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版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活板的翻译)
本文目录
文言文活板的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肘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活版》文言文翻译
《活版》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对《活版》的文言文翻译:光阴如梭,岁月匆匆。吾有一友,名曰老周,以刻板印刷为业。其家设于市井之间,其事繁忙而琐碎。然老周乐其中,以工作为乐,以活版为伴。吾往其家,见其工作室,满目皆是活字,有大有小,有新有旧,有磨损有完整。老周手捧铅字,娴熟地摆放于印刷架上,如画家作画,如音乐家奏乐,如诗人吟咏。其手指灵巧,目光专注,每个活字都经过其精心挑选,安置有序。活版之美,不在于其形,乃在于其用。老周言:“活字虽小,却能传达思想。字与字相连,成为篇章,传承智慧。字与纸相接,成为印刷,传播知识。字与人相通,成为沟通,传递情感。”活版之美,正体现于其无限可能。然而,时代变迁,印刷术亦有新技术,电子排版问世,活版逐渐式微。老周的工作室逐渐冷清,活字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命运。老周默默地收拾着活字,似乎在为一种时代的结束而准备。吾心生感慨,活版虽小,却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劳动,它们值得被珍视和传承。活版,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勤劳、专注、匠心和传承。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种精神,让它在新的形式中焕发光彩。这是对《活版》的文言文翻译,旨在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翻译中可能有不尽人意之处。
活版文言文字词翻译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活版文言文字词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②。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字词注释
(1)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之,指“板印书籍。”为:是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自行。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旋:随即,很快地。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指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殊不:一点也不。(38)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
《活板》原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头刻活字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融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活板沈括原文翻译
沈括的活板原文翻译如下:
一、翻译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他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二、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活板》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一、原文(出自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二、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扩展资料
一、关于《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
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_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
二、作者简介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_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_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更多文章:
不抱怨的世界在线阅读(《不抱怨的世界》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4年4月24日 08:10
火焰之文章圣邪的意志通关后,打那个遗迹,最后一层怎么打,好难打啊?火焰之文章圣邪的意志攻略
2024年3月17日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