为它是害虫是因为你太自私,当你站在蚊子的立场上,就会想,这个大家伙真小气,我叮他一口,他就要打死我,我总有一天也要把他弄死,因为他觉得你也是害虫。由于总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考虑问题,人类就会轻视其他生命。佛法就是要打破自己比其他生物更尊贵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相互依存。大家常常提到科学是第一推动力,其实真正的第一推动力是欲望,欲望让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恶化,佛法认为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尊重自然,欲望少些,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自然也就小了。

信佛会带来什么好处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佛教可以使人得到正真的快乐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是苦乐参半的,或者说人生是苦多乐少的,大家认不认同?人生肯定有苦,有苦必有乐,但有乐之后必有苦。一个人就算能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到头来还是会衰老,会生病,最终会死亡。我们经常要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在一起;却不能经常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最终也要分离。自己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愿望,但却不是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世间上有太多的东西是现实不到的。总言之,只要有这副身心,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遗憾。所以我们说,人生是不圆满的,是充满缺陷的,是苦多乐少的。

说到信佛的人,娱乐圈里还是有很多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这并不稀奇,有自己的信仰,精神会有寄托,在遇到苦难之时会容易想通,看得开,这对于人们无疑是百利无一害的。让我们看看娱乐圈明星中哪些信佛

王菲曾经坦言:“信仰让她更容易静得下心,一些风风雨雨不会看得那么重,让她更加豁达也更能放得下,感觉活得更随心所欲,更能忠于自己的感觉。”

章子怡是虔诚的佛教徒之一,在家中为这些佛像设佛台,时时膜拜而以保全家的吉祥平安!

陈坤信奉佛教已13年,“佛教是一种智慧,不是拿来膜拜也不是偶像崇拜,不是俗世间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任何时候保持一个淡定的状态,你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刘德华说:“家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触佛教。”经朋友介绍认识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华仔初见老和尚慈祥而又庄严的法相,听其开示,烦恼顿息,寂静安祥;犹如红尘中之清莲,顿感身心清凉自在,于是在妙莲老和尚接引下,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法名慧果。

刘涛曾坦言:“我没有把信佛当成一件多么神秘的事情,我觉得这就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约束。信仰能让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做什么,做人是第一标准,佛的道理会给你很多启示。这个是我信佛的原因。”

佛法让人生更美好(学佛能得到哪些好处)

本文编辑:admin

更多文章: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怎么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怎么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本文目录怎么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身边有哪些特点的人身边有特点的人作文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400字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300字左右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300字作文三年级作文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300字身

2024年3月14日 19:50

我的自传500字作文7篇?我的自传优秀作文七年级

我的自传500字作文7篇?我的自传优秀作文七年级

本文目录我的自传500字作文7篇我的自传优秀作文七年级写我的自传作文我的自传作文450字我的自传作文800字我的自传500字大学生怎么写自传范文600我的自传文言文500字男我的自传初中作文大全400字15篇关于我的自传的作文200字我的自

2024年4月28日 00:10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优化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要点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优化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要点

本文目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优化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要点建筑设计中如何进行节能设计现代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点谈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建筑节能设计 [浅议建筑节能设计]场地规划中的节能设计方法有哪些举例低碳节能理念的设计原则建筑工程介绍节能房屋建筑

2024年5月23日 14:30

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是什么指标)

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是什么指标)

本文目录社会经济效益是什么指标什么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谁先什么是社会效益,什么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什么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是什么意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是什

2024年3月22日 19:30

6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6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本文目录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及答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2017年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孩子是有很强自尊心的,如果考的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考不好就会有心理负担,

2024年4月2日 10:50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班主任教育故事优秀演讲稿)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班主任教育故事优秀演讲稿)

本文目录班主任教育故事优秀演讲稿小学班主任教师教育故事小学班级管理教育故事班主任教育故事一等奖班主任基本功教育故事范文班主任教育故事优秀演讲稿  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一个班级的 教育 者。我为大家整理了班主任教育

2024年6月12日 22:00

法拉第的故事(科学家的坚持不懈故事)

法拉第的故事(科学家的坚持不懈故事)

本文目录科学家的坚持不懈故事法拉第的名人故事法拉第的生平事迹法拉第的历史事迹有哪些自学成才的电学大师法拉第-名人故事科学家的的发明故事法拉第的故事有谁知道法拉第的故事法拉第有哪些生平事迹科学家的坚持不懈故事法拉第坚持不懈科学探究,经过10年

2024年5月1日 05:00

关于甲流的作文(甲流来袭,我们从容面对征文)

关于甲流的作文(甲流来袭,我们从容面对征文)

本文目录甲流来袭,我们从容面对征文甲流病毒的作文400字应对甲流小学作文以《甲流肆放的一年》为题的作文怎么写如题 谢谢了以甲流来了为题的作文RT写一篇关于甲流感受的作文800字左右甲流的作文关于甲型流感的作文求一篇关于甲流的英语作文关于甲流

2024年3月31日 00:00

举世无双的近义词(“举世无双”的近义词有哪些)

举世无双的近义词(“举世无双”的近义词有哪些)

本文目录“举世无双”的近义词有哪些举世无双的近义词是像举世无双的近义词有什么举世无双的近义词是什么与举世无双相同四字词语有些“举世无双”的近义词有哪些“举世无双”的近义词有:独步一时、当世无双、天下第一、盖世无双、独一无二独步一时【dú b

2024年5月6日 21:20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初一思想品德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初一思想品德教案)

本文目录初一思想品德教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一课 为什么要珍视新友谊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案:让生命之花绽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案顶尖课课练答案把你进入中学后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一位同学描绘出来高分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治说课稿初一思想品德

2024年4月19日 20:40

重庆印刷厂的印刷厂介绍?深圳冠达印刷厂老板是谁

重庆印刷厂的印刷厂介绍?深圳冠达印刷厂老板是谁

本文目录重庆印刷厂的印刷厂介绍深圳冠达印刷厂老板是谁印务公司简介范文新郑市三联印刷厂是干什么的云印国际,西安印刷厂简介有没有人知道重庆新华印刷厂的简介苏州印刷总厂有限公司怎么样广州华南印刷厂的简介印刷公司简介范文3篇印刷厂主要是做什么的重庆

2024年3月27日 02:20

简短8字端午祝福语(瑞午节祝福语)

简短8字端午祝福语(瑞午节祝福语)

本文目录瑞午节祝福语端午节祝福语推荐 2022端午节祝福简短8字语句 端午快乐朋友圈问候语端午节8个字祝福语 端午节祝福语端午简单祝福语8个字 端午节的祝福语言短句端午节简单祝福语简短10个字端午节八字祝福语八个字的霸气端午节祝福语瑞午节祝

2024年3月22日 23:20

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怎么写)

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怎么写)

本文目录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怎么写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延期说明要一起寄出吗承兑延期证明怎么写承兑过期了怎么办 怎么开证明银行承兑延迟证明怎么写银行承兑汇票延期证明如何写承兑汇票延期如何证明银行承兑汇票延期证明怎么写承兑超期了怎么办需要写什么证明吗承

2024年4月18日 11:30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本文目录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什么什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

2024年3月18日 13:40

如何写一份合格的网站SEO诊断书?网站该如何进行SEO诊断

如何写一份合格的网站SEO诊断书?网站该如何进行SEO诊断

本文目录如何写一份合格的网站SEO诊断书网站该如何进行SEO诊断网站seo要诊断哪些内容呢如何做SEO网站诊断如何做网站SEO分析诊断报告怎样快速SEO诊断网站如何写一份网站SEO诊断方案怎么诊断网站是否被降权怎样诊断分析网站营销型网站诊断

2024年5月7日 12:40

对“夸夸群”的看法?论“夸夸群”之利

对“夸夸群”的看法?论“夸夸群”之利

本文目录对“夸夸群”的看法论“夸夸群”之利"夸夸群"爆火:比颓废更可怕的,是虚拟快乐成为什么会存在“夸夸群”和“互喷群”网络上流行的夸夸群就是夸夸自己的朋友夸夸自己的生活同学们你们又想夸夸什么夸夸群,指什么意思夸夸群是什么意思夸夸群作文夸夸

2024年3月29日 19:00

感伤的话?伤感伤心的句子

感伤的话?伤感伤心的句子

本文目录感伤的话伤感伤心的句子经典形容心情伤感的句子你最感伤的一句话是什么说说伤感到心痛的句子经典形容心情伤感的句子摘录39条形容心情伤感的句子经典伤感的话语录70条感伤的话1、我傻傻地活在我们的回忆中,不断回味那个有你和我的天空。 2、

2024年5月10日 04:00

亮剑观后感600字(《亮剑》读后感600字)

亮剑观后感600字(《亮剑》读后感600字)

本文目录《亮剑》读后感600字我喜爱的一部电视剧作文六百字求《亮剑》观后感,600字左右!《亮剑》读后感600字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李云龙,一位“草莽英雄”式的将军的一生写照。他

2024年5月16日 11:30

教师寄语90条?教师简短寄语

教师寄语90条?教师简短寄语

本文目录教师寄语90条教师简短寄语老师给学生的寄语教师节对老师感谢的话语教师节致老师的感谢语句老师赠言寄语有哪些经典的老师寄语感激老师的教师节赠言教师的赠言寄语毕业季给老师寄语教师寄语90条 教师寄语(精选90条)   寄语,是一个汉语词

2024年4月27日 23:00

操作工的岗位职责内容是什么?操作工是干什么的

操作工的岗位职责内容是什么?操作工是干什么的

本文目录操作工的岗位职责内容是什么操作工是干什么的cnc操作工是做什么的操作工是做什么工作的操作工职务怎么填我不大清楚作业员 普工 操作工三者之间有什么差别,都是做些么的普工和操作工的区别操作工都是干什么的操作工的岗位职责内容是什么它的职责

2024年4月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