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本文目录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 概括论语十二章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 论语十二章主要内容
- 论语十二章教案
-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解析
- 论语12章的内容是什么
-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
- 《论语》十二章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二)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知 之 为 知 之,不 知 为 不 知 ,是 知 也。
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不 善 者 而 改 之。
(三)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笃
一箪食 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 曲肱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
五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
不堪其忧 曲肱而枕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文。
问题1: 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本课出现的成语:
三、达标测评
四:小结。
篇二: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指导
熟读课文,试着理解孔子的思想。
(二)预习检测
1.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4.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通过这十二章《论语》,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孔子思想
问题1: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那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2: 孔子在学习态度上有那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3: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三、达标测评
写 作(2--3课时)
说真话 抒真情
学习目标:1.学会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
2.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3.学会在生活中也能说真话、抒真情。
学习重点: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学习难点: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 预习指导
1.收集某次没有写真话的作文,作修改。
2.根据本次的习作收集材料。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作文中怎样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二) 质疑探究
探究点1:现象讨论,明确观点。
问题1:“假话在作文里,真话在日记里”,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探究点2:完成习作。
问题1:确定题目,编写提纲。
问题2:什么叫细节描写?应怎样做?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写好细节要细致观察感悟;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问题3:完成习作,注意说真话、抒真情,运用细节描写抒发情感。
探究点3:习作讲评与修改。
问题1:自己修改写好的习作。
问题2:小组合作互评互改,每组选出一篇优秀的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问题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根据评价再次修改习作。
篇三:论语十二章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篇四: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篇五:论语十二章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概括论语十二章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概括论语十二章每一章所讲的内容如下:
敏事慎言就正道;讲求仁道;矢志求道;君子与小人;见贤思齐;文质兼顾;弘毅道远;坚持不懈;智勇仁德;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兴观群怨。
1、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的态度等。
学习态度调节学习行为,还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应上。当学生在学习态度与教学环境上保持一致时,就积极努力地学习。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对学习环境(如教师、学校等)产生不良态度时,则会回避学习环境并产生不利于学习的不良行为,如逃学、反抗等。
2、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人专门总结的特殊定向的学习训练方法。
四类经典学习方法: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这四类方法都是主要的学习方法。有趣的是,同样的方法对不同性格的人的效果有差异,比其他性格的人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的人称为特有效人群。5D学习理论就是哪些方法对哪些人更有效。
3、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
人的思想是广阔无边的,道德伦理无处不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
论语十二章主要内容
1、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3、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2、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是指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论语十二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2课时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第一章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章是个人修养,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是学习与个人修养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
第四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五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第七章是学习方法,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是个人修养,提倡安贫乐道,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
第九章是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是学习态度,勉励自己与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第十一章是个人修养,强调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达到“仁”需要的条件。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语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1、4、5、12
学习态度:7、9、10
修身做人:1、2、3、6、8、11、12
思想→丰富深刻
由于孔子的年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而且在语言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中先介绍孔子的生平,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就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学生也从悟解中沐浴了中华文化的甘霖。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在儒家眼中《诗经》实际上是一部君子养成的重要教材,对于儒家而言,理想人格是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君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十二章》。 二、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现在,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十二章,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标记出直接谈论君子的句子。 杨同学。 声音洪亮,诵读流畅,很棒! 同学们,将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异口同声,看来大家都是有备而来呀! 三、精读文本,深入挖掘 (全班分成三大组,分工合作,完成ppt上对应的题目,五分钟准备。) (要求,每组齐读原文回答,然后指出重点文言,再翻译句子,最后作答) 1.今天,文质彬彬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在《论语》中什么是“文质彬彬”?“文”和“质”的搭配,如果失调了会怎么样?第一组同学 君子就是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节、修养。(内仁外礼) 过于朴素就会显得粗野,过于追求纹饰,就会显得虚浮。《论语·里仁》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与君子是一体的,离开了“仁”,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了。 2.一个内心仁慈的君子,他对自己要求是怎样的?有请第二组的同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围绕好学,说了三层含义:(安贫乐道、谨言慎行、思齐自省)这里的意思,与《论语里仁》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义是一致的。 3.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选文中,有没有与之相照应的内容,找出来,谈谈你的见解。请第三小组。 君子懂得道义,而小人则更多关注利益。(重义轻利)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则? 这两则告诉我们,儒家追求仁义大道,是与生命相关联的,这里看到关怀现实的儒家理想主义的一面,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利益,不是儒家知识分子内心主要考量的东西。 四、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1、基于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论语·子罕》篇说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句话是打比方,但是却没有上下文,所以具体所指究竟是什么?“仁”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自由讨论作答。 两种理解,第1种做与不做,取决于是否符合道义。 第2种是,垂成和初始都是自己的决定。(执着追求)这里强调了一个人自己的责任,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论语颜渊》篇中所说的“为仁由己”的道理了,儒家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自我负责而不是推卸责任的人,严于律己。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克制自己约束自己,行动合乎礼仪,就可以称之为仁者了。当然“仁”还有其他丰富的内涵,仁者也有其他外在的表现。(克己复礼) 2、这是君子对于自己的要求,如何对待他人呢,?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自己做的解释:“不要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勿施于人) 关于这个“恕”,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值得研讨: 第一,是不是为了不被记恨,就可以无原则的宽容的?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第63章“抱怨以德”,说的是用柔性的手法回应别人的怨恨,但是儒家讲究原则底线,对于怨恨自己的人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正直不屈。 第二,如果是自己所喜欢的,那么是不是完全可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去施加于他人身上?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我不想人家强迫我做事,我也不想强迫别人。 五、课堂小结 君子重视礼乐,这是一种外显的形式,它可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举止,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体制;第二,君子心存仁义,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涵包括自我克制,礼乐修养,以及关爱他人等等。 选文《十二章》表面上没有严谨的逻辑关联,其实整部《论语》也是如此。所以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论语的读法。课文当中有个成语叫“一以贯之”,我们要找到整部论语贯穿始终的思想内核:仁义。要明白孔子教授弟子的目的,养成君子服务国家,由这个认识一部《论语》,就不容易读偏了。愿我们都能躬身实践,成为君子。 六、课后作业: 在儒家眼中《诗经》实际上是一部君子养成的重要教材,选文最后一则,告诉我们学习诗经的意义,具体是从哪些方面说的,结合所学,思考,在当下诗经对我们修身立德有何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写篇短文,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以“君子”为眼睛,《论语》为嘴巴,依次左臂、左腿、右腿、右臂各两条君子之徳,以“仁义”为心。整体是一个人形。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解析
第 11 课《 〈论语〉十二章 》 一、作者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二、写作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三、字词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四、结构层次 《论语十二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态度 第二部分:学习方法 第三部分:修身做人 五、课文分析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六、拓展延伸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如:《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12章的内容是什么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如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初中学习《论语》的技巧:
1、理解为主:对于《论语》中的每一句话,不要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而是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含义和哲理。尝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些话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启示。
2、联系实际:学习《论语》时,可以将这些道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道理,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注重背诵:《论语》中的许多句子都是非常经典和精炼的,需要反复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加深对这些道理的理解和应用。
4、查阅注释: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句子或词语,可以查阅相关的注释和解释。通过了解不同的解释,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论语》的含义和应用。
5、分享和讨论:可以与其他学习《论语》的同学或朋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和提高对《论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论语》十二章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本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语文《猴子种果树》教材教案?猴子种果树的寓意是什么
2024年6月24日 17:00
黄山奇石教案(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黄山奇石》教案三篇)
2024年6月20日 13:20
幼儿园大班游戏活动《丢手绢》教案?音乐游戏《丢手绢》教案设计(2)
2024年6月20日 05:40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开天辟地》原文及教案)
2024年6月15日 05:50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五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6月14日 21:20
亡羊补牢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6月10日 17:40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会走路的树》教案)
2024年6月3日 18:50
更多文章:
葱茏的反义词(葱茏的反义词是什么阴云密布的反义词是什么慢条斯理的反义词是什么)
2024年6月10日 23:50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2024年5月22日 20:20
工商管理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是什么)
2024年6月11日 08:00
下列哪一项不是信用评价和店铺评分的区别(信用评价和店铺评分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2024年4月26日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