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本文目录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谁讲解的《伤寒论》最好最全面
-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相对刘渡舟视频怎么看
- 【书单】零基础学中医从入门到放弃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目录
- 刘玉舟的诠释伤寒论和伤寒论讲稿有什么区别
- 学中医需要读哪些书
- “黑话”中医自学(一)伤寒经方基本盘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隐藏网址***
***隐藏网址***
提取码:toe3书名: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作者:刘渡舟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人民卫生
出版年份:2008-1-1
页数:391
内容简介: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作者简介:
刘渡舟教授(1917—2001),辽宁省营口市人。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谁讲解的《伤寒论》最好最全面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后世之人,只要学中医的,绝对绕不开伤寒论,那么,这样一本神奇的医书,整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东西呢?如果照着古文逐字逐句去理解,不仅深奥难懂,而且很多东西极难记忆,对于想学伤寒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伤寒论的通篇思想,只要照着六经辨证的思路来看,还是比较易懂的。那么,什么又是六经辨证呢?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以上顺序一定不能搞反了,因为疾病的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传遍的。为了方便理解,现将带领大家来一次奇妙的人体旅行。以常见的感冒为例。把自己想象成自然界的冷风,初次进入人体以后,本来想再出去的,这时候,人的毛孔因为受不了这种风吹,然后闭合起来了,这样,这些本不属于人体的风就被关在身体里了。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我带来的《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二)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三)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四)
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
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
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是外感并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负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五)
1. 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 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 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精心推荐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 经验 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 方法 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 总结 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读伤寒论心得篇三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 古代知识 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 教育 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 文化 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 说说 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下一页更多精彩“读伤寒论心得”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相对刘渡舟视频怎么看
二者不是对应的,刘渡舟的《讲稿》是类似自学的东西。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刘渡舟视频对应的教材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而且现在流传的刘渡舟视频不是很全。
【书单】零基础学中医从入门到放弃
要求: 1.能够至少通读一遍即可,将生字注音,感兴趣的词汇查明词义。 拼音可以参考 “深圳岐黄中医学堂校对注音” (百度云)版本。 2.优选版本: “梅花本” 《黄帝内经素问》 和《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校注版本:《全注全译黄帝内经》张登本 著 2册。此版本作为平日索引学习使用最佳。 4.可以根据网络文章将重要篇章背诵。 1.《黄帝内经说什么系列: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套装共6册)》推荐喜马拉雅音频 2.南怀瑾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南师将修证和中医知识连接,简单易懂。 3.李辛 《儿童健康讲记》 此书不只在讲儿童健康,可以帮助构建中医整体认知。 4.中里巴人 《 求医不如求己大全集》 实用。 5.印会河 《中医基础理论》 简单。 《零起点学中医》 (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 《零起点学针灸》 《人纪》系列:针灸篇、内经篇、神农本草经篇、伤寒篇、金匮篇共五篇。要求:建议的学习顺序为 针灸篇 、 内经篇 、 伤寒篇 。 初级入门学习前2个即可 1.倪海厦《人纪·伤寒篇》 见上 2.JT叔叔谭杰中讲伤寒论 JT叔叔《伤寒论》106集完整合并版 3.郝万山讲伤寒论 郝万山《伤寒论》教学片(1—70全集) 4.刘渡舟讲伤寒论 刘渡舟老师《伤寒论讲座》全集 - 播单 - 优酷视频 书籍: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 胡希恕讲伤寒论 推荐喜马拉雅音频即可 书籍: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针和灸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借鉴,且爱好中医初学用药会受很多条件限制,假如不怕针,可以很快实践所学医理。 1.凌耀星《难经语译》 2.高树中 《一针疗法》 3.代田志文 《针灸真髓》 4.周楣声《灸绳》 5.谢锡亮《谢锡亮灸法》 6.仁表《古典针灸入门》 7.张颖清《生物全息诊疗法》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黄元御《四圣心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此时,中医的学习可以算是入门了。 1.欢迎补充; 2.学完一书,再买一书; 3.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打赏了。别客气,没毛病。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目录
伤寒卒病论集绪论各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条文索引方剂索引
刘玉舟的诠释伤寒论和伤寒论讲稿有什么区别
刘玉舟的诠释伤寒论和伤寒论讲稿区别是内容不同。1、诠释伤寒论:诠释伤寒论是对张仲景伤寒论的一种解读,他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把伤寒论的内容更加深入地讲解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内容。2、伤寒论讲稿:伤寒论讲稿是一种介绍伤寒论的方式,它介绍伤寒论的内容,以及伤寒论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等,以便让听众更好地了解伤寒论。
学中医需要读哪些书
《伤寒论》讲稿(现代·刘渡舟);
《伤寒挈要》讲稿(现代·刘渡舟);
《伤寒论》讲稿(现代·胡希恕);
《金匮要略》讲稿(现代·胡希恕);
《经方传真》(现代·胡希恕);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现代·黄煌);
《实用中医内科学》(现代·周仲英);
《医学衷中参西录》(民国·张锡纯);
《医宗金鉴》(清·吴谦,人民卫生出版社);
《岳美中全集》(现代·岳美中);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现代·单书健)。
“黑话”中医自学(一)伤寒经方基本盘
很多人问过我如何学习中医,如何自学,该读什么书,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比较尴尬,实在是很难说那本书可以包治百病,那本书可以让你成为中医高手,中医价值观和思维是有成千上万本的书籍形成的,没有单一的那本书可以让你成为高手。 中医的学习是思维,是学神。可是能悟到神没有形也是空中楼阁。庄子天道中说的极好,"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是得手应心,百炼成钢然后化境绕指柔,可问题是有多少人能体味到有数存焉于其间的这种感觉? 很多人问中医从哪儿开始,我给的答案都是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十三经注疏开始,懂啦古文,有传统思维,才能去看中医各种书籍。那真的是笼中捉鸡。只是这种大道理让很多人手足无措。所以一直想写一些琐琐的书籍简介来打打酱油,让大家可以有点具体的东西,可是每一次都提笔起来写个几段就放下,总觉得要等好一切完美后才可以,所以一拖就是几年,今天提笔也是来做个粗略的流水帐,或许很多人看到之后可以有借鉴,然后可以有些交流。 大体想法是把一些书籍顺成几条线,内经派,伤寒派,本草派,日本派,学院派,各个古本,算是一些系列书籍的推荐,希望和大家有个浅浅的交流。 读古书近二十年,读医书近十年,对我而言的心境,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古方派集大成者汤本求真所说的或就是我的同感,今日不去综合中西新医术,而予志中医,“然今独力扬中医者,因此学衰微,仅保余喘,行将废灭,故特发挥其独擅之长”。 中医今天已经是个非常歧义的话题,中医的框架体系结构已经被打散,现在躲在角落里变的奇形怪状。网络中出现的也是各种怎么科学吊打中医的话题。好像中医被凌迟就会得到叫好的彩头,各种关注度也会持续增温,获得无数的掌声。这应该不能说是中医的悲哀,是现实的写照。也是传统文化的现状。 中医从来不能作为一个个体独立存在,他是岐黄五术中的一环,如果整个传统文化不存在,那么中医的存在也变得畸形。医有医运,国有国运,医运随着国运走,中医在宋元明清中呈现着不同的用药方式。这些用药方式和国运相一致。医学本就是适合当时社会环境而存在的。中医面对的各种境况,在后面论述的书籍中我也会大体阐述一下。 医道通天彻底之学。学习之法也是从难到易,以伤寒论为本,建立框架体系。中医的学习,我常言的是-医在易内,医在医外。这几句话是我对学习中医的一种建议吧,想学好中医是要跳出来看看,或者在你读的《封神演义》,或许在你读的《周易集解》中。 我是从泛泛的爱好周易经学进入到诸子百家,然后进入命理,经过几年的屠龙术学习之后,偶然进入伤寒,入门的书籍也是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但是下面的论述应该是打乱次序,不可能说你从JT叔叔或者倪海厦,或者郝万山等的视频入手,应该这么说从什么入手更多的是个人的缘分,或者是个人的爱好。我想更多的论述是各种相关的书籍体系,这点更像是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经过一系列的流水帐之后可能最后做个小结。 我所讲的是以伤寒论为本,伤寒论其实是小众的,因为这个书一直存在江湖传说之中,千年以来若隐若现,从张仲景著书。到《小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引用,他的存在一直是若隐若现,千年以来没有形成一个门派或者有完整的流传,真的就是江湖的传说,到宋代林亿整理国家版,才慢慢有雏形,成无己注释才有一线的微光,可是之后的金元四大家的时代,又是千年,如果不是清朝训诂之风,大量读书人注解伤寒论,然后到民国几个临床大家的出现,或者一切都淹没在传说中。个人认知创新是本行业最尖端的人才,精益求精之后打破常规,融合百家之长把自己的行业带到更高的顶端,进入下一个ZOOM。先从离我们最近的最传统的一批人来说,他们留下最后的曙光,这一批人是维持传统,然后从五湖四海汇到一起教材,留下最基本的伤寒论体系,从湖北的李培生到北京刘渡舟,南京的陈亦人,福建的俞长荣,山东的李克绍。再到他们的传承者郝万山,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后曙光,因为俞长荣在书序中说过,《中医诊断学》其实和伤寒论体系是相互矛盾的,甚至之后的大部分人都建议伤寒辩证作为外感,所以陈亦人才发表《略论“六经钤百病》为伤寒发声。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到伤寒的式微。可以参考的几本书《伤寒论讲义》第五版,《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译释》陈亦人著,这三本书可能只能在老书店或者翻印的网店中有,可以这么说,这几本真的是白话文中最有分量的,能让你建立起来一套基本的六经框架,常说最简单的是临床,最难的是医理,这几本书是学院派伤寒论理论的集大成,有啦医理可能不会治病,但是没有医理学临床方子也是举步维艰。虽然网上说陈亦人,刘渡舟,李培生,陈慎吾会讲学术厉害临床不行(至于临床会在后面单独小结),也只能说特殊环境造成的的,陈慎吾经历那样的时代把之后的临床实践给耽搁掉。以这几本为基础,配合郝万山的视频会更有所本。另外作为这几本的补充,李培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的伤寒论讲稿》,《李克绍医学文集》,《金贵要略讲义》第五版,《伤寒论汇要分析》俞长荣,连建伟《金贵要略方论讲稿》,张家礼《金贵要略讲稿》,都是这个体系的补充和参考。顺带一提,刘渡舟学生整理啦一本《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难得是专门讲述脉诊的。 近代学院派也是集合前辈的结晶,成无己,方有执,吴谦,柯韵伯,尤在泾,陈修园,王晋三,程郊倩,钱天来。。。。。这一代代的医家给学院派准备了丰厚的土壤,而他们的伤寒论注解也是打开伤寒论的一把钥匙,如果古文底子好,那么他们的书是必备的要看一遍。或者说是家中的常备书。时常翻阅会让自己不断有新的感悟,看似平平无奇,可是都是他们一生的结晶。(还有几位重要的人物我觉得后面会做单独的介绍,希望大家去看他们的全集。)下面稍微介绍几本以上人物的书籍,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成无己延续下来的几位,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郑重光的《伤寒论条辨续著》),这几本书是跨越千年,算是一种传承和完善,吴谦的《医宗金鉴》,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论》,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钱天来的《伤寒溯源集》,王晋三的《绛雪园古方选注》,这些人算是传统伤寒论的缩影,一代代的传承着伤寒论,他们的著作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也会在内经派(金元四大家)的时代有所限制。 同一天空下,我们不寂寞的,好的东西总有人去努力探讨并且珍惜的保留。而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真的让人佩服,看看我们自己的书,会感到汗颜的,丹波家族对传统汉医的坚持和执着,真是是千年如一日,在这儿有山田正珍,丹波元简(子丹波元坚),森立之的全集都是可以去淘来看看,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森立之的《伤寒论考注》都是极有学术和理论参考价值的,他们收集中国历代注家,择其善着而用之,特别是《伤寒论辑义》可以放在床头的参考书,因为他们的传承,对中医文化来说真的是何其幸也。特别是人民出版的早年《修堂医学选》(丹波元简父子系列的几本书),是值得收藏的。而一两百年后的我们,出版过一本《伤寒论集解》罗列了六十六位注家,可是出版过一次就绝版啦。 为什么会开篇就是这传统伤寒中医,而不是介绍扭转变局的,或者被市场热炒的,因为我自己走过这些路,明白传统的是基础,整个中医的黑话都在这些基础书籍里,看是规规矩矩,古板老套,可是这些才是真的捷径。个人觉得比从你海厦,JT叔叔等入手更对未来有意义。 时代的前行有持守者,也有变革者。在困顿中他们找寻新的道路。很多人开创了更好的未来,这也是中医是万幸,冥冥之中似乎有上天保佑,总会让我们看到更好的珍宝。 伤寒论的第一位传承和试图革新的人应该是王叔和,之后的喻嘉言,张志聪,黄元御,陈修园,徐灵胎,唐容川,曹颖甫,张锡纯都是伟大的变革者,他们的全集都可以拿来读和收藏的,这几个都是典型的用毕生精力研习伤寒论,才给后世开拓出来一条伤寒论的阳光大道。明清时代是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很多读书人不能治国平天下,便成良医,让被人轻看的匠人之学,走上了经学研究的体系,开始内经方式注解伤寒论的模式。开辟三纲的喻嘉言,让我们看到伤寒论在千年之后再一次重新认知,如同西方宗教改革发生在中医上,其书《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是中医路上不得不读的,其徒舒驰远和再后辈齐秉慧都留下宝贵的医学财富。钱塘学派开启的众人集注伤寒论的先例,《张志聪医学全集》是可以整本收下的,钱塘学派算是一个转弯,他们把《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结和起来。 之后的争议人物就是黄元御,这个公开狂骂太医院和前代的医者,但你不得不服他,才华横溢,骂人的文字都辞藻华丽,或者他这样的人真的不受欢迎,当时吴谦对他应该是极度讨厌的。他提出一气周流,气机升降,土合四象的理论,不得不说是中医的巨大进步,后世的黄元御有死忠粉也有死黑粉,真的很少有有那个医家有这种待遇,死忠粉曹颖甫在很多理论上继承啦黄元御,成临床大家并且达到一种新的高峰,死黑粉非戴九章和他外曾孙陆九芝莫属。要看《黄元御医学全集》,也要看评论他的《世补斋医书全集》,在我看来陆九芝对黄元御的医学评论客观公正,他对黄元御不耻的是黄元御窃取别人的医学理论占为己有,这样的问题只能历史给出答案,我算是从黄元御开始入手中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是黄元御实战能力具体体现,其中的很多很多方子真的是得到了张仲景的精髓,如果倪海厦药方的运用上是药性的加减的话,那么黄元御有很多方子是结构性完美,整个方子结构就是感觉可以放在伤寒杂病论里,可是黄元御很多方子用起来有一定的束缚,就是偏向道家系统,霸性不够,当时起作用,但是不能改变身体的能量结构,很多过后病情容易反复,这是我的一家之言。至于后世的彭子益对黄元御是褒贬一体,《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我觉得不算是黄元御体系的,再有就是特殊环境下的炒作,好像这本书是整个中医的顶峰和终结者,对此书我也是有喜欢到变得平淡。陈修园难得是正面的君子形象,子孙三代用力在注释伤寒论上,他的《伤寒论浅注》和《金贵要略浅注》是真的不浅。要是浅也不会被唐容川拿来做底本啦。至于他的东西就不拿来说了,随便一搜都是大量的介绍。徐灵胎这样的人是触类旁通的天才,山医命相卜的全才,要不也想不出来《伤寒类方》这样的法子写书,之后日本的古方派也是这一路子,虽然打破六经次序,但是用起来是顺手,如果后人都能在这个体系完善,比如江尔逊的《桂枝汤类方应用研究》,有这一些列的书出现,或者中医的很多知识可以有另外一种体系。徐学贯古今的大家,知病知己知命,活得洒脱。 如果以传统而论,我个人觉得经历了明清的积淀,清末民初的出现的人物带来的伤寒世界的最后的小高峰。唐容川和曹颖甫,在理论和实战上带来新的思路,唐容川在陈修园的基础上写的《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算是对经学注解伤寒论最后的完善,(如果对唐容川体系有什么缺陷,那么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做了很好的阐述)。之后传统文化走入低谷,可能后来者不知道等多少年才看到这样的注解家出现,唐的《血症论》是你读过群书之后才可以和他交流,因为整本书错过一句话就错过一个见解或者用药。 至于张锡纯,我不愿意拔高他,我想他自有他的高度,用药大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案例也多,可是我觉得总有点不舒服感觉,就是和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一样,看似完美的理论,是因为读书人自我阐述的完美,张景岳自创二百多方,看似高手,可是总是失去了该有的严谨。有那么一丢丢读书人的沽名钓誉。不过这两个都是大家,他们的全集是完全可以收藏的。备注一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三十册,大部分的明清医家全集都有啦。这里面有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但是可以涉猎整个明清的医学的辉煌,总能得到我们个人想要的东西。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也希望大家择其善者而从之。当我们医学前辈在进行《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融合的时候,日本却走向另外一条实用性更高的道路。我总觉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出来研习医学,总要把伤寒论提高到经学的高度,但是在操作性的路上越走越远,没事就是古代的黄帝岐伯出来给自己学问背书。日本在十七世纪开始出现变革者,他们抛弃经学,丢掉五行学说,怀疑和斥责沿袭金元四大家的后世派。从开始名古屋玄医,后藤艮山,吉益东洞父子,尾台榕堂,都后面的汤本求真。 吉益东洞真的是实战者,或许日本的环境没有那么强的经学体系,很多东西的变革可以推到重来,所以他的东西更加注重实战,《类聚方》《药征》去掉框框条条,以更实用的姿态出现,尾台容堂的《类聚方广义》是这个探索的继续。经过一两百年到汤本求真之时,个人认知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是古方派的集大成者,京城半边天的胡希恕老先生也是这一路子。伤寒原方出手,或者几位药的加减,真的是效如桴鼓,覆杯而愈。或许伤寒论实战的部分真的在隔洋的日本古方派给补上了。顺便提一下。年龄相符的汤本求真和鲁迅,都是因为家人病逝学医,都是在日本学医,一个开创古方派的辉煌,一个肄业回来拿医学开刀,开创新文化运动,打碎坛坛罐罐,一生不从医而拿中医开刀。而这儿迁出一段公案,治疗鲁迅父亲的名医是何廉臣,这个名医让嗜酒如命,肝郁暴脾气的肺结核病人多活了三年,却被扣上一定大帽子,真的不知道汤本求真丧失爱女和鲁迅丧父因什么样的情境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在这儿顺便补充一个日本的腹诊大家,稻叶克的《腹证奇览》,腹诊算是伤寒论最有力的补充,因为中国的礼法约束,腹诊这一有效手段无法施展。至于其他的如浅田宗伯,大冢敬节,矢数道明等的书籍介绍放在后面临床医案里,因为他们的著书更有利于大家在临床上如何操作。
本文相关文章:
求溪水(李汉荣) 阅读答案!?求,《溪水》——李汉荣阅读答案
2024年6月27日 03:10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中考英语语法:阅读理解的考查范围及解题技巧)
2024年6月23日 00:40
2015年12月四级答案(12月英语四级阅读解析:硅谷之所以为硅谷)
2024年6月12日 16:30
陶庵梦忆序词类活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陶庵梦忆序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
2024年6月9日 07:00
院长办公室免费阅读(医见倾心:院长大人别乱来_by花小仙_txt全文免费阅读)
2024年5月31日 21:20
羊皮卷在线阅读(《羊皮卷》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4年5月18日 20:20
别让老婆上网(《别让老婆上网-》最新章节全文阅读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谁有)
2024年5月1日 12:30
职来职往迅雷下载(《职场急诊室谁没一点病》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4年4月21日 11:10
李嘉诚自传txt下载(《李嘉诚:成功没有偶然李嘉诚自传》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4年4月17日 14:50
《心有林希》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好心人帮忙找找呀?《心有林希》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4年4月11日 06:00
求《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时海成编著的急用~至少下篇要全?燕王学道翻译
2024年3月31日 11:00
更多文章:
建筑装饰实习日记(求建筑装饰实习日记45篇,每天一篇每篇两行就够了,发我qq892447057上)
2024年4月1日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