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本文目录
- 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原文
- 桂花雨是根据什么学习理论做的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优质课《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 桂花雨语文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琦君的《桂花雨》。
(齐读课题)
2、师:首先我来考考同学们,看看谁能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出示课件:美不美,__;亲不亲,__。 金窝银窝不如_____。
师:你知道这两句话的含义吗?(指名说)
过渡:是呀,在每个人的心中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怪不得琦君的母亲常常这样说──(出示课件: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3、齐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母亲吗?
(学生质疑: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母亲常常这样说呀?)
过渡: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板书:特别)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作者家乡的旧宅院子看看那儿的’金桂。
二、品读课文
1、体会桂花美、香:
⑴ 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细细地去品读,找找看家乡的金桂有什么特别之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这些语句圈出来。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① 桂花的姿态: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课件出示)
A、明白桂花可贵在不与别的花儿争艳,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笨拙美,更可贵的是有着别的花儿没有的芳香。它有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B、指导朗读:
读出桂花的笨拙美和品质美。
C、引读:
桂花有着这样可贵的品质,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过渡:
家乡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还从哪儿读出桂花的香?
② 桂花的香飘十里: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课件出示。)
A、从香飘十里、浸中体会出桂子花开,十里飘香的意境。
B、指导朗读:
突出香飘十里、浸。
C、引读:
家乡桂花开时,香飘十里,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过渡:
家乡金桂的特别之处仅仅是香吗?(不,还有摇花乐)
乐在哪儿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
2、体会摇花乐:
⑴ 为什么要摇桂花: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指导朗读。
⑵ 体验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突出我摇桂花的动作:铺、抱、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师:你见过怎样的雨?
(春天的蒙蒙细雨,夏天的串串雷雨,秋天的绵绵细雨,冬天的雪花轻舞)
师:你觉得桂花摇落时象什么样的雨?
(学生各抒己见)
④ 指导感情朗读:
要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⑤ 过渡:
收桂花时仅仅是我快乐吗?
品读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⑥ 引读:
每年家乡桂花丰收时,全家人都这么的快乐,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3、体会桂花摇落以后人和年丰的情景:
过渡:
家乡的桂花不仅香飘十里,摇落时让人快乐,它还有很大的用处呢,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引读:
桂花摇落以后──
重点理解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引读:
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家乡人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4、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⑴ 你觉得外地的桂花真的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学生各抒己见。)
(感悟母亲的思乡之情。)
⑵ 你认为母亲还会思念家乡的什么?
说话练习:
外地的环境再好,还是──;外地的生活再舒适,还是──
5、体会我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引读:
每当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她还会想起什么?
(各抒己见。)
小结:
对呀,远在他乡的琦君无时不在思念在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一切!
三、课外拓展
1、师生共备思乡古诗。
2、师生共赏余光中的《乡愁》:
⑴ 齐读。
⑵ 师简介余光中。
⑶ 其实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还有很多,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下。
四、拓展延伸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
在你的记忆中你有哪些忘不了的人,忘不了的事,忘不了的物试着用你的笔也像作者一样把它写下来。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原文
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 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 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 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 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桂花雨》教学设计之二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题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桂花雨是根据什么学习理论做的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读题设疑,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题、读题)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2、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纲。)⑴自由读文,读准字音。⑵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⑶“桂花雨”是什么意思?二、检查自学,汇报交流1、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2、指名逐段读文,正音。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4、“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三、自读课文,读出精彩1、找出描写“我”小时侯摇桂花的部分,并开展学习:第2~6自然段:⑴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2~6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⑵进行朗读指导:指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师:你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让学生充分参与)⑶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同时也写了桂花树的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这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可引导学生说出一、两种花名来补充。⑷第三自然段写了桂花开时,正好是台风季节,母亲总是担心台风来破坏桂花。同时,还交代了桂花收回来是为了送给邻居做糕点。⑸第四自然段写了桂花的香以及应当“摇”的原因:学习时让学生闭眼想象桂花的香。⑹第五自然段写出作者对“摇桂花”的热爱: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词句:是件大事、总是问、乐了、使劲。朗读时注意读出下面两句话的语气: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迫不及待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赞美 感悟形象: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再闭眼想象“桂花雨”,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⑺第六自然段写了桂花的收、藏及作用。(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桂花的认识)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2~6自然段,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摇花乐”的怀念。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1、找出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⑴“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⑵“于是,我也想到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①“摇花乐”指的是在作者眼里,摇桂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②模仿写句,启发学生回忆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回忆了童年时代“摇桂花”带来的快乐,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苏教版《桂花雨》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教学时紧扣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中走个来回。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整节课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悟乡情、思故乡四个板块,因势利导,通过原境、意境、心境等不同层次的读、写、说的训练,努力令课堂飘溢甜美的桂花香味、再现快乐的摇花童趣、尽显浓浓的朴素乡情,缠绕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⒉过程与方法
咀嚼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通过写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简介作者
⒈(出示课件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雨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
⒊师:(课件出示简介)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亲来到杭州,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年龄时感受过的——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⒋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⒈自学要求: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
⒉交流,整体感知:
教学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⒊引出重点:
那么在这么多的难忘中哪个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
教学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⒋初闻桂花香:
的确,那是发生在金秋十月,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⑴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感受到?
⑵通过个别读——齐读的形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和“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⑶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⑷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如:闻着花香,你想干什么?如果那时你在吃饭,你觉得——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也香了。我觉得我的人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⑸再次齐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味。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浸染桂香
⒈体验快乐
⑴自学品读。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读读摇桂花这一部分(请大家默读第五小节),找一找,划一划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⑵交流句子。
课件出示: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⑶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我渴望看到桂花雨落下的美景。
⑷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⑸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①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②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落在了你的——,你的——你的——,你的——,可以说是落得我们——
③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④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⑹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⑺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课件出示说话: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摇出了。
教学预设: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摇出了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香气的人们,摇出了一杯杯飘散桂花香气的清茶,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⒉感受乡情
⑴师: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课件: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品读“全年”“整个村子”
师: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凉凉的桂花茶,顿时心旷神怡;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桂花茶,——
生:我们用桂花泡茶,一年四季都喝,我们可以做做桂花糕,在烧菜时洒点桂花,做糕点时放点桂花。
师:除了泡桂花茶,做桂花糕,还可以干什么?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怪不得琦君说——你来读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
人人都可以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这香真是沁人心脾,男同学读——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可以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一起读——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板书:乡情
〔设计意图〕由“浸”字带动全句,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⒈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背井离乡时,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补充满觉陇资料感受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
⒉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的还有什么?(快乐,乡情,记忆,思念等)板书:思念
⒊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并伴有音乐。)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⒋走进内心,升华情感
(音乐响起)正如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所说:(师深情诉说)
课件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设计意图〕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来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写话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最后适时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
花香
乡情思念
快乐
六、作业设计
课后你们可以写一写童年的趣事,也可以看看有关琦君的其他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
优质课《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口占一绝,谢落,袅袅”等生词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理解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节课要带领大家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咱们先来看几张图片。
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图片上是什么呀?
喜欢桂花吗?为什么?
嗯,桂花的确惹人喜爱,唐代的韩愈曾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王维也曾有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而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也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并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
(师板书:桂花雨)
二、初读感知
(一)、提出初读要求:
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应多读几遍。
2、边读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觉得有必要也可注上拼音;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
试着读一读下列词语:
诗兴 拣去 吩咐 檀香
笨笨拙拙 炉烟袅袅 口占一绝
和在茶叶中 香气味儿
2、指名读,男女生各读一行,齐读
3、出示:拣
这是本文的一个生字,你怎么记住它?(分析字形、字义、结构),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写一遍。
4、文中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指名生说,相机指导解词方法。
5、再读一遍生词,将词带到文中读一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与邻近同学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
出示:桂花香
摇花乐
思乡情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作者琦君曾在她的原文中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令她最难忘的是什么?
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到底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2、自读课文,思考:
(1、)摇花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划出相关的词句。
(2)、我的心情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指名说
指导朗读:
是啊!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好香的雨啊!”配乐读。
同学们读得真好啊!喜欢的同学可以一起读。
引读:作者已深深地沉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已深深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中了!当时,作者的父母也都在场,母亲( ),父亲(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
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令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就是摇花的乐趣吗?还有别的原因吗?这留到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钢笔字描红;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六、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摇花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哪三部分内容
二、讲授新知
1、 作者喜欢桂花,除了喜欢摇花的乐趣,还喜欢它的什么?
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出示:
(1)“桂花不与繁华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从什么词中读出的?
拓展填空:
村庄里( )是香的,( )是香的,( )也是香的。无论是谁,都带上了桂花的甜香。( )是香的,( )是香的,( )也是香的,无论哪里,都飘着桂花的甜香。
指导朗读。
2、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1)、出示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
(3、)填空:外地的( )再( ),还是比不得家乡( )。
齐读。
(4、)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句)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3、简介琦君生平。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师读幻灯出示)喜欢这段话吗?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的人生呀!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
小诗结束:桂子花开香十里,
枝摇花落乐心头。
魂牵梦萦桂花雨,
恍如重返故里游。
三、布置作业
琦君带我们走进了她的童年生活,相信你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请你也写写童年或高兴或难过的事吧!
《桂花雨》教学反思
讲课前,我一直在想,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教,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
一、课题的揭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开头怎么导入,也是想了又想,其实,十月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很多参与备课的老师都提议,带着散发浓郁香味的’桂花去课堂,就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桂花香中进入本课的学习。但最后考虑再三,还是不忍折枝,舍弃了这种方法,改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上课伊始,告诉孩子这堂课我们有一趟奇妙的旅程,然后让孩子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欣赏那动人的桂花,当孩子对桂花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以韩愈,王维的名句过渡,从而自然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字词与阅读
字词与阅读教学是落实双基的重点之一,而生字词要在读中感知(读准字音),在读中理解(理解词义),进而在读中感悟(知道含义,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所以,字词教学必须与阅读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落实双基,取得最佳效果。进入中年级,识字己经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必须上升到词的方面。本课的教学中,因为我考虑到孩子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没有提前预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占用了不少时间,先提出初读要求,再检查孩子的读书情况,变换多种形式让孩子朗读生词,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难懂的词语,当堂解决,并相机指导孩子对解词方法的运用。根据他们易将“拣”写错的实际情况,我当堂带着孩子对文中的生字“拣”从字形、字义、结构等方面进行认知。并采用孩子易于乐于接受的方法让孩子记忆字形,带着孩子书空,描红。我想,第一课时中的字词教学要舍得“花费时间”,但是坚决不能“浪费时间”,一些学生有难度的生字仍应有它的时间安排存在。
在第一课时,要扎扎实实过好“初读关”,总离不了一个“读”字,不管是初读中的放声朗读,再读中的浏览交流,还是精读的默读感悟,课堂教学中变换形式(领读、引读、同桌互相读等)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求达到真正地认识文本,走进文本的目的。
三、课时衔接须明确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般在第一课时里教学一部分内容。这里的一部分内容的定位要准确,不能失之偏颇。我在本课教学中,开始备课时,选择的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但仔细研读文本后发现,作者琦君对桂花的着迷本文主要从桂花的香以及摇花乐两个方面叙述。第一自然段中写作者最爱桂花的香味,而后文中也多处有语句是对桂花香味的描写,不好拆开来讲,所以最后确定第一课时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也就是对“摇花乐”经过的叙述。我在孩子理清课文脉络后,出示琦君原文的一句话:桂花,真令我魂牵梦萦!然后质疑,琦君为什么这样说,每当她看到桂花,总会想起什么?引入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到底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自然过渡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完后,再次出示琦君的话,抛出问题:令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就是摇花的乐趣吗?还有别的原因吗?作者琦君又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呢?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评价语仍不够丰富,相对贫乏,尤其是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2、第一课时的教学,是孩子初次接触文本,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应层层深入,任务明确。
桂花雨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桂花雨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桂花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创作小诗,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小诗创作。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小诗创作作业纸每人一份
一、谈话导入。
(课前欣赏桂花图片,吟诵描写桂花诗词)
1、刚才读了那么多的描写桂花的古诗,真让人回味无穷,这节课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
2、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什么呢?(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3、是呀,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迷人的香味儿,它不与繁华斗艳,更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感受“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欢摇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适当做些批注。
2、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几个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讨论点: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
b、由这几个动词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说说表情和动作)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音乐起)
b、学生漫谈各自的想象的情景与感受。
c、指导朗读。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b)现在我们大家就这样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场作诗:摇啊摇摇落点点的金黄伸出手 接一片浓浓的香)
过渡: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
(4)指名读(出示课件,点击“洗净、撮”出现红色)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课件单独出现父亲的诗)
c、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的花雨缤纷,摇的好梦连连。
过渡:摇桂花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还有什么人也乐在其中呢? (5)指名读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儿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来不仅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
引读:原来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全家动员,先
然后 ,再 。桂花晒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可以 ,过年时还可以 。
b、说到这儿啊,老师又有了几句诗,你们想不想试试?
创意填空:
摇啊摇 摇啊摇
摇出 摇出
喝一口 尝一口
三、体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给他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给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1、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乡情)
C、故乡的桂花雨,是母亲珍爱的。现在让我们假设作者在外地打电话给母亲,他在电话里说:
(1)这里的水真甜,母亲会说——
(2)这里的人真好,母亲会说——
(3)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2、古诗词交流
a、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啊!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还知道其他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吗?
b、学生交流。
C、听了你们的朗诵,我更能体会到母亲那浓浓的思乡情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母亲的话吧。
d、我想当母亲想起家乡的桂花树,想起那勤劳纯朴的家乡人,一定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说到这儿,我也忍不住想做一首小诗了,你想不想试试呢?
3、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作者说——
(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试着作小诗:
摇啊摇
摇出
哦
的童年时光
摇啊摇
摇出
哦
的故乡
四、评价结课。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和他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还因此作了一首不错的小诗呢!(展示全诗)
语文桂花雨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华侨老人,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了这位老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现状正值中秋前后,还有一种花也装点起我们的生活,它就是——桂花
2、提起“桂花”你会想到些什么?(链接生活与积累的古诗词)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见桂花飘香,就会想起那一场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
二、品析开头结尾
1.接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记忆中的桂花雨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句话点了题。
2、交流:(1)文中描写桂花落的语句。 课件
(2)结尾的句子。课件 师点拨:文末点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要学会运用。
(3)结尾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开头一二节呢?
A、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旧知牵引——《桂林山水》课件
B、读了这段语句,你能用合适的AA式叠词补充这段文字吗?课件词语手册P36
点拨:叠词往往能更生动地表情达意,富有童趣,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那么,文中是什么使我“又”想起了故乡同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课件出示母亲的话
三、品悟重点句,辐射全文
1、“这里”指哪里?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写家乡的桂花香?
2、读这两段语言,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3、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节: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类比我们自己育出来的豆苗和买来的没什么两样,但感情不同)
(2)第四节: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3)第五节:收获桂花的快乐——板书:摇花乐 桂花雨 指导感情朗读。
(4)第六节:吃着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桂花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融进了母亲的情感,仅仅是母亲的吗?
4、再读课件“于是,我又想起……”你还读懂了什么?(又一次)
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花乐、桂花雨?板书:思乡情。
四、阅读延伸,品读同题材文章。
同步中的《故乡路》
板书: 桂花雨
摇花乐——桂花雨
思乡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是2010年10月1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琦君。以下是我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桂花雨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桂花之美好和故乡之美好。
全文八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乍看波澜不惊,一想却已有法有情。有故乡,情便有了发端;有桂花,情便有了寄托。点明桂花开花时节是在中秋前后,便与下文八月是台风季节相勾连,为风前摇花铺路。第二段说明自己因香爱花,唯桂花最爱。第三、四段说“靠海”,说“台风季节”,说“被风雨吹落香味便差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起“风”了,爱桂花的人是不忍让桂花被风雨吹落的,这样,第五段的提前摇桂花就理所当然了。
第六、七段时间上由八月延伸到全年,空间上由故乡延伸到杭州,但不管时空如何变换,故乡的桂花都是无可替代的,因为故乡的桂花香已经浸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深深的爱恋。
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让学生懂得这种写法,就能透过“桂花”看到“故乡”,就能透过“物”看到“情”了。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箩、杭”,会写“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领悟“寓情于物”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恋,并领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桂花与雨,解题导入
1、齐读:桂花糕,桂花做的糕,有花也有糕,花在糕里;
2、仿说:桂花饼,桂花做的饼(),(),();()。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桂花雨》。那么,桂花雨的意思跟桂花糕、桂花饼、桂花酥、桂花糖、桂花蜜、桂花茶一样吗?
4、多有诗意的题目啊,美美地读课题。
【设计意图:1、仿句式,学表达;2、通过对比,知道“桂花雨”比“桂花糕”“桂花饼”多了几分诗意。】
二、感悟桂花情
(一)赞花
1、桂花纷纷飘落,就像下小雨。所不同的是,这雨是——美的,香的。
2、文中能找到跟题目表达的意思一样的句子吗?用“——”画下来。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读
第一遍导读:“我”盼望了好多天,终于可以摇桂花啦!读——
第二遍导读:“我”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可母亲总是说还早呢,还早呢。我多失望呀,可如今,台风要来啦,要提前摇花啦,多惊喜啊!读——
第三遍导读:“我”使出了吃奶的劲,拼命地摇,拼命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都是桂花。读——
(2)悟
同学们,读着这些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
师生合作读:那我们也像作者这样快乐地喊一喊吧——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辨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是赞雨香,还是赞花香?
3、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我”对桂花的赞美?默读课文,把“赞花”的句子用“——”下来。
A、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叶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B、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
C、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D、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E、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接力读句子。
5、找一找,想一想,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字、哪些词让你似乎闻到了桂花的香?
6、指导书写“浸”字。并在书写过程中,抓住“三点水”,理解“浸”字。
7、“浸”出现了两次。对比两个句子,想一想,两个“浸”的意思完全一样吗?金桂只在八月开,怎么可能全年都浸在香气里?
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
B、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8、男女生合作读,读出“赞花之情”。
(二)惜花
1、文章对桂花香赞不绝口,可见作者非常喜欢桂花。那么喜爱桂花除了表现在不停赞桂花香之外,还表现在哪里?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A、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
B、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C、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2、自读自悟,谈感受。
3、齐读,把“惜花之情”读进去。
4、小结:我们从对桂花的赞美和珍惜感受到“我”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由“摇花”引发开去,对课文进行大整合,学生会发现“赞桂花”和“惜桂花”随处点染,散落四处,以此感悟到“我”对桂花的喜爱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体会故乡情
(一)思花
1、读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第一次导读:台风要来了,母亲可紧张了,可我却很快乐。童年摇花的快乐就沉淀为我一生的记忆。走到哪,都忘不了。男同学,轻轻地读——
第二次导读:童年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少年。家乡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故乡。
女同学,轻轻地读——
第三次导读:变的是年龄,变的是居所。不变的是对桂花的喜爱和想念。全班同学,深情地读——
(二)思乡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说得对吗?
1、对比
我们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读一读,比一比哪里的桂花更香:
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
B、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2、思考
显而易见,杭州小山的桂花比故乡的桂花更香。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母亲偏不顾事实,偏不讲理。这是为什么呢?
3、小结
在思念故乡的母亲的心里,管你是桂花,还是梅花,还是菊花、兰花,只要是故乡的,就是最好的。
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拓展
(1)在游子的心里,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齐读: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拓展填空:
花是(),酒是(),人是(),情是()。
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在游子的心里,故乡的一切都无与伦比。
齐读: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拓展填空:圆不圆,();香不香,();醇不醇,();浓不浓,()。
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以读启思,由“思桂花”到“思故乡”,再到“思故乡之物”。由“桂花”这一样具体之物,抽象为“故乡”这一个概念,再由“故乡”这一个概念发散出“山、水、酒”等更多的具体之物,以使学生明白正如“桂花”之无可替代,“故乡的一切”都无可替代。】
四、寓情于物
1、切入:故乡是根,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最早发生联系的地方。有故乡,才有故事。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故乡,不讲道理,只讲感情。
2、思考:琦君的这篇散文,既表达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这两种感情那种才是最核心的?
3、提炼:是的,思乡才是最核心的。桂花只是思乡之情的一个寄寓。将某种情寄寓在一样具体的事物上,这种写法叫做——寓情于物。
4、拓展:
(1)琦君可以寓思乡之情于桂花,也可以寓思乡之情于()花;不一定要寓情于花,还可以寓情于(),或寓情于(),甚至是寓情于酒。
(2)阅读琦君的《春酒》(后附课文),简单谈谈理解和感受。
桂花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乡思亲等的情感。
3、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诗歌。
4、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读懂“桂花雨”
1、板书课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课题)。桂花雨?多么特别的“雨”呀!它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引导学生直奔文本中心句段,指名朗读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3、师:现在你能说说这“雨”是怎么回事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品读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桂花雨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桂花雨”是作者对桂花纷纷扬扬下落样子的形象表达,也是课文中的核心句段之一。教学伊始,通过课题引出这一片段,直奔文本核心内容,减少枝蔓,对于课文整体学习也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二、质疑,理解“摇桂花”
1、教师质疑:这雨是怎么“下”起来的呢?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理解桂花是“摇”落下来的,补充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桂花为什么要“摇”下来呢?
3、过渡:是的,通常花儿在开花时节格外需要人们去呵护,为什么桂花却要把它摇落下来呢?——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探究其中原因。
4、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摇下来的桂花完整、新鲜”和“自然谢落或被风雨吹打下来的香味差”两方面回答,并要求学生把两方面原因说完整。
【设计意图: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个性化阅读,忽视理解的准确性,以致于到了做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不得不再跟学生反复强调“标准答案”,形成课堂、考试两张皮。其实,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的强调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为什么要摇桂花”,文中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表达完整、准确。平时这样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比起考试前一味强调标准答案要有效得多。】
师:谁来用朗读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指名朗读相关内容,用书声音解决疑问。
三、品读,感受“摇花乐”
1、过渡:看来,成熟了的桂花就应当“摇”,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摇一摇吧!
集体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帮着……帮着……”“抱”“使劲”“喊”等字词体会“我”在摇桂花时的兴奋、快乐。
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兴奋、快乐之情。
3、教师质疑:为什么“摇桂花”能给作者的童年岁月带来这样无比的快乐呢?再读第三、四自然段,潜心思考,品味文字。
组织交流,结合学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理解:
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乐事”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看来“摇桂花”是我期盼已久的事了。你注意到了哪些字眼?引导学生抓住“缠”字。
(2)教师启发:想象一下,“我”缠着母亲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组织学生练习表演,教师抓住“老是”“缠”等字眼以及“我”和母亲的话进行互动表演。
(3)通过刚才的表演,你体会到“我”在摇桂花前是什么样的心情?
指导学生朗读,表达“我”期待之久和喜出望外之情。
这是全家人的“乐事”
(1)师:这份快乐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还是全家人的快乐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摇桂花给带全家人带来的“乐”?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于桂花的虔诚、父亲的诗兴。
(2)教师引导:其实,桂花给全家人带来的快乐全藏在父亲的这首诗中了!(出示小诗)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讲讲自己的对诗句的理解。
组织交流:讲讲自己读懂的诗句意思,主要体会诗中表达的丰收之乐、全家欢聚之乐。
(3)小结:是的,桂花的芳香、丰收的喜悦、全家团聚时的天伦之乐全都融化在这首诗中了!该怎么读好这首诗呢?
指导朗读小诗,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是收获的快乐。
这是全村人全年的“乐事”
师:不止于此,桂花还在全年里给全村人带来了快乐!你读出来了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了解全村人收桂花的忙碌,以及桂花在一年中带给人们的芳香和喜悦。在些基础上练习朗读表达快乐之情。
4、摇桂花给“我”、全家人和全村人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使出全身的力去摇一摇桂花吧!
出示并集体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设计意图:“乐”课文的主旋律。围绕课文“摇花乐”这一核心句段,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我的期待之乐”到“全家之乐”,再到“全村人全年之乐”,字里行间把“摇花之乐”演绎得淋漓尽致,再来读这“摇花乐”自然水到渠成。】
《桂花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设计理念】 桂花是芳香的,桂花雨是美丽迷人的,而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阵阵桂花已如雨般摇落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已一去不复返,但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段美好的时光,体验那种美好的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⑴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⑵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①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②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③ “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A、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B、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C、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D、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⑶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①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本文相关文章:
金蝉脱壳的寓言故事(请请问谁知道说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课《自相矛盾》的原文)
2024年6月27日 10:50
暑假作业答案五年级下册(2021五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答案)
2024年6月26日 00: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年6月9日 03: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将相和》
2024年5月22日 12:30
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组歌教案!!!急
2024年5月17日 11:00
怎么写六一畅想作文六一畅想作文五年级?四年级作文题目《畅想六一》
2024年5月9日 23:00
更多文章:
儿子将自己的第一次送给母亲(2021儿子第一次送妈妈母亲节礼物儿子给母亲买什么礼物合适)
2024年5月15日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