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人物描写作文教案博客)
本文目录
- 人物描写作文教案博客
-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 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 安徽省小学语文的考编真题
人物描写作文教案博客
1. 作文人物的外貌描写教案
人物的外貌描写教案
写出人物的特征
江苏省淮阴中学
邢瑛
教学目标:
1
、学会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
2
、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特征描写人物
教学难点
:外貌特征中对人物性格及心理的体现
教学设想:
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的迁移,适时引申,让学生在
欢快、
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写作,
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完成
一、
导入:
导入语设计:
一个小孩子,在他(她)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认清他的妈妈,陌生
人去抱他,小孩子可能会哭,他的妈妈一伸手,小婴儿就破啼为笑,
才几个月的小孩子就可以很准确地辨认出妈妈。
小婴儿如何能准确地
认出妈妈呢?
一对双胞胎,
他们长得很像,
别人常常会搞错,
而他们的妈妈却
从来也不会发生这类错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假如与爸爸或妈妈一同上街,
你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眼
就可以认出你的父母。你说,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学设想:
可提一至两名学生回答,
会有学生回答他们关系密切
2. 作文教案:怎样写好一个人
怎样写好一个人作文教案 一、写好一篇写人的文章,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首先应当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也就解决了“写谁”的问题。
一般来说,写作对象最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比如说父母、同桌,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最了解,应此最容易写好。也可以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这些人也许个性比较鲜明,也许相貌比较有特点,也许和自己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也许自己亲眼看到过他的一些不寻常的行为。
写这样的人往往有内容可写。 (2)接下来就应当选择与人物有关的“事”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德总是通过具体的时间反映出来的,因此选“事”十分重要,这实际上是选材。选材的标准就是要典型,即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利于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
避免有事必录,眉毛胡子一把抓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最后还应当给笔下的人物定下一个基调,即表现人物的哪一方面的情况。
这应该在选材时自己心里就应当有“数”了。否则会走题或跑调。
二、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1) 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人物只有在事件中才能真正“活”起来。形式:一人一事,一人几事,一事几人,几事几人(2) 要努力写出人物的个性。
写出独特之处,切忌脸谱化。(3) 要注意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的描绘。
三、“名”妈妈的平常心不少人有这样的错觉:诗人、作家都是些闲云野鹤,他们似乎不食人间烟火,超然于“锅盆碗碟”之外。我的妈妈舒婷,她的名字更具这种误导的危险。
可她却恰是个闹市主妇,亲友们有口皆碑的贤妻良母。时而忙里偷闲写几篇文章,也句句不离“家”。
在嘈杂的菜市场,妈妈不时托着1800度的近视眼镜津津有味地挑选蔬菜,讨价还价。等她气喘吁吁地提着大菜篮爬上自家楼梯时,还戏称她研究市场经济学回来了。
放下菜篮,等着妈妈的常是满园花卉。听说当年她的嫁妆中,比重最大的竟是20多盆玫瑰。
妈妈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柔柔地拔草,浇水。像是怕把“嫁妆的子孙们”惊醒似的。
小时侯,我很嫉妒妈妈对着花卉时那甜甜的笑容,吵着妈妈只能对我笑呢,妈妈的烹饪技术也堪称“精湛”,尽管她做的都是家常菜。一回,一位法国学者来我家做客。
当妈妈笑眯眯地准备上鸡汤时,发现汤太淡,忙加盐。不料手一抖,多洒了,这下咸了。
赶快再加水,可一尝,味又淡了。妈妈不会“没辙”,她果断地投下浓缩鸡精,一尝,还行。
端上桌,法国叔叔连喝了几大口,大赞中国鸡汤特别鲜美,这令妈妈得意了许久。妈妈是作家,自然不只会在鸡汤中“做手脚”。
有时,她见缝插针,郑重地铺开、稿纸,轻掩房门,打开窗户,双肘支着旧木桌,坐在老藤椅上,用深度近视眼望着朦胧的天际。一会儿,笔尖开始在纸上轻灵地划动。
忽然,“哎呀”一声。妈妈大叫着从椅子上一弹而起,闯进厨房去“抢险救灾”。
妈妈也抱怨过家务过多地占据了她的时间,可她的灵感仍在厨房的烟雾中、洗衣机的哐哐声中闪现,她的笔倔强地向前移动,流出一行行诗文。稿费自然变成鸡汤流进我的肚子,而妈妈也自得其乐。
妈妈从来不“急”子成龙,她耐心地等着我长大,不,应该说是领着我长大。学龄前,邻居小朋友有的学琴,有的上英语班,有人问妈妈:“你让陈思学什么?”妈妈语出惊人:“学玩。”
我想当“神笔马良”,妈妈专为我辟一面墙壁当张贴栏。我想踢球,妈妈摘下眼镜,眯着深度近视眼笨手拙脚地甘当陪练。
到外地参加笔会,只要条件许可,妈妈总是不怕麻烦地带上我,忙里偷闲,把母子俩浸泡在山水之间,培养我对大自然的感情。至于书刊,我想有就尽有,于是我的书与日俱增,妈妈就特意为我做了个书橱,最后我变成了150度近视眼患者。
当然,这“得”还是大可偿“失”的。我的“名”妈妈有颗平常心,她倔强、淡泊、慈爱。
她不为“名”所扰,也不用“名”扰人,所以大家都喜欢她,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简评:这篇文章的特点就是采用几件事来写一个人,重点突出自已的“名人”妈妈的平常心。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买菜做饭、浇花育儿等典型事例来写,写出了妈妈的个性特点。作者很注意观察,能够从琐碎的小事中展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在记事时不忘人物的形象勾勒,如“1800度的近视眼镜”、“纤细的手指”、“肘支着旧红木桌”、“一弹而起”、“笨手拙脚”,写出了妈妈的知识分子身份和举止;在叙事过程中,不时运用轻松戏谑的笔调来描写人物的行为,如“津津有味地挑选蔬菜”、“果断地投下浓缩鸡精”、“闯进厨房去‘抢险救灾’”,恰到好处地表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作者的语言还具有一定的功力,如“稿费自然变成了鸡汤流进了我的肚子”、“把母子俩浸泡在山水之间”,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四、作文练习:写一个人要求:1、自己命题 2、突出中心3、条理清晰 4、书写规范。
3. 人物描写(描写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第一课高尔基的外祖母)
入:通过大家的描述,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外祖母的外貌特征,对外祖母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外祖母的形象 我们再读课文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完成下面表格:
描写的语句
描写方法
表达的人物形象
例如: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肖像描写
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说明外祖母身体很健康.
学生思考
动作描写
学生思考
神态描写
"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语言描写
由于生活的厌烦,外祖母把气恼发在头发上,但当外祖母看到我醒来时立即用儿童的口吻对我说话,充满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外祖母也对我十分尊重,以平等的眼光对孩子讲话更体现了外祖母是我的朋友.
总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对外祖母形象有了很清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外祖母是一个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的人.
重点分析:
导入;有人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人最好是写眼睛,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就多次写到了外祖母的眼睛,你能找出来并能分析吗
学生回答:
例如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分析: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的,体现出外祖母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3,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总结: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才能把人物生动地表现出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外祖母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只有这样的一个人作者才能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也因为这样外祖母给作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请大家快速地找出来.
学生找出:最后一段.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作出适当的分析.
4. 六年级人物描写作文师范课体会
①、在作文起步时教师宜多鼓励,少命题.让学生大胆写作,教师当慎重评点.这主要是做到让学生“倘见为文之易,不见为文之难”,
②、在课外阅读上不鼓励看“作文选”,要看经典,看名著,看大作,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大作文观,不拘尼于作文的外在形式,不“为作文而作文”.有文献表明,作文选在市场上畅销,在学生“盛行”,这也正揭了语文教师不善教作文的短.在哈尔滨市第136中学,学生们纷纷反映老师的作文课讲得“没劲”,大家都不爱听.还不如回家看“作文工具书”呢!
③、要求可以放低一些,但不鼓励模仿.刘锡庆指出: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作文”与“创作”也有不同,但只是学生和作家的不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习作和发表的不同等,它们共同的都是写作主体一种“物——意——文”的综合、转换:只不过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综合、转换,中学生有中学生的综合、转换,大作家有大作家的综合、转换而已.
因此,我们的作文起步教学,一方面要求可以放低一些,起步时虽然要求低、慢,但引导学生走上“正道”之后,作文教学的步伐就会加快,会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不鼓励学生模仿,尤其是教师明言指出学生可以模仿,刘锡庆教授已经把理由说得很充分了.
2、找准切入点,选一条好路,一条教师熟悉的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国内有许多这样的做法.传统的做法是强调学生写日记,但日记的练习与学生学习作文同步的,还谈不上有“引路”的问题.用看图作文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写话、写段、写文,再命题作文是以前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内容的大致编排体系,可以说是将图画引入到作文中,以图画为学生作文引路.近年来,浙江郑宏尖开展了“音响作文”,将声音引入到作文中来;湘西民师附小(现海南)教师腾昭蓉更是开展了“童话引路”教改实验并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明显用童话来为学生作文引路.从看图作文到童话引路的一次飞跃是,引导学生“上路”的由作文以外的角色(图画)变成了作文门内的角色(童话);此外,全国各地“故事引路”“科普引路”等实验愈来愈多.笔者提倡以书信、新闻、剪报、儿童诗、古诗等来为学生引路.其实这种引路均是为了解放学生畏难情绪,让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走好!只有学生对学好作文有信心,才能积极地去学,才能学好.因此,每接收一个新班的第一堂作文课时,首先是要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我手写我口”,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嘛.你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谁不会说话呀,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写文章,从而清除学生对作文高不可攀的恐惧感.
“引路”的实质是运用“先放后收”理论.北京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指出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放”得很不够,而“收”得又过早、过苛.“命题”过多,“限制”过多;在“怎么写”的问题上“框框”也不少;“批改”上改得过多、过死,不仅是做无用功,且极大地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始终未“放”,始终在“收”,收得过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思想、心灵都飞腾不起来.刘教授所说的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严重表现就是带来心理障碍.因此,刘锡庆教授认为开始时要让学生写放胆文.写放胆文的一种新尝试就是“引路”,至于用什么来引,我想教师应当各有其法.机械地学习别人的方法不仅不一定切合现实情况,还会在整个作文教学圈子里形成“教有定法”的怪现象,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5.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 文章和指导都可以
在宁夏中宁县教了40年书的原上海教师冯志远,如今静静地躺在长春妹妹家的床上。
他已双目失明,左半身因脑血栓瘫痪。回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时的往事,是他最沉醉的时光。
“一提到学生,他就特别高兴”,冯志远的妹妹、73岁的冯宝珍怜惜地说。 清贫寂寞42年 冯志远出生于长春,1953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任教。
1958年,在上海工作已有5年的冯志远,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只身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中学支教,后调到关帝中学。 “教室是土坯房,黑板是水泥刷成的,论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上海没法比。”
鸣沙中学距离县城20多公里,隔着一条黄河,没有桥。去县城寄封信、买些生活日用品,需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到黄河边,乘坐羊皮筏子渡过黄河,再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当地地势较高,严重缺水,学校老师每天每人供应一暖瓶水。冯志远在上海有一间位于3楼的居室,那是原单位分给他的住房。
到了宁夏,他就和学生们一起挤宿舍,吃食堂。宿舍里一铺土炕,一副桌椅,一只白炽灯。
吃水要打井水,上厕所要到室外,想洗澡根本没条件,只能拿毛巾擦擦了事,伙食主要是白菜和土豆。“虽然艰苦些,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冯志远对物质生活淡然面对。给家人写信时,还说“宿舍很好”。
“不过,这里的孩子特别纯朴,我很喜欢。”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冯志远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充满干劲儿。
冯志远先后教过语文、俄语、英语、历史、地理5个科目。他同时教三个班,有时同时教几个科目。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经常忙到半夜才休息。 在学生眼中,冯志远是一位学识渊博、讲课生动的老师。
通过他的讲解,学生领会到了文学的魅力。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学生刘世德至今还记得他讲《祝福》、《药》等课文的情景。
他给学生们讲古文诗词,许多都能背诵。 梁晓霞原来是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最怕写作文。
升到高中时,冯志远成了她的语文老师,她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门课。梁晓霞1978年参加高考时,已经离开课堂两年之久,在高考中她的语文考了98分(满分100分),顺利地跨入大学校门。
她说:“冯老师在动荡的岁月中为我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 为了学生的付出 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冯志远40岁才得子。
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平时在校园中看到那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他总情不自禁地与同事、学生们聊起自己的儿子。
未经人事的学生,也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父爱。有一次,儿子生病,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丈夫回去。
可学生们马上要参加中考,冯志远权衡再三,硬是等到中考结束才赶回上海。此时,儿子已病愈。
上世纪80年代,当身边的一些支边人员纷纷返回大城市时,他也想过给组织写报告。但由于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他最后还是没有向组织上提出回上海的请求。
现在中宁三中(原关帝中学)的副校长王天桢,曾经是冯志远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多年来,冯志远从来不争名利,始终坚守着老一辈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情操。
他从教一生没有获取过任何荣誉,也没有任何职称。他的视力从逐步下降到完全失明,遭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找过学校领导要求解决任何个人困难。
1987年学校第一次进行教师系列职称评定时,按照冯志远的资格完全可以直接评高级教师。由于职称名额较少,冯老师已经完全失明,教课较少,学校评职称时没有考虑冯志远。
等2000年之后,学校再次评定教师职称时,冯志远已经退休了。现在他的退休工资只有1130元。
近年来因为经常看病,生活窘迫。 上课时,冯志远发现课堂上总会出现“啪,啪”的声音,原来是学生的铅笔用得只剩下短短一截,舍不得扔,可拿起来又握不住。
学生都是农民子弟,生活大多困难。尽管自己每月只有80多元工资,还要给家里寄去70元,冯志远仍要挤出钱来,给特别困难的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品。
除了吃饭,冯志远自己基本上不花什么钱,几乎不买新衣服。上世纪70年代末,妹夫给他一件一汽的工作服,这竟然成了冯志远最高档的“礼服”,只在特别重要的场合,他才舍得穿,一直穿到现在。
他回长春时,学生们帮他收拾行李,当看到影集中他在上海的留影时,谁也无法把照片中那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与他在关帝中学双目失明,靠记忆讲了5年课 还在15岁时,冯志远就被查出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专家称,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意味着有一天将会失明。 到宁夏后,他查阅大量资料备课,仔细地批改每篇作业。
每次批完作业或者备完课,眼睛发涩、发胀、发痛,加上当地医疗、生活条件差,冯志远的视力急剧下降。他开始用放大镜来看书、备课、批改作业。
他加倍拼命地工作、学习,“趁着还能看见,我要多为学生做一些事;趁着还能看见,我要多多储备(知识),为以后早做准备”。 学生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日渐模糊,光明一点儿一点儿地离开。
1984年,在一次语文课上,站在讲台上的冯志远,彻底陷入了黑暗。这一年,他55岁。
学生们泪流满面。早知会有这一。
6. 一节有趣的作文课人,关于人物描写的
在我所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位普通的送奶工,他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伯伯。 那位伯伯的皮肤黝黑黝黑的,一看就知道是长年在外风吹日晒的结果;在他那国字形的脸上,有一双不大却炯炯有神的眼睛。 我们楼洞有三家订户,两家在五楼,一家在六楼。六楼那家订户也就是我们家。 六层楼,这上上下下一趟,不拿东西就已经把人累得够呛了,不要说送奶工还拿着那么多的牛奶瓶了。何况那牛奶瓶又圆又滑,一不小心就要摔坏几瓶,一般的人一看这情况,就直接放在楼下。这位伯伯可不这样,每天下午六点他总是准时将牛奶送到订户家门口,再敲敲门,喊一声“牛奶来了!” 冬天来了,天越来越冷,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每天下午六点,楼道里总会响起那熟悉的脚步声和洪亮的叫门声“牛奶来了!”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傍晚,这。 一般的人一看这情况,喊一声“牛奶来了,天越来越冷,有一位普通的送奶工,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这位伯伯可不这样,两家在五楼,楼道里总会响起那熟悉的脚步声和洪亮的叫门声“牛奶来了,真是让人敬佩呀,再敲敲门,不要说送奶工还拿着那么多的牛奶瓶了,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我很奇怪,发现他的手都已经被无情的风给吹裂了,瓶子就容易滑掉的!妈妈说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他又来送牛奶时,皮肤好象老松树的皮,每天下午六点他总是准时将牛奶送到订户家门口,为什么不带上手套呢,一家在六楼,竟然在大冬天里 *** 着双手。
我们楼洞有三家订户,有一双不大却炯炯有神的眼睛。何况那牛奶瓶又圆又滑:这位送牛奶的伯伯为了不摔坏奶瓶,是这样啊,他亲切地说“你看,这瓶子外有一层水珠,他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伯伯?要不然我送给他一双好了!我心里感叹道。第二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他在我所居住的小区里;在他那国字形的脸上,我接过牛奶瓶时,一不小心就要摔坏几瓶!”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傍晚,皱皱巴巴的。”哦,每天下午六点!”
冬天来了,就直接放在楼下,这位伯伯又来送奶。六楼那家订户也就是我们家,戴上手套。
六层楼,一看就知道是长年在外风吹日晒的结果。
那位伯伯的皮肤黝黑黝黑的,不拿东西就已经把人累得够呛了?是没有钱买手套还是太忙没时间买手套,你是我最敬佩的人2463| 评论(124)
向TA求助回答者。
送牛奶的伯伯,这上上下下一趟
7. 《难忘的第一次》作文课教学设计
记一件难忘的事作文,《难忘的第一次》作文课教学设计.\x05\x05\x05教学目标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记录生活中难忘的瞬间. 2、指导学生把内容说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教学重、难点 把内容介绍得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一、 *** 导入,自由练说1、师:“人生总会有许多第一次,翻开我们成长的书本,一页又一页,记载着我们童年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迈出蹒跚的步伐、第一次背着书包上学校、第一次独自一人出远门,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不同的第一次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它们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无论怎样都是那样的令我们难以忘记.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好吗?(板书课题)(板书:难忘的第一次)2、回忆一下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想一想哪一次最令你难忘呢?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用一句话概括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3、老师发现同学们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的经历依然是那样津津有味,下面请你选择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回忆事情的经过,回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试着说一说,小学生作文《《难忘的第一次》作文课教学设计》.二、小组交流 初步练习我想此刻你一定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说你的伙伴听,那么现在小组之间自由畅谈吧,(出示说的要求和听的要求)三、全班交流 引导互动师:、说到第一次,大家真是滔滔不绝啊,同学们聊得真热烈,谁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与全班同学分享?指名交流刚才听了许多同学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老师的心情很不平静,你们把老师带到了难忘的少年时期,老师也迫不及待想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经历告诉大家,想知道吗?(课件出示一段文字)学生评文章小结:同学们,我们在讲述难忘的第一次的时候,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描写讲述这个经过,同时还要讲清楚自己的感受或获得的启示,当然这个感受或启示也可以字里行间渗透在你的经过中.四、读写结合 明确习作要求师总结: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这难忘的第一次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好吗?本次习作是一次命题作文,题目是《难忘的第一次》看要求:(课件出示)把事情写清楚就是要按事情发生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可以借助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受.明确了要求,开始动笔写吧.学生习作,老师相机指导.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五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六、课堂总结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积累,希望同学们能做个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人!\x05\x05\x05\x05\x05\x05\x05\x05\x05 〔《难忘的第一次》作文课教学设计〕随文赠言:【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听课教研活动总结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1
本周,我们语文组继续围绕“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研讨。首先是听了杨xx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然后针对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教学研讨。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这篇文章和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斗士》共同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情感熏陶。根据教材特点,杨老师制定了三个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体会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其中,把目标1和2作为教学重点,把目标3作为教学难点来处理教材,然后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挖掘空白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紧紧围绕“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主题进行教学,比较成功地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听完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进行了研讨。首先是杨老师进行了说课及反思,杨老师说课环节齐全,过程清晰,还认真地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即缺少个性化朗读指导,语言缺少激情等。接着,各位老师畅所欲言,积极踊跃地谈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总结出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上努力落实“两表六要”中的“读、写、说”的要求,如两处补白训练,培养了学生说的习惯,同时也训练了生听的能力。“写回信”旨在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2、导学案设计紧扣问题重点、难点,小组合作探究时间充足,
3、自学探究、作批注的方法好,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总之,本节课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贯穿本节课始终,结尾处使学生获得了思想启迪:奉献是一件快乐的事。
研讨过程中,老师们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如: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指导,让学生读的有滋有味;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要分工明确;课前诵读《海燕》和结尾的名言诵读交换一下,效果会更好。
最后,卫立峰主任作了总结,肯定了杨老师的进步和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针对学生的现状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小学阶段“读、写、说”习惯培养要做到“三进”,一进备课,二进课堂,三进评价。平时要指导学生“读”要读出味来,“说”要大方,敢于大胆展示自己,“写”要有指导。尤其是“说”的习惯,平时要加强训练。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次研讨结果,总结出本周研讨话题:“如何培养学生说的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言,并做到言之有序?在“相约星期五”圈子中进行研讨。
研讨中,大家见解独到,如刘艳红老师谈到的:让好的学生带动组内成员;多积累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话说;借他人之口,表自己心声。高娟娟老师谈到的: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讲普通话的氛围;其次,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言,不要怕说错话;最后,学生在表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培养学生说话时的逻辑性。王丽平老师谈到的:老师抓住每一次学生发言的机会,然后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
从这次教研结果来看,效果良好。把培养学生“说”的习惯,落到实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的努力,期待今后我们学生“说”的能力有所进步。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2
一月份,我校开展了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对于此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们积极参加。现将语文教研组听课评课活动总结如下: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读”中尽显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读就是培养语感最积极有效的刺激。×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本次活动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能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或抓关键词句(重点词语)来反映人物或景物的特点,这点做得非常到位。×等老师在朗读方面充分体现了“以读促悟、边读边悟”的语文教学理念。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阅读,以阅读促理解。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理解内容。如吴丽萍老师在执教《小枣树和小柳树》时通过对几个重点句的反复阅读理解,使学生体会到“小枣树及小柳树的品质”。
3、教师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能够结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把学生从教材引向生活,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习内容。周丹丹老师在执教《伯牙决弦》时,课外延伸介绍了古文的特点,从课文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欣赏古文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中说得太多,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不必要的话语、不必要的教学环节过多。
2、独特教学风格呈现不明显,丧失了教师的个人魅力。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都是这样的,导致课堂的同一性。如何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3、课堂设计过多或不充分,点拨、评价单一、不及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设计内容过多,从而出现拖堂、讲不完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评价单一(好、棒等),不能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评价语。
总之,不论什么样的课,我们都要把学生成长放在第一位置上;不论什么样课堂,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忘为师者的责任,这是我们共同追寻的目标。前路漫漫,我们当持之以恒,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求索进取。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3
这次听课评课活动时间安排是11月22日下午第4、5节课,数学组全体教师和黄主任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粟利波老师精心准备,使听课评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充分展示了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在课堂上展示了教师的风采。
第二,显示了我校数学教师在评课方面的功力。评课的过程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老师们开诚布公、认真细致的评课,既显示了老师们评课的水平——因为听课也是需要准备的,也显示了学科组教师们之间互相帮助和团结共进的和谐气氛。
第三,展示了老师的反思水平。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教学是难以提高的,我们的老师在评课之后,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抓住亮点,反思错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 显示了我校数学教师的积极进取精神。
1.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
粟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件水平较高。
2、 课堂设计精、结构巧
数学课不同于语文课,往往比较枯燥无味,但粟老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有张有弛,学生的兴奋点被调动起来,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3、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
课堂气氛活跃,不是指外在的形式,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好的课堂总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气氛活跃还指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学生的反应能正确引导和评价。只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达到课堂气氛的和谐。
4、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课堂语言亲切
成功的课不会是知识的干巴巴的罗列,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撑。粟老师能对身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关于课堂语言,比如声音清晰,语调沉稳,富有穿透力,善于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突出的不到位,老师放手“放”的不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还在牵着鼻子走。
2、学生的小组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小组交流应是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再与同学交流,达成共识。
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时应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学生回答问题时,粟老师关注的不够,只是粗略的点评。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4
我镇高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中心校领导十分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位讲课教师精心准备,使听课评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充分展示了我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在课堂上展示了教师的风采。
第二,显示了我镇教师在评课方面的功力。评课的过程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老师们开诚布公、认真细致的评课,既显示了老师们评课的水平因为听课也是需要准备的,也显示了学科组教师们之间互相帮助和团结共进的和谐气氛。第三展示了老师们的反思水平。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教学是难以提高的,我们的老师在评课之后,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抓住亮点,反思错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四,显示了我镇教师的积极进取精神。
1、课堂设计精、结构巧
数学课不同于语文课,往往比较枯燥无味,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有张有弛,学生的兴奋点被调动起来,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2、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不是指外在的形式,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好的课堂总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气氛活跃还指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学生的反应能正确引导和评价。只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达到课堂气氛的和谐。
3、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课堂语言亲切
成功的课不会是知识的干巴巴的罗列,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撑。大多数教师能对身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关于课堂语言,比如声音清晰,语调沉稳,富有穿透力,善于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突出的不到位,老师放手“放”的不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还在牵着鼻子走。
2、学生的小组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小组交流应是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再与同学交流,达成共识。
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时应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教师关注的不够,学生答错了老师却没有发现。4、有的教师课准备的不够充分,仍有知识性错误出现。通过开展互听互评课活动,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5
根据开学初语文教研组的计划,11月末结束了第二次巡回听课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控制自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活动过程中。大家按照活动方案,提前设计导学案—集体备课—课前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课后反思的方式有序的进行,语文组的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显示了很高的教研热情,节节精彩的课,句句精辟的点评,令人经久不忘,让人回味无穷。在评课的过程中,听课教师根据本次活动设立的假说,结合课堂表现畅所欲言,既肯定了执教老师的教学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同时高校长和郑校长对我们语文组这次活动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使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这次活动做一简要总结回顾。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每位教师都能够结合本次活动目标,初步完成“交流展示”模块中,“多种方式交流展示是交流展示的最佳方式”假说的验证工作。在交流展示中,打破了以往只是学生之间根据基本问题对答案的单一方式,现在学生有表演、游戏、分角色读,有感情的朗读,当小导游、小记者,唱歌等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展示。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2、每位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多样题型,试图使导学案更加适合学生操作。如王丽萍老师的课针对二年级的孩子设计识字写字的导学案,从识字到写字,从文中八个词语的熟读到有感情的读,再到讲故事、看图片解释词语。
孩子们在这节课上,虽然合作能力欠缺,但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虽然还不太会交流展示,但他们有了交流展示的欲望,这就是收获。
3、每位教师的参与热情,令人赞叹。在集体备课中,大家都毫无保留的帮助上课教师修改导学案,不仅能提出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研讨中,让我们最引以自豪的地方。上课教师总能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结合本班孩子的特点,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因为我们知道努力和用心是能让我们快速成长的药剂。
4、每位教师注重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如焦忠宇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徐晓明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课文出处《爱的教育》一书的资料。董丽伟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铁元素氧化的资料。王丽萍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刘丹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英雄烈士歌曲、诗歌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搜集的过程也让学生知道了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重视。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价值观教育。如刘丹老师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受毛主席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王丽萍老师和焦忠宇老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祖国科技的发达和香港的繁华与美丽。徐晓明老师和董丽伟老师用有感情的朗读和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以及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情感。
二、发现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转变。借助郑校长的话:要多为课堂留白。我们讲的还是比较多,总是控制不住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想讲的冲动。有时虽然想引导,但引导的方法和语言总是不到位。
2、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我们这次活动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过于注重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工具性重要地位。
3、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分不清楚基本问题与基本习题,基本问题是了解知识点,而基本习题是利用多种题型解决知识点。还有题型的设计不够明确。
4、多种方式交流展示,学生有的方式没有展示出效果,对这种方式不了解,不知如何展示。
5、学生的交流展示的语言有待规范,高校长和郑校长提出,由每组小组长首先交流展示本组整体的自主预习情况。再开始展示基本问题和习题。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将成为我们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团结一致,集合大家的智慧,更好的完成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6
按照学校与本组计划,十月中下旬完成第一轮巡回听课活动,10月19日,徐xx老师的《白公鹅》一课为我们语文组的这次巡回听课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不影响上课正常进度的情况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甚至步行穿梭在前后校的课堂上。大家没有抱怨,更没有丝毫的疲惫,有的是收获的喜悦,享受教育的精彩。
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学校给我们创造的一次互相学习的机会,组里的每一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认真准备,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一遍一遍的修改导学案,多次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指点迷津。课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后全面反思,认真总结听课感受,发表在博文和日志中。
我们语文组最精彩的是大家的评课,一坐下来,便是滔滔不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指出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的建议,坦诚相见,毫不保留,因为大家坚信只有在不足中改进,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有一些共性问题,如:第一,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什么时候发挥最有效?第二,展示的形式太单一,要怎样做?第三,怎样做到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很多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比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主要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导学案中,怎样去体现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呢,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仔细推敲都有其训练的重点,如:感情丰富的文章,我们就可以以读为主;写作手法很有特点的文章,我们可以训练学生仿写。听说读写不能面面俱到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只抓一个方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行深入研究的。
在活动过程中,学校的领导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针对性的指导,让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语文组将更加的努力,做好教学研究工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 #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 无 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篇一】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篇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高效。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习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四、体会深挚感情
1、学生体会: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还”字都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明确:上述句中的“还”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敬佩、感激之情。
3、迁移:文中还有许多朴实的词句蕴含着深情,请每人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感情的句子。
4、进行有感情朗读比赛。
【篇三】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二、检查生字和新词学习情况,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溺佃农劳碌私塾周济宽厚仕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文章共有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思念母亲,表达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读课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乐于助人)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第一篇
一、文本内容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三单元的一篇必修课文。他是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感怀亲情的叙事散文。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是读来却能感到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对儿子的爱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而正是这种自然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文中真情,品味作者写作的意图。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二) 确立目标的依据
1、本文虽然是必修课文,但是语言通俗易懂,感情深沉而浓厚。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联系自身,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即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与社会接轨,进而品味亲情。这是语文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2、文章主题和思想一目了然,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自觉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所体会、感悟浓厚的至爱亲情。通过对具体细微内容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产生一个至爱亲情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情感故事和感悟,通过课外迁移阅读,将其对亲情的理解升华到更高层次,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教学设计
(一) 整体设计
这是一篇必修课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成自主、交流和发现的乐园。因此在首先用歌曲、诗歌导入亲情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使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与学生一起寻找课文的具体事件,共同讨论,挖掘文章内涵、体会散文特点;接下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及社会生活实际,讲述自身所历所感的亲情故事,理解亲情对人的精神滋养作用。最后联系阅读资料并在音乐中感悟亲情,使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二) 教学课时: 三课时。
(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策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音乐及片断,倒入课文主题,用古诗《游子吟》引出新课。
(二) 解读文本,共同研究
策略: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文中叙述的亲情事件,揣摩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让学生找出亲情事件并抒发自己的见解——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述,让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达到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 体验感悟,链接生活
策略: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文和自身生活体验紧密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感染力。
问题:1、作家叙述的是日常琐事,为什么却有无限的感人力量?
2、作者通篇写母亲,为什么却用《我不是个好儿子》作题目?
(四)阅读迁移,提升自我
策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纯美的心灵空间,让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丰富亲情的.含义,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完美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出示阅读材料《背影》,边看边听老师朗诵,然后交流内心体会。提问: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当你面对父母那近乎“干扰”的关怀,将如何面对?又将如何报答父母的亲情,现在如何做?将来呢?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随笔。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曲中结束这一课。这样就将语文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歌声中以发人深思的问题结束本课教学,让学生思考回味。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第二篇
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一组温馨的画面,还有阎维文一首深情的《母亲》,歌词中说:“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在阎维文心目中母亲就是那个给他拿书包的人,就是那个给他擦掉委屈的泪花的人。你心目中的母亲是那个什么样的人?母亲就是那个冻得浑身发抖,却站在雪地里等你的人;母亲就是那个为摘几个桃子,失足坠落悬崖的人;母亲就是那个把爱全给了你,把世界给了你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贾平凹去感受亲情,体味母爱吧!
板书课题《我不是个好儿子》
同学们看一下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愧疚、自责、后悔。
二、初读课文,感受亲情:
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完全是为了我的心里平衡。”
“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
……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为什么不是个好儿子”,可以这么说:因为母亲给我的爱太多了,而我却不能够回报给母亲同样的爱,所以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所以文章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自己的愧疚之情,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点是表现母爱的伟大。(板书)
三、细腻品味,触摸亲情: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不一定是狭义的,可以是广义的“看”,用心去看,去感受到的都可以。一位伟人说“不要给眼睛太多的权利,要用心去欣赏)
从同学们刚才的展示中,我觉得大家对课文的把握很不错,概述了母亲的很多特点,很多细节,并且勾勒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母亲的形象。
三毛说:“我非常喜欢读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书。”贾平凹的作品一定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我们一起来含英咀华,并且来畅抒一下自己的亲情故事。
四、含英咀华,畅抒亲情:
正因为这种爱就天天发生在我们周围,所以觉得文章中总有些话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触发我们的情感。
1、找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句话,品味鉴赏,谈谈感受;
2、或谈一谈母亲感动你的一件事。
我知道同学们会有精彩的展示,那么请允许我抛砖引玉:
第三段中“可我心理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心理平衡。”其中的“心理平衡”指什么?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心理平衡”指自我安慰。这句话表明作者在自我解剖,自我反思——作者的惭愧﹑内疚之情蕴蓄在字里行间。
这句话最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觉得简直就是在说我。古语说“当家方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母恩”,我也是为人母以后才知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而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业后,却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怎么办?过年过节过生日的时候,就多给父母一点钱,觉得就好像尽了孝道了。然而父母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啊,我以后也要常回家看看。
公益广告
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鉴赏的句子谈谈感受。
(学生谈)
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在大家这个十七八岁的年纪,常常关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爱情,往往忽略的却是亲情,我们应该感谢贾平凹,感谢他给了我们一个畅抒亲情、给灵魂洗礼的机会。
我们应该选一段文字,好好读读,就读最后一段吧,这段最能体现作者的愧疚之情,请同学们带上感情朗读
(!)后一段中有一句“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如何理解。深情地投入地读,读出儿子那种愧疚,自责的心情。
明确:这是怀有赤子之心的作者在真心叩问﹑深刻自责和反省。我们每一位做儿女的都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真正的关心了父母,理解父母。
其实本文不仅情感动人,语言文字更是值得推敲品味,我推荐两句,一起欣赏一下好不好?
(2)“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性,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非常有味道,如果去掉它表达效果会大受影响,同学们读读看,是哪个词语?
“就是“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要重读,从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就是”一词语气带着一种倔强和坦诚。贾平凹多次再不同的文章中提及“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他真实表露,自然又朴实,而且的确不是一件耻辱的事,相反更让人反思人类最本真的东西——坦诚﹑善良﹑勤劳﹑朴实。而此文中对此更是用了“就是”一词来强调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正是勤劳﹑朴实﹑隐忍的农村母亲养育了他,自己正是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自己不仅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母亲的性格也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升华,有了更高的价值。读到“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时我们读出了作者的自豪和骄傲。(读)
(3).“就三个手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句中“一塞”“一抹”“笑着”“骂着”四个词语有何表现力?
明确:四个词语使母亲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为什么要用“捏”而不用“拿”?为什么要用“塞”而不用“放”?为什么又要“抹”?
“骂”前面的“笑着”去掉行不行?
不行,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喜爱。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亲连别人家的孩子都这么喜爱,更不用说自己的孩子,母亲真是善良。
每当读到名家的作品,我就会进一步体会福楼拜的那句话:“无论你要写什么,真正适用的动词只有一个。“”同学们写作时也要推敲字句,去寻找那一个最适合的动词。
我们还不能光会在作文中用,我们还得会答题。平时做题的时候,有没有让你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这类题啊?你怎么回答?(生答)
我们要规范思路,向规范要分。我给同学们梳理了思路(出示投影)
刚才我们一直在含英咀华,品味语言,问问同同学们,你觉得贾平凹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生答)
你喜欢吗?你觉得一位名满天下的作家语言这么朴素,你怎么看?
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可以说作者贾平凹就是用最质朴平淡的文字事迹来表现最绚烂无瑕的挚爱真情,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在当今这个浮藻之风甚嚣尘上的社会里,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质朴,如一股清凉的甘泉荡涤着我们的心灵,显得尤为可贵。
这篇文章的表现力不仅来源于作者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运用了一个个客观可感的具体意象来表现人物(板书质朴、具象)
(出示投影:以小见大)举其中“家庭会后的忙碌”为例,这样一些,母亲的形象就有血有肉,丰满真实了。
这种手法其实我们常常接触
朱自清写父亲以笨拙的身体艰难的攀过月台买橘子来表现父爱;
鲁迅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来表现读书人的穷酸;
契诃夫写奥楚蔑洛夫反复穿脱大衣来表现他变色龙的丑态。
同学们写作文也要用具象来充实文章,下面我们做个简单的尝试,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母亲每次都高高兴兴地来”。现在你的角色是母亲,以第一人称写一写,自己为什么每次来看儿子都高高兴兴的。心理描写,每人写两三句
五、心怀感恩,回报亲情:
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个家庭就是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在哪里,快乐就在哪里!当我们穿行于岁月之中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个个杰出人物的背后站着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朱德的母亲,高尔基笔下的母亲。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她宁可自杀,也不让儿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钱学森的母亲,教导他要成为忠于祖国的人,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重金利诱,毅然回国;
老舍的母亲告诉儿子要把吃亏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丁玲的母亲则充分尊重女儿的选择……
这些母亲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伟大。但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母爱都是两个子的化身,那就是“无私”。母亲为我们付出了无尽的爱却不求回报。但爱是相互的,只有收获而不去付出说明我们的人格还不健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物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前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古有文帝刘恒,三年侍母汤药,目不交睫;
今有田世国捐肾救母,感动中国;
古有东汉黄香,九龄替母温席,名垂青史;
今有谢延信照顾亡妻家人三十二年,青丝熬白发,承诺不改。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间最大的痛苦,我们不要留下遗憾!
同学们,“豪华落尽见真淳”,在这纷繁的人世间,还是让我们珍惜这最朴素也最美丽的亲情吧!让我们一起随着满文军的《懂你》,去走进母亲的内心,去细数母亲的每一页皱纹、每一丝白发、每一声言语、每一个动作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爱!
我们齐读毕淑敏的一句话:
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的作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情深并积累语言,
3.理解信的深刻内涵,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并指导生活。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3.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积累词汇,学会运用;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4课,板书课题,齐读。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感情,你会用哪个字?(爱)课文是通过哪两件小事来传达这一情感的?(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2、明确目标:
今天,让我们深入的研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他们父子间浓浓的爱,体会高尔基高超的教子艺术。
3、效果预期:
只要我们用心品读语言文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品读感悟父子情深
任务呈现:仔细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儿子爱父亲?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爱儿子?分别用“()”标出来,重点词语下画上“Δ”
自主学习:按要求读书
展示交流:
1、儿子如何爱父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呢?生交流:从“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的花草”谈体会:儿子不顾长途奔波的劳累,顾不上休息,为父亲栽种各种花草,猜猜看,他做这件事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可能是让花草来陪伴父亲,排解父亲孤独寂寞的心情;也可能在想父亲欣赏到自己种的鲜花身体早日康复)同学们高尔基的儿子当时有多大?(只有10岁)多高?(还没有头那么高)干这样的活容易吗?(不容易)虽然小小年纪,却有这样的爱心、孝心,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你想不想夸夸他?通过你的朗读夸夸他吧。(评价读:抓住关键词语,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记住你是在夸他,而不是向别人介绍!)
2、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非常爱他的父亲?(探望)评价:读得真仔细。换成“看望”可以吗?“探望”说明路途虽然遥远却割不断父子间的亲情,非常想念父亲,所以趁着放假跟随妈妈从俄国来到意大利来探望,作者的用词很准确,一个“探望”传递了一份情感。
3、当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去时,望着自己亲手栽种的鲜花,他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到——————
过渡:我们从二、三自然段里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的一份关爱,一份思念,那高尔基又是如何爱自己的儿子的?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
交流:
1、“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欣赏”是什么意思?为什不用“观赏”而用“欣赏”?(欣赏不是一般的看,而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这里指高尔基在“欣赏”什么?(儿子种的花)儿子种的花是怎样的美,令他赏心悦目呢?哪段写到了这幅美景图?
2、4段,指名读,听着他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听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看到:花儿争奇斗艳,争着比美,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肢。听到:风儿和花在做游戏,小蜜蜂边飞边歌唱。
闻到:阵阵芳香,沁人心脾)好美的一幅春景图,能读出来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3、想欣赏一下吗?(出示鲜花图片)看到这些色彩鲜艳的花,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万紫千红、芳香扑鼻……)文中是用哪个词描写花的颜色的?(姹紫嫣红)“紫”和“红”说明花的颜色多,那“姹”和“嫣”是什么意思?花的艳丽。这里不仅花的颜色多,而且开的特别艳丽,特别芳香,这都是儿子辛勤劳动的结晶啊,高尔基怎能不高兴?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再来读,谁已经记下这幅美景图了?(指名背)
4、欣赏着这幅美景图,此时,高尔基心里感到怎样?(高兴、骄傲、想儿子)会高兴、骄傲地说什么?(这是我儿子种的花,我的儿子真懂事,瞧,这些盛开的花儿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人们常说:“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看到花朵就想到儿子,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学到这里,你觉得高尔基仅仅是欣赏儿子种的花吗?(不是)他还欣赏什么?(联系前文:欣赏儿子有爱心,孝心,勤劳,奉献)父亲能够欣赏儿子,认可儿子,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爱的表达啊。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傍晚,……红扑扑的脸庞啊!)
过渡:高尔基是多么的高兴、骄傲,对儿子又是多么的思念!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芳香,带着父亲的谆谆教导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
任务二:品读“写信”,分享高尔基博大的爱
任务呈现:
1、默读课文6---9自然段,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着重想想:(1)信中两处提到“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
(2)“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指什么?“拿”又指什么?
展示交流:
1、第一次提到“美好的东西”在那段?(7段)指名读。这“美好的东西”指什么?(鲜花)这里的破折号做了解释说明。抓的好,标点也会说话。花儿明明种在高尔基的庭院里,为什么高尔基说是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留给了更多的人欣赏)
是啊,美丽的鲜花不仅给高尔基带来美好的享受,还给岛上的居民带来一份愉悦的心情呢!(出示填空)
当邻居清早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他会说:“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心情烦闷的女士路过这里,欣赏着眼前姹紫嫣红的花,她觉得我的烦恼顿时抛到九宵云外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鲜花,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轻摇晃,我的疲劳顿时化为乌有,我又精神百倍!)
所以说,儿子栽的花给岛上所有的人都带来了快乐,高尔基为儿子这样的行为高兴。再来齐读。
第二次提到“美好的东西”在第几段?(8段)指名读。这段话怎么理解?(不论何时何地,也就是经常不断的,随时随地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这是父亲为儿子的未来提出的希望,仅仅是希望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别人种鲜花吗?那这里“美好的东西”指什么?生活中你有没有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自己心情很愉快的时候?说话练习。
当同学找不到笔,无法做题时,我。看到同学露出的笑脸,我----
当妈妈下班后疲惫不堪时,我。看到妈妈幸福的笑脸,我------
当时,我。看到-------------,我-----------
是啊!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善意的问候,一双援助的手,一点助人脱困的物品都是“美好的东西”
所以,这段中的“美好的东西”指----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引读:这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儿子更大的期望。高尔基写得多好,让我们一起读----,翻扣书,教师引导背诵“要是你---”,指名背诵
3、点拨:信中高尔基最想让儿子永远牢记的是哪句话?(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
现在你们知道这里的“给’,是指什么?(给予、付出、奉献)
“给”什么呢?(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关心和真诚的奉献等。)“拿”就是取得,索取。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请大家记下来。
比较句子。
“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A、这两句话该怎么读?自己练读。
B、指名读
C、听出两句话的不同了吗?学生讲,老师说明:加了逗号强调了这里“给”字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给”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句话。
让我们也牢牢记住高尔基的教导(引导背诵):那时候,你会感到------给永远比拿愉快----
小结:高尔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个懂教育艺术的父亲。在信中,他不仅表扬了儿子,还趁机教育了儿子: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他对儿子的爱,不仅表现在父子之间的亲情上,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让我们一起完整的有感情的朗读这封信,感受一下这份深沉的父爱。
三、检测导结:
引导写信:捧着父亲的来信,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儿子终于明白父亲的用意,提笔给父亲回信。假如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最想说些什么呢?(交流信中最重要的语句。)
小练笔:请你代替儿子给高尔基写一份回信。
温馨提示:
(1)谈谈对父亲话语的理解、感悟
(2)询问一下父亲的身体、生活情况
(3)注意写信的语气,尊敬又亲切的
(4)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栽花赏花”“写信教子”的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肢体,语言清新,含义深刻,有父子之间亲情的爱,还有广博的人间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伟人的博大情怀,洞悉为人处世之道。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节,交代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关系;第二至五节是第二部分,介绍了儿子来探望他时种下了花草,来年春天,花全开了,高尔基感到很高兴;最后一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三小节,通过信的内容揭示出一个道理:生活中,“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考虑到本课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采用了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来把握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较好地落实了《标准》所要求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教学建议。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1、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止,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出示高尔基的图片)板书:高尔基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出示图片引导朗读)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四、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五、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 #教案# 导语】《那一定会很好》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据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流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
教材说明:部编版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
设计理念:
1.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双线提升:既要感受到童话的丰富想象,积极心态带来的快乐,更要指导学生练习抓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概括表达能力,感受童话语言的趣味性。
2.对比、拓展阅读,多角度认知事物:通过和相似内容文本的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思考生命的话题。
生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能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文中的新词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对于童话类作品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捕捉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情节的划分,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并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能够进行角色体验式朗读,结合故事人物的心理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但在情节的概括能力方面还需要方法指导和实践训练,在对比阅读方面,如何去辨析故事的异同还需要进行思考角度和语言表达的指导提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能抓住关键信息用简单的话语复述主人公经历。
2.能够结合童话中人物的具体表现,了解一棵树的生命历程,感受人物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形象。
3.通过语言表达训练,传达乐观情绪,激活想象力。
拓展:通过对比阅读,交流讨论,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对比文本的异同,丰富对童话的内容阅读和生命认知。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能够进行简单概括,读好人物心理活动,感受童话的奇妙想象。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不同的文本,尝试多角度讨论异同。
教法:入境诵读法、要素连缀法。
学法:对比思考法、想象体验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选择一个,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小结,从童话故事的奇妙想象和引人深思入手。)
二、读好课题,为阅读奠定基调:
今天我们要读的童话故事叫作《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谁来为大家读读?(引导读出信心、乐观之感)
到底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默读课文,抓线索了解经历。
1.自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写了谁的故事,要是觉得哪个词特别新鲜、有趣可以用横线画下来。
2.同桌交流:同桌两个人交换课本,读读对方画的词语,和你画的一样吗?如果觉得那个词语好,你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补充一下。
3.全班检测:老师也找了一些词语,看看和你的一样吗?
(课件出示:包裹缩成一团根茎叶锯子斧子手推车吱吱嘎嘎拆)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正音。)
这么多词,你能记住哪几个?(学生发言,指导归类识记,建立与课文的联系。)
4.读了课文,知道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
(一粒种子)
试着再说清楚一点,一粒种子的什么?(引导发现“变化”)
那请你赶快找一找,这粒种子先后变成了什么?能不能圈出来具体的事物。
(学生捕捉信息: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贴词卡。)
看着这些词,你能说说这粒种子最后到阳台上经历了什么过程吗?
(引导学生用上顺序词,表述整个过程。)
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但是会有人听不懂。你觉得哪里没说清楚?
(引导发现要说清楚为什么变化和怎样变化。)
出示第一部分:种子为什么会变成树?又是怎样变的?你觉得要说清楚,还需要加入哪些词语?试着找一找,用词越少越好,但是要准确。
(引导学生发现:站起来,呼吸空气,努力生长。分为想法和做法。)
你试着用上这些词再来说说,种子是怎么变成树的。
(引导学生借助表示想法和做法的词进行语言表达。)
这样说,就算没有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也能听明白。你还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第二个情节)
请你拿出铅笔,再去读读书上第二部分的内容,画出你认为能够表示原因和过程的词语,然后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汇报,其他同学评议是否说清楚了。)
剩下的两个变化同桌两人每人读一部分,自己勾画关键词,然后讲给同桌听。
(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的经历。)
四、读好重要语句,感受人物心理:
1.这个故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次的变化都不一样。可是在故事里,也有一样的地方,谁发现了?
(引导学生发现种子每次都想法都是“那一定会很好”。)
2.出示文本中的四句话,指导朗读:
“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引导学生结合提示语和上下文读好心理活动。)
五、欣赏趣味情节,感受童话想象: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那一处你觉得最有趣?
(学生个性化阅读分享,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关注结尾。)
六、读童话故事,猜作者其人:
1.读了这片童话故事,你觉得写这个故事的人是什么性格?
(结合“那一定会很好”了解作者的积极向上,开朗乐观。)
2.其实这位作者平时也很喜欢说这句话,请看:
(出示填空练习:今天趴在书桌前写好几个小时,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公园里的景色这么美,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
3.有位同学看了这篇课文,也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了。
早上起来,我听见书上有两只小鸟在叫,要是___________,那一定很好。于是___________。后来……
七、小结阅读内容,推荐《去年的树》:
1.读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记住了那句话——那一定会很好。
(结合板书小结:做什么都很好)
2.同样是写树的童话故事,另一位作家又有不一样的想象。大家可以读读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去年的树》,看看他要告诉我们什么。
附: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做什么都很好)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关于奉献的名言
1.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爱因斯坦
3.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
4.在政治中我们需要能有所奉献的人,而不是想有所收获的人。——(美国)巴鲁克
5.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去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迅
6.一生奉献于两个神明,即荣誉与英勇。——蒙森
7.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罗斯金
【其他资料】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撅头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了爸爸,跟着妈妈回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安徽省小学语文的考编真题
语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的小学语文考编就要开始了,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安徽省小学语文的考编真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语文考编真题一、基础知识题
(本大题共7题,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韵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 (2分)
A横竖 彩虹 耕耘 温馨 B金银 经营 精英 静音
C才能 根本 树坑 感恩 D鸟瞰 前沿 鼾声 河岸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2分)
A残垣断壁 恶语相加 俯拾即是 B沽名钓誊 耳濡目染 乔装打扮
C慈眉善目 无稽之谈 形直影单 D一代鼎臣 抑恶扬善 囊荧照书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C ) (2分)
A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B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C看着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照片,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
D鲜花和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天安门广场犹如欢乐的海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 (2分)
A人们透过这阴惨惨的浓雾,远远地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辽阔的大海。
B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C先生把平生的学问都交给了诸葛亮,为诸葛亮成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烙印。
D我虽然热爱祖国的山河大山,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念。
5、下列关于引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里的引号表示引用。
B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这里的引号表示否定。
C现在,人们逛商场可以用“电子钱包”付款,这里的引号表词语有特殊的含义。
D人们常接受“伸”,难容“屈”,认为“屈”是窝囊,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的内容。
6、古诗文填空(8分)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李清照《夏日绝句》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曹操《龟虽寿》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从军行》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文学常识填空(6分)
(1)《论语》 《孟子》 《大学》《中庸》被称为“四书”,是国学经典。
(2)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是《生死场》,代表作是《呼兰河传》
(3)《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 法 国家的 莫泊桑 ,他被成为短篇小说之王。
小学语文考编真题二、阅读鉴赏题
(本大题共7题,共20分)
正午牡丹
[宋〕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注〕①姻家:儿女亲家 ②哆(chi):张口的样子,此处指花瓣张开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精粗。尝: 曾经
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房: 花房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10、吴公对“牡丹从”这幅画的评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 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亦非善于观察不可。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歌,完成第11题。
秋
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11、“秋天”“坐”在“红叶”上,多么美的意境,试加以赏析(4分)
答: 这是一首通过一片红叶表现秋的神韵的小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
巧妙地用一个比喻“如一叶扁舟,”并用“坐”将“秋”人格化,用语精练传神,内蕴极为丰厚,一个“坐”字,写活了秋大,变静景为动景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14题。
宇宙的爱
依旧是四年前的我。 这些青绿的叶,可是四年前的那些青绿的叶?水可是四年前的水?云可是四年前的云?——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它们依旧是叶儿,水儿,云儿,也依旧只是四年前的叶儿,水儿,云儿。——然而它们却经过了几番宇宙的爱化,从新的生命里欣欣的长着,活活的流着,自由的停留着。
它们依旧是四年前的,只是渗透了宇宙的爱,化出了新的生命。——但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四年前的它们,只觉得憨嬉活泼,现在为何换成一片的微妙庄严?——但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抬头望月,何如水中看月!一样的天光云影,还添上树枝儿荡漾,圆月儿飘浮,和一个独俯清流的我。
白线般的长墙,横拖在青绿的山上。在这浩浩的太空里,阻不了阳光照临,也阻不了风儿来去,——只有自然的爱是无限的,何用劳苦工夫,来区分这和爱的世界?
坐对着起伏的山,起立的塔,无边的村落平原,只抱着膝儿凝想。朝阳照到发上了,——想着东边隐隐的城围里,有几个没来的孩子,初回家的冰仲,抱病的冰叔,和昨天独自睡在树下的小弟弟,怎得他们也在这儿……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在西山。
(选自《冰心选集》第2卷)
12、请梳理出本文的行文思路(3分)
答: 作者通过回忆,写了叶儿、水儿、云儿几个物象引出作者思考,写出了它们经过了几番宇宙的爱化,从新生命里欣欣的长着,活活的流着,自由的停留着,诉说了这个宇宙有爱。
13、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宇宙的爱”的理解(3分)
答: 让我们明白了人活着不需要处心积虑,不需要伤筋动骨,一切改变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只有付出你的爱心,付出你的快乐,付出你的希望,才能渗透宇宙的爱,化出新的生命。
14、试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 全文语言清新流利,文章中每段都有和前段相似的句式,简短的句子,精炼的语言,仿佛作者在用排比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像诗歌一样,语言具有一种音韵美。
小学语文考编真题三、课程理论题
(本大题共2题,共8分)
15、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 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教科书编者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 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问运用能力。
(4)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 。
1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除了“识字和写字”外,还提出哪四个方面的要求。请简要回答。
答: 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四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考编真题四、教学实践题
(本大题共3题,共28分)
17、下面是一篇7岁孩子的“写话”,作为语文老师,请你结合这篇写话按优中差确定一个等级,并写出评定的理由(8分)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了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我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答: 优。写话是低年级孩子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写话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能力,要求学生能说真话、实话、心理话。本段写话写明了事件的起因,以及自己非常高兴的原因,而且排比手法运用很熟练,并且把想妈妈这种抽象的感情具象化。
18、请根据课文,从“教什么”的角度评价下面的教学片段有哪些可取之处(8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课文〕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攫头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了爸爸,跟着妈妈回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咤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一一鲜花。
“要是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一一鲜花。
要是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师:默读全文,你觉得哪些话能引起你的思考就画起来做上记号,在旁边写一篇自己的感受。(学生默读,图画,思考,写感受,老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进行交流
生:我划了“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还写了感受。
师:读一读你画的这句话,说说你写的感受。
生1:我从中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2:我们应该把帮助别人当做一种快乐。
生3:我知道“给”是给予,“拿”是索取……
师:你们读懂了这句话,(展示自己的批注)我也化了这一句,我的批注是,高尔基就是这样的一个,我会永远记住他。
生:我画的是“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把花朵比作儿子的脸庞,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
师:老师也花了这句话,读这句话老师想到两个词,你们猜猜是哪两个词。
生:触景生情
师:(点头)还有一个词——(生困惑,师引导,等学生揣摩之后,投影展示自己的批注: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师:同学们,这就是圈画批注,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你们一定要掌握。
师:下面请同学们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写之前,我们来谈谈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看看写了哪些内容。
生1:花开了很漂亮
生2:他很思念儿子
生3:希望儿子多助人
师:要注意信的格式,谁来说说书信的格式(学生写回信,老师巡视)
师:谁来读一读回信(指名上台读自己的回信,点评精彩之处)
生:(展示自己写的回信)读一读老师写的回信,请同学们给一点评价。
生1:这用了排比的句子
生2:老师会分段
生3:老师善于引用名言
答: 默读环节,任务很明确,能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讲解环节,通过对关键词的把握,给予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带领学生回顾书信的格式,能做到与旧知识衔接自然。
19、依据课文,按照‘,教学目标’,在横线上补写教学设计内容,完成(1)、(3)题(12分)
巨人的花园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花园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
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教学目标: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再一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匠人语言,行为,花园景色的语句。
第二环节:交流匠人的语言,感悟匠人形象,进一步理解内容。
①
第三环节:交流相应的描写花园景色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花园由“漂亮”,到“荒凉”,再到“美丽”,的神奇变化。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8自然段,并按照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感悟童话得神奇。
②
第五环节:学生细读课文第9。 10自然段,交流,揭示童话蕴含的道理。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六环节:回顾全文,师生共同总结童话的特点。
③
(1)在①处补写引导学生理解匠人语言的具体过程。
请学生快速找到巨人训斤孩子们的三句话,理解巨人在说这些话时,心里会怎么想的?
通过这几句话你能感受到巨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2)在②处仿写两个句子
这个小免子在河边吹了一口气,河水马上融化了,叮叮咚咚流向远方。
这个小姑娘在湿地边一跺脚,湿地上马上长出蘑菇,开出了许多白色的小伞。
(3)在③处简要地概括童话的特点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的生命)。童话的幻想是通过某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夸张、象征和拟人。荒诞是童话必不可少的美学品格。(童话的血液)
小学语文考编真题五、写作表达题
(本大题40分)
20、请以“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本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语文《猴子种果树》教材教案?猴子种果树的寓意是什么
2024年6月24日 17:00
黄山奇石教案(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黄山奇石》教案三篇)
2024年6月20日 13:20
幼儿园大班游戏活动《丢手绢》教案?音乐游戏《丢手绢》教案设计(2)
2024年6月20日 05:40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开天辟地》原文及教案)
2024年6月15日 05:50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五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6月14日 21:20
亡羊补牢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6月10日 17:40
更多文章:
奔流不息的近义词(奔流不息的近义词_反义词_同义词_字词解析)
2024年2月26日 13:40
我们能为保护海洋环境做些什么呢?人们常说的地球海洋环境是什么
2024年6月9日 18:40
扁鹊治病的寓意(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从中我明白了什)
2024年3月6日 04:10
写给医生的暖心句子(赞美医务工作者的暖心句子(精选44条))
2024年4月27日 11:30
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潮汕近海旅游景点图片介绍 潮汕海边景点)
2024年5月9日 03:20
我的六一儿童节日记怎么写(范文6篇)?有关六一礼物的日记5篇
2024年5月19日 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