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教案(初一文言文判断句教案)
本文目录
初一文言文判断句教案
1. 初一语文古文教案(备课)
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骸叭粘醭龃笕绯蹈牵?),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
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
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
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3)。
2. 初一语文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3. 请问初中语文古文中什么是判断句 麻烦详细点说明
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例句中括号内为省略的成分,下同,不另注)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例2:(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二、省略谓语。
例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省略宾语。
例1: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例2: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四、省略介词后宾语。例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曹刿论战》)例2: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左忠毅公逸事》)五、省略介词。
例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例2:及史公下厂狱,史朝夕(于)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
高二课文《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3、感受项羽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
探究项羽的性格特点及辨证地评价项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不能解决的课堂上提问。
(2)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内容,并结合必修三《鸿门宴》和查找的项羽生平资料,为他写一个五十字左右的简介。
二、导入课堂:
导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与自己宠妾虞姬离别时的感慨悲歌,他是被誉为历史上最猛的勇将,他又拥有一腔侠骨柔情,他就是让人有怜又怨、又赞又恨的项羽
们就来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走进项羽这位悲剧英雄。
三、疏通文意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一篇,同学们要想领略其中的奥妙,先要解决字词障碍。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自己疏通文意,接下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请学生起来回来)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 ) (2)狱掾( ) (3)力能扛鼎( )
(4)时不利兮骓不逝( ) (5)田父绐曰“左”( ) (6)项王嗔目而叱之( )
(7)刈旗( ) (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9)乃自刎而死( )
(10)舜目盖重瞳子( ) (11)自矜功伐( ) (12)岂不谬哉(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学生自己校对,用红笔订正。个别字词老师重点强调)
(1)毋妄言,族矣
(2)又不肯竟学
(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4)以故事得已
(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6)楚兵冠诸侯
(7)无不膝行而前
(8)九战,绝其甬道
(9)项王军壁垓下
(10)辟易数里
(11)骑皆伏曰
(12)田父绐曰
(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4)地方千里
(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8)乃引“天亡我”
(19)何兴之暴也
积累和掌握文言知识是学习《史记选读》的重要方面,大家要稳扎稳打,不可懈怠。读过课文,项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课前也要求同学们为项羽写一个人简介。请同学们来介绍介绍。
3、项羽个人简介
姓名籍贯身份
亲属装备
人生经历
【文本研习】
项羽的一生短暂,却经历了从自立为西楚霸王到自刎于乌江边的大起大落,,他的事迹也引发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的咏叹。比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
1、千百年来,人们都不吝惜华丽的词藻去赞美项羽,盛赞他为“绝世英雄”,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的?司马迁是如何刻画出项羽的“绝世”的?
重点分析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提示学生重点阅读3、5段) 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谋略恰当
引导学生从描写方式(正侧面)、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和句式特点、细节、语言去探究如何刻画。顺势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高祖本纪》和《鸿门宴》内容,评析项羽的特点。
(1)巨鹿之战 (齐读第3段加线部分,短句,节奏感强,突出项羽的一往无前)
①正面描写:杀宋义 救巨鹿 破釜沉舟 杀苏角,虏王离
②侧面描写:三个“无不” 两个“莫敢”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破三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2)“东城快战” 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豪气冲天、武艺超群
①环境描写: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穷途末路)
②语言描写: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自信无敌,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天。
③动作描写:
a.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独闯汉营,所向披靡,神勇无敌。
b.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瞠目怒斥,惊退敌军,夸张地描绘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衬托)
(项羽与敌将对阵,经常只要嗔目视之,就令敌将闻风丧胆。)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嗔目叱之”,竟吓得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
c.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对比)
满身神力,武艺超群。
东城快战中的项羽是那么神勇无敌,所向披靡,正印证那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而作为此生的最后一仗,项羽是竭尽所能,畅快淋漓,是完美的谢幕,也就可以理解项羽为何不愿渡过江东了。
小结:在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中,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衬托和对比刻画了一个叱咤风云、雄霸天下的绝世英雄。除了在作战方面外,还有哪些方面也能体现出项羽的绝世?
(3)“少年言志” 少怀大志、豪迈不群、胸无城府、胸有大志、才气过人、身材魁梧
①语言描写: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胸有大志,无所畏惧,胸无城府。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他年纪轻轻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②外貌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突出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同时又才气超人,说明说明霸业能成绝非偶然。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小结:单是以上特点的项羽,有霸气,有勇猛,却缺少“情”,同学们找找作者有没有刻画项羽的“情”?
(4)“霸王别姬” 侠骨柔情 齐读《垓下歌》
①环境描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②动作描写:夜起、饮帐中、慷慨悲歌、泣
着重分析“泣”一字。
四面楚歌,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
③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联系刘邦《大风歌》比较不同。《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这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挽歌,是楚霸王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5)“乌江自刎” 大义凛然、重情重义、坚守尊严
①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②细节描写:
愧见父老——知耻良知
赐马亭长——知恩图报
赠送头颅——知情重义
③动作描写:
着重分析“笑”一字。
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
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总结项羽绝世: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神勇无敌、身先士卒,又重情重义的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被急速推上历史舞台,成就霸业,但这样耀眼的光芒很快就黯然熄灭了。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寇”,从这个角度,项羽是失败者,项羽为何会失败?结合全文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见解。(一定要联系司马迁的论赞)
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1)对于谋士范增,虽尊为亚父,但是屡屡不采纳他的意见,气得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中,项羽私自改变向刘邦进攻的决定,同时对范增在席间屡次劝他杀死刘邦的暗示不表态(“默然不应”),致使刘邦最后逃离鸿门,丧失除掉自己这一劲敌的机会。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况且还带兵器,项羽应对他的擅闯宴会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未有以应”,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3)鸿门宴上,根本没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亲自来请罪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认为杀之不武。
4)鸿门宴上沛公逃席却安然接受刘邦的礼物(“置之坐上”)。(与范增对比:“置之地,把见撞而破之”)
5)项庄舞剑意图寻机杀刘邦时,项伯不奏请,亦擅自舞剑,并暗中保护刘邦。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对项伯的行为加以制止。
自矜功伐(骄傲自大)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
2)宴会上的座次安排,违犯了宾为尊,主为次的原则,项王、项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刘邦再次,张良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张良西向侍。”)
做事轻率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杀刘的打算。
残暴不仁
1)项羽入关以后,大肆掳掠。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过的秦王子婴,面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火烧宫殿(特别是火烧阿房宫)。在秦都咸阳,坑杀秦降卒20万,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么明显的强盗行径,无怪乎后来令“秦人大失望”。(《史记.项羽本记》)
【对比】刘邦入咸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而且申明军纪,废除秦的严刑苛政,『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高祖本纪》)。
2)项羽自立为王后,把都城由关中迁到彭城,提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后听到别人对此批评他这是“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本质不好却装模作样),就把那个说他的人斩了。
3)杀掉了由项氏叙侄一手扶植起来的义帝楚怀王,楚怀王虽为傀儡,但他却是当时人民群众抗暴反秦的精神领袖,项羽的不义之举把自己搞得声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4)项羽进攻外黄,外黄因被彭越占领而不投降。数日,外黄投降后,项羽下令要将外黄年纪在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后来在一名十三岁的孩子的游说下才取消了这个残酷的命令。
生性多疑
亚父范增以70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忠臣也难以逃脱项羽的猜忌。
公元前2XX年4月,刘邦在河南荥阳被项羽包围,这是继鸿门宴之后又一个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立即劝说项羽,要他急攻荥阳,正当项羽对此未置可否之时,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客死途中,项羽失去了一个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 不善用人
1)在用人原则上,苛礼唯亲,项庄、项伯都是他的族亲。
2) 在用人态度上,刚愎自用,多疑嫉才,所以很多原来是项羽麾下的将领后来都投向刘邦。如陈平、韩信,尽管他们有惊世之才,但项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只将他们分配到地方做小角色,大材小用,最后两人都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臣谋士,夺取天下的有力棋子。
他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当韩信投奔他时,只给他做了个肩戟侍卫的郎中。韩信曾“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无奈之下,韩信投奔刘邦,并在萧何的竭力推荐下达到重用,成为三杰之一。
陈平也是这样,他出身寒门,既无资力可凭,又无声望可恃,仅是一个“好读书”的穷书生,当他往归项羽时,项羽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尽管他有“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的奇才,项羽却不能用,也尽管他有“击降殷王”之功,项羽不仅不予重用,反而“将诛定殷者将吏”(《史记陈丞相世家》)这就使得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还有丢掉脑袋的危险,“陈平惧诛”只有偷偷地逃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纵观他为刘邦出的’六计:一是捐金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锺离昧;二是用恶劣菜蔬进食楚使,离间项羽和范增;三是夜出妇女,解荥阳围,实是帮刘邦逃出荥阳;四是潜蹑帝足,请封韩信为齐王,以安定天下;五是伪游云梦,抓韩信;六是救出白登,让刘邦脱离匈奴人之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平的奇才,如此贤良,项羽却因其偏见和高傲而不能用,败局已经很明显了。
一个成功的帝王他可以没有卓越的才干,但一定要有识人用人的才华。刘邦之所以得天下,而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究其原因,刘邦说:“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餽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汉书高祖本纪》)这足见一个帝王能否用人,善于让人才尽其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否正确用人,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个人关系的认识,在于他的时间经验和策略思想,同时,还在于他的心胸之广狭,换句话说,还在于用人者的不同性格。因项羽出身贵族,所以他身上有贵族的骄傲和偏见,他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和出身寒门的穷书生陈平,这就使得韩信、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若项羽可以谦虚些,放下他贵族的骄傲,历史会不会改写很难断定,但至少可以断定他绝不会败得那么悲惨。
刘邦用人则正与项羽相反,刘邦是地痞流氓出身,没有那么多的偏见和傲慢,他的信念就是于己有用的都接受,一视同仁,心胸宽广。是贵族出身的张良也罢,无赖出身的韩信也罢,只要你有才他都会用,而且能让人尽其全才。王符在《潜夫论本政》中论刘邦用人:“苟得其人,不患贫贱;得其才,不嫌名迹。”真是一语点中要害。
* 项羽和刘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观(项取人以名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取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执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刘虚己听人,放手用人,赏不移时;而项刚愎自用,信谗多疑,忘功寻过),用人得失是楚汉战争胜败的关键。在用人原则上,刘唯才是举,项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刘自明听人,项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刘宽容诚信,项多疑嫉才。所以刘邦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却能取众才用众智,项羽虽武艺出众,勇猛过人,但他用人有失无得,既不能尽己人才,更不能尽人之才,这是汉胜楚败的主要原因。失去了一位辅佐帝业的肱股之臣。
(补充资料)
1、项羽对于自己的失败,多次强调“时不利兮骓不逝”、“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渡何为?”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4、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②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结:司马迁在刻画项羽的形象时,饱含着无限的热情和崇敬,使《项羽本纪》成为《史记》中最精彩的一篇。但司马迁还是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塑造了一个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虽说项羽在政治是失败的,但他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的本色英雄。他身上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宁可无愧而死,不可惭愧而生,正是让我们震撼、钦佩和学习的!
【拓展延伸】
我们要感谢司马迁,感谢他当年的忍辱负重,留下了这部巨著。感谢他用激情浓烈、生动传神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项羽的形象。时至今日,处在社会转型期和人生转折点的我们,你有没有话想对项羽说呢?
请你“项羽,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上几句话,说说学完本文的感受。(100字左右)
板书:
绝世英雄 不虚美、不隐恶 失败者
少怀大志 语言 妇人之仁
骁勇善战 正面描写、侧面衬托 优柔寡断
神勇无敌 对比、外貌 自矜功伐、刚愎自用
豪气冲天 语言 残暴不仁
谋略恰当 正面描写 不善用人
侠骨柔情 动作、语言 生性多疑
本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语文《猴子种果树》教材教案?猴子种果树的寓意是什么
2024年6月24日 17:00
黄山奇石教案(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黄山奇石》教案三篇)
2024年6月20日 13:20
幼儿园大班游戏活动《丢手绢》教案?音乐游戏《丢手绢》教案设计(2)
2024年6月20日 05:40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开天辟地》原文及教案)
2024年6月15日 05:50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五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6月14日 21:20
亡羊补牢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6月10日 17:40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会走路的树》教案)
2024年6月3日 18:50
更多文章:
52单片机设计按键控制数码管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单片机毕业设计有哪些
2024年5月14日 05:40
院长办公室免费阅读(医见倾心:院长大人别乱来_by花小仙_txt全文免费阅读)
2024年5月31日 21:20