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将孙 踏莎行·闲游?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闲游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
本文目录
刘将孙 踏莎行·闲游
《踏莎行闲游》
作者:刘将孙
原文: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 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 只应幽梦解重来。 梦中不识从何去。
赏析: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以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下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都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姜夔 踏莎行
《踏莎行》
姜夔
自沔东来。 丁未元日, 至金陵江上, 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 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 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 冥冥归去无人管。
赏析:
淳熙十四年元旦,姜夔从故乡汉阳东去湖州途中,到达金陵,在船上梦见了远别的恋人,写下了这首词。上片为感梦思人。首二句写梦中目睹耳闻玉人前来,像飞燕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话语娇软,分明又在白日梦境中跟你相见。夜长二句是无奈、琐屑而颇具悲剧力量的对话,你说长夜漫漫,薄情人怎知我辗转难眠?春天初到,我便早被相思病苦感染。下片写睹物思人,写别后的难忘旧情。离魂句暗用唐传奇《离魂记》中倩女离魂的故事,推进一层写恋人的深情,最后两句以景作结,在淮南千山清冷的月光下,恋人的梦魂飘然而去,更衬托出词人凄苦的心境。这里着一冷字,使自然界的静态物景与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意相合,尤见词境凄冷奇绝。
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
作者:秦观
原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1、踏莎行:词牌名。 2、郴(chēn)州:今属湖南。 3、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4、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5、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无寻处:找不到。 6、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7、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8、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9、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10、砌:堆积。无重数:数不尽。 11、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幸自:本自,本来是。 12、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翻译: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 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 春寒料峭,斜阳西下, 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 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赏析: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
综上所述,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王国维,以东坡赏其后二语为皮相。持论未免偏颇。深味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谓东坡皮相之赏,亦可谓解人正不易得。
踏莎行·情似游丝
周紫芝 踏莎行情似游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译文及注释】 离情缭乱似漫空漂浮的游丝,离人漂泊如随风飞舞的柳絮。离别时凝定了泪眼空自相觑。整条河溪烟雾弥漫杨柳树万丝千缕,却无法将那木兰舟维系。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徙,烟雾覆盖了沙洲草树迷离。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胜计。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过去? 1、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 2、无因:没有法子。 3、渚:水中小洲。 【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游丝、飞絮,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迹地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 虽然如此,这两句毕竟还是属于总体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无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明朝如何过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过,下句如何过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寻而知。这种手法,诗论家谓之互体。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闲游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
小题1:(4分)词的起首三句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一方面紧扣题目——闲游,(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2分)小题1:(4分)头两句点明字字句句由血泪凝成,直接表达故国愁思之深;(2分)第三句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委婉表达自己对故都临安的日夜思念之情。(2分) |
小题1:“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写的是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紧扣题目——闲游,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小题1:“相思苦”是关键,再结合注释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可以推知作者强烈的故国之思。 |
《踏莎行闲游》宋词原文及鉴赏
●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
只应幽梦解重来。
梦中不识从何去。
刘将孙词作鉴赏
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阀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于迷惘中表达了故国之思。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认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过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踏莎行·闲游的创作背景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 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出来。
踏莎行·闲游的介绍
《踏莎行·闲游》是宋末词人刘将孙所作的一首词。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于迷惘中表达了故国之思。
更多文章:
同学聚会申请书怎样写、要范文?中国公文网与大秘书哪一个更实用
2024年6月11日 18:40
春去春又回来(春去春又回来,花谢花又开····是那首歌里的歌词啊)
2024年4月15日 16:40
小伙伴离别赠言合集大全?作文《再见,我亲爱的小伙伴》300字
2024年6月9日 19:30
同一天生日的夫妻,同一天生日的情侣有什么利弊?同一天生日的人叫什么,遇到相同生日的人好吗
2024年4月12日 19:00
高考前给儿子了一次(高考前,妈妈给高三儿子写下这封信,网友怒了)
2024年5月3日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